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儿童中心主导下的教育实践在追求教育民主的同时降低了教育的严谨性和效率,对儿童教育的顺利实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不利影响。在家庭中过度强调儿童中心的教养理念有可能导致儿童家庭教育质量下降。本文主要就过度强调儿童中心对儿童家庭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旨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保证儿童接受适当的家庭教育,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儿童中心论 家庭教育 原因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儿童教育理念出现了重大的变革──“儿童中心”日益成为教育改革者的改革取向,成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核心观念。这看似民主,实际上是脱离了我国现阶段儿童教育的实际,最终将成为阻碍儿童教育顺利施行的绊脚石。
1 “儿童中心论”简介
“儿童中心论(Paidocentricism)”亦称“儿童中心主义”,是19世纪末以后在世界上广泛流传的一种教育思潮,反对传统的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主张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过程,以儿童不变的本能、自然发展的需要及活动为教育过程的中心。①
19世纪初“儿童中心”思潮传入中国,它在我国的一个世纪的传播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它的历史命运同我国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诸多社会因素紧密联系,经历了繁荣、高潮、遭受厄运、低迷到再次繁荣发展甚至受到过度重视的过程。
2 过度强调儿童中心对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利影响
家庭是人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是人幼年时成长的主要场景,对人一生品格的养成影响很大。如果这一阶段家长采用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或过度强调儿童自由和个性发展的教养理念,可能助长儿童不良品行的养成,这在儿童一生都是很难补救的。但在现在家庭教育的关系中出现了一种不健康的“轮型”关系即:
A
↑
D← E →B
↓
C
(注:图1中的A代表祖父、B代表祖母、C代表父亲、D代表母亲、E代表子女及受教育集团,→代表家庭教育成员之间的影响关系)②
在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中,儿童成为家中的小太阳,指挥和决定着整个家庭的动向,成人围着孩子团团转,对儿童百依百顺,这就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为所欲为、自私、任性、不守纪律或依赖等不良性格特征。
2.1 使儿童养成骄纵的性格,自我中心严重
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历来主张“父母威严而有慈”反对“无教而有爱”。随着家庭结构的日趋简单化,仅有的一个孩子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在此情况下,一种被称为“被溺爱儿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席卷世界,父母及其他长辈把所有的爱宠集中倾泻在唯一的孩子身上,迁就、顺从孩子各种不合理的要求,使孩子成为家庭中“小太阳”或“小皇帝”。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养模式常使儿童忽视前方的目标,以为像在家庭中一样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不必努力就可以成为天之骄子。长此以往,儿童便钻入了“自我中心”的壳中,难以解脱出来: 他们待人接物笨拙,缺乏与他人分享食物和玩具的愉快体验,一味地只知道霸占;他们只愿意指挥别人,不愿意配合、听从别人的安排,还经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他们不懂得照顾年幼的伙伴、不懂得听从年长的兄姐,容易滋长不合群、自顾自、独占一切的思想、感情,同情心、责任感也会比较薄弱。显而易见,从这种教育中走出来的儿童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会遇到相对较多的交往问题。
2.2 使较多儿童出现社会不适应现象
在现代家庭,尤其是4-2-1家庭中,兒童既无兄弟姐妹“争宠”于长辈的烦恼,长辈也没有“厚此薄彼”的困惑,六位长辈服务于一个孩子,使孩子成为家庭活动和一切决策的核心。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多了亲子间的互动,但家长日益强化儿童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养成儿童自私自利的品性,在进入社会生活时,一不如意就会觉得别人对他有恶意,虐待他。法国教育家卢梭反对这种一味骄纵、放任的片面的“儿童中心”至上的教育,他曾这样告诫年轻的父母“惯见一切事物都屈从于自己的儿童,一旦投身社会,到处碰到的都是违逆自己意愿的事情。”③在百依百顺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长期处于被满足、被重视的地位,任何要求都会得到满意的回复,养成了自私、自满、自我中心、不合群、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等缺点。带着这样的性格特征,他们很难完成社会化进程。
2.3 问题少年增多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④大量事实证明,由于现在教育理念的转变,儿童成为家庭的圆心、小太阳,家长在实施教育时往往以儿童的意愿为中心,无条件的满足儿童任何要求,对儿童没有一个统一的道德规范甚至根本就不进行道德教育,这无疑助长了儿童不良习性的养成,成为问题少年的根源所在。
无可否认,爱是父母的天性,任何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在感性地对孩子热爱和关心的同时,需要理智地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要求: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既不一味地放纵、溺爱孩子,也不过分地限制、压迫孩子,只有将感情和理智相结合地施爱,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3 过度强调儿童中心对儿童家庭教育产生不利影响的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过度强调儿童中心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产生了不可弥补的负面影响,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3.1 儿童中心论自身存在的缺陷
诚然,杜威的“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但这一理论本身并非尽善尽美。如:一方面,杜威主张教育的无目的论。这看似给了学生充足的学习自由,但由于教育本身使命的限制,在实施过程中并不能一帆风顺,实施不好会影响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形成学习上的放任自流;另一方面,这种教育思想把教育视为经验的不断改造,把教育仅仅当作民主主义社会不断改造的工具,这在实践中陷入了偏激的泥潭,理论上也难以自圆其说。 3.2 对儿童中心论的理解流于表层化,缺乏对其真正精神的领悟
由于对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的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或大多流于表层,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儿童的主体作用,因为这个原因,对教师的作用就有所忽略,并使得教学过程流于散漫,教学内容缺乏体系。正如沈百英所说的:“进了课堂,我对学生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后你们要学什么就学什么,你们要学什么我就教什么”。⑤可见,我们所倡导的所谓的“儿童中心”只是对杜威实用主义的儿童中心理论的单纯的“嫁接”,徒具其表!
在家庭中,父母并不是专业的教育者,他们的教养理念大多来源于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教育理念或是继承于自己的父辈,所以在遇到被鼓吹得几近完美的“儿童中心”时,追风就难以避免;加之,家长的水平未达到对其进行甄别的水平,于是 “甲之砒霜,乙之蜜糖”的教育观念就在家庭中流行开来。
3.3 成人在教育儿童时太急功近利
由于受强烈的功利心和消极的人生哲学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显得急功近利:为了不让儿女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拼命给孩子买资料,报特长班,请家教。于是除了玩、睡觉、自由学习之外的其他要求,家长一一满足,这看似是以儿童的需要为中心,实则是家长的需要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另外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许多家庭教育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技能化,破坏了儿童内在的学习动力,剥夺了儿童正常休息与娱乐的权利,阻碍了儿童人格发展,造成大量的身心发展问题。古代“揠苗助长”的故事多少应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自身的兴趣,因势利导,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而事事处处打着“儿童中心”的幌子,满足家长的功利目的,是萬万不可取的。
4 结语
杜威传承了卢梭“儿童本位”的衣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并提出了“儿童中心”的教育理念。但是我国教育对这种教育理念的简单“嫁接”不但违反了“促进儿童发展”的初衷,而且适得其反——阻碍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可想而之,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在我国的教育条件下是如何的水土不服。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痛定思痛,在深刻理解杜威“儿童中心”教育理念的深层含义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取其精华,发展我国幼儿教育事业。
注释
① 扈中平,陈楚玉,黄国胜等.“学生中心教育”的基本理念[J].现代教育论丛,2001(3):9-14.
② 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7.
③ 卢梭著.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④ 中华心理教育网.我国青少年犯罪逐年增多 已呈恶性发展态势[J].中华心理教育网,2008:1.
⑤ 瞿宝奎,丁证霖著.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瞿宝奎,主编.教育学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42.
关键词 儿童中心论 家庭教育 原因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儿童教育理念出现了重大的变革──“儿童中心”日益成为教育改革者的改革取向,成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核心观念。这看似民主,实际上是脱离了我国现阶段儿童教育的实际,最终将成为阻碍儿童教育顺利施行的绊脚石。
1 “儿童中心论”简介
“儿童中心论(Paidocentricism)”亦称“儿童中心主义”,是19世纪末以后在世界上广泛流传的一种教育思潮,反对传统的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主张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过程,以儿童不变的本能、自然发展的需要及活动为教育过程的中心。①
19世纪初“儿童中心”思潮传入中国,它在我国的一个世纪的传播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它的历史命运同我国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诸多社会因素紧密联系,经历了繁荣、高潮、遭受厄运、低迷到再次繁荣发展甚至受到过度重视的过程。
2 过度强调儿童中心对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利影响
家庭是人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是人幼年时成长的主要场景,对人一生品格的养成影响很大。如果这一阶段家长采用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或过度强调儿童自由和个性发展的教养理念,可能助长儿童不良品行的养成,这在儿童一生都是很难补救的。但在现在家庭教育的关系中出现了一种不健康的“轮型”关系即:
A
↑
D← E →B
↓
C
(注:图1中的A代表祖父、B代表祖母、C代表父亲、D代表母亲、E代表子女及受教育集团,→代表家庭教育成员之间的影响关系)②
在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中,儿童成为家中的小太阳,指挥和决定着整个家庭的动向,成人围着孩子团团转,对儿童百依百顺,这就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为所欲为、自私、任性、不守纪律或依赖等不良性格特征。
2.1 使儿童养成骄纵的性格,自我中心严重
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历来主张“父母威严而有慈”反对“无教而有爱”。随着家庭结构的日趋简单化,仅有的一个孩子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在此情况下,一种被称为“被溺爱儿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席卷世界,父母及其他长辈把所有的爱宠集中倾泻在唯一的孩子身上,迁就、顺从孩子各种不合理的要求,使孩子成为家庭中“小太阳”或“小皇帝”。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养模式常使儿童忽视前方的目标,以为像在家庭中一样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不必努力就可以成为天之骄子。长此以往,儿童便钻入了“自我中心”的壳中,难以解脱出来: 他们待人接物笨拙,缺乏与他人分享食物和玩具的愉快体验,一味地只知道霸占;他们只愿意指挥别人,不愿意配合、听从别人的安排,还经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他们不懂得照顾年幼的伙伴、不懂得听从年长的兄姐,容易滋长不合群、自顾自、独占一切的思想、感情,同情心、责任感也会比较薄弱。显而易见,从这种教育中走出来的儿童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会遇到相对较多的交往问题。
2.2 使较多儿童出现社会不适应现象
在现代家庭,尤其是4-2-1家庭中,兒童既无兄弟姐妹“争宠”于长辈的烦恼,长辈也没有“厚此薄彼”的困惑,六位长辈服务于一个孩子,使孩子成为家庭活动和一切决策的核心。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多了亲子间的互动,但家长日益强化儿童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养成儿童自私自利的品性,在进入社会生活时,一不如意就会觉得别人对他有恶意,虐待他。法国教育家卢梭反对这种一味骄纵、放任的片面的“儿童中心”至上的教育,他曾这样告诫年轻的父母“惯见一切事物都屈从于自己的儿童,一旦投身社会,到处碰到的都是违逆自己意愿的事情。”③在百依百顺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长期处于被满足、被重视的地位,任何要求都会得到满意的回复,养成了自私、自满、自我中心、不合群、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等缺点。带着这样的性格特征,他们很难完成社会化进程。
2.3 问题少年增多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④大量事实证明,由于现在教育理念的转变,儿童成为家庭的圆心、小太阳,家长在实施教育时往往以儿童的意愿为中心,无条件的满足儿童任何要求,对儿童没有一个统一的道德规范甚至根本就不进行道德教育,这无疑助长了儿童不良习性的养成,成为问题少年的根源所在。
无可否认,爱是父母的天性,任何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在感性地对孩子热爱和关心的同时,需要理智地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要求: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既不一味地放纵、溺爱孩子,也不过分地限制、压迫孩子,只有将感情和理智相结合地施爱,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3 过度强调儿童中心对儿童家庭教育产生不利影响的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过度强调儿童中心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产生了不可弥补的负面影响,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3.1 儿童中心论自身存在的缺陷
诚然,杜威的“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但这一理论本身并非尽善尽美。如:一方面,杜威主张教育的无目的论。这看似给了学生充足的学习自由,但由于教育本身使命的限制,在实施过程中并不能一帆风顺,实施不好会影响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形成学习上的放任自流;另一方面,这种教育思想把教育视为经验的不断改造,把教育仅仅当作民主主义社会不断改造的工具,这在实践中陷入了偏激的泥潭,理论上也难以自圆其说。 3.2 对儿童中心论的理解流于表层化,缺乏对其真正精神的领悟
由于对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的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或大多流于表层,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儿童的主体作用,因为这个原因,对教师的作用就有所忽略,并使得教学过程流于散漫,教学内容缺乏体系。正如沈百英所说的:“进了课堂,我对学生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后你们要学什么就学什么,你们要学什么我就教什么”。⑤可见,我们所倡导的所谓的“儿童中心”只是对杜威实用主义的儿童中心理论的单纯的“嫁接”,徒具其表!
在家庭中,父母并不是专业的教育者,他们的教养理念大多来源于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教育理念或是继承于自己的父辈,所以在遇到被鼓吹得几近完美的“儿童中心”时,追风就难以避免;加之,家长的水平未达到对其进行甄别的水平,于是 “甲之砒霜,乙之蜜糖”的教育观念就在家庭中流行开来。
3.3 成人在教育儿童时太急功近利
由于受强烈的功利心和消极的人生哲学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显得急功近利:为了不让儿女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拼命给孩子买资料,报特长班,请家教。于是除了玩、睡觉、自由学习之外的其他要求,家长一一满足,这看似是以儿童的需要为中心,实则是家长的需要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另外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许多家庭教育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技能化,破坏了儿童内在的学习动力,剥夺了儿童正常休息与娱乐的权利,阻碍了儿童人格发展,造成大量的身心发展问题。古代“揠苗助长”的故事多少应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自身的兴趣,因势利导,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而事事处处打着“儿童中心”的幌子,满足家长的功利目的,是萬万不可取的。
4 结语
杜威传承了卢梭“儿童本位”的衣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并提出了“儿童中心”的教育理念。但是我国教育对这种教育理念的简单“嫁接”不但违反了“促进儿童发展”的初衷,而且适得其反——阻碍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可想而之,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在我国的教育条件下是如何的水土不服。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痛定思痛,在深刻理解杜威“儿童中心”教育理念的深层含义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取其精华,发展我国幼儿教育事业。
注释
① 扈中平,陈楚玉,黄国胜等.“学生中心教育”的基本理念[J].现代教育论丛,2001(3):9-14.
② 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7.
③ 卢梭著.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④ 中华心理教育网.我国青少年犯罪逐年增多 已呈恶性发展态势[J].中华心理教育网,2008:1.
⑤ 瞿宝奎,丁证霖著.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瞿宝奎,主编.教育学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