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厚颌鲂幼鱼摄食配合饲料后胃内容物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最优数学模型,以体质量(38.17±2.45)g的厚颌鲂幼鱼为研究对象,在水温(15.0±0.3)℃条件下,分别在饱食后0、2、4、6、8、12、16、20、24 h测定胃内容物的湿质量,并利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以及平方根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比较残差平方和和残差的标准差确定平方根模型对厚颌鲂幼鱼胃内容物湿质量的拟合效果最优,拟合方程为:y0.5=0.951-0.036t(r2=0.899,P<0.001)。根据平方根模型
将全甲宽(140.02±15.14)mm经暂养净化的成熟雌三疣梭子蟹放在500 L的聚乙烯水族箱中,加入由砷酸钠和三氧化二砷母液配制成三价无机砷和五价无机砷质量浓度分别为0.01 mg/L和0.10 mg/L的海水。对照组为无机砷质量浓度为(1.18±0.16)μg/L的过滤新鲜海水,不添加无机砷。半静态的暴露7 d富集试验中,每隔24 h换水1次,第1、3、5、7天随机取梭子蟹3只,立即解剖分离出肝胰腺、性腺和肌肉组织,于超低温冰箱中-80℃保存,用于测定3种可食组织中总砷的含量。28 d释放试验中,各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对Cd
2+、Mn
2+、Zn
2+、Cu
2+的耐受能力,采用毒理学试验方法研究4种重金属离子对菲律宾蛤仔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显示,菲律宾蛤仔的死亡率与4种重金属离子的质量浓度成正比,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4种重金属离子对试验菲律宾蛤仔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Cd
2+,38.62、29.83、8.11、2.67 mg/L;Mn
2+
为探究仿刺参成参体腔细胞中酚氧化酶同工酶的生化与酶学特性,分别利用雌性和雄性仿刺参成参的体腔细胞,通过线性连续梯度非变性电泳结合邻苯二酚发色技术鉴定和分离出4种酚氧化酶(AjPO4、AjPO5、AjPO6和AjPO7),并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酚氧化酶的生化与酶学特性。试验结果显示,4种酚氧化酶最适pH分别为9.0、8.0、9.0和8.0。沸水浴处理显示,4种酚氧化酶均有一定的耐热性,且AjPO4、AjPO5和AjPO6的耐热性强于AjPO7。4种酚氧化酶均可催化邻苯二酚、左旋多巴、多巴胺和对苯二酚,但不
为提高罗非鱼链球菌病发前的早期预警,根据海豚链球菌的16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和无乳链球菌的Sip基因特异性序列,分别合成特异性检测引物,经过对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检测较低含量的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分子技术。试验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双重PCR可扩增出870 bp无乳链球菌和614 bp海豚链球菌的特异性片段,而迟钝爱德华氏菌、维氏气单胞菌、创伤弧菌、温和气单胞菌、溶藻弧菌、大肠杆菌均为阴性;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基因组DNA最低检测量分别为9.84×10-5 ng/μ
鱼类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动物,因其分布范围广,涉及区域多,极易遭受外源压力的影响,故病原菌对鱼类的危害最大。鱼类病原菌多样,致病原因复杂,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并易于传播,严重地威胁鱼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1]。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殖规模的扩大,病原菌感染导致鱼类大量死亡,限制了产业的发展[2-3]。因此,一些研究者聚焦于鱼类抗菌的免疫机制探索[4-6]。免疫系统的响应机制是鱼类抵抗寄生虫、细菌和病毒威胁的防线[7],其中,重要免疫器官的抗菌机制探讨是鱼类免疫学研究的核心。笔者总结了鱼类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机制,重点
对大连浅海局部区域海洋生物死亡事件进行现场调查与样品采集,经种类鉴定统计与分析,多方面探讨导致海洋生物死亡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4个地点共采集到10门52种海洋生物,种类数整体表现为软体动物(16种)>节肢动物(15种)>环节动物(7种)>棘皮动物(5种)>脊索动物(4种)>其他门类(各1种);出现死亡的种类有38种,其中棘刺锚参、大蝼蛄虾、长竹蛏和细长竹蛏死亡量尤为明显。经分析,排除了水质污染、病害疾病和局部低氧等导致本次大规模海洋生物死亡的可能,大风条件下的极端海况改变了
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从近江牡蛎、翡翠贻贝、菲律宾蛤仔、文蛤、华贵类栉孔扇贝等鲜活样品和罗非鱼片、熟虾等冷冻样品中分离的52株大肠埃希氏菌菌株进行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单环内酰胺类和磺胺类等1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性分析,同时PCR扩增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以检测湛江水产品中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及ESBLs、PMQR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52株大肠埃希氏菌菌株均对1种以上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其中对红霉素(90.4%)、复方新诺明(55.8%)、四环素(5
随着全球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鱼类病害也急剧增加,每年因水产养殖病害问题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百亿元,给各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威胁。疫苗能够有效地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不但能预防水产动物疾病大规模暴发,而且还能减少化学类药物的使用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对于助推水产养殖业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免疫接种疫苗是防治鱼病非常有效的措施,其中渔用口服疫苗具有成本低、易接种、适用于不同规格的水产动物等优点,一直是国内外水产疫苗的研究热点[3]。然而,由于渔用口服疫苗易在胃、肠道中
Doublesex和Mab-3相关转录因子1(Dmrt1)隶属于DMRT家族,在脊椎动物性别决定、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RACE克隆技术从泰国斗鱼脑中克隆Dmrt1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分别采用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mrt1基因的组织分布和胚胎发育过程的表达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克隆的泰国斗鱼Dmrt1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长为103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为798 bp,编码265个氨基酸残基;进一步构建Dmrt1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泰国斗鱼与龟壳攀鲈亲缘关系最近;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