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在密林深处

来源 :中国新农村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8833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高的兴安岭上,孕育了勤劳勇敢的鄂伦春民族。这个以狩猎为生,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在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模范人物,莫志国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带领全村人经过13年的不懈努力,使曾经以贫穷落后著称的逊克县新鄂乡新鄂村,一跃成为全省闻名的先进村。
  挑战――困难面前彰显公仆本色
  小兴安岭深处的褶皱里,有一个村庄名叫新鄂村,是黑龙江省逊克县新鄂乡的一个行政村。新鄂村的300多户鄂伦春族山民们,自1953年定居以来,世代蜗居在小兴安岭脚下,默默耕耘,繁衍生息。多少年来,地处大山深处的百姓始终被贫困落后缠绕着。1998年,上任村委会主任因村集体负债太多无力应对提出辞职。怎么办?谁来接任?许多人都望而却步。经过反复研究,年仅34岁的莫志国被乡党委纳入视野。临危受命,摆在莫志国面前的是怎样一副“烂摊子”--全村人均收入997元,村集体外债高达130万元,贫穷落后,偏远闭塞,村容简陋,民心涣散……穷怕了的乡亲们对他和班子成员心存疑虑:多少年的贫困村,想改变面貌比登天还难。困难面前,莫志国没有退缩。他横下一条心:“既然叫我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
  思路决定出路。莫志国从化解村集体债务入手,多措并举开源节流。为了节省开支,他先拿自己的父母“开刀”。莫志国的父亲莫忠祥,曾经为新鄂村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多次以劳动模范的身份接受省、市领导的接见。前任村领导看他年纪大了,干不了重体力活了,就每年从“提留”里拿出3500元钱,安排他看管村里的“机库大院”。莫志国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3500元提留款收回公用,让父母“义务”看管机库大院。为这个事儿他没少挨老父亲的骂,但他说:“正人先正己,我管不好自己的家人,又怎么管得好全村呢”。就是靠着这种“打铁先得自身硬”的精神,一点一点地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他带领村委会一班人,“压”开支、“砍”利息、清理“三角债”、收陈欠……不到两年时间,就还清了村上的130万元外债。“无债一身轻”的莫志国,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与其他村干部一起,以“村两委”班子的名义担保向信用社贷款,并于2002年成立了“联户联保”信用组,实行“统贷统还”和贷户公示制,形成了互相监督、相互制约的长效机制。村委会成立了专门的贷款督查小组,对每一笔贷款都统一登记,严格把关,并且全程监督贷款使用情况,确保专款专用,取得了信用和效益双赢的良好效果。良好的信誉帮助新鄂人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子。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种、养、加、旅游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
  2011年,新鄂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0元,比1998年增长了10倍;种植业收入实现7500万元,比1998年增长7倍;养殖业收入实现1600万元,比1998年增长3倍;村集体的鹿场、酒厂、地栽木耳厂红红火火,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实干――用行动履行入党誓言
  “群众看干部,党员看支部,没有一个团结坚强的核心,群众就会像一盘散沙”。这是莫志国经常说的一句话。2005年,新一届村党支部班子组建成后,莫志国全票当选党支部书记,实现了“书记村长一肩挑”。他从树立党员干部形象入手,坚持边学习,边找问题,边整改提高,先后建立并落实了民主议事、党组织生活、党员联系群众、民主评议党员、民主管理村务、党员目标考核、党员学习等一系列制度和村规民约,从而密切了干群关系,提高了班子的整体素质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他把年富力强、有觉悟、有经济头脑、有文化、作风正、有奉献精神的年轻党员选进村“两委班子”,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8.8岁下降到了32岁,增强了新一届班子的朝气与活力;他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用人才为目标,先后发展党员10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2名,后备干部4名,解决了党员和干部队伍老化断层,素质偏低的问题;他修建了办公楼,配置了办公用具、电教设备。结束了新鄂村多年来无办公设施、无党员活动场所、无规章制度的“三无”历史,并且设立了组织、岗位、实事三承诺的“四型三个代表责任区”,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
  吃水难是困扰新鄂村多年的大问题。上任的第一年,为了解决全村人畜饮水问题,莫志国抱着一线希望,不间断地向县、乡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寻求支援。2006年,县民委、水务局、经济计划局联合到新鄂村现场办公,为新鄂村投资93万元,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吃水难”问题。为了改善村容村貌,1998年莫志国带头捐款1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群众捐款12万元,这对小小的新鄂村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莫志国清楚地懂得,这些钱是父老乡亲的血汗,是全村上下对自己的无限信任,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希翼与梦想。怀揣着全村人的殷殷希望,他进京、进省争取国家资金。在繁华喧嚣、灯红酒绿的都市里,他住地下室、啃凉面包,努力把节省出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有一回在省城哈尔滨,他的钱包在公交车上被扒手偷去了,仅有的300多元钱也被悉数“席卷”。事情没办完,要强的他硬撑着不求人。就这样饿了一顿又一顿,终于支撑不住,晕倒在省民委的走廊里……县领导被感动了,市领导被感动了,省领导被感动了,中央的领导也被感动了。省民委的一位领导动情地说:我们为有莫志国这样的少数民族干部自豪,这样的干部不支持,我们会觉得问心有愧的。正是凭着这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他先后为村里争取到国投资金近1000万元。用这些钱,为全村群众发展生产、改造村容,使新鄂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新鄂村改造房屋15000平方米,硬化道路36公里,硬化边沟5000延长米,安装给排水管道6000延长米,还建设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目标――延续不朽的鄂伦春神奇
  如今的新鄂村早已今非昔比,生活富裕,村容整洁,政通人和,百业兴旺。成绩面前,莫志国没有止却追求,而是苦苦求索怎样才能实现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用他的话说:“我追求的不是花儿一日红,而是松柏长青”。
  发展教育,让鄂伦春人远离愚昧落后。早在2006年,党支部就多方筹措资金5万元,为村小学铺设了平整的地砖,修建了校门、篮球场,更新了教室的门窗玻璃,让师生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恶劣环境。由于新鄂乡小学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分配到这里的教师人心不稳,留不住、干不长,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此,莫志国从关心教师生活入手,在“教师节”期间对教师进行慰问,并每年从村提留里安排1万元“教育备用金”,解决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解除了教师们的后顾之忧。环境美了、人心定了,新鄂村的未来就有希望了。
  莫志国不仅重视教育,还十分重视科学种田,他每年都请来农艺师,勘测土地,为农民讲课。同时,对村民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将村里的年轻人送出去学习驾驶、烹饪、养殖等技能。在他的大力倡导下,村里的“后生”们结合实际学习专长,懂技术、会管理的年轻人纷纷涌现,村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今后的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民族村的党支部书记,莫志国始终把民俗文化传承作为一种使命牢记在心。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开发沾河漂流旅游线路,建设度假村,每年举办“古伦木沓”节,开发桦皮工艺品、桦皮画等鄂伦春民族工艺品。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沾河漂流这一旅游线路被评为省级“黄金旅游线路”,新鄂村也被评为黑龙江省“100个不可不去的地方”,而该村的桦皮工艺品、桦皮画、说唱艺术“摩苏昆”、兽皮制品都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民族文化第一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新鄂村先后多次被授予省级“文明村”、省级“安全村”,市、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民主法制示范村”和县级“三个代表责任区”先进党支部;莫志国也多次被评为市、县、乡各级“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公仆”等荣誉称号。
其他文献
台媒:眷村滋味连结两岸  亟待保留   本刊讯 (台湾《旺报》报道)眷村和眷村菜不只是台湾一代人的记忆,近年也成为大陆旅客及大陆读者好奇且玩味的标的物,与眷村有关的书陆续在大陆出版,而台湾也有许多地方计划保留眷村味与眷村饮食文化。  眷村菜除了汇聚大江南北的特色菜并与在地食材、文化结合,眷村妈妈们兼顾过日子和怀乡,打牙祭的智慧更是一绝,而今也只能从田野调查中,保留一些老人记忆与手艺。  当肥肉蒸得
期刊
本刊讯 (本刊记者 文兴亮 苏向东报道)近日,本刊常务副社长刘汉华应邀参加了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首次举办的主题报告会聚焦“版权保护”,彰显了中国政府以法律和行政监管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的决心。有专家分析,明后两年中国反盗版行动将呈现新的格局。  文博会组委会副主席、文化部部长助理刘玉珠致辞并宣布开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出席。  第九届文博会以“推动文化创新,
期刊
本刊讯 (本刊记者 文兴亮报道)近日,中国将军部长书画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广西分院联谊午宴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隆重举行。  原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研究院院长徐根初中将;原江西省副省长、银监会主席,研究院副院长孙希岳;原空军后勤部副政委,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国治少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研究院政治委员,研究院副院长孙昌军少将;原内卫(指挥)系主任、武警发展战略研究部主任,研究院副院长韩双增少将;原
期刊
本刊讯 (本刊记者 周鑫报道)2014年 “八一”建军节前夕,应江苏新沂市拥军优属联合会副会长、新沂市双拥驾驶学校校长郭飞邀请,中国新农村月刊杂志社委派本刊常务副社长周殿胜、文化部主任李法明到解放军驻江苏省新沂市73071部队慰问人民子弟兵。副政委谢立军、政治部副主任林勇等领导亲自迎接并热情接待。  同时被邀请的还有:世界将军政要联合会主席、中国拥军新闻人物联盟顾问张建民;中国网魅力中国频道战略发
期刊
本刊讯 (本刊记者 李法明报道)为了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增进军政军民团结,有力推动中国新农村建设,经中国新农村月刊杂志社社委会研究决定成立:爱国拥军理事会。  近日,受到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现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上将、许其亮上将等党和国家军地领导人亲切接见的全军英模代表贾美荣被中国新农村月刊杂志社聘为爱国拥军理事会名誉主席。  中国新农村月刊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刘汉华、
期刊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是立足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民心工程,是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保护生态环境的惠民工程。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沈渡村始终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四位一体”长效管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加大宣传、加强领导,农村面貌不断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群众生活环境不断提升。  一、建立班子,强化组
期刊
近日,走进深秋时节的蕉城区洋中镇北洋现代高优农业示范园,记者看到平坦开阔的原野上,错落分布的钢架大棚中仍旧生机勃勃。苦瓜、花菜、生菜、茄子、黄瓜等蔬菜长势喜人,园区旁的一处空地上,一座小型气候站格外显眼。  “把土地流转后,我就给企业‘打工’。相比从前,不但工作轻松了,每月收入还多出了1000多元。”正在大棚中培土的农户陈言发笑着说。50岁的陈言发是洋中镇北洋村村民,今年初,在镇政府的引导下,他将
期刊
亿利金威社区城市花园11号楼1101住户白玉兰就是社区里盛开的“玉兰花”。白玉兰,蒙古族人,蒙文名字敖特根稍(稍为蒙语“小”的意思,敖特根稍因在家中5兄妹里年龄最小而得名),敖特根稍生于鄂托克前旗伊克柴达慕,是蒙古族服饰文化传承人,亿利金威社区“春之韵”原生态艺术团创办者,鄂托克前旗“2000年度巾帼建功女状元”。   长嫂为母,早年生活艰难困苦  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来形容白玉兰的早年经历
期刊
古寨是一个文明而古老的乡镇,是江苏省苏北革命老区之一,人口2.2万,面积28.87平方公里,全乡辖8个行政村59个村民小组。地处淮阴区,涟水县,沭阳县两市三县交界处,交通运输便利,是淮阴区的北大门。近年来,古寨乡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对于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背景下,小城镇建设应运而生。  强化领导,精心组织  近年来,党
期刊
“我做众筹的目的,就是让城里人实现这样的梦想,在农村有一块地,按自己的要求生产安全的农产品。”12月7日,农民李明华打开网站,惊喜地发现,自己发起的“香稻嘉鱼”众筹项目,最终筹集资金105108元,完成计划的421%。  这是湖北省首个农业众筹项目。接下来,李华明要把在自己基地生产出来的大米、甲鱼等农产品,通过物流发给全国各地的40多位筹款人。“这是一种新的网络销售方法,类似订单农业。”李明华解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