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讲述在语文教学中的生活语文,通过生活来进行引导,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与语文;生活教学
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学习尤其如此,只要有心,语文知识无处不在。语文知识的这一特点,使得结合生活进行语文教学成为可能。
文正是紧扣语文和生活的关系,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原因、如何联系生活进行教学两方面对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这一问题进行粗浅论述。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从而为社会培养全年性人才。
一、语文教学
课改理念深入人心,教学方法依然陈旧。。但对部分教师来说,对课改还不够适应,教学中不能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反复机械训练,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在所难免。在农村小学,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等传统的教法。由此,笔者在这里提出根据生活中的语文来进行教学,从而,从另一方面帮老师减少压力。以下是现今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由此来体现生活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1、追求的形式,忽视教学效果。
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活动形式各种各样,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
凡此种种,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该说任何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再好的形式如果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钩,都是得不偿失的。
实际上,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都不能削弱。削弱教师的作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新课程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自身要具有更为深厚的知识底蕴,课堂上具有更高的教学机智。
2、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强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语文课用一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又如,有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用了十几分钟来折纸船。这些方法颇具改革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文教学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二、生活与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会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生活体验。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二、生活教学方法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2、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3、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
结束语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使教学效率达到最理想化。从而,为社会培养适应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湖北教育期刊(第三期)2009
[2]生活中的语文 《职业教育研究 》 2007年第5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与语文;生活教学
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学习尤其如此,只要有心,语文知识无处不在。语文知识的这一特点,使得结合生活进行语文教学成为可能。
文正是紧扣语文和生活的关系,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原因、如何联系生活进行教学两方面对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这一问题进行粗浅论述。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从而为社会培养全年性人才。
一、语文教学
课改理念深入人心,教学方法依然陈旧。。但对部分教师来说,对课改还不够适应,教学中不能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反复机械训练,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在所难免。在农村小学,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等传统的教法。由此,笔者在这里提出根据生活中的语文来进行教学,从而,从另一方面帮老师减少压力。以下是现今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由此来体现生活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1、追求的形式,忽视教学效果。
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活动形式各种各样,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
凡此种种,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该说任何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再好的形式如果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钩,都是得不偿失的。
实际上,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都不能削弱。削弱教师的作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新课程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自身要具有更为深厚的知识底蕴,课堂上具有更高的教学机智。
2、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强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语文课用一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又如,有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用了十几分钟来折纸船。这些方法颇具改革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文教学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二、生活与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会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生活体验。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二、生活教学方法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2、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3、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
结束语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使教学效率达到最理想化。从而,为社会培养适应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湖北教育期刊(第三期)2009
[2]生活中的语文 《职业教育研究 》 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