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催生出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知识分享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分支。在企业中,知识共享可以有效积累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员工的知识和经验并加以使用,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改善上下游企业关系、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和理顺组织结构等。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员工知识共享即员工以自身发形成的共同体或公司架构下的部门组织为共享平台,通过组织内的互动交往行为,付出一定成本并获取相对的社会报酬的行为,员工对社会报酬与自身期望的比较结果决定后续知识共享过程是否发生。本文针对当前企业内员工知识共享意愿不强、彼此信任不足和知识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促进员工进行知识分享的有效策略,以期为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社会交换;知识管理;知识共享
一、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知识共享机制及特点
(一)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员工知识共享机制
从社会交换理论来看,员工知识共享机制是指员工以自发形成的共同体或者公司架构下的组织为共享平台,通过组织内的互动交往行为付出一定成本并获取相对的社会报酬,员工对社会报酬与期望的比较结果决定后续知识共享过程是否发生。当员工参与知识共享后,会对自己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社会报酬进行衡量。通过比较获得的社会报酬与自身期望相符或者高于期望,那么知识共享行为就会继续下去;相反地,如果员工获得的社会报酬低于其自身期望,那么这种知识共享行为就会终止。
(二)社會交换理论视角下员工知识共享的特征
第一,员工个体通过组织进行交流是知识共享的前提条件。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员工要想获得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知识,需要通过与他人交换才能实现,并且在交换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是有利于期望目标实现的。由此可见,员工进行知识共享的前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员工目标需要通过员工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进行交流互动、与他人进行社会交换实现的,而不是仅仅靠自身学习来实现;另一方面,知识共享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一定是有利于目标实现的。
第二,社会报酬是员工参与知识共享获得的利益满足。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社会交换主体均希望能够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获取所期望的收益,即社会报酬。根据性质不同,社会报酬可以分为内在性报酬与外在性报酬。内在性报酬强调交换行为具有强烈的价值性,是指交换主体自身所持有的报酬。外在性报酬则强调交换行为具有强烈的工具性,是指较为功利性的报酬。
第三,付出成本是员工进行知识共享的重要考量。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交换主体在交换过程中应遵循互惠原则和公平原则。互惠原则是指交换活动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或收益,而是双方都会获得回报,同时双方也均将付出一定的成本,否则社会互动不会持续甚至不会发生。就企业内员工知识共享行为来说,付出成本主要包括两类:直接投入成本和机会成本。
三、当前企业员工在知识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知识共享主体的交换期望不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交换期望是进行社会互动的前提。在一定意义上,人们之所以能够进行社会交往,是出于人们对自身付出与收益的衡量。群体中的共享经验促使成员们认为他们的投入是相似的,并期望得到相似的回报,也就是说群体成员获得的平均回报就成为支配着报酬价值的期望标准。但很显然,知识本身的特殊属性和知识共享主体的个人能力及其所处的环境不同,知识共享行为带来的社会报酬有高有低。
(二)知识共享主体间的信任导致知识分享效率不高
信任是社会交换的情感基础,但同时信任也具有时间差、不对称性、不确定性和主观性等性质。信任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在社会交换过程中,风险与信任是并存的。现代企业当中绩效考核制度普遍存在,企业员工内部之间的竞争关系也日益激烈,员工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作为一种优势,不愿意分享知识。此外,员工还会将自己拥有而别人缺乏的知识与别人拥有而自己缺乏的知识进行比较,从而在知识分享过程中只是分享无足轻重的知识或者大家均已习得或知晓的知识。
(三)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缺失
员工知识共享的顺利进行需要完善的知识共享机制来保障。这种知识共享机制不仅需要增强知识共享主体进行知识共享的意愿,同样,还需要增进其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信任,包括建立认知信任保障机制和情感信任保障机制,因为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但是现有知识共享保障机制更侧重于对知识共享过程、规范和内容的强调,对于知识共享主体反而缺少关注。
四、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提升员工知识共享水平的对策
(一)激发员工知识共享的期望
在员工知识共享过程中,一是应注重员工对知识共享重要性的认识,形成知识共享价值观,进而实现员工在经验知识和技能上的互惠。二是注重明确员工在知识共享中的报酬与责任。此外,根据边际效应递减原则,当报酬达到一定程度后,知识共享所带来的成就和期望就会降到最低,但不会影响到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在责任划分上明确员工责任,避免形式化。
(二)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
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收者相互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共享的过程,而组织文化会对学习起到重要影响,如果离开了学习知识共享也就无从谈起。知识型企业应当培养员工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当的手段鼓励员工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创造鼓励学习和尊重学的的文化氛围。知识型企业还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根据员工的职涯规划设立相应的学习规划,建立健全学习制度,促进企业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员工的学习。
(三)建立健全员工知识共享保障制度
员工知识共享的有效推进不仅需要激发其知识共享意愿和构建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更需要保障员工知识共享意愿和组织文化的共享制度,主要包括:一是建立知识共享规范制度,规定不同层级的员工在贡献、吸收、整合和内化等共享知识行为中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开展员工进行知识共享活动的流程、形式、 内容等。二是建立相应的知识共享激励制度,注重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根据员工在知识共享中的贡献程度进行激励,注重激励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司慧迎,邹平. 共享创新、社会交换与新创组织的知识共享机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02):78-88.
[2]马学瑾,覃婉静,刘芳. 薪酬晋升知觉对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组织心理所有权和工作满意度为连续中介[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20,42(04): 361-367.
[3]郝怡然.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11):70-71+5.
作者简介:
杜娟(1988.8-),女,汉族,山西太原人,讲师,研究方向:企业创新管理。
关键词:社会交换;知识管理;知识共享
一、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知识共享机制及特点
(一)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员工知识共享机制
从社会交换理论来看,员工知识共享机制是指员工以自发形成的共同体或者公司架构下的组织为共享平台,通过组织内的互动交往行为付出一定成本并获取相对的社会报酬,员工对社会报酬与期望的比较结果决定后续知识共享过程是否发生。当员工参与知识共享后,会对自己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社会报酬进行衡量。通过比较获得的社会报酬与自身期望相符或者高于期望,那么知识共享行为就会继续下去;相反地,如果员工获得的社会报酬低于其自身期望,那么这种知识共享行为就会终止。
(二)社會交换理论视角下员工知识共享的特征
第一,员工个体通过组织进行交流是知识共享的前提条件。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员工要想获得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知识,需要通过与他人交换才能实现,并且在交换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是有利于期望目标实现的。由此可见,员工进行知识共享的前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员工目标需要通过员工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进行交流互动、与他人进行社会交换实现的,而不是仅仅靠自身学习来实现;另一方面,知识共享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一定是有利于目标实现的。
第二,社会报酬是员工参与知识共享获得的利益满足。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社会交换主体均希望能够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获取所期望的收益,即社会报酬。根据性质不同,社会报酬可以分为内在性报酬与外在性报酬。内在性报酬强调交换行为具有强烈的价值性,是指交换主体自身所持有的报酬。外在性报酬则强调交换行为具有强烈的工具性,是指较为功利性的报酬。
第三,付出成本是员工进行知识共享的重要考量。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交换主体在交换过程中应遵循互惠原则和公平原则。互惠原则是指交换活动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或收益,而是双方都会获得回报,同时双方也均将付出一定的成本,否则社会互动不会持续甚至不会发生。就企业内员工知识共享行为来说,付出成本主要包括两类:直接投入成本和机会成本。
三、当前企业员工在知识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知识共享主体的交换期望不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交换期望是进行社会互动的前提。在一定意义上,人们之所以能够进行社会交往,是出于人们对自身付出与收益的衡量。群体中的共享经验促使成员们认为他们的投入是相似的,并期望得到相似的回报,也就是说群体成员获得的平均回报就成为支配着报酬价值的期望标准。但很显然,知识本身的特殊属性和知识共享主体的个人能力及其所处的环境不同,知识共享行为带来的社会报酬有高有低。
(二)知识共享主体间的信任导致知识分享效率不高
信任是社会交换的情感基础,但同时信任也具有时间差、不对称性、不确定性和主观性等性质。信任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在社会交换过程中,风险与信任是并存的。现代企业当中绩效考核制度普遍存在,企业员工内部之间的竞争关系也日益激烈,员工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作为一种优势,不愿意分享知识。此外,员工还会将自己拥有而别人缺乏的知识与别人拥有而自己缺乏的知识进行比较,从而在知识分享过程中只是分享无足轻重的知识或者大家均已习得或知晓的知识。
(三)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缺失
员工知识共享的顺利进行需要完善的知识共享机制来保障。这种知识共享机制不仅需要增强知识共享主体进行知识共享的意愿,同样,还需要增进其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信任,包括建立认知信任保障机制和情感信任保障机制,因为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但是现有知识共享保障机制更侧重于对知识共享过程、规范和内容的强调,对于知识共享主体反而缺少关注。
四、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提升员工知识共享水平的对策
(一)激发员工知识共享的期望
在员工知识共享过程中,一是应注重员工对知识共享重要性的认识,形成知识共享价值观,进而实现员工在经验知识和技能上的互惠。二是注重明确员工在知识共享中的报酬与责任。此外,根据边际效应递减原则,当报酬达到一定程度后,知识共享所带来的成就和期望就会降到最低,但不会影响到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在责任划分上明确员工责任,避免形式化。
(二)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
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收者相互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共享的过程,而组织文化会对学习起到重要影响,如果离开了学习知识共享也就无从谈起。知识型企业应当培养员工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当的手段鼓励员工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创造鼓励学习和尊重学的的文化氛围。知识型企业还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根据员工的职涯规划设立相应的学习规划,建立健全学习制度,促进企业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员工的学习。
(三)建立健全员工知识共享保障制度
员工知识共享的有效推进不仅需要激发其知识共享意愿和构建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更需要保障员工知识共享意愿和组织文化的共享制度,主要包括:一是建立知识共享规范制度,规定不同层级的员工在贡献、吸收、整合和内化等共享知识行为中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开展员工进行知识共享活动的流程、形式、 内容等。二是建立相应的知识共享激励制度,注重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根据员工在知识共享中的贡献程度进行激励,注重激励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司慧迎,邹平. 共享创新、社会交换与新创组织的知识共享机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02):78-88.
[2]马学瑾,覃婉静,刘芳. 薪酬晋升知觉对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组织心理所有权和工作满意度为连续中介[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20,42(04): 361-367.
[3]郝怡然.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11):70-71+5.
作者简介:
杜娟(1988.8-),女,汉族,山西太原人,讲师,研究方向:企业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