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理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扶阳理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通过分析扶阳理论的源流考,结合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联系,阐述扶阳理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与应用,并分析其具体临床运用.扶阳理论强调阳气为立命之根本,扶助阳气为治病之关键,以宣通和温补为治疗大法.缺血性脑卒中病性属本虚标实,以阳气不足为本,治疗应以扶阳为纲,调补阳气,固护元阳,多用附子、桂枝、干姜、肉桂等温阳药,尤以附子为最.因缺血性脑卒中证型多样,常佐以活血祛瘀、祛痰散结、补益脾肾之品,以得扶正祛邪之效.扶阳理论的适用范围不局限于阳虚患者,在中风病其他证型的治疗上有一定的协同效果甚至起主导作用,因此扶阳理论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与治疗中有开阔前景.
其他文献
《伤寒杂病论》脉学体系完整、实用,且病、脉、证相对而论述.源起于《黄帝内经》《难经》,在脉诊部位、奇经八脉诊法及六经脉法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脉学内涵.遵循“整体观念”以及“天人相应”的哲学观,提倡“取向比类”的方法论.其脉学思想“尊理重道”“首分阴阳”“注重变通”及“脉证互参”,然终不离乎“理”,临床注重“有是理,有是象,有是脉”的脉学理念.将仲景脉学运用临床,可做到“以脉统病”“以脉统证”“以脉处方”“以脉辨机”,对提升临床诊疗、辨证论治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茶从被中医本草文献载入,到唐本草对茶的正确认识,再到宋明清时期茶的广泛人方治病,古代医家对茶的认识是一个逐渐发展丰富的过程.茶的性味,普遍被认为性寒或微寒,具有苦、甘2味,或者苦、甘、辛3味,通过对中医文献的梳理和统计发现,茶性有寒、温、热3种,味则有苦、甘、辛、酸4味.根据历朝代表性本草文献的梳理统计,茶不仅是饮料,还是一味能治病且具有实用疗效的中药.此外,茶还能人方治疗10多种疾病,自唐宋以来,茶被医家广泛入方.中国是产茶大国,产量和品种十分丰富,随着以茶入药的大众化,更多不同的茶品被认识并人方治病.
目的:建立快速测定麸炒白术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的方法.方法: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样品中白术内酯Ⅰ、Ⅱ、Ⅲ的含量,并通过the Unscramble 9.7化学计量学软件将其光谱信息与含量信息相关联,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麸炒白术中白术内酯Ⅰ、Ⅱ、Ⅲ的定量校正模型.结果:麸炒白术中白术内酯Ⅰ、Ⅱ、Ⅲ的NIRS预测值与HPLC实测值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模型的校正相关系数(rc)分别为0.9989、0.9960、0.9847;预测相关系数(rp)分别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