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东正教自传入俄罗斯已逾千年。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历史上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过高潮,也进入过低谷。东正教并不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与俄罗斯的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的。如今的东正教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俄罗斯是在东正教土壤中孕育、产生和发展的。
【关键词】 俄罗斯的东正教 发展 复兴
东正教是基督教主要派系之一,源于拜占庭。俄罗斯东正教的起源要追溯到1448年,因为这一年俄罗斯等一些斯拉夫语系国家成立了自己的教会,才促进了俄罗斯东正教的逐步发展。后来由于执政者想要巩固国家政权等原因,想要得到东正教的支持,所以逐渐地壮大俄罗斯东正教在俄罗斯社会上的影响和势力。东正教的总会在莫斯科设立,最高权力是东正教高僧会议、管辖机构是东正教大牧首领导的事务管理。东正教信奉“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宣扬独一无二的上帝一神论。
1.苏联的各个时期与东正教的关系
1.1(1917—1941)东正教受到苏维埃政府的迫害时期
1917年对于俄罗斯来讲,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俄罗斯的历史上上演了两次血腥的战争,即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也就是在这一年东正教的思想正式在苏联的领土上开始蔓延。二月革命的序幕被揭开后,参与革命的东正教大致可分为两个组织,他们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加入革命,宗教下层人士是以个人为单位参加革命;宗教上层人士则以政治组织为单位登上了俄国政治的舞台。临时政府成立以后,东正教教会的态度有原来的乐观转变为沮丧。二月革命以后,政府虽然保留了东正教国教的地位,但撤销了教会学校并使之国有化。十月革命爆发以后,苏维埃国家的建立,俄罗斯东正教教会与苏维埃政权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为了尽快的彻底消灭宗教,1918年苏维埃政府成立了特别肃清委员会来贯彻《关于国家和学校与教会相脱离》的法令,使教会彻底的失去了法律地位和财产所有权。2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的俄国东正教是处境最为艰难与荒凉的时期,但当时的代理大牧首谢尔盖带领俄罗斯东正教教会凭靠着坚韧的意志和丰富的经验最终渡过了这一困难时期。
1.2(1914—1945)苏联政府与教会关系正常化时期
1939年8月,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秘密地签定一份合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中涉及到有关占领俄罗斯西部领土的协议,因此,苏联想要尽可能快地同化并征服西部地区的居民。然而,用武力不可能从根本上征服当地居民。苏联政府想采用对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居民所信仰的东正教表示尊重并且利用莫斯科东正教教会去统一当地的东正教这一方法,从而使西部地区彻底地被征服。苏联政府通过实践证明了这一措施所达到的成效远远胜过其他措施。在苏联军队完全占领西部领土后,在停止迫害东正教的基础上,政府对新占领地区的东正教教会采取宽容大度的政策,对苏联东正教的迫害也随之停止了。卫国战争爆发之前,斯大林想要借助东正教目前的力量和影响力,来为即将爆发的战争铺设一条宽阔并且平坦的道路,因此,他意识到,要使东正教在战争中服从政府的安排,必须改变自己以往一貫坚持的不友好的宗教政策。苏联政府与宗教关系正常化发展的标志是:在1943年9月4日晚间,东正教的三位最高领袖:尼古拉、谢尔盖、和阿列克谢,与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进行了对于东正教来讲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晤,而且对在卫国战争期间,东正教为国家所做的贡献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1.3(1953—1966)赫鲁晓夫新一轮镇压宗教时期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开始,党内支持赫鲁晓夫的极左势力在政治上击溃了“斯大林分子”集团在党内所占的主导地位,同时他们也取得了宗教问题的决定权,并且马上开始进行了新一轮的“反宗教运动”。发动“反宗教运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苏联党内存在“左倾”的盲目集团,他们错误并且坚信地认为“共产主义将很快实现”。表面上这种振奋人心的理论能提高人们斗志与信心,但从本质上来说他犯下了否定社会主义长期性并且脱离了苏联社会主义基础的错误。但有人却相信了“共产主义将会很快实现”这种幻想,这些人偏激的认为东正教的思想是无用的,并且是反动的,所以,在这些人看来,“反宗教运动”能够促使苏联更快的迈入社会主义国家的行列。(2)以赫鲁晓夫为首的党内上层“左倾”集团力量在当内拥有主要领导权。赫鲁晓夫是个激进的反宗教者,并且新组成的党的领导层担心他们的领导地位和苏联人民向社会主义前进的信心被一些政权上层人士和东正教思想所动摇。再加上在“解冻”时期的苏联,东正教迅猛发展。当时的美国历史学家Y弗列特切尔公正地写到“当时在战争时期及50年代“解冻”时期的条件下,对宗教非常有利,东正教发展得很快。[1]”因此,在这种形式的逼迫下赫鲁晓夫一方面在政治上实行“解冻”,同时,另一方面又一次次地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机会,对东正教进行打压。东正教再一次受到迫害。
1.4(1967—1991)东正教复兴时期
苏联政府与教会关系的再次复苏是在苏联解体之前,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的上台,标志着苏联社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全面的社会主义阶段。他所提出的新思维,这就代表他向全苏联人民表明了他将对宗教实行“宽容的,民主的,公开的”方针政策。苏联政府与俄罗斯东正教会也随之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戈尔巴乔夫为了使宗教的活动能够自由化,在1988年4月,他制定了宗教法。宗教思想在俄罗斯社会上被广泛传播,也使俄罗斯的政府和教会的关系跨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8年,对与东正教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是东正教传入苏联的第一千年,不仅举行了庆祝活动,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次活动将宗教热推向了高潮。80年代末90年代初,俄罗斯政治经济体、社会意识形态都发生的根本的变化,许多人的精神信仰也发生了骤然变化,这种突然的转变,使人们迷失了自己心的方向,让人们不知该何去何从。就在这时,宗教思想走进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俄罗斯人们的新的一种精神寄托。“宗教热”的时期也由此产生了。俄罗斯东正教也将迎来自己的一个崭新的春天。 2.1991年以后的东正教的发展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改名为俄罗斯联邦,解体后的俄罗斯东正教的发展也对当今的俄罗斯的政治起了重要作用,1991年6月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的第一任联邦总统,他表示,政府愿意与宗教在各个领域合作,希望教会能动员全体俄罗斯人民共同努力,使转型时期的俄罗斯获得新生[2]。俄罗斯逐渐恢复的同时,东正教本身在政府的帮助下也开始壮大起来,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文化上,东正教在国家的地位都大大的提升了。借此机会,东正教在俄罗斯广泛的宣传宗教精神,用这种有道德观念的宗教精神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团结。复兴后的东正教会不仅一次出面协调国家最高级的政治争端。以车臣问题为例,东正教认为,东正教教会必当全力以赴地支持国家对抗车臣分子,但一定要以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观点为前提。
解体后的东正教也对俄国的文化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早在戈尔巴乔夫时期,不仅宗教从新返回学校,而且对于宗教组织的出国学习和接受外国留学生也得到了政府的允许。在1991年叶利钦当选了俄罗斯第一任总理后,原苏联共产党就被新政府解散了,借助这一有利因素,东正教原有的教育地位会被更加迅速地恢复和发展。1999年在《俄罗斯联邦政府和俄罗斯东正教教会莫斯科宗主教管辖的地区合作》的条约框架内成立了“教堂和学校协调委员会”,该委员将会以专业的角度来评价和总结教学科研工作和教学经验[3]。
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前,宗教在俄国的国家电台、电视台、杂志、报纸上都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国家电台、电视台却成为了东正教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独立报》、《今日报》上都在为东正教传播他们的思想,在尤其九十年代初,这种现象更为凸显。与此同时,也带动起了人们出版宗教书籍的狂潮。文学与宗教的关系吸引了广大文学界人士的关注与研究,并且探讨了基督教对俄罗斯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在他们讨论后而得出的结论中普遍的认为,俄罗斯的语言、文化、文学、文明都是基督教所赋予的。
自从苏联解体之后,东正教在俄罗斯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自然,东正教在军事方面也拥有了一定的发言权。叶利钦总统特许东正教教会在军营中进行宗教精神的灌输,使道德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军营中弥漫,大大提升了战士们斗争气势。在俄罗斯的外交方面,东正教尽自己所能,配合国家在外交方面的各种需求,帮助国家维护主权和尊严,使自己的教会和国家的利益不受外国的侵害。
结语
东正教在俄罗斯传播了一千多年之久,它见证了俄罗斯发展的跌宕起伏。进入20世纪后,东正教受过执政者的镇压,也被扶植过,但无论对东正教采取何种方针政策,执政者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政权的巩固,国家和社会的统一和稳定能够得到维护。宗教把人们的希望、对理想的向往与实实在在的行动结合在一起。国家依据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时期的发展需求,对宗教各个发展阶段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使宗教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适应,这样,宗教的种种活动就能够为国家的各方面的发展增砖加瓦。由此可见,如果宗教和国家任何一方想要脱离对方而独自发展,都将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今天,东正教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的宗教派别,俄罗斯人口约1.5亿,其中有东正教徒7000万左右。教徒主要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格鲁吉亚人等[4]。
参考文献:
[1]Фдетчеру.Советские веруюпие ,第34頁.
[2]乐峰:《东正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页.
[3]王利亚:《宗教在俄罗斯军队中复兴的原因初探》,《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5第2期.
[4]乐峰:《东正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作者简介:杨姗姗,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俄罗斯的东正教 发展 复兴
东正教是基督教主要派系之一,源于拜占庭。俄罗斯东正教的起源要追溯到1448年,因为这一年俄罗斯等一些斯拉夫语系国家成立了自己的教会,才促进了俄罗斯东正教的逐步发展。后来由于执政者想要巩固国家政权等原因,想要得到东正教的支持,所以逐渐地壮大俄罗斯东正教在俄罗斯社会上的影响和势力。东正教的总会在莫斯科设立,最高权力是东正教高僧会议、管辖机构是东正教大牧首领导的事务管理。东正教信奉“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宣扬独一无二的上帝一神论。
1.苏联的各个时期与东正教的关系
1.1(1917—1941)东正教受到苏维埃政府的迫害时期
1917年对于俄罗斯来讲,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俄罗斯的历史上上演了两次血腥的战争,即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也就是在这一年东正教的思想正式在苏联的领土上开始蔓延。二月革命的序幕被揭开后,参与革命的东正教大致可分为两个组织,他们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加入革命,宗教下层人士是以个人为单位参加革命;宗教上层人士则以政治组织为单位登上了俄国政治的舞台。临时政府成立以后,东正教教会的态度有原来的乐观转变为沮丧。二月革命以后,政府虽然保留了东正教国教的地位,但撤销了教会学校并使之国有化。十月革命爆发以后,苏维埃国家的建立,俄罗斯东正教教会与苏维埃政权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为了尽快的彻底消灭宗教,1918年苏维埃政府成立了特别肃清委员会来贯彻《关于国家和学校与教会相脱离》的法令,使教会彻底的失去了法律地位和财产所有权。2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的俄国东正教是处境最为艰难与荒凉的时期,但当时的代理大牧首谢尔盖带领俄罗斯东正教教会凭靠着坚韧的意志和丰富的经验最终渡过了这一困难时期。
1.2(1914—1945)苏联政府与教会关系正常化时期
1939年8月,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秘密地签定一份合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中涉及到有关占领俄罗斯西部领土的协议,因此,苏联想要尽可能快地同化并征服西部地区的居民。然而,用武力不可能从根本上征服当地居民。苏联政府想采用对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居民所信仰的东正教表示尊重并且利用莫斯科东正教教会去统一当地的东正教这一方法,从而使西部地区彻底地被征服。苏联政府通过实践证明了这一措施所达到的成效远远胜过其他措施。在苏联军队完全占领西部领土后,在停止迫害东正教的基础上,政府对新占领地区的东正教教会采取宽容大度的政策,对苏联东正教的迫害也随之停止了。卫国战争爆发之前,斯大林想要借助东正教目前的力量和影响力,来为即将爆发的战争铺设一条宽阔并且平坦的道路,因此,他意识到,要使东正教在战争中服从政府的安排,必须改变自己以往一貫坚持的不友好的宗教政策。苏联政府与宗教关系正常化发展的标志是:在1943年9月4日晚间,东正教的三位最高领袖:尼古拉、谢尔盖、和阿列克谢,与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进行了对于东正教来讲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晤,而且对在卫国战争期间,东正教为国家所做的贡献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1.3(1953—1966)赫鲁晓夫新一轮镇压宗教时期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开始,党内支持赫鲁晓夫的极左势力在政治上击溃了“斯大林分子”集团在党内所占的主导地位,同时他们也取得了宗教问题的决定权,并且马上开始进行了新一轮的“反宗教运动”。发动“反宗教运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苏联党内存在“左倾”的盲目集团,他们错误并且坚信地认为“共产主义将很快实现”。表面上这种振奋人心的理论能提高人们斗志与信心,但从本质上来说他犯下了否定社会主义长期性并且脱离了苏联社会主义基础的错误。但有人却相信了“共产主义将会很快实现”这种幻想,这些人偏激的认为东正教的思想是无用的,并且是反动的,所以,在这些人看来,“反宗教运动”能够促使苏联更快的迈入社会主义国家的行列。(2)以赫鲁晓夫为首的党内上层“左倾”集团力量在当内拥有主要领导权。赫鲁晓夫是个激进的反宗教者,并且新组成的党的领导层担心他们的领导地位和苏联人民向社会主义前进的信心被一些政权上层人士和东正教思想所动摇。再加上在“解冻”时期的苏联,东正教迅猛发展。当时的美国历史学家Y弗列特切尔公正地写到“当时在战争时期及50年代“解冻”时期的条件下,对宗教非常有利,东正教发展得很快。[1]”因此,在这种形式的逼迫下赫鲁晓夫一方面在政治上实行“解冻”,同时,另一方面又一次次地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机会,对东正教进行打压。东正教再一次受到迫害。
1.4(1967—1991)东正教复兴时期
苏联政府与教会关系的再次复苏是在苏联解体之前,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的上台,标志着苏联社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全面的社会主义阶段。他所提出的新思维,这就代表他向全苏联人民表明了他将对宗教实行“宽容的,民主的,公开的”方针政策。苏联政府与俄罗斯东正教会也随之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戈尔巴乔夫为了使宗教的活动能够自由化,在1988年4月,他制定了宗教法。宗教思想在俄罗斯社会上被广泛传播,也使俄罗斯的政府和教会的关系跨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8年,对与东正教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是东正教传入苏联的第一千年,不仅举行了庆祝活动,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次活动将宗教热推向了高潮。80年代末90年代初,俄罗斯政治经济体、社会意识形态都发生的根本的变化,许多人的精神信仰也发生了骤然变化,这种突然的转变,使人们迷失了自己心的方向,让人们不知该何去何从。就在这时,宗教思想走进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俄罗斯人们的新的一种精神寄托。“宗教热”的时期也由此产生了。俄罗斯东正教也将迎来自己的一个崭新的春天。 2.1991年以后的东正教的发展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改名为俄罗斯联邦,解体后的俄罗斯东正教的发展也对当今的俄罗斯的政治起了重要作用,1991年6月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的第一任联邦总统,他表示,政府愿意与宗教在各个领域合作,希望教会能动员全体俄罗斯人民共同努力,使转型时期的俄罗斯获得新生[2]。俄罗斯逐渐恢复的同时,东正教本身在政府的帮助下也开始壮大起来,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文化上,东正教在国家的地位都大大的提升了。借此机会,东正教在俄罗斯广泛的宣传宗教精神,用这种有道德观念的宗教精神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团结。复兴后的东正教会不仅一次出面协调国家最高级的政治争端。以车臣问题为例,东正教认为,东正教教会必当全力以赴地支持国家对抗车臣分子,但一定要以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观点为前提。
解体后的东正教也对俄国的文化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早在戈尔巴乔夫时期,不仅宗教从新返回学校,而且对于宗教组织的出国学习和接受外国留学生也得到了政府的允许。在1991年叶利钦当选了俄罗斯第一任总理后,原苏联共产党就被新政府解散了,借助这一有利因素,东正教原有的教育地位会被更加迅速地恢复和发展。1999年在《俄罗斯联邦政府和俄罗斯东正教教会莫斯科宗主教管辖的地区合作》的条约框架内成立了“教堂和学校协调委员会”,该委员将会以专业的角度来评价和总结教学科研工作和教学经验[3]。
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前,宗教在俄国的国家电台、电视台、杂志、报纸上都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国家电台、电视台却成为了东正教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独立报》、《今日报》上都在为东正教传播他们的思想,在尤其九十年代初,这种现象更为凸显。与此同时,也带动起了人们出版宗教书籍的狂潮。文学与宗教的关系吸引了广大文学界人士的关注与研究,并且探讨了基督教对俄罗斯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在他们讨论后而得出的结论中普遍的认为,俄罗斯的语言、文化、文学、文明都是基督教所赋予的。
自从苏联解体之后,东正教在俄罗斯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自然,东正教在军事方面也拥有了一定的发言权。叶利钦总统特许东正教教会在军营中进行宗教精神的灌输,使道德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军营中弥漫,大大提升了战士们斗争气势。在俄罗斯的外交方面,东正教尽自己所能,配合国家在外交方面的各种需求,帮助国家维护主权和尊严,使自己的教会和国家的利益不受外国的侵害。
结语
东正教在俄罗斯传播了一千多年之久,它见证了俄罗斯发展的跌宕起伏。进入20世纪后,东正教受过执政者的镇压,也被扶植过,但无论对东正教采取何种方针政策,执政者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政权的巩固,国家和社会的统一和稳定能够得到维护。宗教把人们的希望、对理想的向往与实实在在的行动结合在一起。国家依据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时期的发展需求,对宗教各个发展阶段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使宗教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适应,这样,宗教的种种活动就能够为国家的各方面的发展增砖加瓦。由此可见,如果宗教和国家任何一方想要脱离对方而独自发展,都将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今天,东正教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的宗教派别,俄罗斯人口约1.5亿,其中有东正教徒7000万左右。教徒主要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格鲁吉亚人等[4]。
参考文献:
[1]Фдетчеру.Советские веруюпие ,第34頁.
[2]乐峰:《东正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页.
[3]王利亚:《宗教在俄罗斯军队中复兴的原因初探》,《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5第2期.
[4]乐峰:《东正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作者简介:杨姗姗,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