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 改下,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得失,摒弃看起来热闹华而不实的表面合作。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科知识的特点来设计课堂,通过不断地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知识,以适应新课程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模式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体制,受“分数至上”思想的影响,为了追求高分,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间缺乏充分理解与沟通,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与交往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不高,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才”。此形势下,我们所有的教育者都有共同的追求高效率学习,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它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探索发现有关知识。然而,每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短时间内学生如要想最大限度获取信息资源和信息交互量,仅靠老师的讲授和单一的师生交流还不够,因此,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走进我们的课堂。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协作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等方面实效显著,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运用于日常教学中。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1.小组学习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
2.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
3.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4.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当今社会,很多的工作性质都要求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团对精神和合作品质。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这种品质的最好手段,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教会了学生“学会学习”也教会了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5.合作学习小组的实施,使师生减负落到实处,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疑难问题可在小组中讨论解决。实施合作学习小组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并使学生组织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组织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实施合作学习小组后,学生可以在小组中互评,培养了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
三、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1.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没有经过科学分析就进行简单分组,造成各组之间差异水平比较大,使教师难以准确把握课堂的进度,并且很难对学生进行整体指导与个别指导。在这样的合作中,有的强势组合能很快完成学习任务,并能创造性地提出想法和问题,而有的弱势组合,则只能停留在探究的表面阶段,不仅不能无法深入,甚至对基本的学习任务也无法完成。
2.合作学习规则不明确,时机不当。有时,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经常会由于准备不充分而致使合作学习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这种现象的形成,一般都是因为教师在合作学习开展之前没有明确合作规则,只是笼统地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学生在没有明确自身具体任务的情况下开展讨论,缺乏分工和组织,使整个课堂秩序紊乱,无法井然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把一般性讨论、交流与合作学习等同起来,没有真正明确“合作学习”与一般性讨论的差别,使合作学习无法从本质上得到开展。
3.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开展中,由于分工不明确,只是布置 学生记录、统计,并没有指定谁负责记录、统计,就开始小组合作学习,使得部分学生来不及思考,更不可能形成自己对任务的解决方案,造成小组内某些学生(特别是学优生)一人发言,其他学生随声附和,或各言其意,没有围绕主题等状况,使讨论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不自觉地分为了三类:第一类,是学优生,这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较多的发言机会,在讨论中总是担任着组织者和汇报者的角色,并能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充分享受着成就感,在合作学习中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第二类,是学困生,这类学生由于本身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都有所欠缺,导致其在合作学习中经常处于被动的状况,一般只能接受学优生及其他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和想法,无法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思考,进而使得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失去主动性、失去兴趣、回避讨论、懒于思考、躲避发言等;第三类,是缺乏主动性的学生,这类学生介于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他们对于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直接受到他用对所讨论的问题的兴趣的影响,这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经常会对讨论表现出一副默然的态度。这三类学生的形成,不仅使得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想的结果成效,更使合作学习失去了开展的意义。
4.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不到位。合作教学能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转由学生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来完成,能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在这种合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但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有了问题就可以甩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在课堂上好像只是一个看客,遇到争执时不指导学生如何解决,结果学生不仅耽误了时间,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样教师没有真正参加到合作学习中去,只是当了“监工”,甚至有的个别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自己在想与教学无关的事。
5.时间不足,合作流于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对于一些学困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倾听、评价他人的观点,但有些教师只给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学生还没真正开始思考、讨论,还没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了。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教师一味地考虑课堂的进度,不关心学困生的想法,没有从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观点考虑问题、开展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不乏有些教师看到别人在公开课上使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得到肯定时,自己也就照模照样、不假思索地搬过来使用,以至于形成了不管课堂实际需不需要,一股脑儿搬进来,为了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当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置之不理,有的学生仍然做自己的事情,有的几个学生在一起随便讲两句,就合作讨论完成了,更有的学生虽然讨论得很激烈,但都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而教师在要求合作小组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时总是叫一些学优生等,这样的合作学习学习过分地注重了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得失,摒弃看起来热闹华而不实的表面合作,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科知识的特点等来设计课堂,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不断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材中
关键词:新课改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模式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体制,受“分数至上”思想的影响,为了追求高分,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间缺乏充分理解与沟通,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与交往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不高,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才”。此形势下,我们所有的教育者都有共同的追求高效率学习,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它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探索发现有关知识。然而,每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短时间内学生如要想最大限度获取信息资源和信息交互量,仅靠老师的讲授和单一的师生交流还不够,因此,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走进我们的课堂。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协作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等方面实效显著,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运用于日常教学中。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1.小组学习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
2.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
3.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4.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当今社会,很多的工作性质都要求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团对精神和合作品质。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这种品质的最好手段,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教会了学生“学会学习”也教会了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5.合作学习小组的实施,使师生减负落到实处,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疑难问题可在小组中讨论解决。实施合作学习小组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并使学生组织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组织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实施合作学习小组后,学生可以在小组中互评,培养了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
三、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1.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没有经过科学分析就进行简单分组,造成各组之间差异水平比较大,使教师难以准确把握课堂的进度,并且很难对学生进行整体指导与个别指导。在这样的合作中,有的强势组合能很快完成学习任务,并能创造性地提出想法和问题,而有的弱势组合,则只能停留在探究的表面阶段,不仅不能无法深入,甚至对基本的学习任务也无法完成。
2.合作学习规则不明确,时机不当。有时,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经常会由于准备不充分而致使合作学习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这种现象的形成,一般都是因为教师在合作学习开展之前没有明确合作规则,只是笼统地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学生在没有明确自身具体任务的情况下开展讨论,缺乏分工和组织,使整个课堂秩序紊乱,无法井然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把一般性讨论、交流与合作学习等同起来,没有真正明确“合作学习”与一般性讨论的差别,使合作学习无法从本质上得到开展。
3.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开展中,由于分工不明确,只是布置 学生记录、统计,并没有指定谁负责记录、统计,就开始小组合作学习,使得部分学生来不及思考,更不可能形成自己对任务的解决方案,造成小组内某些学生(特别是学优生)一人发言,其他学生随声附和,或各言其意,没有围绕主题等状况,使讨论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不自觉地分为了三类:第一类,是学优生,这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较多的发言机会,在讨论中总是担任着组织者和汇报者的角色,并能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充分享受着成就感,在合作学习中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第二类,是学困生,这类学生由于本身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都有所欠缺,导致其在合作学习中经常处于被动的状况,一般只能接受学优生及其他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和想法,无法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思考,进而使得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失去主动性、失去兴趣、回避讨论、懒于思考、躲避发言等;第三类,是缺乏主动性的学生,这类学生介于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他们对于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直接受到他用对所讨论的问题的兴趣的影响,这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经常会对讨论表现出一副默然的态度。这三类学生的形成,不仅使得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想的结果成效,更使合作学习失去了开展的意义。
4.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不到位。合作教学能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转由学生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来完成,能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在这种合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但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有了问题就可以甩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在课堂上好像只是一个看客,遇到争执时不指导学生如何解决,结果学生不仅耽误了时间,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样教师没有真正参加到合作学习中去,只是当了“监工”,甚至有的个别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自己在想与教学无关的事。
5.时间不足,合作流于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对于一些学困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倾听、评价他人的观点,但有些教师只给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学生还没真正开始思考、讨论,还没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了。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教师一味地考虑课堂的进度,不关心学困生的想法,没有从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观点考虑问题、开展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不乏有些教师看到别人在公开课上使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得到肯定时,自己也就照模照样、不假思索地搬过来使用,以至于形成了不管课堂实际需不需要,一股脑儿搬进来,为了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当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置之不理,有的学生仍然做自己的事情,有的几个学生在一起随便讲两句,就合作讨论完成了,更有的学生虽然讨论得很激烈,但都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而教师在要求合作小组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时总是叫一些学优生等,这样的合作学习学习过分地注重了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得失,摒弃看起来热闹华而不实的表面合作,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科知识的特点等来设计课堂,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不断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