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问题”设计把握好五个“度”:设计角度、设计深度、设计梯度和设计灵活度。作者以初中语文部分课文主问题设计为例,重点阐述了主问题设计的角度。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问题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对课文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引领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问题。它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每一个“主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的一个教学板块,具有“一问抵多问”的效果。我以为,“主问题”设计要把握好五个“度”。
1要注意设计的角度
在设计“主问题”时,角度入手,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1.1巧用文章标题设计主问题
标题往往潜藏着文章的灵魂和精髓。教学中,抓住文章的“眼睛”设置主问题,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李镇西老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巧妙地扣住文章标题,带动全篇的阅读。所设计的主问题是:“小石潭记”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请同学们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分别用“小”“石”“潭”“记”来说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李老师以“石”为例,进行示范:“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仅写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情……然后学生根据要求和示范,自选内容,自由品析。这种教学设计显得大气,给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1.2巧用课文文眼设计主问题
“文由心生”,文章的心脏总是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教学中,由“文眼”出发设计主问题对帮助学生领会全文的精髓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的结尾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一句是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可以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入手,设计一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通过这一组相互矛盾着的关键词,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真正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了行道树在奉献中快乐着的奉献者形象。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第一段末句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的第二、三段,在文中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可以扣住此句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下文中那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口技》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
1.3巧用文章主旨设计主问题
例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可这样设计:范进中举发疯,可信吗?能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吗?《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但“安徒生的童话是写给大人看的”,《皇帝的新装》寓含深意的——当良知面对现实时,人性的弱点就显现出来。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本有一定的思考,但很模糊。围绕安徒生所深刻揭示的人性,找对切入口,从而设计下面的主问题。可以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故事中每个人对“新装”都看得很清楚,但那些大人为什么都不说出真相?”如果你是,你能对皇帝说明真相吗?如果告诉了皇帝真相,其结果会是怎样?(让学生将故事中的人物一一替换,发现大人们都在这个问题上碰壁了。) 如果你想对皇帝说明真相,你将如何告诉他?对皇帝隐瞒真相意味着什么?(学生通过文本解读和老师引导认识到上层阶级明知而不愿说圆滑世故,中层阶级知而不屑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麻木,底层百姓明知而不敢说,懦弱,从而感受现实的无奈。)
1.4巧用文章线索设计主问题
有些课文有着外在或内在的线索。这些线索可能是一个词语或是一个关键的提问,教学中抓住这些线索能收到“执一而驭万”的效果,进而从容解读文章。《藤野先生》一文叙事线和感情线两条线索并行,可这样设计:为什么在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他后来为什么又离开这位恩师呢?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1.5巧用课文情节设计主问题
这种设计适合于故事情节复杂曲折、人物众多,人物关系纷繁的叙事类作品。如:《鲁提辖拳打镇江西》这篇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描写细腻的小说,可从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人物鲁提辖、镇关西、金氏父女,他们是怎样互相对待的?各分三个步骤说。围绕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理顺小说的情节变化,鲁提辖对金氏父女是一问(为何哭),二赠(赠银两),三救(救出虎口);镇关西对金氏父女是一占(霸占金翠莲),二弃(赶走金翠莲),三诈(诈骗银两);鲁提辖对镇关西是一耍(消遣他),二揭(揭其罪),三打(三拳打死);镇关西对鲁提辖是一从(顺从伺候),二拼(拼命),三求(求饶)。通过这样的梳理,人物关系一目了然,情节发展条理分明,鲁提辖的形象也呼之欲出了。
1.6巧用教学重点设计主问题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记叙了十九世纪的几位大作家星期天在福楼拜家里聚会交流的情况。刻画了四位作家的群像,个个神态活现,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却又气质不同,性格迥异。表现了作家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对文学创作事业的狂热追求。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本文对人物气质、性格刻画的精妙传神,我一反很多老师将人物填表对比分析的方法(那样太烦琐且生硬乏味),为本文的教学主体设计了一个饶有趣味的主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作家,说一说理由。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是在“解题”和“绘声绘色读课文”以及“从插图中找出四位作家”三个教学环节完成以后水到渠成而设置的主问题,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几位作家特异的气质和感人的性格品质。
1.7巧用学情设计主问题
山东省青年名师朱则光老师这样说:“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教学的准备是‘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教学的序幕是‘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心头扬帆起航;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要贴着学生教;教学的归宿是‘学生’——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管用一辈子。”我们要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让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可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那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 2要注意设计的深度
主问题不可设计得过浅,否则,问题没有包容性,问题没有一定的纵深层次感。切忌设计无价值的不需要动脑筋,不需要阅读文本就能判断的问题,主问题设计要打通问题壁垒,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3要注意设计的梯度
“主问题”出示后,如果还能激发起学生不断追问“子问题”来展开活动,这样的“一子多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问题”。 这就是有梯度的主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非通览全篇、深入思考不可,否则不能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可依次设计这样三个主问题:①孔乙己有哪些可笑的地方?引导学生根据对孔乙己的描写分析其性格。②大家的笑的目的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分析众人的心态。③学完课文后,你还能笑出来吗?进而引导学生分析病态的社会。很明显,上面一组主问题设计,是由三个小问题组成的。只要稍加注意,便能发现,这四个问题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也不是毫不关联的独立的问题,而是存在着前后之间的相互递进关系,具有一定的梯度。这类主问题设计,前一个问题的解决效果,直接影响到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否则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对以上主问题讨论时,教师根据引导的需要,相机提出一些“子问题”。教学中,如果只有“主问题”,而没有教学细节的支撑,教学必将显得苍白、空虚。
4要注意设计的灵活度
“主问题”既要“放得出去”,也要“收得回来”,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不能淡化和弱化自己的作用,要注意运用强调、点拨、牵引、总结、校补、提升……等手段,确保学生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在阅读教学中,无论采用一线串珠式的“主问题”教学,还是螺旋渐进式的“主问题”教学,或者是多元开放式的“主问题”教学,都能简化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都能有利于形成双向立体式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真正做到了将课堂还给了学生。都能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参考文献
[1]《论初中语文教学主问题设计》余映潮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论初中语文教学主问题设计创新》余映潮
[4]《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余映潮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问题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对课文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引领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问题。它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每一个“主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的一个教学板块,具有“一问抵多问”的效果。我以为,“主问题”设计要把握好五个“度”。
1要注意设计的角度
在设计“主问题”时,角度入手,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1.1巧用文章标题设计主问题
标题往往潜藏着文章的灵魂和精髓。教学中,抓住文章的“眼睛”设置主问题,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李镇西老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巧妙地扣住文章标题,带动全篇的阅读。所设计的主问题是:“小石潭记”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请同学们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分别用“小”“石”“潭”“记”来说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李老师以“石”为例,进行示范:“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仅写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情……然后学生根据要求和示范,自选内容,自由品析。这种教学设计显得大气,给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1.2巧用课文文眼设计主问题
“文由心生”,文章的心脏总是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教学中,由“文眼”出发设计主问题对帮助学生领会全文的精髓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的结尾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一句是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可以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入手,设计一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通过这一组相互矛盾着的关键词,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真正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了行道树在奉献中快乐着的奉献者形象。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第一段末句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的第二、三段,在文中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可以扣住此句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下文中那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口技》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
1.3巧用文章主旨设计主问题
例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可这样设计:范进中举发疯,可信吗?能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吗?《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但“安徒生的童话是写给大人看的”,《皇帝的新装》寓含深意的——当良知面对现实时,人性的弱点就显现出来。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本有一定的思考,但很模糊。围绕安徒生所深刻揭示的人性,找对切入口,从而设计下面的主问题。可以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故事中每个人对“新装”都看得很清楚,但那些大人为什么都不说出真相?”如果你是,你能对皇帝说明真相吗?如果告诉了皇帝真相,其结果会是怎样?(让学生将故事中的人物一一替换,发现大人们都在这个问题上碰壁了。) 如果你想对皇帝说明真相,你将如何告诉他?对皇帝隐瞒真相意味着什么?(学生通过文本解读和老师引导认识到上层阶级明知而不愿说圆滑世故,中层阶级知而不屑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麻木,底层百姓明知而不敢说,懦弱,从而感受现实的无奈。)
1.4巧用文章线索设计主问题
有些课文有着外在或内在的线索。这些线索可能是一个词语或是一个关键的提问,教学中抓住这些线索能收到“执一而驭万”的效果,进而从容解读文章。《藤野先生》一文叙事线和感情线两条线索并行,可这样设计:为什么在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他后来为什么又离开这位恩师呢?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1.5巧用课文情节设计主问题
这种设计适合于故事情节复杂曲折、人物众多,人物关系纷繁的叙事类作品。如:《鲁提辖拳打镇江西》这篇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描写细腻的小说,可从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人物鲁提辖、镇关西、金氏父女,他们是怎样互相对待的?各分三个步骤说。围绕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理顺小说的情节变化,鲁提辖对金氏父女是一问(为何哭),二赠(赠银两),三救(救出虎口);镇关西对金氏父女是一占(霸占金翠莲),二弃(赶走金翠莲),三诈(诈骗银两);鲁提辖对镇关西是一耍(消遣他),二揭(揭其罪),三打(三拳打死);镇关西对鲁提辖是一从(顺从伺候),二拼(拼命),三求(求饶)。通过这样的梳理,人物关系一目了然,情节发展条理分明,鲁提辖的形象也呼之欲出了。
1.6巧用教学重点设计主问题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记叙了十九世纪的几位大作家星期天在福楼拜家里聚会交流的情况。刻画了四位作家的群像,个个神态活现,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却又气质不同,性格迥异。表现了作家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对文学创作事业的狂热追求。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本文对人物气质、性格刻画的精妙传神,我一反很多老师将人物填表对比分析的方法(那样太烦琐且生硬乏味),为本文的教学主体设计了一个饶有趣味的主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作家,说一说理由。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是在“解题”和“绘声绘色读课文”以及“从插图中找出四位作家”三个教学环节完成以后水到渠成而设置的主问题,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几位作家特异的气质和感人的性格品质。
1.7巧用学情设计主问题
山东省青年名师朱则光老师这样说:“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教学的准备是‘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教学的序幕是‘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心头扬帆起航;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要贴着学生教;教学的归宿是‘学生’——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管用一辈子。”我们要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让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可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那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 2要注意设计的深度
主问题不可设计得过浅,否则,问题没有包容性,问题没有一定的纵深层次感。切忌设计无价值的不需要动脑筋,不需要阅读文本就能判断的问题,主问题设计要打通问题壁垒,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3要注意设计的梯度
“主问题”出示后,如果还能激发起学生不断追问“子问题”来展开活动,这样的“一子多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问题”。 这就是有梯度的主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非通览全篇、深入思考不可,否则不能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可依次设计这样三个主问题:①孔乙己有哪些可笑的地方?引导学生根据对孔乙己的描写分析其性格。②大家的笑的目的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分析众人的心态。③学完课文后,你还能笑出来吗?进而引导学生分析病态的社会。很明显,上面一组主问题设计,是由三个小问题组成的。只要稍加注意,便能发现,这四个问题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也不是毫不关联的独立的问题,而是存在着前后之间的相互递进关系,具有一定的梯度。这类主问题设计,前一个问题的解决效果,直接影响到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否则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对以上主问题讨论时,教师根据引导的需要,相机提出一些“子问题”。教学中,如果只有“主问题”,而没有教学细节的支撑,教学必将显得苍白、空虚。
4要注意设计的灵活度
“主问题”既要“放得出去”,也要“收得回来”,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不能淡化和弱化自己的作用,要注意运用强调、点拨、牵引、总结、校补、提升……等手段,确保学生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在阅读教学中,无论采用一线串珠式的“主问题”教学,还是螺旋渐进式的“主问题”教学,或者是多元开放式的“主问题”教学,都能简化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都能有利于形成双向立体式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真正做到了将课堂还给了学生。都能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参考文献
[1]《论初中语文教学主问题设计》余映潮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论初中语文教学主问题设计创新》余映潮
[4]《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余映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