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社会、思品教育是一门融道德素质教育与社会基础教育于一体,促进学生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它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社会生活,学习社会基础知识,从而丰富发展学生的社会经验,形成基本的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初步基础。
一、更新观念,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生活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也是学生经验的主要来源。我们根据学生特点,从他们身边的生活实际,社会现象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社会生活。例:三年级《忙碌的人们》,我们先让学生观察父母、老师的一天,再请同学们讲讲其他人忙碌的一天,接着开展课堂调查,完成调查表。从调查、讲述、讨论,从父母老师的忙碌艰辛中渐渐体验感悟劳动者的艰辛劳动,激起他们强烈的震动,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一年级《秋游的准备》,让学生通过画面了解秋天的美景,激起春.游的欲望;通过辨析明理,了解秋游的注意事项、行为规范;通过实地模拟购物,培养学生立足社会的能力。这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二、在“做”中学,在合作中成长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教研组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如:五年级《集体生活离不开合作》,就是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插花,体验出:合作出智慧,动手创未来的道理。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创造出来的作品出乎意料的成功。
三、抓住时代契机,有机整合教材
我国正以“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惊人速度,向世界展示东方巨人的威力。然而教材是九十年代的,显得空洞,说教味重,学生觉得陌生,不喜欢。因此,我教研组以年级组为单位,对三四五老教材进行有机的整合,并根据本年级的特点,充实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例:10月18日中国宇航员上天等内容。
四、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五、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1、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然而,我们常常会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点头致意者有之,视若无睹者有之,面无表情者有之,扬长而去者也有之。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
2、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①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③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
3、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化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效果。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一、更新观念,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生活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也是学生经验的主要来源。我们根据学生特点,从他们身边的生活实际,社会现象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社会生活。例:三年级《忙碌的人们》,我们先让学生观察父母、老师的一天,再请同学们讲讲其他人忙碌的一天,接着开展课堂调查,完成调查表。从调查、讲述、讨论,从父母老师的忙碌艰辛中渐渐体验感悟劳动者的艰辛劳动,激起他们强烈的震动,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一年级《秋游的准备》,让学生通过画面了解秋天的美景,激起春.游的欲望;通过辨析明理,了解秋游的注意事项、行为规范;通过实地模拟购物,培养学生立足社会的能力。这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二、在“做”中学,在合作中成长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教研组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如:五年级《集体生活离不开合作》,就是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插花,体验出:合作出智慧,动手创未来的道理。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创造出来的作品出乎意料的成功。
三、抓住时代契机,有机整合教材
我国正以“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惊人速度,向世界展示东方巨人的威力。然而教材是九十年代的,显得空洞,说教味重,学生觉得陌生,不喜欢。因此,我教研组以年级组为单位,对三四五老教材进行有机的整合,并根据本年级的特点,充实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例:10月18日中国宇航员上天等内容。
四、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五、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1、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然而,我们常常会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点头致意者有之,视若无睹者有之,面无表情者有之,扬长而去者也有之。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
2、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①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③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
3、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化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效果。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