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隐藏的科技秘密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bin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构巧妙的木拱桥
  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对画面正中的那座拱桥都不会陌生。桥上接踵而行的人流,桥下穿梭的船只,一派热闹非凡的城市生活图景扑面而来。
  那么,这区区一座拱桥有什么特别的呢?其实,拱桥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公元前100年左右,世界上第一座拱桥阿尔坎塔拉桥就出现在了古罗马,还有我国闻名遐迩的赵州桥,也在隋朝就完成了修建。它们都以优美的外观和稳固的结构著称。当然,它们还有一个显著的共性──都是用石头建造的。
  为什么古代大多数拱桥都是用石头建造的?因为桥面所受的压力会转化分散到桥身两侧,最后作用到两边的地基上,所以,这就要求拱桥两边的基础非常扎实,材料的抗压能力强,而石头刚好可以满足这些条件。
  其实在人类历史上,除了石头之外,木材也是建造桥梁最原始的材料之一。相比于石头,木材拥有重量轻、抗震性能好、加工方便等优势。最早的木桥是以独木桥的形式出现的,即在水上或峡谷两端搭设一根简单的木头,如今,在许多小河上我们还能看到这种形式简易的桥梁。
  那么,能不能效仿石拱桥,也用木头造出这种形态美观的木拱桥呢?显然,如果按照前文所述石拱桥的原理修建木拱桥,那桥估计建好没多久就会塌了。毕竟,要比结实程度和抗压能力,木头实在没什么競争优势。
  可是,《清明上河图》中的这座拱桥恰恰就是用木头建造的。难道这是张择端自己凭空臆想出来的吗?
  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的第一座木拱桥出现在北宋。最早的文献记载如《宋会要》中所说:“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正月,罢修汴河无脚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有记载:“多因桥柱坏舟,遂献无脚桥式,编木为之,钉贯其中。”
  文中所描述的中国第一座“编木为之”的“无脚桥”,正是《清明上河图》中展示的这座造型独特、犹如一弯长虹的汴河虹桥!
  那么,汴河木拱桥又是如何建造的呢?《渑水燕谈录》中用“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简单描述了虹桥的桥梁结构。而通过后来建筑学家和桥梁学家的分析研究发现,汴河虹桥的建造技艺非常精湛,其结构精密而巧妙。从整体上看,虹桥的主拱由两个系统组成,它们通过横梁交叉搭置、相互承载,形成了拱形的整体结构,并通过拱上建筑的传递,承担桥面传下来的荷载。为了增强桥的整体稳定性,两个系统之间还设置了5处横梁,以此加强其横向连接,形成整体,共同承担桥面的负荷。
  简单地说,工匠们充分利用了木材的抗压、抗弯以及抗拉等性能,将木头有组织地编制在一起,形成拱形结构,并实现了在有较大跨度的同时兼备较强的承重能力。
  看来,张择端不仅没有凭空“捏造”,而且在《清明上河图》中,对虹桥的写实描绘几乎将虹桥的结构完全还原了出来!
  公元1502年,也就是在汴河虹桥出现后的485年,意大利超级天才达·芬奇也“脑洞”大开地绘制了一座木头小拱桥的图样,但他不知道的是,早在几个世纪前,中国人就做到了。
  算盘的起源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现在世界上包括日本、美国一些国家所使用的算盘,都是源出中国的。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和木拱桥的制造工艺一样,珠算也已经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算盘的?从清代起,就有许多学者进行了考证。但由于缺少足够的证据,算盘的起源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有一些学者认为,算盘应该是起源于东汉。因为,中国古代书籍上最早出现“珠算”这个名词,就出自东汉数学家徐岳所著的《数术纪遗》。但是,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此书描写的珠算,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记数工具,与后来我们所说的能够进行复杂运算的算盘并不是一回事。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算盘是在元朝出现的。这种观点主要源于元代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凡纳婢仆,初来时曰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曰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文章风趣生动地把不同资历的奴婢比作不同类型的算盘。学者认为,此文中描述的算盘与现代真正意义上的算盘差不多。所以,说算盘起源于元代也不无道理。
  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发现,算盘出现的年代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惊喜!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最早出现的描绘算盘图样的作品,是16世纪时的看图识字类书籍《对象四言》。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学者意外地在一幅北宋纪实类画卷中看到了“算盘”的身影,《清明上河图》画卷最左端,有一家名为“赵太丞家”的药铺,药铺正面柜台上赫然放着一个算盘。
  后来,珠算专家将画面摄影放大,确认画中之物就是与现代使用的算盘形制类似的算盘。也就是说,《清明上河图》是已发现的最早出现算盘的图画。而《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景象是北宋时期的汴州,所以,其实最迟在公元1000年左右,算盘就已经出现了,比起之前学者认为的元朝要早200多年。
  选自《国学》
其他文献
司馬光身居宰相高位,执掌军国机要,可谓权势煊赫。为防别人走后门,司马光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据洪迈的《容斋随笔》记载,司马光濡墨挥毫,写了一篇榜文,名为“客位榜”,类似今天的“会客须知”。  客位榜主要向众人告知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如果发现朝政有失误或百姓有疾苦,想向朝廷提建议的,请写好奏牍呈送朝廷,这样我便能与同僚认真研究,选择可行的呈送皇上,请皇上颁旨实施。倘若只是请托的私信,呈上来也不会有结果的
期刊
古时,“刀客”是专好单独打劫的绿林豪客,这类人常有侠行,深为富贵人家所惧。《清稗类钞》中记录了一桩“刀客窃印”的事,頗可看出这一类盗的行径。  说是咸丰年间,登州某县出了一个刀客,击技轻功甚佳,高高的院墙,纵身而过,犹如燕过林梢。他有一个朋友,二人交情甚笃,平时过招“放对”(较量),大有棋逢对手之感。后来,刀客犯案累累,被官府追捕得急了,逃到汴梁,混入官衙,当了捕役。  有一次,抚院大人忽然发现印
期刊
一天,唐太宗閑来无事,半真半假地问大臣尉迟敬德:“有人上书说你要谋反,有这回事吗?”  他本以为尉迟敬德会矢口否认或者努力辩解,自己也好借机展现一下大度。没想到,尉迟敬德应声答道:“是啊,我也听说我要谋反了,自从追随陛下南征北战,我浑身上下伤痕累累,年轻时候没想谋反,现在天下太平,我也老了,就有人怀疑我要谋反了。”说完,尉迟敬德马上脱去外衣,露出满身的伤痕。这下唐太宗下不来台了,马上安慰道:“朕只
期刊
丛兴在工部员外郎的位子上一干就是八年,这就很让人看不起了。他也想再往上升升啊,可一直找不到门路。这天,他老婆雅芝喜滋滋地进了门,过来对他说道:“今日我可行了好运!”  丛兴问道:“什么好运?”  雅芝从袖袋里掏出一锭银子,放到他面前,又指了指自己的额头。丛兴看到,她的额头上有个小枣大小的包,忙问她是怎么回事。  雅芝这才说,她出去采买时,被一顶轿子撞倒了,额头上还撞起了这么大一个包。那坐轿子的女主
期刊
清末,在江南一带出过一位非常奇特的侠医。称其“侠医”,是因为他治病不收穷人钱。  说他奇特,是因为他行医时必定蒙面。无人知晓他的姓名,也没人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  他擅长针石之道,尤其精通“灵龟八法”的要诀:大凡治病只取“内关、公孙、外关、临泣、列缺、照海、后溪、申脉”这八穴。  尽管“灵龟八法”非一般庸医所能掌握,应用这种针法必须推算气血流注穴位的时间,行针时还要将精气贯注针尖,用补法还是泻法全
期刊
暗 算  咸丰年间,光泰岗下有个人叫汪胜,家中祖传油漆手艺。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后,咸丰跑到热河行宫避难,洋毛子为非作歹,剩下老百姓在京城受苦,汪胜也到热河干油漆匠这个老本行谋生。  有一天,热河街上乱糟糟的,兵马来回乱窜,满街的人都在嚷嚷:咸丰皇帝死了。汪胜心说,皇帝死不死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又接不了他的班!可谁知道,这件事偏偏还真和他扯上了关系。  咸丰皇帝一死,慈禧就忙着篡权,对身边的对手开始打
期刊
木匠孙瘦削,其貌不扬,却有一身好力气,一手好手艺。力气小拿不动斧子,手艺差站不住脚,小城大大小小的木匠铺十来家,躲在旮旮旯旯里。木匠孙生意好,有干不完的活儿,倒映衬出了一些木匠铺的冷落。  木匠孙的铺面不大,独自一人干活儿,要学徒的人很多,木匠孙一律拒绝。理由简单,家传的手艺,不传外人,要传也传自己的儿子,可惜的是,媳妇还没一撇,还不知在何人的腿肚上转筋呢。  木匠孙有绝活儿,肉眼看料,只瞄一眼,
期刊
这天夜里,老公出差了。王京参加老总生日聚会,很晚才回家。她没喝酒,却喝了一肚子茶水。睡不着,就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快半夜的时候,单元门对讲机突然响了。  她走过去,在黑白屏幕上看到了一个老女人,她说:“麻烦您开下门,我忘带单元门钥匙了。”  王京刚刚搬进这套房子,不熟悉这里的住户,不可能连问都不问就给这个女人打开单元门,万一她是小偷呢?于是,王京摘下话筒,警惕地问了一句:“你是哪层楼的?”
期刊
那年月,乡下人日子过得紧巴,住的清一色草房,土坯砌墙,茅草结顶。不但砌墙用泥巴脱成的坯,勾缝也用泥巴,泥脊、搪墙用的还是泥巴,一座房子从上到下都离不开泥巴。泥巴匠应运而生,黄土洼的孙有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凡能称为“匠”的人,都有点儿手艺,如木匠、铁匠、剃头匠,等等。孙有才能被称为泥巴匠,和泥、掂泥自然不在话下,关键还会干砌墙、搪墙、苫草、泥脊等技术活儿。他不但会干,干得还好,还能服众。这名声
期刊
韦德志想扩大葡萄农庄,但缺少资金,于是在朋友圈中发了一个融资短信。没过多久,林渊打来电话,说星辉亚太投资有限公司有意注资。很多年前,韦德志与林渊喝过几次酒,那时林渊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可惜被人设下“天仙局”骗了,公司破产。同林渊见面喝茶时,韦德志才知,林渊破产后,无力东山再起,于是做了中介。林渊对韦德志说:“成功之后,我得百分之一的中介费。”韦德志对林渊的遭遇很同情,爽快地说:“融资成功了,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