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阅读如何落实?怎样的整合才是最具实效性的呢?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避免对多媒体课件作用的过分夸大,更应避免试图用多媒体课件取代教师。要走出“为整合而整合”“为运用而运用”的误区,教师必须立足服务于课程、服务于教学的整合主旨,有效地设计与使用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好地与语文课程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自主认知的作用,使得教学走向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学科;整合
一、立足于兴趣激发,进行有效整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同课型的语文教学由于受题材的限制,所能激起的认知兴趣也是因题材而异。诸如古诗的教学和复习课的教学,就教学内容本身而言较为枯燥,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运用的多媒体手段就应更好地服务于激趣导学。
比如:期末的语文复习课是知识归类的梳理,要避开“炒冷饭”,就得在多媒体课件与复习教学的整合中实现。低年级语文的复习课,没有专门的教学软件,很多时候教师会以实现本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的需求自己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要让枯燥的旧知识变得不乏味,将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在与课件设计的整合中得以达成。如用充满童趣的背景图片,用动画呈现游戏竞赛式的情境,用超级链接呈现自主复习的随机性等手段,无疑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直观的视觉、听觉冲击,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如:在教《荷叶圆圆》一课时,为引导学生以“你最喜欢谁的姿势”为话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笔者适时地应用“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蜻蜓立于荷叶”“青蛙蹲于荷叶”“小鱼在荷叶下游并吐水花”四幅动画的超级链接动态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学生对“你最喜欢谁的姿势”这一随机性话题产生了充分的兴趣。这样就为有效促读、畅谈做了有力的铺垫。
二、立足于重难点突破,进行有效整合
运用教学媒体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而设计及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更应立足于重难点的突破而进行有效的整合。那么,哪怕是一幅图片,只要有助于难点突破,就是具有实效性的整合。
如笔者在指导《荷叶圆圆》小水珠片段朗读时,学生对真实的水珠什么样缺乏直观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感知水珠那种晶莹剔透,读出“亮晶晶”的美感,笔者搜集到一组荷叶上的晶莹水珠的实景图并将其适时展示出来:“太阳出来了,阳光一照,小水珠变成什么样?”一时间教室里惊叹声一片,学生抢着发表看法:“好美”“好亮“像透明的宝石,美极了”……笔者适时引导:“小水珠的眼睛亮晶晶的,小朋友的眼睛也是亮晶晶的,快来眨一眨。”学生纷纷感悟接读,其效果之良好,足以证明课件的恰当使用可以有效促读。
再如:还是该片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并读出水珠“躺”在荷叶上舒服、安逸的感受,笔者在学生读不出情感时,适时地运用了一组对比图片:小宝宝躺在摇篮里的动态图片和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的动画。
(出示课件:摇篮动画)小宝宝躺在摇篮里,感觉怎么样?(多舒服,多开心!)舒服地读读:小水珠躺在荷叶上。
(出示课件:水珠在荷叶滚动的实景动画)水珠宝宝也躺在摇篮里,它的摇篮就是(生:荷叶),伴随悦耳的摇篮曲(师唱: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睡吧,睡吧,我的水珠宝贝!)感觉怎么样?(指名说——师范读——指名读——全班读)
通过动态摇篮、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的实景动画的展示让学生变抽象为具体,激发联想、激活思维、唤醒情感从而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领悟到舒服的感觉,朗读感悟上的难点就通过这直观画面的观察、比较,迎刃而解。
三、立足于教学拓展,进行有效整合
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是当下阅读教学课堂的一种有效手段。课件中所呈现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保证学生对知识有效获取的前提下,也大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了对知识认知的广度与深度。此时,课件的适当演示就是对教学内容拓展的有效整合。
如在教《小小的船》一课时,在学完全课文后,笔者在课件最后两张中分别展示了作者“陶行知”的照片及相关简介以及陶行知的著作《稻草人》童话集。学生读后,兴致盎然。学生对陶行知这个教育先驱,对《稻草人》这本原著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由课内知识链接到其作者的相关认知,二来展示《稻草人》这本童话集,既对课内内容进行了补充,又对课外阅读进行了拓展,同时也是对本课教学的一种延伸。学课文,不仅是就文学文,更开启了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背景、作者及主要作品等的链接途径。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课件演示很自然地将课内阅读迈向课外阅读。这样的设计与演示最能开拓视野,也最具整合的实效性。
四、立足于审美欣赏,进行有效整合
审美的欣赏,情操的陶冶,为多媒体课件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提供了依据。因此整合的过程中,应让展示的图、文、动画或音频有效地为提高审美欣赏而服务。
如在《荷叶圆圆》全文学完后指导背诵时,除了借助板书、图片辅助指导以外,笔者在课件中安插了一段班得瑞的轻音乐。学生陶醉在舒缓的旋律中,有感而发地配以诵读,以情促读,移情入境,引发感悟,自然就将真情实感通过朗读发挥得淋漓尽致。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找对立足点,把握整合的原则,就能有效地促进多媒体课件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学科;整合
一、立足于兴趣激发,进行有效整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同课型的语文教学由于受题材的限制,所能激起的认知兴趣也是因题材而异。诸如古诗的教学和复习课的教学,就教学内容本身而言较为枯燥,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运用的多媒体手段就应更好地服务于激趣导学。
比如:期末的语文复习课是知识归类的梳理,要避开“炒冷饭”,就得在多媒体课件与复习教学的整合中实现。低年级语文的复习课,没有专门的教学软件,很多时候教师会以实现本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的需求自己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要让枯燥的旧知识变得不乏味,将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在与课件设计的整合中得以达成。如用充满童趣的背景图片,用动画呈现游戏竞赛式的情境,用超级链接呈现自主复习的随机性等手段,无疑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直观的视觉、听觉冲击,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如:在教《荷叶圆圆》一课时,为引导学生以“你最喜欢谁的姿势”为话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笔者适时地应用“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蜻蜓立于荷叶”“青蛙蹲于荷叶”“小鱼在荷叶下游并吐水花”四幅动画的超级链接动态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学生对“你最喜欢谁的姿势”这一随机性话题产生了充分的兴趣。这样就为有效促读、畅谈做了有力的铺垫。
二、立足于重难点突破,进行有效整合
运用教学媒体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而设计及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更应立足于重难点的突破而进行有效的整合。那么,哪怕是一幅图片,只要有助于难点突破,就是具有实效性的整合。
如笔者在指导《荷叶圆圆》小水珠片段朗读时,学生对真实的水珠什么样缺乏直观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感知水珠那种晶莹剔透,读出“亮晶晶”的美感,笔者搜集到一组荷叶上的晶莹水珠的实景图并将其适时展示出来:“太阳出来了,阳光一照,小水珠变成什么样?”一时间教室里惊叹声一片,学生抢着发表看法:“好美”“好亮“像透明的宝石,美极了”……笔者适时引导:“小水珠的眼睛亮晶晶的,小朋友的眼睛也是亮晶晶的,快来眨一眨。”学生纷纷感悟接读,其效果之良好,足以证明课件的恰当使用可以有效促读。
再如:还是该片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并读出水珠“躺”在荷叶上舒服、安逸的感受,笔者在学生读不出情感时,适时地运用了一组对比图片:小宝宝躺在摇篮里的动态图片和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的动画。
(出示课件:摇篮动画)小宝宝躺在摇篮里,感觉怎么样?(多舒服,多开心!)舒服地读读:小水珠躺在荷叶上。
(出示课件:水珠在荷叶滚动的实景动画)水珠宝宝也躺在摇篮里,它的摇篮就是(生:荷叶),伴随悦耳的摇篮曲(师唱: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睡吧,睡吧,我的水珠宝贝!)感觉怎么样?(指名说——师范读——指名读——全班读)
通过动态摇篮、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的实景动画的展示让学生变抽象为具体,激发联想、激活思维、唤醒情感从而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领悟到舒服的感觉,朗读感悟上的难点就通过这直观画面的观察、比较,迎刃而解。
三、立足于教学拓展,进行有效整合
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是当下阅读教学课堂的一种有效手段。课件中所呈现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保证学生对知识有效获取的前提下,也大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了对知识认知的广度与深度。此时,课件的适当演示就是对教学内容拓展的有效整合。
如在教《小小的船》一课时,在学完全课文后,笔者在课件最后两张中分别展示了作者“陶行知”的照片及相关简介以及陶行知的著作《稻草人》童话集。学生读后,兴致盎然。学生对陶行知这个教育先驱,对《稻草人》这本原著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由课内知识链接到其作者的相关认知,二来展示《稻草人》这本童话集,既对课内内容进行了补充,又对课外阅读进行了拓展,同时也是对本课教学的一种延伸。学课文,不仅是就文学文,更开启了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背景、作者及主要作品等的链接途径。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课件演示很自然地将课内阅读迈向课外阅读。这样的设计与演示最能开拓视野,也最具整合的实效性。
四、立足于审美欣赏,进行有效整合
审美的欣赏,情操的陶冶,为多媒体课件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提供了依据。因此整合的过程中,应让展示的图、文、动画或音频有效地为提高审美欣赏而服务。
如在《荷叶圆圆》全文学完后指导背诵时,除了借助板书、图片辅助指导以外,笔者在课件中安插了一段班得瑞的轻音乐。学生陶醉在舒缓的旋律中,有感而发地配以诵读,以情促读,移情入境,引发感悟,自然就将真情实感通过朗读发挥得淋漓尽致。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找对立足点,把握整合的原则,就能有效地促进多媒体课件与语文教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