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高的兴安岭上,孕育了勤劳勇敢的鄂伦春民族。这个以狩猎为生,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在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模范人物,莫志国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带领全村人经过13年的不懈努力,使曾经以贫穷落后著称的逊克县新鄂乡新鄂村,一跃成为全省闻名的先进村。
挑战――困难面前彰显公仆本色
小兴安岭深处的褶皱里,有一个村庄名叫新鄂村,是黑龙江省逊克县新鄂乡的一个行政村。新鄂村的300多户鄂伦春族山民们,自1953年定居以来,世代蜗居在小兴安岭脚下,默默耕耘,繁衍生息。多少年来,地处大山深处的百姓始终被贫困落后缠绕着。1998年,上任村委会主任因村集体负债太多无力应对提出辞职。怎么办?谁来接任?许多人都望而却步。经过反复研究,年仅34岁的莫志国被乡党委纳入视野。临危受命,摆在莫志国面前的是怎样一副“烂摊子”--全村人均收入997元,村集体外债高达130万元,贫穷落后,偏远闭塞,村容简陋,民心涣散……穷怕了的乡亲们对他和班子成员心存疑虑:多少年的贫困村,想改变面貌比登天还难。困难面前,莫志国没有退缩。他横下一条心:“既然叫我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
思路决定出路。莫志国从化解村集体债务入手,多措并举开源节流。为了节省开支,他先拿自己的父母“开刀”。莫志国的父亲莫忠祥,曾经为新鄂村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多次以劳动模范的身份接受省、市领导的接见。前任村领导看他年纪大了,干不了重体力活了,就每年从“提留”里拿出3500元钱,安排他看管村里的“机库大院”。莫志国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3500元提留款收回公用,让父母“义务”看管机库大院。为这个事儿他没少挨老父亲的骂,但他说:“正人先正己,我管不好自己的家人,又怎么管得好全村呢”。就是靠着这种“打铁先得自身硬”的精神,一点一点地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他带领村委会一班人,“压”开支、“砍”利息、清理“三角债”、收陈欠……不到两年时间,就还清了村上的130万元外债。“无债一身轻”的莫志国,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与其他村干部一起,以“村两委”班子的名义担保向信用社贷款,并于2002年成立了“联户联保”信用组,实行“统贷统还”和贷户公示制,形成了互相监督、相互制约的长效机制。村委会成立了专门的贷款督查小组,对每一笔贷款都统一登记,严格把关,并且全程监督贷款使用情况,确保专款专用,取得了信用和效益双赢的良好效果。良好的信誉帮助新鄂人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子。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种、养、加、旅游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
2011年,新鄂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0元,比1998年增长了10倍;种植业收入实现7500万元,比1998年增长7倍;养殖业收入实现1600万元,比1998年增长3倍;村集体的鹿场、酒厂、地栽木耳厂红红火火,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实干――用行动履行入党誓言
“群众看干部,党员看支部,没有一个团结坚强的核心,群众就会像一盘散沙”。这是莫志国经常说的一句话。2005年,新一届村党支部班子组建成后,莫志国全票当选党支部书记,实现了“书记村长一肩挑”。他从树立党员干部形象入手,坚持边学习,边找问题,边整改提高,先后建立并落实了民主议事、党组织生活、党员联系群众、民主评议党员、民主管理村务、党员目标考核、党员学习等一系列制度和村规民约,从而密切了干群关系,提高了班子的整体素质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他把年富力强、有觉悟、有经济头脑、有文化、作风正、有奉献精神的年轻党员选进村“两委班子”,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8.8岁下降到了32岁,增强了新一届班子的朝气与活力;他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用人才为目标,先后发展党员10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2名,后备干部4名,解决了党员和干部队伍老化断层,素质偏低的问题;他修建了办公楼,配置了办公用具、电教设备。结束了新鄂村多年来无办公设施、无党员活动场所、无规章制度的“三无”历史,并且设立了组织、岗位、实事三承诺的“四型三个代表责任区”,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
吃水难是困扰新鄂村多年的大问题。上任的第一年,为了解决全村人畜饮水问题,莫志国抱着一线希望,不间断地向县、乡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寻求支援。2006年,县民委、水务局、经济计划局联合到新鄂村现场办公,为新鄂村投资93万元,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吃水难”问题。为了改善村容村貌,1998年莫志国带头捐款1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群众捐款12万元,这对小小的新鄂村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莫志国清楚地懂得,这些钱是父老乡亲的血汗,是全村上下对自己的无限信任,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希翼与梦想。怀揣着全村人的殷殷希望,他进京、进省争取国家资金。在繁华喧嚣、灯红酒绿的都市里,他住地下室、啃凉面包,努力把节省出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有一回在省城哈尔滨,他的钱包在公交车上被扒手偷去了,仅有的300多元钱也被悉数“席卷”。事情没办完,要强的他硬撑着不求人。就这样饿了一顿又一顿,终于支撑不住,晕倒在省民委的走廊里……县领导被感动了,市领导被感动了,省领导被感动了,中央的领导也被感动了。省民委的一位领导动情地说:我们为有莫志国这样的少数民族干部自豪,这样的干部不支持,我们会觉得问心有愧的。正是凭着这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他先后为村里争取到国投资金近1000万元。用这些钱,为全村群众发展生产、改造村容,使新鄂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新鄂村改造房屋15000平方米,硬化道路36公里,硬化边沟5000延长米,安装给排水管道6000延长米,还建设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目标――延续不朽的鄂伦春神奇
如今的新鄂村早已今非昔比,生活富裕,村容整洁,政通人和,百业兴旺。成绩面前,莫志国没有止却追求,而是苦苦求索怎样才能实现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用他的话说:“我追求的不是花儿一日红,而是松柏长青”。
发展教育,让鄂伦春人远离愚昧落后。早在2006年,党支部就多方筹措资金5万元,为村小学铺设了平整的地砖,修建了校门、篮球场,更新了教室的门窗玻璃,让师生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恶劣环境。由于新鄂乡小学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分配到这里的教师人心不稳,留不住、干不长,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此,莫志国从关心教师生活入手,在“教师节”期间对教师进行慰问,并每年从村提留里安排1万元“教育备用金”,解决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解除了教师们的后顾之忧。环境美了、人心定了,新鄂村的未来就有希望了。
莫志国不仅重视教育,还十分重视科学种田,他每年都请来农艺师,勘测土地,为农民讲课。同时,对村民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将村里的年轻人送出去学习驾驶、烹饪、养殖等技能。在他的大力倡导下,村里的“后生”们结合实际学习专长,懂技术、会管理的年轻人纷纷涌现,村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今后的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民族村的党支部书记,莫志国始终把民俗文化传承作为一种使命牢记在心。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开发沾河漂流旅游线路,建设度假村,每年举办“古伦木沓”节,开发桦皮工艺品、桦皮画等鄂伦春民族工艺品。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沾河漂流这一旅游线路被评为省级“黄金旅游线路”,新鄂村也被评为黑龙江省“100个不可不去的地方”,而该村的桦皮工艺品、桦皮画、说唱艺术“摩苏昆”、兽皮制品都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民族文化第一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新鄂村先后多次被授予省级“文明村”、省级“安全村”,市、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民主法制示范村”和县级“三个代表责任区”先进党支部;莫志国也多次被评为市、县、乡各级“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公仆”等荣誉称号。
挑战――困难面前彰显公仆本色
小兴安岭深处的褶皱里,有一个村庄名叫新鄂村,是黑龙江省逊克县新鄂乡的一个行政村。新鄂村的300多户鄂伦春族山民们,自1953年定居以来,世代蜗居在小兴安岭脚下,默默耕耘,繁衍生息。多少年来,地处大山深处的百姓始终被贫困落后缠绕着。1998年,上任村委会主任因村集体负债太多无力应对提出辞职。怎么办?谁来接任?许多人都望而却步。经过反复研究,年仅34岁的莫志国被乡党委纳入视野。临危受命,摆在莫志国面前的是怎样一副“烂摊子”--全村人均收入997元,村集体外债高达130万元,贫穷落后,偏远闭塞,村容简陋,民心涣散……穷怕了的乡亲们对他和班子成员心存疑虑:多少年的贫困村,想改变面貌比登天还难。困难面前,莫志国没有退缩。他横下一条心:“既然叫我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
思路决定出路。莫志国从化解村集体债务入手,多措并举开源节流。为了节省开支,他先拿自己的父母“开刀”。莫志国的父亲莫忠祥,曾经为新鄂村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多次以劳动模范的身份接受省、市领导的接见。前任村领导看他年纪大了,干不了重体力活了,就每年从“提留”里拿出3500元钱,安排他看管村里的“机库大院”。莫志国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3500元提留款收回公用,让父母“义务”看管机库大院。为这个事儿他没少挨老父亲的骂,但他说:“正人先正己,我管不好自己的家人,又怎么管得好全村呢”。就是靠着这种“打铁先得自身硬”的精神,一点一点地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他带领村委会一班人,“压”开支、“砍”利息、清理“三角债”、收陈欠……不到两年时间,就还清了村上的130万元外债。“无债一身轻”的莫志国,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与其他村干部一起,以“村两委”班子的名义担保向信用社贷款,并于2002年成立了“联户联保”信用组,实行“统贷统还”和贷户公示制,形成了互相监督、相互制约的长效机制。村委会成立了专门的贷款督查小组,对每一笔贷款都统一登记,严格把关,并且全程监督贷款使用情况,确保专款专用,取得了信用和效益双赢的良好效果。良好的信誉帮助新鄂人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子。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种、养、加、旅游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
2011年,新鄂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0元,比1998年增长了10倍;种植业收入实现7500万元,比1998年增长7倍;养殖业收入实现1600万元,比1998年增长3倍;村集体的鹿场、酒厂、地栽木耳厂红红火火,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实干――用行动履行入党誓言
“群众看干部,党员看支部,没有一个团结坚强的核心,群众就会像一盘散沙”。这是莫志国经常说的一句话。2005年,新一届村党支部班子组建成后,莫志国全票当选党支部书记,实现了“书记村长一肩挑”。他从树立党员干部形象入手,坚持边学习,边找问题,边整改提高,先后建立并落实了民主议事、党组织生活、党员联系群众、民主评议党员、民主管理村务、党员目标考核、党员学习等一系列制度和村规民约,从而密切了干群关系,提高了班子的整体素质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他把年富力强、有觉悟、有经济头脑、有文化、作风正、有奉献精神的年轻党员选进村“两委班子”,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8.8岁下降到了32岁,增强了新一届班子的朝气与活力;他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用人才为目标,先后发展党员10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2名,后备干部4名,解决了党员和干部队伍老化断层,素质偏低的问题;他修建了办公楼,配置了办公用具、电教设备。结束了新鄂村多年来无办公设施、无党员活动场所、无规章制度的“三无”历史,并且设立了组织、岗位、实事三承诺的“四型三个代表责任区”,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
吃水难是困扰新鄂村多年的大问题。上任的第一年,为了解决全村人畜饮水问题,莫志国抱着一线希望,不间断地向县、乡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寻求支援。2006年,县民委、水务局、经济计划局联合到新鄂村现场办公,为新鄂村投资93万元,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吃水难”问题。为了改善村容村貌,1998年莫志国带头捐款1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群众捐款12万元,这对小小的新鄂村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莫志国清楚地懂得,这些钱是父老乡亲的血汗,是全村上下对自己的无限信任,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希翼与梦想。怀揣着全村人的殷殷希望,他进京、进省争取国家资金。在繁华喧嚣、灯红酒绿的都市里,他住地下室、啃凉面包,努力把节省出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有一回在省城哈尔滨,他的钱包在公交车上被扒手偷去了,仅有的300多元钱也被悉数“席卷”。事情没办完,要强的他硬撑着不求人。就这样饿了一顿又一顿,终于支撑不住,晕倒在省民委的走廊里……县领导被感动了,市领导被感动了,省领导被感动了,中央的领导也被感动了。省民委的一位领导动情地说:我们为有莫志国这样的少数民族干部自豪,这样的干部不支持,我们会觉得问心有愧的。正是凭着这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他先后为村里争取到国投资金近1000万元。用这些钱,为全村群众发展生产、改造村容,使新鄂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新鄂村改造房屋15000平方米,硬化道路36公里,硬化边沟5000延长米,安装给排水管道6000延长米,还建设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目标――延续不朽的鄂伦春神奇
如今的新鄂村早已今非昔比,生活富裕,村容整洁,政通人和,百业兴旺。成绩面前,莫志国没有止却追求,而是苦苦求索怎样才能实现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用他的话说:“我追求的不是花儿一日红,而是松柏长青”。
发展教育,让鄂伦春人远离愚昧落后。早在2006年,党支部就多方筹措资金5万元,为村小学铺设了平整的地砖,修建了校门、篮球场,更新了教室的门窗玻璃,让师生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恶劣环境。由于新鄂乡小学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分配到这里的教师人心不稳,留不住、干不长,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此,莫志国从关心教师生活入手,在“教师节”期间对教师进行慰问,并每年从村提留里安排1万元“教育备用金”,解决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解除了教师们的后顾之忧。环境美了、人心定了,新鄂村的未来就有希望了。
莫志国不仅重视教育,还十分重视科学种田,他每年都请来农艺师,勘测土地,为农民讲课。同时,对村民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将村里的年轻人送出去学习驾驶、烹饪、养殖等技能。在他的大力倡导下,村里的“后生”们结合实际学习专长,懂技术、会管理的年轻人纷纷涌现,村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今后的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民族村的党支部书记,莫志国始终把民俗文化传承作为一种使命牢记在心。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开发沾河漂流旅游线路,建设度假村,每年举办“古伦木沓”节,开发桦皮工艺品、桦皮画等鄂伦春民族工艺品。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沾河漂流这一旅游线路被评为省级“黄金旅游线路”,新鄂村也被评为黑龙江省“100个不可不去的地方”,而该村的桦皮工艺品、桦皮画、说唱艺术“摩苏昆”、兽皮制品都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民族文化第一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新鄂村先后多次被授予省级“文明村”、省级“安全村”,市、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民主法制示范村”和县级“三个代表责任区”先进党支部;莫志国也多次被评为市、县、乡各级“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公仆”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