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写作能力作为书面沟通能力的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必备的通识能力,具有广泛适用性。“高职课程的载体特征要求其课程建设要面向职业活动,体现出与普通高校课程的不同性质。其课程内容及学习任务围绕‘工作过程’这个核心载体展开,教学活动需要覆盖到学校课堂、实训场景和实际工作场所的复合化的环境中完成。”[1]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模式明显不足,表现在:一是文种“书橱式”排列;二是课程保留“前网络时代”特点多;三是学生学习意愿偏低。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限制了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
本文基于应用写作课程的大量教学与实践,旨在探索该课程的项目化设计、校企教学双主体育人、课程思政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多样的教学手段等实现的方法和路径,提高对高职应用写作能力特点的认识和把握。
一、课程内容建设重构:面向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
(一)教材体系问题
应用写作课目前通行的教材多以文种为纲进行编排。很多教材还没有摆脱知识体系框架,表现为以文种为线索,串联起教材的基本架构。每个文种下面大致以概念、格式、例文、作业为展开形式。这种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写作形式,体例完备,逻辑清晰,却和复杂的社会生活不一致,也和职业教育的训练实际不符。不同文种具有共通性,按文种编排不容易把应用文写作的共性和个性讲清楚、练到位。
(二)时代滞后问题
很多应用文写作教材的编排思路,基于“前网络时代”,对文种格式的讲解多,规范的着墨多。对文种的选择和例文的筛选偏于陈旧。在互联网和手机日趋智能的情况之下,很多格式和例文通过搜索引擎都能够轻易得到,并且很容易进行模仿,格式和规范学习的难度相应减弱。互联网时代,信息检索日新月异,一方面,使文种格式的学习变得容易且随时随地;另一方面,也催生了許多新的文种和跨界组合,比如,微信公众号推文,集消息和网页设计于一体,传播便捷。
(三)课程内容重构需要基于工作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就得打破文种“书橱式”组合的整齐度,以真实项目为主题和背景,把项目中涉及的基本文种讲得清、练得到。以举办一次大型会议为例,会议的大致内容确定,就要制定会务方案(或简要的会议分工表),发布会议通知,制作邀请函,撰写主持稿、欢迎词,拿捏不同角色的讲话稿,对会议进行报道,制作微信推文等。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同主题集合相关文种的文种群,学习练习分多次课完成,既可一人全部完成练习,也可分组分工完成。完成之后,将学生的习作与真实项目真实文稿相对照,在对比中揣摩学习。
(四)项目化课程设计因实践条件差异而不同
真实项目的选择,是基于未来的工作,还是目前的情况?在实践条件成熟的院校和专业,可以采用未来职场真实的项目,学生有实践基础,便于理解认识。在实践条件不充分,与见习实习难以衔接的院校和专业,学生因经历不足,体验有限,写未来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文较难,就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真实项目作替代。结合学生专业,可选择不同的个性化主题。如教育类专业可以选择实习总结会或者班会课方案,设计类专业可以选择展览的开幕式方案,表演类专业可以结合演出或者真实作品研讨会等,商务类专业可以结合市场策划等。
二、课程教学主体协同:“双主体”推动“三结合”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要“畅通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渠道,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请行业企业一线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推动“课堂革命”,提高针对性,一直是职业教育的改革重点之一,也自然是高职应用写作课程分工协作的教学组织方式。
(一) 校企双主体结合
我们在课程实施中,采取校企双方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校内教师和行业一线兼职教师共同上课,区分章节,避其所短,展其所长,双主体参与提高育人实效。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相比,双主体结合效果立竿见影,更加切实可行。例如,学前教育专业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聘请幼儿园优秀教师参与撰写幼儿园教育类文书写作,学习活动设计教案、说课稿、教育笔记、学习故事的撰写心得、幼儿园科研论文、节庆活动策划组织等模块,校内教师则讲解通识类应用写作模块。同时,有的课程内容则二人结合开展,实行一课双师,促进二者的交流,保证课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幼儿园教师作为外聘教师,二人共同列入课表,教学进度表分合结合,同上一门课程,开展教学研讨交流,也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一个途径。
(二) 教学线上线下结合
兼职教师主要线上教学,依托平台,建立网络课程,将预习资料、课下作业、延伸资料等上传到网络,供学生们学习。兼职教师工作之外的时间通过直播进行授课。校内教师以线下授课为主。这样,课程有线下教学的互动交流的方便,也有线上教学资料利于保存的优势。线上线下结合,解决一线兼职人员授课时间与本职工作时间冲突的普遍难题。
(三) 课程资源结合共享
兼职教师把所在单位非涉密的素材、成品等特色资源,共享到任教课程资源中。校内教师也上传学习资料,和兼职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科研等。实现课程资源从学校单一到校企双主体共同建设,既有真实资源,又有反思提升,丰富了一线资源。
三、课程思政和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一) 发挥作业的疏导、建言作用,沟通课堂内外,协同育人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模式明显不足,表现在:一是文种“书橱式”排列;二是课程保留“前网络时代”特点多;三是学生学习意愿偏低。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限制了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
本文基于应用写作课程的大量教学与实践,旨在探索该课程的项目化设计、校企教学双主体育人、课程思政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多样的教学手段等实现的方法和路径,提高对高职应用写作能力特点的认识和把握。
一、课程内容建设重构:面向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
(一)教材体系问题
应用写作课目前通行的教材多以文种为纲进行编排。很多教材还没有摆脱知识体系框架,表现为以文种为线索,串联起教材的基本架构。每个文种下面大致以概念、格式、例文、作业为展开形式。这种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写作形式,体例完备,逻辑清晰,却和复杂的社会生活不一致,也和职业教育的训练实际不符。不同文种具有共通性,按文种编排不容易把应用文写作的共性和个性讲清楚、练到位。
(二)时代滞后问题
很多应用文写作教材的编排思路,基于“前网络时代”,对文种格式的讲解多,规范的着墨多。对文种的选择和例文的筛选偏于陈旧。在互联网和手机日趋智能的情况之下,很多格式和例文通过搜索引擎都能够轻易得到,并且很容易进行模仿,格式和规范学习的难度相应减弱。互联网时代,信息检索日新月异,一方面,使文种格式的学习变得容易且随时随地;另一方面,也催生了許多新的文种和跨界组合,比如,微信公众号推文,集消息和网页设计于一体,传播便捷。
(三)课程内容重构需要基于工作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就得打破文种“书橱式”组合的整齐度,以真实项目为主题和背景,把项目中涉及的基本文种讲得清、练得到。以举办一次大型会议为例,会议的大致内容确定,就要制定会务方案(或简要的会议分工表),发布会议通知,制作邀请函,撰写主持稿、欢迎词,拿捏不同角色的讲话稿,对会议进行报道,制作微信推文等。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同主题集合相关文种的文种群,学习练习分多次课完成,既可一人全部完成练习,也可分组分工完成。完成之后,将学生的习作与真实项目真实文稿相对照,在对比中揣摩学习。
(四)项目化课程设计因实践条件差异而不同
真实项目的选择,是基于未来的工作,还是目前的情况?在实践条件成熟的院校和专业,可以采用未来职场真实的项目,学生有实践基础,便于理解认识。在实践条件不充分,与见习实习难以衔接的院校和专业,学生因经历不足,体验有限,写未来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文较难,就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真实项目作替代。结合学生专业,可选择不同的个性化主题。如教育类专业可以选择实习总结会或者班会课方案,设计类专业可以选择展览的开幕式方案,表演类专业可以结合演出或者真实作品研讨会等,商务类专业可以结合市场策划等。
二、课程教学主体协同:“双主体”推动“三结合”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要“畅通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渠道,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请行业企业一线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推动“课堂革命”,提高针对性,一直是职业教育的改革重点之一,也自然是高职应用写作课程分工协作的教学组织方式。
(一) 校企双主体结合
我们在课程实施中,采取校企双方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校内教师和行业一线兼职教师共同上课,区分章节,避其所短,展其所长,双主体参与提高育人实效。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相比,双主体结合效果立竿见影,更加切实可行。例如,学前教育专业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聘请幼儿园优秀教师参与撰写幼儿园教育类文书写作,学习活动设计教案、说课稿、教育笔记、学习故事的撰写心得、幼儿园科研论文、节庆活动策划组织等模块,校内教师则讲解通识类应用写作模块。同时,有的课程内容则二人结合开展,实行一课双师,促进二者的交流,保证课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幼儿园教师作为外聘教师,二人共同列入课表,教学进度表分合结合,同上一门课程,开展教学研讨交流,也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一个途径。
(二) 教学线上线下结合
兼职教师主要线上教学,依托平台,建立网络课程,将预习资料、课下作业、延伸资料等上传到网络,供学生们学习。兼职教师工作之外的时间通过直播进行授课。校内教师以线下授课为主。这样,课程有线下教学的互动交流的方便,也有线上教学资料利于保存的优势。线上线下结合,解决一线兼职人员授课时间与本职工作时间冲突的普遍难题。
(三) 课程资源结合共享
兼职教师把所在单位非涉密的素材、成品等特色资源,共享到任教课程资源中。校内教师也上传学习资料,和兼职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科研等。实现课程资源从学校单一到校企双主体共同建设,既有真实资源,又有反思提升,丰富了一线资源。
三、课程思政和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一) 发挥作业的疏导、建言作用,沟通课堂内外,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