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君子忧道不忧贫”,在这句话中“道”指的就是“道德”。 在小学阶段开展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主动地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并利用多样化的方法展开情感教育,创设德育情境,以便强化学生的德育感知,逐步让“德育之花”开遍学生心间。
关键词:德育;小学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自古我国就非常注重道德品质的教育,随着这些年“立德树人” 教育思想的提及,在为学生讲述基础知识时,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创新教育手段,促进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秉承德育教学的目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在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创建有效活动,以便学生在提高学习知识效率的同时,可以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等多种素养的发展。
1 构建优质班级德育环境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实现对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先做好对德育环境的有效构建。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环境状态会直接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语言、行为产生影响。例如,我要求班级中必须使用礼貌用语,而且我在与学生交流时也会使用礼貌用语。这就会构建起以礼貌为基础的交流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会时刻保持有礼貌的状态,并在与同学、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使用礼貌用语,这对于他们正确语言习惯和道德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引导作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会在制定班级制度时融入德育内容。考虑到德育工作的特殊性,我在制定班级制度时会专门举办一次班会,让学生也参与到班级制度的制定环节中,由此来落实他们的班级主体地位。很多教师在此环节会忽视学生而自主制定班级制度,虽然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制度的科学、有效性,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会让学生缺少自己在班级中的主人翁意识,这会影响他们对班级制度的态度,而且此种方式违背了德育的最基本要求,所以教师一定要改变自己的观念,让学生自己制定约束他们言行举止的班级生活规范。由此在进一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班级归属感,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好铺垫。
2 明确教育的方向
拓宽德育的渠道为立德树人目标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德育的开展方式比较多样,可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教师在各类型的活动中融入德育的内容,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以少先队活动为依托,少先队活动有实践性以及组织性,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融入德育的内容,帮助少先队全员形成明确的认识。教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育任务,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自信自尊自立自强,通过体现出德育实践性,把抽象理论知识转变成有效生活活动,通过丰富的活动把德育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学生,有助于强化学生思政理论知识学习。
3 实现班级事务师生共管
实现班级事务师生共管也是小学班主任提升班级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方法。所谓“师生共管”,是指在班级事务当中,学生作为班级主体,他们应当与教师有着同等的主权和地位,由此做到通过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来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并让他们在管理班级事务的过程中获得道德素质、价值观念的提升。例如,针对一些学生在班级中吃东西、乱扔垃圾的问题,我专门召开了一次班会。在班会当中,我先明确指出在师生共同制定的班级制度中“不在班级吃东西,不乱扔垃圾”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之后,学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并说明了原因。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仔细听每个人的发言,并进行总结,之后我提出如何在不违反班规的前提下解决部分同学没吃饭的问题,因为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学习。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更为主动地思考和讨论,并最终想出了可以在课间到班主任办公室吃的方法,而且只能吃简单、方便的食物。针对“乱丢垃圾的问题”,学生则一致表示要予以杜绝,乱扔垃圾的学生还主动进行了自我反省,这让我非常意外,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师生共管在班级管理和德育中的关键作用。
4 注重优化教育过程
德育渠道拓宽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融入学生为本理念,调动学生在思政课程知识学习方面的主动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当中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把德育和少先队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这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以及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认识有着积极作用,在多样化以及丰富性活动开展下,能激发学生了解思想政治内容的兴趣。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要能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通过少先队活动为渠道,把德育融入其中,德育课程的开展,以及实践活动的实施,对周边资源的有效利用等,使立德树人的任务得以有效落实。
5 创新德育形式
拓宽德育的渠道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促进力量,教师要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发展要求有明确的认识了解,在不同的活动形式中融入德育,提高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德育课程的创新是比较重要的,要注重在“知、情、意、行”中增强德育实效性,能结合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需要积极创新,避免盲目和随意,要从春风化雨以及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考虑,积极引导,和学生的兴趣以及年龄特征相结合,通过创新少先队德育课程,启发学生产生内心情感体验,这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能发挥积极作用。要注重在活动开展方面强化实效性,把抽象的思政内容还原成学生的生活体验,保障少先队活动的丰富以及实践性,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素质。除此之外,要注重在活动资源的开发环节加强质量控制,积极构建“合力育人”德育环境,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为指导,探索实践性的生活性的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園亲近自然。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提升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研究,不仅可以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还能够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带来助力。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除了要发挥自己的教育管理、引导作用,还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体验空间,让他们可以参与到班级管理、生活当中,并从中获得良好的体验,进而实现道德素质、思想观念的教育,真正做到将德育从教师的灌输转变为学生的体验,实现德育基本模式的改变,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雅青.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家庭教育,2021(30):161-162.
关键词:德育;小学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自古我国就非常注重道德品质的教育,随着这些年“立德树人” 教育思想的提及,在为学生讲述基础知识时,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创新教育手段,促进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秉承德育教学的目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在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创建有效活动,以便学生在提高学习知识效率的同时,可以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等多种素养的发展。
1 构建优质班级德育环境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实现对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先做好对德育环境的有效构建。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环境状态会直接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语言、行为产生影响。例如,我要求班级中必须使用礼貌用语,而且我在与学生交流时也会使用礼貌用语。这就会构建起以礼貌为基础的交流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会时刻保持有礼貌的状态,并在与同学、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使用礼貌用语,这对于他们正确语言习惯和道德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引导作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会在制定班级制度时融入德育内容。考虑到德育工作的特殊性,我在制定班级制度时会专门举办一次班会,让学生也参与到班级制度的制定环节中,由此来落实他们的班级主体地位。很多教师在此环节会忽视学生而自主制定班级制度,虽然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制度的科学、有效性,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会让学生缺少自己在班级中的主人翁意识,这会影响他们对班级制度的态度,而且此种方式违背了德育的最基本要求,所以教师一定要改变自己的观念,让学生自己制定约束他们言行举止的班级生活规范。由此在进一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班级归属感,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好铺垫。
2 明确教育的方向
拓宽德育的渠道为立德树人目标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德育的开展方式比较多样,可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教师在各类型的活动中融入德育的内容,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以少先队活动为依托,少先队活动有实践性以及组织性,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融入德育的内容,帮助少先队全员形成明确的认识。教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育任务,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自信自尊自立自强,通过体现出德育实践性,把抽象理论知识转变成有效生活活动,通过丰富的活动把德育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学生,有助于强化学生思政理论知识学习。
3 实现班级事务师生共管
实现班级事务师生共管也是小学班主任提升班级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方法。所谓“师生共管”,是指在班级事务当中,学生作为班级主体,他们应当与教师有着同等的主权和地位,由此做到通过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来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并让他们在管理班级事务的过程中获得道德素质、价值观念的提升。例如,针对一些学生在班级中吃东西、乱扔垃圾的问题,我专门召开了一次班会。在班会当中,我先明确指出在师生共同制定的班级制度中“不在班级吃东西,不乱扔垃圾”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之后,学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并说明了原因。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仔细听每个人的发言,并进行总结,之后我提出如何在不违反班规的前提下解决部分同学没吃饭的问题,因为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学习。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更为主动地思考和讨论,并最终想出了可以在课间到班主任办公室吃的方法,而且只能吃简单、方便的食物。针对“乱丢垃圾的问题”,学生则一致表示要予以杜绝,乱扔垃圾的学生还主动进行了自我反省,这让我非常意外,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师生共管在班级管理和德育中的关键作用。
4 注重优化教育过程
德育渠道拓宽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融入学生为本理念,调动学生在思政课程知识学习方面的主动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当中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把德育和少先队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这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以及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认识有着积极作用,在多样化以及丰富性活动开展下,能激发学生了解思想政治内容的兴趣。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要能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通过少先队活动为渠道,把德育融入其中,德育课程的开展,以及实践活动的实施,对周边资源的有效利用等,使立德树人的任务得以有效落实。
5 创新德育形式
拓宽德育的渠道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促进力量,教师要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发展要求有明确的认识了解,在不同的活动形式中融入德育,提高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德育课程的创新是比较重要的,要注重在“知、情、意、行”中增强德育实效性,能结合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需要积极创新,避免盲目和随意,要从春风化雨以及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考虑,积极引导,和学生的兴趣以及年龄特征相结合,通过创新少先队德育课程,启发学生产生内心情感体验,这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能发挥积极作用。要注重在活动开展方面强化实效性,把抽象的思政内容还原成学生的生活体验,保障少先队活动的丰富以及实践性,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素质。除此之外,要注重在活动资源的开发环节加强质量控制,积极构建“合力育人”德育环境,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为指导,探索实践性的生活性的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園亲近自然。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提升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研究,不仅可以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还能够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带来助力。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除了要发挥自己的教育管理、引导作用,还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体验空间,让他们可以参与到班级管理、生活当中,并从中获得良好的体验,进而实现道德素质、思想观念的教育,真正做到将德育从教师的灌输转变为学生的体验,实现德育基本模式的改变,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雅青.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家庭教育,2021(30):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