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新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提倡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作为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积极结合教学环境,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乐学、学好的转变。
1.揭示数学价值,渗透数学情感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恰当地运用故事、图片、动画和实际生活事例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和氛围,从而让学生产生思想情感共鸣,使学习过程始终处于自觉的激发状态,使教学系统优化发展。比如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章内容的引入教学中,有一个“青春期男女孩身高曲线统计图”,如果直接提出常量、变量、统计图等概念,八年级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抽象。可以让学生观察统计图:在什么年龄段,男孩的平均身高大于女孩的平均身高?在什么年龄段,女孩的平均身高大于男孩的平均身高?然后问:“你的身高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平均身高?”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上还有这么多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信息,于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课堂学习效果很好。
2.在定理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中有大量定理需要学生掌握,很多教师并不注重定理的获得过程,只是单方向地强调定理的使用,这显然让学生失去了很多学习数学思想的机会,应该加强学生对定理的由来与定理的论证学习。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上的结论。”可以说定理是压缩了的知识链,教学中应该遵循“过程教学原则”,我们应该启发学生去感受、体验,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也应该利用这个机会采用适当的方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可以用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引入新课内容,引导学生猜想勾股定理的内容,再通过多种方式证明定理,其中涉及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割补转换思想方法等。然后,适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如:中国古代的陈子定理、赵爽的代数方法证明、华罗庚等建议采用勾股定理的名称、古希腊《几何原本》中的证明、2002年国际数学大会的会标、和外星人通讯使用的图案等。这些数学文化的欣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史的理解。数学文化的欣赏,是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数学文化的欣赏能揭示数学思想的本源及数学知识生长的社会背景,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3.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避免头脑中闪现出一个问题时,不加斟酌,就脱口而出,这往往会造成无效提问。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问题,课堂内一两秒内就有多数学生举手回答是不值得称道的”。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能不能”、“对不对”等,学生齐答了事,根本没有动脑筋,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而提问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且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同时增大学生的压力,抑制他们的思维,打击他们的兴趣,致使课堂氛围陷入尴尬的境地。过易过难都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都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4.对学困生进行学法指导
4.1用眼。课堂上要注意看老师讲课中的示范和板书内容,注意看老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表达的意思,把老师讲授的内容和教材中的内容挂钩。
4.2用耳。在课上一定要专心听讲,注意听老师讲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尤其注意倾听自己在预习过程中不明白的问题。
4.3用手。在课上要勤于动手。注意跟上老师的教学进程,动手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题,并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注意把老师讲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做笔记。如果在听课过程中不能解决某些问题,就应该及时记下,留给自己课下解决或请教老师。记下后,要继续认真听老师讲课,不能因为一个问题没听明白,影响后续听课。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数学学困生在解题时,不爱动手,解题步骤大多不规范。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通过日常观察和测验,可以发现大部分数困生在解决问题时,不敢动手写解题过程,写出的过程大多不规范,字迹潦草。通过历年来的中考数学阅卷分析可以看出,数学书写的规范性直接影响学生得分的高低。教师要在平时鼓励数困生写出解题过程,分析题目中所列出的已知条件,由已知条件能够得出什么结果,由已知你能想到什么,都写出来,逐渐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敢于动手解题。同时,加强学生书写的规范性训练。
5.教师要有精练的教学语言
教师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也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数学学科本身是严谨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所以与学生分享数学更需要数学教师有准确精练的语言,不能拖泥带水。教师说话抑扬顿挫,节奏感强,才能让学生喜欢听,从而使学生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才能为“分享”搭建好桥梁。就拿“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这句话来说,如果纯粹地读这句话,往往会觉得稍有些绕口,但在数学上,这是很重要的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的描述,我很喜欢这个结论,也是需要与学生分享的。在教学中,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得到这个性质之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归纳,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是数学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总结可能存在片面、不精确、表达方式不恰当等问题,教师鼓励也好,纠正也好,但最终教师说出来的必须是严谨的、精炼的,这是学生最终想得到的。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在表达这句话时不能平铺直叙,需要分开强调“线段、垂直平分线、点、端点、距离、相等”几个词语,不能含糊,更不能说错。
1.揭示数学价值,渗透数学情感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恰当地运用故事、图片、动画和实际生活事例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和氛围,从而让学生产生思想情感共鸣,使学习过程始终处于自觉的激发状态,使教学系统优化发展。比如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章内容的引入教学中,有一个“青春期男女孩身高曲线统计图”,如果直接提出常量、变量、统计图等概念,八年级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抽象。可以让学生观察统计图:在什么年龄段,男孩的平均身高大于女孩的平均身高?在什么年龄段,女孩的平均身高大于男孩的平均身高?然后问:“你的身高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平均身高?”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上还有这么多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信息,于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课堂学习效果很好。
2.在定理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中有大量定理需要学生掌握,很多教师并不注重定理的获得过程,只是单方向地强调定理的使用,这显然让学生失去了很多学习数学思想的机会,应该加强学生对定理的由来与定理的论证学习。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上的结论。”可以说定理是压缩了的知识链,教学中应该遵循“过程教学原则”,我们应该启发学生去感受、体验,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也应该利用这个机会采用适当的方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可以用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引入新课内容,引导学生猜想勾股定理的内容,再通过多种方式证明定理,其中涉及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割补转换思想方法等。然后,适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如:中国古代的陈子定理、赵爽的代数方法证明、华罗庚等建议采用勾股定理的名称、古希腊《几何原本》中的证明、2002年国际数学大会的会标、和外星人通讯使用的图案等。这些数学文化的欣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史的理解。数学文化的欣赏,是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数学文化的欣赏能揭示数学思想的本源及数学知识生长的社会背景,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3.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避免头脑中闪现出一个问题时,不加斟酌,就脱口而出,这往往会造成无效提问。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问题,课堂内一两秒内就有多数学生举手回答是不值得称道的”。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能不能”、“对不对”等,学生齐答了事,根本没有动脑筋,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而提问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且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同时增大学生的压力,抑制他们的思维,打击他们的兴趣,致使课堂氛围陷入尴尬的境地。过易过难都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都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4.对学困生进行学法指导
4.1用眼。课堂上要注意看老师讲课中的示范和板书内容,注意看老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表达的意思,把老师讲授的内容和教材中的内容挂钩。
4.2用耳。在课上一定要专心听讲,注意听老师讲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尤其注意倾听自己在预习过程中不明白的问题。
4.3用手。在课上要勤于动手。注意跟上老师的教学进程,动手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题,并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注意把老师讲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做笔记。如果在听课过程中不能解决某些问题,就应该及时记下,留给自己课下解决或请教老师。记下后,要继续认真听老师讲课,不能因为一个问题没听明白,影响后续听课。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数学学困生在解题时,不爱动手,解题步骤大多不规范。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通过日常观察和测验,可以发现大部分数困生在解决问题时,不敢动手写解题过程,写出的过程大多不规范,字迹潦草。通过历年来的中考数学阅卷分析可以看出,数学书写的规范性直接影响学生得分的高低。教师要在平时鼓励数困生写出解题过程,分析题目中所列出的已知条件,由已知条件能够得出什么结果,由已知你能想到什么,都写出来,逐渐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敢于动手解题。同时,加强学生书写的规范性训练。
5.教师要有精练的教学语言
教师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也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数学学科本身是严谨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所以与学生分享数学更需要数学教师有准确精练的语言,不能拖泥带水。教师说话抑扬顿挫,节奏感强,才能让学生喜欢听,从而使学生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才能为“分享”搭建好桥梁。就拿“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这句话来说,如果纯粹地读这句话,往往会觉得稍有些绕口,但在数学上,这是很重要的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的描述,我很喜欢这个结论,也是需要与学生分享的。在教学中,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得到这个性质之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归纳,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是数学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总结可能存在片面、不精确、表达方式不恰当等问题,教师鼓励也好,纠正也好,但最终教师说出来的必须是严谨的、精炼的,这是学生最终想得到的。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在表达这句话时不能平铺直叙,需要分开强调“线段、垂直平分线、点、端点、距离、相等”几个词语,不能含糊,更不能说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