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机关一位同志打电话给我说,有一本叫《民生7 3》的书,很值得一读,作者李月成是贵州省政协秘书长,他在这本书里讲述了自己长期担任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体会。政协机关的同志告诉我,李月成正在北京为两会服务,希望我能够与他见见面。
尽管我已经想像过他作为正厅级领导干部的形象,但当李月成坐在我办公室时,给我的印象,还是一副农家子弟的神情,像一位农村大娘的儿子。我们谈得最多的是基层,说得最多的是群众。
李月成1957年10月出生于贵州黔西南州晴隆县箐口村一个苗族家庭,8岁时父亲早殁,母亲独自把他们兄弟姐妹拉扯成人。那时家境贫寒,年年口粮不够吃,母亲到处借米,还往往“借一斗苞谷还一斗米,”稍大一些他便满山找野果子吃,有时候又饿又困,歪在地角就睡着了。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大人挖煤,十一二岁就独自背煤养家糊口了。后来他发奋读书,中师毕业后回乡任教,一步步成长起来,29岁时担任了黔西南州普安县县长。2011年9月调任贵州省政协秘书长之前,先后担任过黔西南州、省供销社、省审计厅、黔东南州、黔南州的主要领导。
“民生7 3”,是李月成在担任基层干部期间对如何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体会的提炼,包括“7个有”和“3个有”。这“7个有”是要确保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钱用、有水喝、有医保、有学上;后来,李月成又增加了“3个有”:有肉吃、有火烤、有酒喝。
捧读《民生7 3》,感觉到沉甸甸的分量,看似一道简单的算术题,解答它,李月成却用了几十年的感情。
——譬如说关于“有饭吃”。李月成是这样说文解字的:“饭”是由“食”字和“反”字组成的,老百姓有吃的就不造反,无食必反。“拜年拜年,粑粑上前”,没有米打粑粑,让乡亲们怎么过年?要安顿好农民,首先得让农民有饭吃。小时候挨过饿的李月成深深地记得,洒落在地上的一粒饭、一颗苞谷米,母亲都要捡起来。他下决心一定要让农民吃得饱饭。要得米,先有土,但贵州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一半的耕地靠天吃饭、靠水吃饭。常言说“一碗泥巴一碗饭”,“生意人玩秤,庄稼人玩粪”,“放粪不如调种,良种出好秧,秧好一半稻”,培种、育秧,离不开泥土。1987年8月,时任普安县长的李月成到普安县地瓜区波氽乡羊鸡菁村去调研,“羊鸡菁羊鸡菁,水打石头硬,想口米汤喝,只等害大病。”从地瓜区到这个村寨要走上十五里、下十五里。那天,李月成经过山坡时见到一位六旬老人正用梯子搭着铲地梗,就喊道:“您这样太危险,还不如把山下那些大块一点的地种好,多放点粪,就可以多收成一点了”,老人并不知道他是县长,看了他几眼说:“娃儿你知道个什么,看熟了的老婆不嫌丑,种熟了的山坡不嫌陡,能多种一窝就好一窝呦!”说出了庄稼人对良田沃土的珍视、渴望和依赖。
有一次,李月成到龙里县的一个村看望群众,发现一位农户在自家水泥平房的顶上用土造了一块水田,因为房顶热量高,种的水稻长势很好。李月成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就进行了推广。每次到黔东南、黔南州基层调研,李月成都要到水田参与收割,亲自掌秤称产量,对土地的投入与产出心中有数。
——譬如说关于“有房住”。普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李月成用一个月时间走遍了全县的36个乡镇,对全县的贫困现状尤其是农民居住条件差印象最深刻。“天点灯,风扫地,养个猪儿会唱戏(猪没有食吃,整天哼哼)”,李月成想,我们的群众生活一辈子连一幢能遮风避雨的房子都住不上,那还要我们这些干部做什么?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危房户比例占50%左右,中央、省、市(州)、县财政补助的力度较大,但要挨家挨户落实,工作量很大。动员群众拆迁搬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做很多说服、解释、教育工作,激发他们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他主张特别是要把那些一方水土已经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进行集中搬迁,建大村寨,集中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修道路、排污,远离地质灾害隐患,既改善生存生活条件,又可以发展乡村旅游。惠水县的李仁珍老人住进了政府修建的廉租房,在新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中南海内兴善政,廉租房中享太平”,横批:“党恩浩荡”。李月成说,老百姓不但要住得好,还要提高生活质量、文化品位,他要求有条件建新房的农家设计一间书房,哪怕是小一点,但必须有。
——譬如说关于“有钱用”。李月成说,要想农民有钱用,必须改善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但这又谈何容易,基层干部们“讲农业大半天,讲工业一支烟”,对农业生产熟悉,对工业反哺农业、走城镇化道路、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旅游项目等不熟悉,李月成就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调研、一起大胆探索。1991年7月的一天,在普安县青山片区调研的李月成到一户烟农家里吃晚饭。当时天已黑尽,李月成听到屋外还有修磨声,一看是一位上了年岁的盲人正忙着修磨,李月成请老人一同吃饭,但老人说:“活儿多,忙不过来,你们先吃吧。”一旁的烟农俏皮地说:“瞎子不怕天黑,他修磨修得好,好多家都等着他,日子过得安逸得很呢。”“天干饿不死手艺人”,这给了李月成很大的启发。后来不管在哪个州县工作,李月成都十分注重抓专业户的培养和农用技术的培训,让农民兄弟掌握一技之长。黔南州贵定县的岩下乡适合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养殖大鲵,李月成给当地老百姓画了一幅致富蓝图:“山上种果,田土种菜,家家养鲵,户户有车”。几年下来发展果然迅速,马踏屯村李永全家里养殖的大鲵卖到1600元一斤,鱼苗960元一尾。这个乡养殖大鲵数量在50尾以上、时间在3年以上的大户,每家年收入都在几十万元以上,家家建新房,户户买新车。“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下雨像过冬”,根据这种气候条件,李月成认为海拔13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要选准耐寒作物,低热地区要选准耐旱作物。“农村富得快,烤烟加油菜”,在他的力推下,贵定县定南乡种菜专业户亩产值可达4万多元。李月成还鼓励农民搞季节性的劳务输出,“空手出门,抱财归家”。
——譬如说关于“有水喝”。高温、干旱长期困扰贵州等西南地区,2010-2011年特大干旱使全省92%县市出现重大旱情,李月成几乎每天奔走在一线。水田池塘见底开裂,禾苗、玉米、烤烟、蔬菜枯黄卷缩,见火就燃,谁见了都心疼心忧。“田土禾苗似火烧,农民心里如刀绞;村里两委满山转,基层干部满山跑”,走很远的山路,钻很深的山洞去找水吃,有的人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群众抽泣,干部想哭。平塘县新塘乡有个村叫水沟村,但水沟无水,村里的老支书王国英组织了52匹马每天到几公里外的山脚驮水,整整10个多月,山高坡陡,道险路滑,有一匹老马不慎马失前蹄,跌下10多米深的山崖,又爬起来不顾伤痛继续驮水。2011年4月11日,李月成到了这里,王国英老书记哭着说:“人怕老来穷,天怕秋天旱,人都不想活了!”但说归说,哭归哭,老书记和村里党员们以“滚下去,爬起来,继续驮”的老马精神让乡亲们渡过了难关。那一段时间,打井取水,集资买水,政府送水,群众节水,干部让水,涌现了许多关于水的故事。被老马精神感动的李月成决心要为老百姓开凿水源,他组织水利部门苦干蛮干,披星戴月,一连干了10天,终于拉通了一条通往水沟村的自来水管。2011年4月21日通水那天,苗族村民们用民族盛装、芦笙、长号、唢呐、鞭炮,欢呼着,雀跃着,送别马帮驮水的历史,他们深情地唱起山歌为李月成送行:“我送州长到路边,大朵乌云遮满天,惟愿老天下大雨,多留州长坐几天。”李月成也以歌相赠:“老天十月不下雨,支书组织马帮队,一路山歌一脱水,驮水驮到眼泪滴”。因抗旱救灾成绩突出,李月成被评为全省先进个人。
尽管我已经想像过他作为正厅级领导干部的形象,但当李月成坐在我办公室时,给我的印象,还是一副农家子弟的神情,像一位农村大娘的儿子。我们谈得最多的是基层,说得最多的是群众。
李月成1957年10月出生于贵州黔西南州晴隆县箐口村一个苗族家庭,8岁时父亲早殁,母亲独自把他们兄弟姐妹拉扯成人。那时家境贫寒,年年口粮不够吃,母亲到处借米,还往往“借一斗苞谷还一斗米,”稍大一些他便满山找野果子吃,有时候又饿又困,歪在地角就睡着了。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大人挖煤,十一二岁就独自背煤养家糊口了。后来他发奋读书,中师毕业后回乡任教,一步步成长起来,29岁时担任了黔西南州普安县县长。2011年9月调任贵州省政协秘书长之前,先后担任过黔西南州、省供销社、省审计厅、黔东南州、黔南州的主要领导。
“民生7 3”,是李月成在担任基层干部期间对如何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体会的提炼,包括“7个有”和“3个有”。这“7个有”是要确保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钱用、有水喝、有医保、有学上;后来,李月成又增加了“3个有”:有肉吃、有火烤、有酒喝。
捧读《民生7 3》,感觉到沉甸甸的分量,看似一道简单的算术题,解答它,李月成却用了几十年的感情。
——譬如说关于“有饭吃”。李月成是这样说文解字的:“饭”是由“食”字和“反”字组成的,老百姓有吃的就不造反,无食必反。“拜年拜年,粑粑上前”,没有米打粑粑,让乡亲们怎么过年?要安顿好农民,首先得让农民有饭吃。小时候挨过饿的李月成深深地记得,洒落在地上的一粒饭、一颗苞谷米,母亲都要捡起来。他下决心一定要让农民吃得饱饭。要得米,先有土,但贵州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一半的耕地靠天吃饭、靠水吃饭。常言说“一碗泥巴一碗饭”,“生意人玩秤,庄稼人玩粪”,“放粪不如调种,良种出好秧,秧好一半稻”,培种、育秧,离不开泥土。1987年8月,时任普安县长的李月成到普安县地瓜区波氽乡羊鸡菁村去调研,“羊鸡菁羊鸡菁,水打石头硬,想口米汤喝,只等害大病。”从地瓜区到这个村寨要走上十五里、下十五里。那天,李月成经过山坡时见到一位六旬老人正用梯子搭着铲地梗,就喊道:“您这样太危险,还不如把山下那些大块一点的地种好,多放点粪,就可以多收成一点了”,老人并不知道他是县长,看了他几眼说:“娃儿你知道个什么,看熟了的老婆不嫌丑,种熟了的山坡不嫌陡,能多种一窝就好一窝呦!”说出了庄稼人对良田沃土的珍视、渴望和依赖。
有一次,李月成到龙里县的一个村看望群众,发现一位农户在自家水泥平房的顶上用土造了一块水田,因为房顶热量高,种的水稻长势很好。李月成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就进行了推广。每次到黔东南、黔南州基层调研,李月成都要到水田参与收割,亲自掌秤称产量,对土地的投入与产出心中有数。
——譬如说关于“有房住”。普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李月成用一个月时间走遍了全县的36个乡镇,对全县的贫困现状尤其是农民居住条件差印象最深刻。“天点灯,风扫地,养个猪儿会唱戏(猪没有食吃,整天哼哼)”,李月成想,我们的群众生活一辈子连一幢能遮风避雨的房子都住不上,那还要我们这些干部做什么?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危房户比例占50%左右,中央、省、市(州)、县财政补助的力度较大,但要挨家挨户落实,工作量很大。动员群众拆迁搬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做很多说服、解释、教育工作,激发他们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他主张特别是要把那些一方水土已经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进行集中搬迁,建大村寨,集中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修道路、排污,远离地质灾害隐患,既改善生存生活条件,又可以发展乡村旅游。惠水县的李仁珍老人住进了政府修建的廉租房,在新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中南海内兴善政,廉租房中享太平”,横批:“党恩浩荡”。李月成说,老百姓不但要住得好,还要提高生活质量、文化品位,他要求有条件建新房的农家设计一间书房,哪怕是小一点,但必须有。
——譬如说关于“有钱用”。李月成说,要想农民有钱用,必须改善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但这又谈何容易,基层干部们“讲农业大半天,讲工业一支烟”,对农业生产熟悉,对工业反哺农业、走城镇化道路、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旅游项目等不熟悉,李月成就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调研、一起大胆探索。1991年7月的一天,在普安县青山片区调研的李月成到一户烟农家里吃晚饭。当时天已黑尽,李月成听到屋外还有修磨声,一看是一位上了年岁的盲人正忙着修磨,李月成请老人一同吃饭,但老人说:“活儿多,忙不过来,你们先吃吧。”一旁的烟农俏皮地说:“瞎子不怕天黑,他修磨修得好,好多家都等着他,日子过得安逸得很呢。”“天干饿不死手艺人”,这给了李月成很大的启发。后来不管在哪个州县工作,李月成都十分注重抓专业户的培养和农用技术的培训,让农民兄弟掌握一技之长。黔南州贵定县的岩下乡适合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养殖大鲵,李月成给当地老百姓画了一幅致富蓝图:“山上种果,田土种菜,家家养鲵,户户有车”。几年下来发展果然迅速,马踏屯村李永全家里养殖的大鲵卖到1600元一斤,鱼苗960元一尾。这个乡养殖大鲵数量在50尾以上、时间在3年以上的大户,每家年收入都在几十万元以上,家家建新房,户户买新车。“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下雨像过冬”,根据这种气候条件,李月成认为海拔13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要选准耐寒作物,低热地区要选准耐旱作物。“农村富得快,烤烟加油菜”,在他的力推下,贵定县定南乡种菜专业户亩产值可达4万多元。李月成还鼓励农民搞季节性的劳务输出,“空手出门,抱财归家”。
——譬如说关于“有水喝”。高温、干旱长期困扰贵州等西南地区,2010-2011年特大干旱使全省92%县市出现重大旱情,李月成几乎每天奔走在一线。水田池塘见底开裂,禾苗、玉米、烤烟、蔬菜枯黄卷缩,见火就燃,谁见了都心疼心忧。“田土禾苗似火烧,农民心里如刀绞;村里两委满山转,基层干部满山跑”,走很远的山路,钻很深的山洞去找水吃,有的人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群众抽泣,干部想哭。平塘县新塘乡有个村叫水沟村,但水沟无水,村里的老支书王国英组织了52匹马每天到几公里外的山脚驮水,整整10个多月,山高坡陡,道险路滑,有一匹老马不慎马失前蹄,跌下10多米深的山崖,又爬起来不顾伤痛继续驮水。2011年4月11日,李月成到了这里,王国英老书记哭着说:“人怕老来穷,天怕秋天旱,人都不想活了!”但说归说,哭归哭,老书记和村里党员们以“滚下去,爬起来,继续驮”的老马精神让乡亲们渡过了难关。那一段时间,打井取水,集资买水,政府送水,群众节水,干部让水,涌现了许多关于水的故事。被老马精神感动的李月成决心要为老百姓开凿水源,他组织水利部门苦干蛮干,披星戴月,一连干了10天,终于拉通了一条通往水沟村的自来水管。2011年4月21日通水那天,苗族村民们用民族盛装、芦笙、长号、唢呐、鞭炮,欢呼着,雀跃着,送别马帮驮水的历史,他们深情地唱起山歌为李月成送行:“我送州长到路边,大朵乌云遮满天,惟愿老天下大雨,多留州长坐几天。”李月成也以歌相赠:“老天十月不下雨,支书组织马帮队,一路山歌一脱水,驮水驮到眼泪滴”。因抗旱救灾成绩突出,李月成被评为全省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