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写意 自然畅达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yu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书法的意境美是书家人格精神的体现,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体现书法艺术魅力之所在,文章深入挖掘书法意境美的本质,认为以形写神,形中含味,道法自然,是书法艺术的精髓,富有生命暗示和流动的自由美,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进而探讨了实现书法意境美的途径。书法艺术精神,从根本上讲,取决个性化审美素养,取决于书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以及人格襟抱。要提高自身书法的意境品位,书者必须学富才高,提高审美素养。
  关键词:书法;意境;艺术精神
  进入21世纪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大好形势下,书法艺术得到大力发展,探讨书法艺术精神对继承、发扬与发展中国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书法艺术的意境美体现书家的人格精神
  书法艺术的功能有两种,即具象和表现,它是我国一门独特的“线的艺术”。书法艺术的意境美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宗白华认为中国字如果写得好,用笔得法,就会成为一个有生命且空间立体味非常强的艺术品。如果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就像树木的枝叶相互扶疏,又能彼此相让;就像流水之沦漪杂见,但是能够先后相承,永不枯竭,那么,这一个字就像是生命之流,就如一场舞蹈,一曲音乐。在这种境界之中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自我诞生于身心之中。这个“我”具有充沛的活力,似乎超脱于万象之外,独往独行,似乎游刃于广阔的天地,具有充分的空间活动。于是,书法艺术的“舞”成为它最直接、最具体的自然表达形式。
  宗白华先生的“有生命、有空间立体味的艺术品”,实际上道出了书法的生命特征。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反映生命,成为艺术,就必须借助于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他的书写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具有骨、筋、肉、血的感觉。纵观我国书法艺术的源流与发展,可以感受到书法的意境美是书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它发端于书家的内心,是书家人格精神的体现。因此,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不是点画线条的简单排列分布,它体现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和艺术精神。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乐教衰落,建筑单调,书法成了表现各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
  二、自然畅达,以形写意——是人格精神的体现
  书法是艺术,艺术则必有精神。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个体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的反映,它蕴涵着某种文化的理念。中国艺术精神是什么呢?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庄子以及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產生着深刻的影响,庄子精神就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艺术家所呈现出的艺术精神是艺术家最高的精神境界与追求,它与庄子所追求的道就本质而言是一致的,相通的。
  道家之“道法自然”对书法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事例很多。如张旭体悟出“锥画沙”的笔法源于他观察到江岛地平沙润,一时兴起,用锥尖在上面划字,发现笔划沉稳净润;怀素在观夏云变幻时,体悟到了变化和气势;黄庭坚自评,观“长年荡浆,群丁拔棹”而变结体;颜真卿观“屋漏痕”,领悟到凝重自然的行笔;王羲之观赏白鹅在水中自由游荡而悟得了意境。这些都体现了“道法自然”的书法创作理念。
  由此可见,道家崇尚的“自然”精神与我国书法艺术创作一脉相连,它作为书家自由人格的艺术精神的体现,真切地表露出个人的真性情,将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心灵与自然相通。
  书法当随时代,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书法创作既是书家自身精神的体现,又打上了时代的印记。书家的艺术精神就其美学境界而言,大多是建立于或者归宿于道家的“自然”精神上的。因此,我国书法艺术的意境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体现了庄子及道家的“自然精神”,而且这是书法的第一种艺术精神。
  中国书法理论历来重视“形”与“意”的关系,特别重视“意”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历代书法家大都主张书法以“形”写“意”,如蔡邕、王羲之、卫夫人、虞世南、孙过庭等,都以有限的点画来书写书家无限丰富、无限深邃的精神世界或情感意绪。
  因此,离开“意”的书法只能是一堆没有意义的文字叠加,书法家如果要表现自己的情怀必须处理好“形”与“意”的关系,把书法意趣和造型完美结合,达到统一。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情感都融进书法的线条和章法之中。通过线条的浓淡以及笔法的润枯,达到虚实相生、意境其中的目的。在书法艺术有限的空间中,表现无尽的意趣,表现传神的笔意和生动的细节,从而达到意境美。以其流畅的线条、飞动的曲线以及变化多姿的结构,体现或者表达书家主体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因此,书法艺术要在造型上下功夫,以形传神,以形达意。
  意境与自然完美结合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书家与大自然的交融,也成为书家书法精神的终身追求。书家的精神世界通过书法也会得到陶冶,使他们能够进一步领悟到生命与艺术的真谛,所以,书法创作的审美规律就是自然和谐,浑然天成,以形写神。在虚实之中妙造自然之境,在浓淡当中追求气韵生动,在整体的章法中获得宇宙生命的浑成之美。
  因此,书法艺术所表现的审美特征主要就是以形写意。书法艺术精神,从根本上讲是书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以及人格襟抱的体现。
  三、生命意识,自由心性——书法艺术精神的核心
  书法的形式十分诱人,李泽厚慨叹它有“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所以,有人把书法称为“纸上舞蹈”,点画腾挪、情萦意绕,在书法的点画之中凝结着弥足珍贵的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灵魂。秦始皇当年造万里长城其目的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人们没有认识也不可能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同样,我们祖先在创造文字时,也仅仅局限于实用和交流,也没有艺术上的自觉。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其本身蕴藏的艺术元素,也没有影响我们后人对古长城的钦敬与惊叹,也没有阻碍我们对古文字的赞叹。就世界范围而言,书法艺术的产生与我们的文字以及所使用的书写工具——毛笔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它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只有中国文字才会产生如此震撼的书法艺术。   在追求自由的晋代,“自然意远”的书法精神创造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新生代,使中国艺术精神得到高扬。彼时伟大艺术家所追求的,是把自己的灵魂安放进一个自身的世界,寻求自己在人生以及精神上的解放。在清代尊尊卑观念的压迫下,书法是自由意识的体现,萌动着反抗民族压迫,追求个性精神的心性。他们引古篆、古隶入楷入行,把日常字体古拙化,把古代金石遗迹中古朴遒健的艺术形象融入其中,力求表现出震撼人心的意境。清代书法继承了宋明以来重个性、尚主观情感的思潮,以猖狂、丑怪为美,强调主体意识,强调以对立冲突为特征,追求个性自由,所以当魏晋风度流行于书坛时,书法蕴而不躁、飘逸空灵的意境美得以形成。
  四、个性审美,提升境界——实现书法精神的途径
  艺术的使命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它不仅仅要反映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反映人的主观精神。文字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中的主体,也是书家最根本最核心的本质要素。只有书家独具个性与个体精神,才能催发出文字独特的艺术生命之花,才能使它在人类文化意识的照耀下更加绚丽,更加多彩。因此,人类生命本体所萌发的感性冲动,是包括书法在内的推动艺术发展的宝贵的原动力。书法艺术的美取决于个性审美,取决于书家自身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以及审美理想和对现实的感受。
  从文化的角度视之,书法的本质与人品学养有密切的关系。首先,书法乃个人品质的反映。古人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东坡云:“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即强调书品和人品的统一,人品要高,书品要好,尤其重视书品对人品的影响。其次,书法是一个人学养高低的表现。如宋代学者程颢自云:“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
  从学养的角度观之,书法艺术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凝练精到。在挥毫之间,透露出书家的修养、情性、气质和审美观。它不仅仅展示了书家的书写技巧、功夫,更展示了书家的境界,以及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之美。要达到这种境界,不仅仅在于技法,更在于书者学养,是“功夫在诗外”的修养。虽无心于变,但在自然的书写之中却无不显示变化,这正如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的自由境界的体现。一个书家只有心境虚空,才能澄怀观道,只有心志专一,才能本性自真,从而实现艺术上的追求和人生自由的追求。
  我们从一个书家的书法意象中基本可以窥探出他的审美意识。而这种审美意识和书法风格所表现出的诸如儒雅与庸俗、雄健与妩媚、老辣与稚拙、狂放与静穆、苍劲与秀润、丰实与空灵、沉郁与飘逸等等,大多通过其作品意境反映出来,最终以一种比较稳定的风格或者概括的面目出现。
  一幅书法作品要追求格调、意味、情趣,书家超脱自然的情调、宽广的个人情怀、豁达的人生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古人讲书品即人品,在书品之中也反映着书家的生活品性和生活态度,人做不好,书法之格调不可能高,其笔墨意象是作者的个性以及魅力的写照。古人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书家的精神面貌或思想情感在作品中会得到呈现,也就是说书品即人品,它深刻地反映出书家自身的情怀,因此,要提高书法的品位,必须使自己学富才高,尤其要提高自身审美素养,这是提高书品的不二途径。
  参考文献:
  [1]聂振斌.汉字何以成为艺术[J].中国书法.1997(4).
  [2]毛万宝.书法美的现代阐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3]由兴波.对苏轼黄庭坚的书法艺术观的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1).
  [4]文师华.论黄庭坚的书法美学观和书法创作成就[J].南昌大学学报.2006(2).
  作者单位:
  西安外事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立足21世纪乡村小学美术教师核心素质培育观,反思传统小学美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单一技能人才培养弊端,探索现代设计、手工艺术、数字智能设计等设计课程融入乡村小学教师课程体系设计,提升新时代乡村小学美术教师“学力”培养效果。  关键词:美术教育;乡村小学;美术教师;培养方案  一、信息时代乡村小学美术教师培养目标新定位  21世纪教育改革的目标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也要符合乡村小学真实的工作
期刊
摘 要: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母性形象生成于政治主导的历史语境,长期服务主流意识形态。随着政治淡化,新思迭起,艺术家开始侧重多角度图示“母性”这个人类永恒精神命题柔慈、雍容、实在的美学价值,重审主题性绘画被革命语汇、阶级视域遮蔽的艺术本质。  关键词:主题性绘画;母性形象;母性  一、早期主题性绘画母性形象概述  主题性绘画政治意识鲜明、社会意义突出,生存发展紧跟时代脉搏。寻求身体解放,经济地位乃至性别
期刊
摘 要: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史称“书圣”。《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大成也,其碑由怀仁集唐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而成。碑字选自王羲之各帖,如“知、趣、然、群、或”字都取自《兰亭序》,怀仁经过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其主要特点为:一是字数多,字字精雅飘逸;二是字体多,将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杂糅在一起,大胆组合、搭配,动静结合;三是变化多,
期刊
摘 要:情景教學法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手段,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现已广泛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给教学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文章将主要研究情景教学法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和具体路径,以期能够充分发挥情景教学法的作用,大幅度提升高校美术教学水平,从而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协调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学
期刊
摘 要:在近数十年漆画的发展历程中,一辈辈漆画家努力探索着漆画独特的材质语言和表现形式,漆画在题材的选择和材料应用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艺术现象。文章简单分析了当代漆画作品中不同漆画家所使用的蛋壳镶嵌技法的区别、国内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影响的漆画家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对蛋壳这种材料独特的审美取向,同时总结了在创作漆画《天水间》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表现了一些在实践蛋壳镶嵌技法中的取舍和审美观。  关键词:漆
期刊
摘 要:艺术创造在于艺术感觉,中国画教学不能只是注重技巧和艺术知识的传授。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感觉及创造能力,除了要在基础训练中加强对学生的艺术理论的培养,还要专门设置相关实践课程。小品画创作课可以通过大量的创作练习,培养训练学生独立组织与构筑画面的能力,研究探索笔墨语言,积累创作经验,提升艺术想象空间和观察能力,激发创作热情,使学生养成随时创作的好习惯。  关键词:中国画;本科生;创作;小品画
期刊
摘 要:民间美术作为中华传统文明的集中体现,对其的继承、延续、发展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美术教育对塑造学生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审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将探讨在继承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将其与学校美术教育结合的可行性方案——美术兴趣班模式。  关键词:民间美术;中小学教育;兴趣班;美术教育  一、民间美术资源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关联  (一)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中国民间美术是
期刊
谷利民,白族,湖南桑植人。2000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201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重彩画课程研究班。现任湖南城市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工笔画学会会员。  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宋“荆、关、董、巨”之间明晰的风格差异,还是明后期董其昌提出和梳理的“南北宗
期刊
摘 要:“全科型”乡村小学教师的培养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地域性,核心目标便是使小学教师能胜任小学多门主课程的教学工作,所以不仅要具有广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具备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和更扎实全面的教学基本功,美术素养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格+特长”是培养其美术素养的主要目标定位,以期培养出能够具有美术、书法综合素质,在小学(尤其是山村小学)开展美术、书法课程教学及校园文化活动的“
期刊
摘 要:美术鉴赏的教学方法不一而足,设置丰富情境是其中重要一环,在情境预设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问题的生成与解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至关重要。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深入浅出地引导,创设丰富、开放又贴切的情境会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实现高效课堂,让学生“形动、心动、神动”,享受知识的盛宴,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情境;引导;美术鉴赏;高效课堂  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