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二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被大家所反复熟读的课文,那便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前不久我与学生们一起深读了这篇文章,并且感受较多。这些感受不仅来自课文内容所给我带来的情感上的共鸣,但是更多的情感冲击还是和学生一起阅读这个过程带给我的。
《背影》這篇文章讲述的是真挚的父子之情,带领读者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对长辈的敬爱之情。“背影”可以看成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以“背景”为题,一是表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印象之深,二是为抒写父爱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都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对于我来说这种情感是很好感受的,因为在我的生命中父亲扮演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能在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属于父亲的关怀。这些属于父亲的关怀仿佛是历历在目,回首望去,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的父亲似乎也是这样的。尤其是在我外出求学期间,父亲送我离家时总是站在村口张望我,那只不过那时看到“背影”是父亲。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总是禁不住潸然泪下。通过文中仿若能看见那时“角色互换”的我和父亲。甚至在讲这篇的课文的时候,我也几次忍不住的哽咽。
因为这样存在着这种真切的感情,所以我就急切的想让我的学生们感受这种深切浓厚的特殊的“父爱”,于是上课时我慷慨激昂的向他们介绍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理清文章线索,感知文中父亲的形象。试图通过品味文中朴实自然的语言,体会文中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对父辈的敬爱之情。可是在实际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们能够准确的把握课文的基础知识,但是在体会感情的时候终究还是少了点儿什么。
在第一课时下课后,我便回到办公室寻找问题的所在之处:为什么学生不能真切的体会到《背影》中所带给读者的感受?突然,我的脑海中闪现了一个小的想法:年龄差异。因为年龄差异,使得我和我的学生没办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我的学生大多是十六七岁正好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孩子刚好是和父母极其容易产生矛盾的时候。所以他们不能从课本内容中感受到这种真切的真实的情感。
于是第二课时的时候,我便放下课本,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带他们去感受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小事透露出来的那种父母亲情。这个过程就像是我握住他们的手去感受太阳的温度,去感受蓝天,就像是《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感受世间万物一样。果然,这种用一颗心焐热另外一颗心的方法引起了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使他们更好的感受到课文中所传达的那种真切的思想感情。
这次的思想共鸣是我从侧面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只学习课本上文绉绉的内容确实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刚需”,但是文学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也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东西。学生们在平常的学习中不能只学习课本上所传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课文中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不能让学生们变成只会朗朗读书的“没有感情的小怪物”,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为父亲的感情做了基调,使我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同时这次看到父亲背影的不仅仅是我,更重要的是有我的学生。
陶渊明在诗中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优秀的文章与学生同阅读,共欣赏,带领学生走进文中,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与学生一起品味文章的妙处,在与作者、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产生共鸣,在感同身受中荡涤心灵,熏陶情感,开阔视野,提高能力,提升素养,从而达到读书的目的。
《背影》這篇文章讲述的是真挚的父子之情,带领读者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对长辈的敬爱之情。“背影”可以看成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以“背景”为题,一是表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印象之深,二是为抒写父爱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都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对于我来说这种情感是很好感受的,因为在我的生命中父亲扮演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能在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属于父亲的关怀。这些属于父亲的关怀仿佛是历历在目,回首望去,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的父亲似乎也是这样的。尤其是在我外出求学期间,父亲送我离家时总是站在村口张望我,那只不过那时看到“背影”是父亲。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总是禁不住潸然泪下。通过文中仿若能看见那时“角色互换”的我和父亲。甚至在讲这篇的课文的时候,我也几次忍不住的哽咽。
因为这样存在着这种真切的感情,所以我就急切的想让我的学生们感受这种深切浓厚的特殊的“父爱”,于是上课时我慷慨激昂的向他们介绍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理清文章线索,感知文中父亲的形象。试图通过品味文中朴实自然的语言,体会文中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对父辈的敬爱之情。可是在实际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们能够准确的把握课文的基础知识,但是在体会感情的时候终究还是少了点儿什么。
在第一课时下课后,我便回到办公室寻找问题的所在之处:为什么学生不能真切的体会到《背影》中所带给读者的感受?突然,我的脑海中闪现了一个小的想法:年龄差异。因为年龄差异,使得我和我的学生没办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我的学生大多是十六七岁正好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孩子刚好是和父母极其容易产生矛盾的时候。所以他们不能从课本内容中感受到这种真切的真实的情感。
于是第二课时的时候,我便放下课本,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带他们去感受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小事透露出来的那种父母亲情。这个过程就像是我握住他们的手去感受太阳的温度,去感受蓝天,就像是《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感受世间万物一样。果然,这种用一颗心焐热另外一颗心的方法引起了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使他们更好的感受到课文中所传达的那种真切的思想感情。
这次的思想共鸣是我从侧面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只学习课本上文绉绉的内容确实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刚需”,但是文学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也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东西。学生们在平常的学习中不能只学习课本上所传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课文中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不能让学生们变成只会朗朗读书的“没有感情的小怪物”,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为父亲的感情做了基调,使我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同时这次看到父亲背影的不仅仅是我,更重要的是有我的学生。
陶渊明在诗中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优秀的文章与学生同阅读,共欣赏,带领学生走进文中,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与学生一起品味文章的妙处,在与作者、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产生共鸣,在感同身受中荡涤心灵,熏陶情感,开阔视野,提高能力,提升素养,从而达到读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