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注”是古往今来常用的读书方法,就是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把对文章的注释和理解、感受和点评,思索和疑问等写下来,体现了阅读者对文本的独特思考。而我们所研究的“批注”,就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在书页的空白处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时的所疑、所感、所知、所想。“批注”的过程,是学生真正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它以任务驱动,让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是一种可行的阅读方式和必备的阅读习惯。
阅读批注的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笔者以学习目标为指向,考虑学生年龄特征,依据《课标》要求,挖掘教材中可利用资源,选择适合不同学段的多种批注方法和类型,层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和渗透,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运用阅读批注的方法。
一、第一学段——绘画批注
低段孩子会写的字较少,难以用长篇文字表达自己在阅读中的所知、所想、所感。而绘画批注作为一种简单而有趣的阅读方法,非常适合低段孩子。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可以在书页上用个性的简笔画或简短的文字画出或写下自己读书的心情、感想、疑惑。
1.动情之处画表情
如果一个人用心去读文章,就会被文中的情节所感动,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这时候,就可以随时在旁边画下自己此刻的心情。如学生读《雪孩子》,读到“下了一天一夜的雪,地上、书上全白了”时,有些孩子会画上一颗爱心表达自己对雪景的赞美;读到“小兔子和雪孩子玩得可开心了”时,有些孩子画了笑脸表达此时高兴的心情,有些孩子画了大拇指赞美这对友好的伙伴;读到“雪孩子飞上天空,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时,有的孩子画了破碎的安心,有的孩子畫了流泪的眼睛,有的孩子画了大拇指……这些各不相同的绘画批注,正是学生个性阅读的体现。
2.疑惑之处画问号
学贵有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才会真正进入文本,达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质疑式批注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如有的孩子读了《小松鼠找花生》后,在“他等啊,等啊,等到花生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一句后打上了问号;有的孩子读了《识字八》后,在“娥眉月”后打上了问号。这种绘画批注为低段孩子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联想之处画插图
告诉学生,读书时我们不仅要读懂书的内容,还应从书的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书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这样的阅读才会有大的收获。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会联想,并画下自己的联想。如有的学生读到《雪孩子》中“雪孩子不见了,他飞到天上,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时,绘画批注了卡通的水、汽、雪、雨、霜、冰的转化图。学生在这种由此及彼的阅读中会觉得很有意思,很有收获。
二、第二学段——“泡泡”批注
小学语文教材中精心安排的“小泡泡”,尤其在中段,随处可见,类型丰富,虽小却精。细细品味,会发现它们起着重要的导学作用。它们往往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泡泡”的呈现方式插入了许多提示语。如果好好利用这些小泡泡,不失为指导中段学生练习批注的有效切入点,为高段运用批注解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打下扎实基础。
1.“泡泡”引路,积累语言
教材中的“泡泡”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既向学生提出了积累的建议,也向教师提出了教学中引领学生语言积累的方向。
《笋芽儿》一课,“学习伙伴”提出:“我从课文中找到了描写美好春光的句子,还要抄下来。”不露痕迹地提醒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泡泡”没有严肃的命令话语,教师也没要求学生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而是用第三者的角色向学生提出:“你又想对学习伙伴说些什么呢?”学生此时交流的对象是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学习伙伴,所以学生敢于交流、乐于交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创作泡泡,与学习伙伴作书面交流也就信手拈来。
2.“泡泡”导航,质疑问难
教材中的“泡泡”有很多是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文本,我们可以巧妙地借助这些“泡泡”,让学生带着思考学习课文,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来学习,进而养成批注的意识和习惯。
教材中,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泡泡”比较多。一般出现在课文中间和结尾,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些疑问,有些是随着文本叙述油然而生的,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思考,如《争吵》中“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有些是要联系关键词句深入理解的,如《和时间赛跑》中“‘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有些是编者有意为之的、在课文矛盾处引发学生思考的,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中“为什么说地球变成了小村庄呢?”
利用“泡泡”,学生学到了质疑方法。根据学习伙伴或自己的疑问进行深入思考、探究,作简要的批注,可能不全面,可能不对,但学生批下新的思考和疑难,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累积,学生的问题会越来越有深度,价值也越来越高。
3.“泡泡”启发,学习创作
在教学雷雨这一课时,教师关注到课文后面有这样一个练习。
读读抄抄下面三句话:
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蜘蛛又坐在网上。
题目旁边还吐出了一个“小泡泡”,“小泡泡”用学习伙伴的口吻说:“带点的词用得多好啊”。
透过这句话,教师明白不光要让学生积累这三个句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这三句话中加点字运用的生动与准确。于是,引导学生从理解——换词——比较中感受“垂”的生动与准确,接着,后两句话中的“挂”、“坐”的教学则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画个泡泡,把想法写进泡泡里,与书上学习伙伴交流交流。
虽然只是中段学生,但学生进行批注式学习并不感到困难,反而因为泡泡的加入,让学生感到亲切。发挥泡泡的导学功能,教学时巧妙加以利用,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使用提供导引,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法,在运用中学会迁移。 三、第三学段——专题批注
到了第三学段,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更(下转245页)(上接175页)强,对文本的把握更为深入、透彻。教师依据学段目标、教材内容、编者意图、文体特点等确定主题,在主题批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真正让学生深入文本世界,咀嚼玩味,深化理解,领悟表达。
1.从“单元”入手
编者选编的每组课文前,都以“学习提示”的方式传递两个信息,一是本组课文的学习主题;二是学习本组课文要掌握的技能。教师要根据“单元”特点,选择批注主题。如以六上第七组“人与动物”单元为例:
单元提示中提出:“学习本组课文,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仔细阅读和分析这段话,可以确定本组课文的训练点是:①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②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③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第三点。根据本单元的特点,确认了批注主题: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这些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此批注主题将第二个和第三个训练点进行归并,使批注既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其人文性,让学生在批注实践中践行编者意图,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和分析的能力。
2.从“文体”入手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文体,批注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讲授写人记事的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勾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文字,批注主人公是怎样的人,从而把握人物性格。《慈母情深》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记叙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批注人物的性格,感受伟大的母爱。学生通过自读、批注、交流感受,自己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够分析主人公的性格,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写景状物的文章则应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的特色,渗透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对于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教学,也可以尝试运用批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根据文中注解和古汉语字典,首先自己解决对文意的疏通,把重点字词的意思标注出来。然后对文章内容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批注,对写法进行批注赏析,最后,还结合对文章背景的介绍,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对作者产生一个立体而丰富的认识。
3.从“学生”入手
第三学段的学生由于其能力不同,在学习水平、学习特点和学习内需上都存在差异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特性,设计有层次的批注主题。
《穷人》批注单
(第1题请每位同学都进行批注,第2、3题可选择其中一题进行批注,能干的同学可全部完成。)
1.用“——”划出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写一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漁夫是怎样的人?
2.用“∽∽∽”划出描写环境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这些描写环境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穷人》,可是文中一个“穷”字也没出现过,桑娜和渔夫一家真的是穷人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写一写你的理由。
选择性批注单中,第一层次批注是基础性批注(如第1题),主要针对阅读理解能力偏低的孩子,批注关键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把握文章主旨,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第二层次作业强调侧面描写对人物品质的烘托(如第2题),针对有较高理解能力、学习自觉的孩子,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第三层次作业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在体会、分析和判断中与文本对话,理清思路,说明理由(如第3题),主要是针对语文能力较强,洞察力强的孩子,意在把学生培养成有想法、有见解的成熟读者。
以上三个学段的批注方法,并不是各自为阵、互不交汇的,很多时候,它们也是相辅相成,并且呈螺旋上升的态势。如果学生在阅读每一篇文章时都能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感悟、思考、疑问写下来,并适时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阅读教学的意义便真正达成。更重要的是,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他们将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潘樱.运用批注阅读法提高小学低段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3
[2]杨铁闳.小学中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操作策略[J].语文天地,2009.3
[3]姜燕娟.例谈小学中高段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1.21
[4]鲁玲华.阅读教学中批注的误区及其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12
阅读批注的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笔者以学习目标为指向,考虑学生年龄特征,依据《课标》要求,挖掘教材中可利用资源,选择适合不同学段的多种批注方法和类型,层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和渗透,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运用阅读批注的方法。
一、第一学段——绘画批注
低段孩子会写的字较少,难以用长篇文字表达自己在阅读中的所知、所想、所感。而绘画批注作为一种简单而有趣的阅读方法,非常适合低段孩子。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可以在书页上用个性的简笔画或简短的文字画出或写下自己读书的心情、感想、疑惑。
1.动情之处画表情
如果一个人用心去读文章,就会被文中的情节所感动,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这时候,就可以随时在旁边画下自己此刻的心情。如学生读《雪孩子》,读到“下了一天一夜的雪,地上、书上全白了”时,有些孩子会画上一颗爱心表达自己对雪景的赞美;读到“小兔子和雪孩子玩得可开心了”时,有些孩子画了笑脸表达此时高兴的心情,有些孩子画了大拇指赞美这对友好的伙伴;读到“雪孩子飞上天空,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时,有的孩子画了破碎的安心,有的孩子畫了流泪的眼睛,有的孩子画了大拇指……这些各不相同的绘画批注,正是学生个性阅读的体现。
2.疑惑之处画问号
学贵有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才会真正进入文本,达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质疑式批注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如有的孩子读了《小松鼠找花生》后,在“他等啊,等啊,等到花生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一句后打上了问号;有的孩子读了《识字八》后,在“娥眉月”后打上了问号。这种绘画批注为低段孩子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联想之处画插图
告诉学生,读书时我们不仅要读懂书的内容,还应从书的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书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这样的阅读才会有大的收获。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会联想,并画下自己的联想。如有的学生读到《雪孩子》中“雪孩子不见了,他飞到天上,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时,绘画批注了卡通的水、汽、雪、雨、霜、冰的转化图。学生在这种由此及彼的阅读中会觉得很有意思,很有收获。
二、第二学段——“泡泡”批注
小学语文教材中精心安排的“小泡泡”,尤其在中段,随处可见,类型丰富,虽小却精。细细品味,会发现它们起着重要的导学作用。它们往往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泡泡”的呈现方式插入了许多提示语。如果好好利用这些小泡泡,不失为指导中段学生练习批注的有效切入点,为高段运用批注解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打下扎实基础。
1.“泡泡”引路,积累语言
教材中的“泡泡”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既向学生提出了积累的建议,也向教师提出了教学中引领学生语言积累的方向。
《笋芽儿》一课,“学习伙伴”提出:“我从课文中找到了描写美好春光的句子,还要抄下来。”不露痕迹地提醒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泡泡”没有严肃的命令话语,教师也没要求学生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而是用第三者的角色向学生提出:“你又想对学习伙伴说些什么呢?”学生此时交流的对象是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学习伙伴,所以学生敢于交流、乐于交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创作泡泡,与学习伙伴作书面交流也就信手拈来。
2.“泡泡”导航,质疑问难
教材中的“泡泡”有很多是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文本,我们可以巧妙地借助这些“泡泡”,让学生带着思考学习课文,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来学习,进而养成批注的意识和习惯。
教材中,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泡泡”比较多。一般出现在课文中间和结尾,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些疑问,有些是随着文本叙述油然而生的,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思考,如《争吵》中“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有些是要联系关键词句深入理解的,如《和时间赛跑》中“‘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有些是编者有意为之的、在课文矛盾处引发学生思考的,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中“为什么说地球变成了小村庄呢?”
利用“泡泡”,学生学到了质疑方法。根据学习伙伴或自己的疑问进行深入思考、探究,作简要的批注,可能不全面,可能不对,但学生批下新的思考和疑难,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累积,学生的问题会越来越有深度,价值也越来越高。
3.“泡泡”启发,学习创作
在教学雷雨这一课时,教师关注到课文后面有这样一个练习。
读读抄抄下面三句话:
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蜘蛛又坐在网上。
题目旁边还吐出了一个“小泡泡”,“小泡泡”用学习伙伴的口吻说:“带点的词用得多好啊”。
透过这句话,教师明白不光要让学生积累这三个句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这三句话中加点字运用的生动与准确。于是,引导学生从理解——换词——比较中感受“垂”的生动与准确,接着,后两句话中的“挂”、“坐”的教学则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画个泡泡,把想法写进泡泡里,与书上学习伙伴交流交流。
虽然只是中段学生,但学生进行批注式学习并不感到困难,反而因为泡泡的加入,让学生感到亲切。发挥泡泡的导学功能,教学时巧妙加以利用,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使用提供导引,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法,在运用中学会迁移。 三、第三学段——专题批注
到了第三学段,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更(下转245页)(上接175页)强,对文本的把握更为深入、透彻。教师依据学段目标、教材内容、编者意图、文体特点等确定主题,在主题批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真正让学生深入文本世界,咀嚼玩味,深化理解,领悟表达。
1.从“单元”入手
编者选编的每组课文前,都以“学习提示”的方式传递两个信息,一是本组课文的学习主题;二是学习本组课文要掌握的技能。教师要根据“单元”特点,选择批注主题。如以六上第七组“人与动物”单元为例:
单元提示中提出:“学习本组课文,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仔细阅读和分析这段话,可以确定本组课文的训练点是:①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②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③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第三点。根据本单元的特点,确认了批注主题: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这些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此批注主题将第二个和第三个训练点进行归并,使批注既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其人文性,让学生在批注实践中践行编者意图,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和分析的能力。
2.从“文体”入手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文体,批注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讲授写人记事的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勾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文字,批注主人公是怎样的人,从而把握人物性格。《慈母情深》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记叙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批注人物的性格,感受伟大的母爱。学生通过自读、批注、交流感受,自己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够分析主人公的性格,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写景状物的文章则应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的特色,渗透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对于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教学,也可以尝试运用批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根据文中注解和古汉语字典,首先自己解决对文意的疏通,把重点字词的意思标注出来。然后对文章内容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批注,对写法进行批注赏析,最后,还结合对文章背景的介绍,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对作者产生一个立体而丰富的认识。
3.从“学生”入手
第三学段的学生由于其能力不同,在学习水平、学习特点和学习内需上都存在差异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特性,设计有层次的批注主题。
《穷人》批注单
(第1题请每位同学都进行批注,第2、3题可选择其中一题进行批注,能干的同学可全部完成。)
1.用“——”划出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写一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漁夫是怎样的人?
2.用“∽∽∽”划出描写环境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这些描写环境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穷人》,可是文中一个“穷”字也没出现过,桑娜和渔夫一家真的是穷人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写一写你的理由。
选择性批注单中,第一层次批注是基础性批注(如第1题),主要针对阅读理解能力偏低的孩子,批注关键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把握文章主旨,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第二层次作业强调侧面描写对人物品质的烘托(如第2题),针对有较高理解能力、学习自觉的孩子,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第三层次作业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在体会、分析和判断中与文本对话,理清思路,说明理由(如第3题),主要是针对语文能力较强,洞察力强的孩子,意在把学生培养成有想法、有见解的成熟读者。
以上三个学段的批注方法,并不是各自为阵、互不交汇的,很多时候,它们也是相辅相成,并且呈螺旋上升的态势。如果学生在阅读每一篇文章时都能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感悟、思考、疑问写下来,并适时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阅读教学的意义便真正达成。更重要的是,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他们将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潘樱.运用批注阅读法提高小学低段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3
[2]杨铁闳.小学中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操作策略[J].语文天地,2009.3
[3]姜燕娟.例谈小学中高段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1.21
[4]鲁玲华.阅读教学中批注的误区及其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