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元代南戏《白兔记》是宋元时期的重要语料。通过对成化本与汲古阁本的分析研究,可将其韵部可划分为支微、皆来、萧豪、歌戈、家麻、尤侯、鱼模、东钟、真侵、庚青、先寒11部。与北曲相比,其用韵较为宽泛,有些押韵现象许是受到《中原音韵》与吴方言的影响。
关键词:《白兔记》 成化本 用韵
中国文学史“四大南戏”之一的《白兔记》有诸多版本流传至今,据俞为民统计,元明两代不同版本共计12种,其中全本传世者4种,尚存佚曲者5种,尚存目者3种。全本传世的《白兔记》{1}中,可考版本最早者为《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以下简称成化本)。赵景深认为,成化本“当然不能说完全保持了元代的原样……但也可以肯定,成化本《白兔记》继承了元代南戏《白兔记》的大致样子”。苗怀明认为,成化本的发现“为研究早期南戏提供了一个十分珍贵的样本”。成化本{2}属民间坊本,具有典型早期南戏的特点:戏文不分出次,道白与合唱曲目极多,体例杂乱且讹误较多。全戏以请神曲【红芍药】开场,收曲121支。其后崇祯年间的毛氏汲古阁本《白兔记》(即《绣刻白兔记定本》,以下简称汲古阁本)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应为宋元旧编,与成化本一脉相承。叶开沅(1983)对比《南曲九宫正史》中元代《白兔记》59支残曲后发现,汲古阁本与这些残曲重合数达57支。汲古阁本以【南中吕宫·满庭芳】开场,共33(出),收曲236支。两版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汲古阁本的场次增加、删减道白,以及曲文增改上。本文以成化本为底本,统计成化本与汲古阁本{3}《白兔记》曲文韵字,系联构建其用韵系统,对比《永乐大典三种》等同时期南戏语料,进而系统分析元南戏《白兔记》的曲韵特征。
一、《白兔记》韵部
通过对曲文韵字的系联分析,《白兔记》用韵大致可归并为11部。其中阴声韵7部,分别为支微、皆来、萧豪、歌戈、家麻、尤侯、鱼模;阳声韵4部,分别为东钟、真侵、庚青、先寒。下文将分部进行讨论。
1.支微 《白兔记》中支微部收字较多,主要包括了《中原音韵》中支思、齐微、鱼模3部。遍考《白兔记》用韵,《中原音韵》中支思部的字均与齐微部同押,并无独用曲子(如【作黄龙·前腔】的齐微纸支思喜齐微子支思鬼齐微齿支思)。统计《永乐大典三种》中支思亦与齐微同押,归为一部。是以本文亦合为一部。《白兔记》中支微部49支曲子中33支独用,与鱼模部临近通押曲子12支。3支杂入真侵、庚青部韵字,1支杂入先寒部、鱼模部韵字。此几例曲目阴阳混押可能是受了方音的影响。
2.皆来 权容浩(2000)于南戏曲韵研究时提出:“……(皆来)则为独用韵部,用韵最分明。”此部《永乐大典三种》中16支曲9支独用,7支杂入个别支微、先天部韵字。《白兔记》中皆来部收曲2支,1支独用,1支与鱼模部换韵(如【正宫·雁过沙】怀皆来歹皆来来皆来才皆来载皆来害皆来去鱼模去鱼模处鱼模)。
3.萧豪 《白兔记》中萧豪部构成单一,所收5支曲子独用(如【中吕宫·麻婆子】貌萧豪俏萧豪嫂萧豪袄萧豪叫萧豪到萧豪)。此部于汲古阁本中8支曲均独用,《永乐大典三种》中23支曲子亦皆独用。
4.歌戈 《白兔记》中有5支曲子押歌戈部,其中1支独用,4支中杂入家麻、支微、鱼模、皆来及先寒部韵字(如【南吕宫·一江风】假歌戈策皆来策皆来他歌戈下家麻下家麻)。此部与家麻、鱼模部存在临近通押例。如汲古阁本中歌戈部5支曲子3支独用,第十九出挨磨【(汲)五更转】挫歌戈么歌戈做鱼模磨歌戈过歌戈磨歌戈大歌戈与第十八出拷问【(汲)玉交枝(前腔)】怒魚模复鱼模过歌戈堕歌戈我歌戈我歌戈与鱼模部通押。
5.家麻 《白兔记》中家麻部4支曲子中2支独用,2支与歌戈部通押。《永乐大典三种》中家麻部10支曲中4支独用,4支与歌戈部通押,2支杂入支微部韵字。
6.尤侯 《白兔记》中有16支曲子押尤侯部。其中13支独用,1支杂入鱼模部韵字,1支杂入支微部韵字,【南吕宫·宜春令(前腔)】愁尤侯留尤侯嫂萧豪狡萧豪细齐微时支思离齐微1曲与支微、萧豪部混押。《永乐大典三种》中此韵17支中15支独用,1支杂入家麻部韵字,1支与真庚部混押。
7.鱼模 《白兔记》中收《中原音韵》鱼模部韵字的曲子共计17支,1支杂入尤侯部、2支与歌戈部通押,12支曲子与支微部通押,存在独用曲子与韵段(如【黄钟宫·狮子序】宇鱼模吁鱼模躯鱼模虎鱼模珠鱼模)。《永乐大典三种》中收鱼模部韵字的91支曲子中2支与歌戈部通押,6支杂入真侵、先天等韵部,73支与支微部通押,同时有10支曲子独用。是以独立计。{4}
8.东钟 《白兔记》中东钟部独立。5支收曲中4支独用,【南吕宫·梁州序】雄东钟风东钟军真文令庚青与真庚部混押。《永乐大典三种》此部6支曲中,除1支杂入真庚部韵字外5支均独用。
9.真侵 《白兔记》中真文部包括《中原音韵》中真文、侵寻二部。此部与庚青部通押曲目极多。《白兔记》押《中原音韵》中真文部的18支曲中4支独用,与庚青部通押10支。《永乐大典三种》中真文部6支独用,39支与庚青通押。此外,《白兔记》中险韵{5}侵寻5支收字曲子中1支与《中原音韵》中真文部同押,4支与真文、庚青混押。《永乐大典三种》中侵寻无独用例,多与真文同押。“真文与侵寻通押是南人戏曲用韵的常态”{6}。是以划归一部。
10.庚青 《白兔记》中庚青部收曲7支,2支独用,5支与真侵部通押(如【双调·锁南枝】更庚青鸣庚青情庚青明庚青程庚青闻真文忍真文清庚青冰庚青恨真文身真文),偶有个别支微、东钟及先寒部韵字杂入。
11.先寒 《白兔记》中先寒部大致由《中原音韵》中先天、寒山、桓欢及廉纤四部构成。《白兔记》内,押《中原音韵》先天部的13支曲中4支独用,与寒山同用5支,与桓欢同用2支,与寒山、桓欢同用1支。寒山虽有1支独用,但整体与先天同用。《永乐大典三种》中除1支独用外,10支收寒山部韵字曲及4支收桓欢部韵字曲均与先天部同押。是以此3部合为一部。险韵廉纤于成化本中没有用例,汲古阁本中5支收字曲均与《中原音韵》中先天、寒山部同用;《永乐大典三种》中17支收字曲中8支与先天部同押,8支与先天、寒山部混押,另有1支杂入支微、桓欢部韵字。是以划归此韵部。 二、《白兔记》用韵特征及原因分析
对比北曲用韵可以发现,元南戏《白兔记》用韵特征主要体现为用韵较宽。{7}《白兔记》内,《中原音韵》中收入支思、齐微部的字同押并通押鱼模;真文、侵寻同押并通押庚青;桓欢、先天、寒山及廉纤四部同押;歌戈、家麻通押;存在“阴入同押”现象。
1.支思、齐微同押并通押鱼模 成化本与汲古阁本中,支微部收曲占全部曲目比例分别为44.63%与36.02%,是《白兔记》曲韵系统中最大的韵部。《白兔记》中押《中原音韵》支思、齐微二部的韵字能够同押,或与创作中“乡音入曲”现象有关。“支微合流”这一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同时期南戏作品中,与《中原音韵》中支思、齐微二韵分化形成了对比。支思部的独立促进了舌尖元音的产生,但元明时南方方言中这种独立并不明显。刘园(2014)研究发现,明代吴江籍沈曲作中“支思、齐微部相叶次数较多”;临川籍汤显祖曲作中“支思、齐微完全不能独立”。支微部与鱼模部通押现象亦在南戏中普遍存在。符合徐渭《南词叙录》中提出“松江人支、朱、知不辨”的观点。支思、齐微、鱼模三部能够通叶,是“吴、赣、闽方言共同的特点”。马重奇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原音韵》中鱼模部韵字可分化为两类,二者中古来源不同。其中“呼模”与歌戈通押,而能够通叶支微部的字多可归入“居鱼”。本文鱼模部的通押情况验证了这一划分。此现象或反映了鱼模三等字中主元音的颚化趋势。
2.真文、侵寻同押并通押庚青 《白兔记》中,押《中原音韵》内真文、侵寻部同用并通押庚青部,此或与其为早期民间演出本所受的方言影响有关。如李渔于《闲情偶记》中所言:“(吴人)甚至以真文([-n])、庚青([-?耷])、侵寻([-n])三韵不论开口、闭口,同作一音韵用者。”
《白兔记》用韵开闭情况具有早期南戏的特点:开口韵字所占韵字总比例达到69%以上,而在后世昆曲中应押闭口韵的监咸、侵寻韵部用例少、没有独用例且均与开口韵部混押。这一点符合权容浩提出早期南戏“开闭口混押且闭口韵字极少”的特点,也印证了叶开沅提出的“成化本非昆腔”论点。成化本开场道白中有“今日利(戾)家子弟搬演一本传奇”一句,俞为民考证“戾家子弟”一词为宋元时称呼职业演员的市语,也可证明其为早期民间流传版本。成化本中部分道白亦可证明其与吴方言的渊源。《白兔记》全剧由末上开云,诗后道白:“……奉请越乐班真宰……这本传奇亏了谁,亏了永嘉书会才人。”“越”与“永嘉”的吴方言指向明显。
唐七元研究《度曲须知》总结明末吴方言韵母特征为:歌戈和鱼模不分;侵寻、庚青和真文合流。《白兔记》中真侵、庚青部的通押体现了吴方言中侵寻、庚青和真文合流的特征,验证了成化本作为早期吴越戏班舞台本曲韵受到的吴方言影响。而2支歌戈与鱼模通押曲目也可旁证吴方言韵母中歌戈与鱼模(呼模)合流的特点。
3.桓欢、先天、寒山及廉纤同押 明代王骥德于《曲律》中提出“南曲韵中寒山、桓欢、先天三韵混无分别”的观点。《白兔记》中,押《中原音韵》中桓欢、先天、寒山三部的曲目合流现象证明了这一论断。此外,汲古阁本中5支先天、廉纤同用曲目,1支监咸、寒山同用曲目,可以王骥德总结的“盖吴人无闭口字,每以侵为亲,以监为奸,以廉为连”来解释。即元明时吴语无闭口音,“闭口先天”的廉纤部与先天韵开闭混押;“闭口寒山”的监咸部与寒山开闭混押。[-m][-n]韵尾合流这一特征于现代吴方言中也有体现。
4.歌戈、家麻部通押 歌戈、家麻部于《白兔记》《永乐大典三种》中均通押,这或与“(此二部)都是直喉,直出无杂音……(南曲)两韵杂用,另具一番圆浑的韵味”有关。任淑宁(2014)研究认为,“歌麻相押”是南曲用韵的共同特征。而此通押现象体现了作曲中“方音的自然流露”。
5.“阴入同押” 《白兔记》中入声不独立,均派入阴声。支微部入声字归并比例极高。{8}成化本中收入声韵字的曲目占全本比例为24.79%,汲古阁本中存在单押入声曲目1支,除此外的入声字全部派入阴声韵,但派入曲目占全本比例较成化本有所下降,为11.02%。《白兔记》中的“阴入通押”可能受《中原音韵》“入派三声”的影响,这一影响于收元、明南曲作品的《南音三籁》中也有体现。“即使入声韵字与阴声韵通押不像《中原音韵》那样‘入隶三声’‘派有定法’,但阴入通押情况毕竟是大量存在的”。
三、结语
《白兔记》是研究元明时期南戏的重要材料,作为舞台演出本,用语俚俗近时,能于一定程度上反映时音特征。以成化本为主体,对比同时期南戏与相近版本,可对其整体用韵情况及特征有所了解。《白兔记》曲韵共分11部,用韵较宽,韵字杂入情况较多。其用韵同时受到了《中原音韵》与吴方言的影响。
{1} 全本传世《白兔记》4版如下:明成化年间北京永顺堂刻本《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即成化本);明毛氏汲古阁刻本《绣刻白兔记定本》(即汲古阁本);明万历金陵唐氏富春堂刻本《新刻出像音注增补刘智远白兔记》(即富春堂本);明嘉靖进贤堂刻本《全家锦囊大全刘智远》(即锦囊本)。由于锦囊本尚未传入国内,于版本选定上不做考虑。
{2} 本文采用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于1980出版的校补本,其中讹误、脱落,以及衍文处均有标注。曲目韵字摘录参考吴梅《南北词简谱》及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南曲九宫正始》。
{3} 俞为民(1987)从曲文内容及故事梗概入手,考证了“成化本《白兔记》在版本系统上接近汲古阁系统,而与富春堂本较远”。本文的版本选取以此为据。
{4} 南戏中鱼模部是否独立存在争议。权容浩(2000)构建南戏五大用韵群时,将“支思/齐微/鱼模”归并为一个混用韵部,而武晔卿(2011)则认为“本部与支微部犯混现象较多……鱼模、支微二部音近通叶。但总的来说,该部仍比较封闭”,主张鱼模部独用。
{5} 王力《汉语诗律学》中宽韵:齐微、鱼模、萧豪;中韵:真文、尤侯、江阳、庚青、先天、皆来、家麻、歌戈、车遮、东钟;窄韵:支思、寒山、监咸;险韵:桓欢、侵寻、廉。
{6} 王曦:《明代江浙南曲用韵考研究综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7} 两版本《白兔记》中东钟、江阳、皆来、尤侯、箫豪、歌戈、家麻基本独用,于此不讨论。
{8} 成化本30支含中古入声字曲目入声字归并韵部统计中,齐微:的6息4日3贼2一2迹2戟1忆1及1役1翼1吉1密1白1急1惜1德1失1籍1级1绩1;车遮:业1;鱼模:粟1;皆来:策2。
参考文献:
[1] 俞为民.南戏《白兔记》的版本及其流变[J].文献,1987(1).
[2] 成化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0.
[3] 赵景深.明成化本南戏《白兔记》的新发现[J].文物,1973(1).
[4] 苗怀明.明成化刊本《白兔记》的发现、整理与研究[J].戏剧,2003(3).
[5] 吴梅.南北词简谱(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6]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南曲九宫正始)[M].合肥:黄山书社,2008.
[7] 权容浩.浅谈南戏曲韵研究中的韵书问题[J].艺术百家,2000(3).
[8] 武晔卿.从《南曲九宫正始》看元代南戏曲韵的部类[J].中国韵文学刊,2011(7).
[9] 刘园.沈戏曲用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10] 叶开沅.《白兔记》的版本问题(二)汲本系统[J].兰州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11] 唐七元.从《度曲须知》看明末吴方言的语音特点[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12] 彭静.明传奇用韵中鱼模、歌戈互押现象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13] 马重奇.《南音三籁》曲韵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4] 任淑宁.明刊徽池雅调散出选本用韵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白兔记》 成化本 用韵
中国文学史“四大南戏”之一的《白兔记》有诸多版本流传至今,据俞为民统计,元明两代不同版本共计12种,其中全本传世者4种,尚存佚曲者5种,尚存目者3种。全本传世的《白兔记》{1}中,可考版本最早者为《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以下简称成化本)。赵景深认为,成化本“当然不能说完全保持了元代的原样……但也可以肯定,成化本《白兔记》继承了元代南戏《白兔记》的大致样子”。苗怀明认为,成化本的发现“为研究早期南戏提供了一个十分珍贵的样本”。成化本{2}属民间坊本,具有典型早期南戏的特点:戏文不分出次,道白与合唱曲目极多,体例杂乱且讹误较多。全戏以请神曲【红芍药】开场,收曲121支。其后崇祯年间的毛氏汲古阁本《白兔记》(即《绣刻白兔记定本》,以下简称汲古阁本)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应为宋元旧编,与成化本一脉相承。叶开沅(1983)对比《南曲九宫正史》中元代《白兔记》59支残曲后发现,汲古阁本与这些残曲重合数达57支。汲古阁本以【南中吕宫·满庭芳】开场,共33(出),收曲236支。两版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汲古阁本的场次增加、删减道白,以及曲文增改上。本文以成化本为底本,统计成化本与汲古阁本{3}《白兔记》曲文韵字,系联构建其用韵系统,对比《永乐大典三种》等同时期南戏语料,进而系统分析元南戏《白兔记》的曲韵特征。
一、《白兔记》韵部
通过对曲文韵字的系联分析,《白兔记》用韵大致可归并为11部。其中阴声韵7部,分别为支微、皆来、萧豪、歌戈、家麻、尤侯、鱼模;阳声韵4部,分别为东钟、真侵、庚青、先寒。下文将分部进行讨论。
1.支微 《白兔记》中支微部收字较多,主要包括了《中原音韵》中支思、齐微、鱼模3部。遍考《白兔记》用韵,《中原音韵》中支思部的字均与齐微部同押,并无独用曲子(如【作黄龙·前腔】的齐微纸支思喜齐微子支思鬼齐微齿支思)。统计《永乐大典三种》中支思亦与齐微同押,归为一部。是以本文亦合为一部。《白兔记》中支微部49支曲子中33支独用,与鱼模部临近通押曲子12支。3支杂入真侵、庚青部韵字,1支杂入先寒部、鱼模部韵字。此几例曲目阴阳混押可能是受了方音的影响。
2.皆来 权容浩(2000)于南戏曲韵研究时提出:“……(皆来)则为独用韵部,用韵最分明。”此部《永乐大典三种》中16支曲9支独用,7支杂入个别支微、先天部韵字。《白兔记》中皆来部收曲2支,1支独用,1支与鱼模部换韵(如【正宫·雁过沙】怀皆来歹皆来来皆来才皆来载皆来害皆来去鱼模去鱼模处鱼模)。
3.萧豪 《白兔记》中萧豪部构成单一,所收5支曲子独用(如【中吕宫·麻婆子】貌萧豪俏萧豪嫂萧豪袄萧豪叫萧豪到萧豪)。此部于汲古阁本中8支曲均独用,《永乐大典三种》中23支曲子亦皆独用。
4.歌戈 《白兔记》中有5支曲子押歌戈部,其中1支独用,4支中杂入家麻、支微、鱼模、皆来及先寒部韵字(如【南吕宫·一江风】假歌戈策皆来策皆来他歌戈下家麻下家麻)。此部与家麻、鱼模部存在临近通押例。如汲古阁本中歌戈部5支曲子3支独用,第十九出挨磨【(汲)五更转】挫歌戈么歌戈做鱼模磨歌戈过歌戈磨歌戈大歌戈与第十八出拷问【(汲)玉交枝(前腔)】怒魚模复鱼模过歌戈堕歌戈我歌戈我歌戈与鱼模部通押。
5.家麻 《白兔记》中家麻部4支曲子中2支独用,2支与歌戈部通押。《永乐大典三种》中家麻部10支曲中4支独用,4支与歌戈部通押,2支杂入支微部韵字。
6.尤侯 《白兔记》中有16支曲子押尤侯部。其中13支独用,1支杂入鱼模部韵字,1支杂入支微部韵字,【南吕宫·宜春令(前腔)】愁尤侯留尤侯嫂萧豪狡萧豪细齐微时支思离齐微1曲与支微、萧豪部混押。《永乐大典三种》中此韵17支中15支独用,1支杂入家麻部韵字,1支与真庚部混押。
7.鱼模 《白兔记》中收《中原音韵》鱼模部韵字的曲子共计17支,1支杂入尤侯部、2支与歌戈部通押,12支曲子与支微部通押,存在独用曲子与韵段(如【黄钟宫·狮子序】宇鱼模吁鱼模躯鱼模虎鱼模珠鱼模)。《永乐大典三种》中收鱼模部韵字的91支曲子中2支与歌戈部通押,6支杂入真侵、先天等韵部,73支与支微部通押,同时有10支曲子独用。是以独立计。{4}
8.东钟 《白兔记》中东钟部独立。5支收曲中4支独用,【南吕宫·梁州序】雄东钟风东钟军真文令庚青与真庚部混押。《永乐大典三种》此部6支曲中,除1支杂入真庚部韵字外5支均独用。
9.真侵 《白兔记》中真文部包括《中原音韵》中真文、侵寻二部。此部与庚青部通押曲目极多。《白兔记》押《中原音韵》中真文部的18支曲中4支独用,与庚青部通押10支。《永乐大典三种》中真文部6支独用,39支与庚青通押。此外,《白兔记》中险韵{5}侵寻5支收字曲子中1支与《中原音韵》中真文部同押,4支与真文、庚青混押。《永乐大典三种》中侵寻无独用例,多与真文同押。“真文与侵寻通押是南人戏曲用韵的常态”{6}。是以划归一部。
10.庚青 《白兔记》中庚青部收曲7支,2支独用,5支与真侵部通押(如【双调·锁南枝】更庚青鸣庚青情庚青明庚青程庚青闻真文忍真文清庚青冰庚青恨真文身真文),偶有个别支微、东钟及先寒部韵字杂入。
11.先寒 《白兔记》中先寒部大致由《中原音韵》中先天、寒山、桓欢及廉纤四部构成。《白兔记》内,押《中原音韵》先天部的13支曲中4支独用,与寒山同用5支,与桓欢同用2支,与寒山、桓欢同用1支。寒山虽有1支独用,但整体与先天同用。《永乐大典三种》中除1支独用外,10支收寒山部韵字曲及4支收桓欢部韵字曲均与先天部同押。是以此3部合为一部。险韵廉纤于成化本中没有用例,汲古阁本中5支收字曲均与《中原音韵》中先天、寒山部同用;《永乐大典三种》中17支收字曲中8支与先天部同押,8支与先天、寒山部混押,另有1支杂入支微、桓欢部韵字。是以划归此韵部。 二、《白兔记》用韵特征及原因分析
对比北曲用韵可以发现,元南戏《白兔记》用韵特征主要体现为用韵较宽。{7}《白兔记》内,《中原音韵》中收入支思、齐微部的字同押并通押鱼模;真文、侵寻同押并通押庚青;桓欢、先天、寒山及廉纤四部同押;歌戈、家麻通押;存在“阴入同押”现象。
1.支思、齐微同押并通押鱼模 成化本与汲古阁本中,支微部收曲占全部曲目比例分别为44.63%与36.02%,是《白兔记》曲韵系统中最大的韵部。《白兔记》中押《中原音韵》支思、齐微二部的韵字能够同押,或与创作中“乡音入曲”现象有关。“支微合流”这一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同时期南戏作品中,与《中原音韵》中支思、齐微二韵分化形成了对比。支思部的独立促进了舌尖元音的产生,但元明时南方方言中这种独立并不明显。刘园(2014)研究发现,明代吴江籍沈曲作中“支思、齐微部相叶次数较多”;临川籍汤显祖曲作中“支思、齐微完全不能独立”。支微部与鱼模部通押现象亦在南戏中普遍存在。符合徐渭《南词叙录》中提出“松江人支、朱、知不辨”的观点。支思、齐微、鱼模三部能够通叶,是“吴、赣、闽方言共同的特点”。马重奇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原音韵》中鱼模部韵字可分化为两类,二者中古来源不同。其中“呼模”与歌戈通押,而能够通叶支微部的字多可归入“居鱼”。本文鱼模部的通押情况验证了这一划分。此现象或反映了鱼模三等字中主元音的颚化趋势。
2.真文、侵寻同押并通押庚青 《白兔记》中,押《中原音韵》内真文、侵寻部同用并通押庚青部,此或与其为早期民间演出本所受的方言影响有关。如李渔于《闲情偶记》中所言:“(吴人)甚至以真文([-n])、庚青([-?耷])、侵寻([-n])三韵不论开口、闭口,同作一音韵用者。”
《白兔记》用韵开闭情况具有早期南戏的特点:开口韵字所占韵字总比例达到69%以上,而在后世昆曲中应押闭口韵的监咸、侵寻韵部用例少、没有独用例且均与开口韵部混押。这一点符合权容浩提出早期南戏“开闭口混押且闭口韵字极少”的特点,也印证了叶开沅提出的“成化本非昆腔”论点。成化本开场道白中有“今日利(戾)家子弟搬演一本传奇”一句,俞为民考证“戾家子弟”一词为宋元时称呼职业演员的市语,也可证明其为早期民间流传版本。成化本中部分道白亦可证明其与吴方言的渊源。《白兔记》全剧由末上开云,诗后道白:“……奉请越乐班真宰……这本传奇亏了谁,亏了永嘉书会才人。”“越”与“永嘉”的吴方言指向明显。
唐七元研究《度曲须知》总结明末吴方言韵母特征为:歌戈和鱼模不分;侵寻、庚青和真文合流。《白兔记》中真侵、庚青部的通押体现了吴方言中侵寻、庚青和真文合流的特征,验证了成化本作为早期吴越戏班舞台本曲韵受到的吴方言影响。而2支歌戈与鱼模通押曲目也可旁证吴方言韵母中歌戈与鱼模(呼模)合流的特点。
3.桓欢、先天、寒山及廉纤同押 明代王骥德于《曲律》中提出“南曲韵中寒山、桓欢、先天三韵混无分别”的观点。《白兔记》中,押《中原音韵》中桓欢、先天、寒山三部的曲目合流现象证明了这一论断。此外,汲古阁本中5支先天、廉纤同用曲目,1支监咸、寒山同用曲目,可以王骥德总结的“盖吴人无闭口字,每以侵为亲,以监为奸,以廉为连”来解释。即元明时吴语无闭口音,“闭口先天”的廉纤部与先天韵开闭混押;“闭口寒山”的监咸部与寒山开闭混押。[-m][-n]韵尾合流这一特征于现代吴方言中也有体现。
4.歌戈、家麻部通押 歌戈、家麻部于《白兔记》《永乐大典三种》中均通押,这或与“(此二部)都是直喉,直出无杂音……(南曲)两韵杂用,另具一番圆浑的韵味”有关。任淑宁(2014)研究认为,“歌麻相押”是南曲用韵的共同特征。而此通押现象体现了作曲中“方音的自然流露”。
5.“阴入同押” 《白兔记》中入声不独立,均派入阴声。支微部入声字归并比例极高。{8}成化本中收入声韵字的曲目占全本比例为24.79%,汲古阁本中存在单押入声曲目1支,除此外的入声字全部派入阴声韵,但派入曲目占全本比例较成化本有所下降,为11.02%。《白兔记》中的“阴入通押”可能受《中原音韵》“入派三声”的影响,这一影响于收元、明南曲作品的《南音三籁》中也有体现。“即使入声韵字与阴声韵通押不像《中原音韵》那样‘入隶三声’‘派有定法’,但阴入通押情况毕竟是大量存在的”。
三、结语
《白兔记》是研究元明时期南戏的重要材料,作为舞台演出本,用语俚俗近时,能于一定程度上反映时音特征。以成化本为主体,对比同时期南戏与相近版本,可对其整体用韵情况及特征有所了解。《白兔记》曲韵共分11部,用韵较宽,韵字杂入情况较多。其用韵同时受到了《中原音韵》与吴方言的影响。
{1} 全本传世《白兔记》4版如下:明成化年间北京永顺堂刻本《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即成化本);明毛氏汲古阁刻本《绣刻白兔记定本》(即汲古阁本);明万历金陵唐氏富春堂刻本《新刻出像音注增补刘智远白兔记》(即富春堂本);明嘉靖进贤堂刻本《全家锦囊大全刘智远》(即锦囊本)。由于锦囊本尚未传入国内,于版本选定上不做考虑。
{2} 本文采用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于1980出版的校补本,其中讹误、脱落,以及衍文处均有标注。曲目韵字摘录参考吴梅《南北词简谱》及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南曲九宫正始》。
{3} 俞为民(1987)从曲文内容及故事梗概入手,考证了“成化本《白兔记》在版本系统上接近汲古阁系统,而与富春堂本较远”。本文的版本选取以此为据。
{4} 南戏中鱼模部是否独立存在争议。权容浩(2000)构建南戏五大用韵群时,将“支思/齐微/鱼模”归并为一个混用韵部,而武晔卿(2011)则认为“本部与支微部犯混现象较多……鱼模、支微二部音近通叶。但总的来说,该部仍比较封闭”,主张鱼模部独用。
{5} 王力《汉语诗律学》中宽韵:齐微、鱼模、萧豪;中韵:真文、尤侯、江阳、庚青、先天、皆来、家麻、歌戈、车遮、东钟;窄韵:支思、寒山、监咸;险韵:桓欢、侵寻、廉。
{6} 王曦:《明代江浙南曲用韵考研究综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7} 两版本《白兔记》中东钟、江阳、皆来、尤侯、箫豪、歌戈、家麻基本独用,于此不讨论。
{8} 成化本30支含中古入声字曲目入声字归并韵部统计中,齐微:的6息4日3贼2一2迹2戟1忆1及1役1翼1吉1密1白1急1惜1德1失1籍1级1绩1;车遮:业1;鱼模:粟1;皆来:策2。
参考文献:
[1] 俞为民.南戏《白兔记》的版本及其流变[J].文献,1987(1).
[2] 成化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0.
[3] 赵景深.明成化本南戏《白兔记》的新发现[J].文物,1973(1).
[4] 苗怀明.明成化刊本《白兔记》的发现、整理与研究[J].戏剧,2003(3).
[5] 吴梅.南北词简谱(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6]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南曲九宫正始)[M].合肥:黄山书社,2008.
[7] 权容浩.浅谈南戏曲韵研究中的韵书问题[J].艺术百家,2000(3).
[8] 武晔卿.从《南曲九宫正始》看元代南戏曲韵的部类[J].中国韵文学刊,2011(7).
[9] 刘园.沈戏曲用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10] 叶开沅.《白兔记》的版本问题(二)汲本系统[J].兰州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11] 唐七元.从《度曲须知》看明末吴方言的语音特点[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12] 彭静.明传奇用韵中鱼模、歌戈互押现象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13] 马重奇.《南音三籁》曲韵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4] 任淑宁.明刊徽池雅调散出选本用韵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