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请不要剥夺学生自我的成长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kaoy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自我价值缺失;自我成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当我在办公室使用电脑整理一些材料的时候,有一个男生推开咨询中心的大门走了进来。看着他不太确定的神色,我安抚地问道:“你是前来咨询的吗?”他点了点头,我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接待了他。
  这是一名高一学生,身材适中,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从进来起就没有和我有正式的眼神交流,比较腼腆,但气色还不错,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不适。他显然对心理学有一定的了解,我还没有开始提问,他就要求做一个有关抑郁方面的量表,并告诉我通过网络求证,他患了“外向的孤独症”,认为自己有非常严重的抑郁症状,有过几次自杀的行为,但都被母亲制止了。我的第一反应是重度抑郁症,但是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头脑中有关抑郁症的症状表现否定了,他有抑郁症状,但不是抑
  郁症。
  通过对他进行问诊,我发现他基本上没有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也渐渐地找到了他问题的深层心理原因。他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父母亲就对他寄予厚望。父亲比较传统,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对他非常严厉,要求非常严格;母亲很爱他,对他的学习有很高的期望,替他设计好了他未来要走的路,同时为了让他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平时母亲基本包办了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因为他是钢琴特长的艺术生,所以自从他考上这所省重点中学之后,他就感到了很大的学习压力,总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任何潜力,现在的成绩就是他竭尽所能取得的最好的成绩,但是这个成绩与他对自己的期望,尤其是父母对他的期望相差甚远。因此他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浪费资源、带给父母不快乐外,就没有其他的价值了。他说在实现父母期望的时候,觉得非常累,他希望自己不要那么累地活下去,也不想给父母带来这么多的失望,因此他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并且也曾付诸行动。
  这是他认为自己患了抑郁症并且想要自杀的原因,通过对他的表述的不断澄清与概括,我发现他并非真的想结束自己的生命。首先,他不断地强调自己已经很累,希望找一个一点都不痛苦的、就像睡觉一样的自然去处;其次,他承认自己的生命会有意义,只是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在未来将如何体现出来;他希望通过咨询改变他这种“让他不太满意的现状”。
  看得出该学生对自己的现状感到非常迷茫,这种茫然无措让他对自我产生了很大的怀疑。这在青少年身上比较常见,在这一阶段,最困扰他们的问题就是“我是谁”“我的价值是什么”。曾有高中生问我:“每一个生命必定走向死亡,那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是个体的成长必然会带来的危机,如果成功地化解这场危机,他的人生将会真正走向独立,他生命的价值也将在今后的时光磨砺中熠熠发光;若化解不了,个体就会缺乏未来感,一方面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出点什么,但是又不知道离开了成人的庇佑能够做什么,对自己的过去会产生虚幻感,因为那些没有给过他正能量的过去经验同样不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一个对过去及未来都缺乏概念的个体,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对当下自我的存在肯定也是持怀疑态度的。因此,当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迷恋网络或者某些遥不可及的事物;一部分中学生无社会责任感,每天得过且过,甚至戕害自我甚至他人的生命,这些都与他们的自我意识模糊、自我角色混乱有关。
  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的教育,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目标是发现个体的价值,发掘个体的潜能,发挥个体的力量,发展个体的个性。反思当代的教育,基本没有实现其中的任何一个目标。
  家庭教育是每个个体的启蒙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且为其他类型的教育奠定了基调。然而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为了守护他们惟一的后代,将所有心血都倾注在了孩子身上。过度的包办替代让孩子缺少成长的体验,过多的宠爱隔绝了他们对自然的领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不需要使用自己的力量,也从没有承担过行为的后果。当他们生理成熟,骤然要面对社会巨大的压力,需要他们发挥自己的力量的时候,他们会变得脆弱无比,消极应对,甚至逃避。
  现在的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也是极其单一、片面的。学校不断强调的就是学生习得了多少知识,学校取得了多少成果,而不会在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也不会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更缺少对学生内部成长的关爱。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会认为不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便是失败,外部权威的评价标准就是评价自己的惟一标准,实现权威(如家长、教师)的意志便是学生的惟一任务。这种不理会自我意志、自我体验的认知模式是与人的本性相违背的。
  一、家庭教育:让孩子拥有自我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成长的不可逆性让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患得患失,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长必须要认识到过度的保护不是一种爱护行为,是对孩子成长的抑制。所以,家庭教育的核心便是让孩子拥有自己,拥有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的权益。生命是孩子个人的,成长之路也是孩子独有的,任何其他个体包括家长都不能代替他们的成长,就像教练技术再好也不能代替运动员上场一样。作为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成为孩子可以模仿的榜样,在他们社会化的过程中,最亲密的人就是他们最好的模仿对象;帮助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从旁协助——帮他分析自己的优势,指出他的错误,和他一起制定计划……但千万不要试图替代他们成长,任何一种替代都是在剥夺他们成长的机会。在家庭教育中,请让孩子拥有自主权。
  二、学校教育:让孩子成为自我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学生的自我发展的影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独一无二的遗传基因,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与生长背景,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任何一种整齐划一的教育都是对学生个性的变相否定及扼杀,学校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最好的教育便是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力量。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是能够不断进行自我提升、能够持续发挥个人价值的人,而不是批量生产规格模式完全统一的个体。学校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学校的制度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学校的评价应该是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全面评价。学校教育要让孩子能够成为自己,而不是完全没有个性的“泯然
  众人”。
  三、社会教育:让孩子完善自我
  作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补充,社会教育也以它独特的方式对孩子产生影响。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现代的孩子对社会的接触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搞好社会教育,能够让孩子的自我更加完善。首先,社会大环境应让孩子知道“我是谁”,只有在社会大背景之下进行自我分析与比较才能对自己有真正的定位;其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孩子才能真正感悟“我活在世界上的价值是什么”,实践才能出真知,一个脱离社会实践的个体也不会有机会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在世界上。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也是一个大学校,要允许孩子接触社会,并为他们提供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如此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孩子在这两种教育中的所知所得才会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经验。社会教育,应让让孩子完善
  自我。
  孩子的成长,并不仅指生理上的成长成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也不能代表个体的独立。一个完善的人应该是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与充分发展、不断实现自己的天赋潜能的人,成为存在价值的积极追求者。我们的教育应该提供机会让孩子进行这样的追求,不断引导孩子进行这样的探索,而不是因为某些功利的原因,剥夺他们自我的成长。
  (作者单位:湖南益阳市第一中学,益阳,41300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其他文献
提 要:怨是人之常情,亦是人之通病。自古及今因为利与情,人们心中之怨良多。孔子洞察于此,指出“怨”的产生主要是人们“放于利而行”,他以一贯之道“仁”化解“怨”,提出在原则上“以直报怨”,在方式方法上以“忠恕”之道解怨,在目的上“求仁得仁”而“无怨”。  关键词:孔子;怨;利;仁;直;忠恕  《孔子家语》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孔子弟子子羔的故事:  季羔为卫之士师,刖人之足。俄而,卫有蒯聩之乱,季羔逃之
〔摘要〕“选科走班”政策下的重新分班导致大量学生出现较严重的分离焦虑,本文分析了分离焦虑的成因、表现及解决办法。实践证明,通过恰当的“仪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新集体的归属感,从而减少对原班级的分离焦虑。仪式作为一种有象征意义的形式,是构建意义的手段,它不同于常规的教育方式,在加强学生的自我肯定与认同、适应人生转折方面能提供有效的帮助,让学生“告别过去,迎接未来”。  〔关键词〕归属感;走班;分离
〔摘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懂得认识与了解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性,进而主动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要紧扣学生的“心”理;教学内容的选定要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选取“新”颖的形式;教师语言的表达要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摘要〕新高考志愿填报是“专业 学校”模式,与传统高考“学校 专业”模式有很大不同,这意味着在高考志愿填报中专业选择是起点,职业规划是终点。选择了哪个专业,基本决定了以后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者界定着今后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范围。对专业志愿的选择要做到“志趣相投”。每位考生选择心仪大学的标准各异,面对“百花齐放”“各领风骚”的大学,会有一种“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感觉。在大学期间,希望获得
〔摘要〕暑假开学后,班里转来一位行为上的调皮鬼、学习上的困难户学生。采取堵疏结合、重在疏导的办法,通过与科任教师携手联动,构筑教师转化环境;师生齐心合力,营造班集体转化氛围;争取家长配合,共同创设转化情境等进行心理辅导和转化,让该生体会到成功的自信,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关键词〕不速之客;问题分析;教育转化;效果反馈;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
[关键词] 心理健康辅导课;动态生成;策略研究    班级心理健康辅导课,是学校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课程。它侧重于促进学生在某个问题上有所感悟、触动、体验、思考,从而实现自我成长。为此班级心理健康辅导课对教师生成性教学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同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洽的
〔摘要〕根据学生回答的心理动因,可将心育课堂的非预设回答分为四类:匮乏型非预设回答,防御性非预设回答,试探型非预设回答,表演型非预设回答。面对不同的非预设回答,可以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而最核心的原则是:温和而坚定。  〔关键词〕非预设回答;心育課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5-0015-04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人训诫
〔摘要〕这是对一位有自残行为模式的女孩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她走出心灵困惑的案例。辅导过程分三个层次:一是用爱去建立信任的、有亲和力的咨访关系,减弱孩子的防御心理,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二是呵护生命,进行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三是放飞孩子的心灵,运用心理技术帮助孩子拨散心中的重重阴影,还孩子心灵一片晴空。  〔关键词〕自残行为;认知疗法;体相烦恼;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
〔摘要〕为了解当前高中生在生涯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教育实践探索,本研究对高中生的生涯规划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选取北京市一所示范性高中三个年级共336名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居住地的高中生在生涯规划发展现状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在自我认知、职业抉择、教育认知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在教育认知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高中生涯规划
〔摘要〕手机依赖是当前中学生中非常普遍的问题,家长、老师说再多,学生们也是左耳进了右耳出。这是一例运用OH卡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寻求应对问题方法的个案,借助OH卡帮助一名无求助意愿的学生自动锁定手机依赖问题,并一步步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OH卡;手机依赖;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1-0055-03  OH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