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举措,如何开展这类新型的活动课,所有的语文人都在摸索,也存在着一些误区,误解。笔者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 综合实践 形式
每次新接手一个班级,我都会给学生做个测试:你对语文感兴趣吗?回答“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不到10%。历年来情况都是大同小异,其实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要应付中考或高考,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年都只学古文,要学生去死记硬背,又或者是只学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其他内容一致抛弃,于是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缺缺,语文也越来越被学生孤立。试问:谁会对呆板沉闷的东西感兴趣呢?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让多少人对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丧失信心?幸好,新课改的实施,让语文守得云开见月明。在语文实践活动新课标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但是,纸上谈来终觉浅,深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六年的实践,我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结合我的工作体验,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1.“语文性”。方爱宁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浅探》中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因此综合性实践活动,首先必须是“语文”的。
2.“实践性”, 强调让学生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江泽民同志曾告诫教育工作者说:“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因此,语文实践活动又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二、误区
基于这两个特点,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
1.不着边际,语文课堂变成综合课
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的的知识领域较广,有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等。有时老师把握不好,便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地理课,有些甚至是成了综合课。在刚开始接触综合实践学习之初,笔者就曾经将初中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上成了政治课的形式,满堂都是对学生的说教,其效果是可想而知。
2.重形式,轻内容
为了达到综合性的学习目标,不少老师在设计课程时都是尽可能地利用有关教具,把课程内容用多种形式,诸如声音、图片、网络下载的文字材料等等,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甚至有的老师觉得综合性学习课不利用多媒体就无法完成,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诸如小组研讨、小组竞赛、演讲比赛、手抄报展示等等,总想在一节课甚至两节课上讲授方方面面的内容,课堂上老师感觉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下课后学生们基本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课其实走入了一个误区,曲解了“综合性学习”的真正内涵。
3.忽视老师的主导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而且每次学习活动都有活动的主题和大方案。于是不少老师便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老师完全扮演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在课堂只剩几分钟时教师再来个“即兴”点评,但是要知道中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的阶段,他们的知识结构尚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如果缺乏老师的指导就会陷入盲目的状态,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对策
1.提升教师知识水平
刚前面提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的知识广。这就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时除了了解汉语、文学之外,还有很多新知识、新课题、新领域要研究,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去查找相关资料,去洞察当代信息社会的新事物、新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积淀学养,否则,我们在讲解这样的内容时会感到底气不足,登上讲台时也心有惴惴,忐忑不安,传授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尚本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语文新课程标准》)所以,语文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多地掌握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美术、音乐等学科的知识。翻开“语文课标”,我们就会看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语文”两字,别把语文课堂搞成综合课,应该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何在,该让学生从课堂上学到什么。
3.适当的、积极的援助学生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老师应该给学生以适当的、积极的援助。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支持。表现在:帮助学生把握活动的目标,启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彻于学生活动的始终。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疑问时,老师适时、适当的援助是举足轻重的。老师有效的援助,大大提高了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完成活动任务。
总之,纲要有了,方法有了,关键还在于实施。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语文课堂走出沉闷,走出呆板,重新焕发生机。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和开发自然、社会、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方爱宁.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浅探.2008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 广东广州)
[关键词]语文 综合实践 形式
每次新接手一个班级,我都会给学生做个测试:你对语文感兴趣吗?回答“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不到10%。历年来情况都是大同小异,其实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要应付中考或高考,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年都只学古文,要学生去死记硬背,又或者是只学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其他内容一致抛弃,于是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缺缺,语文也越来越被学生孤立。试问:谁会对呆板沉闷的东西感兴趣呢?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让多少人对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丧失信心?幸好,新课改的实施,让语文守得云开见月明。在语文实践活动新课标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但是,纸上谈来终觉浅,深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六年的实践,我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结合我的工作体验,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1.“语文性”。方爱宁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浅探》中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因此综合性实践活动,首先必须是“语文”的。
2.“实践性”, 强调让学生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江泽民同志曾告诫教育工作者说:“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因此,语文实践活动又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二、误区
基于这两个特点,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
1.不着边际,语文课堂变成综合课
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的的知识领域较广,有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等。有时老师把握不好,便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地理课,有些甚至是成了综合课。在刚开始接触综合实践学习之初,笔者就曾经将初中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上成了政治课的形式,满堂都是对学生的说教,其效果是可想而知。
2.重形式,轻内容
为了达到综合性的学习目标,不少老师在设计课程时都是尽可能地利用有关教具,把课程内容用多种形式,诸如声音、图片、网络下载的文字材料等等,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甚至有的老师觉得综合性学习课不利用多媒体就无法完成,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诸如小组研讨、小组竞赛、演讲比赛、手抄报展示等等,总想在一节课甚至两节课上讲授方方面面的内容,课堂上老师感觉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下课后学生们基本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课其实走入了一个误区,曲解了“综合性学习”的真正内涵。
3.忽视老师的主导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而且每次学习活动都有活动的主题和大方案。于是不少老师便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老师完全扮演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在课堂只剩几分钟时教师再来个“即兴”点评,但是要知道中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的阶段,他们的知识结构尚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如果缺乏老师的指导就会陷入盲目的状态,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对策
1.提升教师知识水平
刚前面提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的知识广。这就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时除了了解汉语、文学之外,还有很多新知识、新课题、新领域要研究,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去查找相关资料,去洞察当代信息社会的新事物、新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积淀学养,否则,我们在讲解这样的内容时会感到底气不足,登上讲台时也心有惴惴,忐忑不安,传授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尚本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语文新课程标准》)所以,语文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多地掌握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美术、音乐等学科的知识。翻开“语文课标”,我们就会看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语文”两字,别把语文课堂搞成综合课,应该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何在,该让学生从课堂上学到什么。
3.适当的、积极的援助学生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老师应该给学生以适当的、积极的援助。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支持。表现在:帮助学生把握活动的目标,启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彻于学生活动的始终。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疑问时,老师适时、适当的援助是举足轻重的。老师有效的援助,大大提高了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完成活动任务。
总之,纲要有了,方法有了,关键还在于实施。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语文课堂走出沉闷,走出呆板,重新焕发生机。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和开发自然、社会、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方爱宁.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浅探.2008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 广东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