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次违背市场规律的石油涨价,有着非常明确的意图。它是否会如一些国家所愿,套牢中国经济?
中国进入高油价时代
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从当天起,汽油、柴油的出厂价,每吨分别上调300元和250元人民币,零售中准价格按出厂价调整幅度等额上调。这是在一个月内,发改委第二次上调油价,也是今年油价的第五次调整。进人8月以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一直在60美元/桶以上的高价位运行。在高油价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成品油短缺现象,人们居然攥着钞票也买不到油了。
“低油价时代在我们可以设想的下一步和近段时期内很难再出现,目前已经进入到一个成品油的高价位时代。”7月26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曹玉书如是说。很快,各媒体几乎发出了同样的“惊呼”:中国进入高油价时代!
但目前还不是一年之中油价最高的时期。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根据以往的经验,经历了夏天度假高峰后,美国的汽油消费将在9月到达高点,同时由于冬季临近,国际市场对取暖油需求的预计也将升温。有人预计,油价要超过100美元一桶。
面对节节上涨的油价,欧盟及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纷纷调低了经济增长预测。那么,高油价是否会套牢具有高能耗特点的中国经济?
无危机高油价套牢中国
事实上,套牢中国经济,也是此次石油涨价的一个秘密“使命”。
历史上,国际石油价格曾有过3次大涨:第一次油价上涨发生在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3年的3美元不到最高涨到超过13美元;第二次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9年的15美元左右最高涨到了1981年2月的每桶39美元;第三次是1990年的海湾危机,石油价格增加了近一倍。
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却认为此次涨价与前几次有所不同,因为前三次的石油大涨,是一种“危机式”涨价,两次石油危机、一次海湾危机。而这一次的涨价,却是一种“无危机涨价”。
目前油价的高位运行,一般被解释为全球石油需求增加所致,这其中,进口量增加较快的中国往往被指责为石油价格上涨的祸首。
但国际能源机构去年10月份的报告显示,全球石油供应大概是每天8400万桶,需求是8240万桶,也就是说,其实原油每天供大于需160万桶。目前,欧佩克原油日产量已达到3040万桶,而且还在继续上升。欧佩克增产原油已经导致过去两年全球原油供应量超过需求量,使得原油库存量持续上升,并已明显高于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而全球2005年的需求却相对2004年有所减少。因此,总体来说,全球供应也并不短缺。
既然从经济角度看本轮油价似无上涨必要,可为什么它却涨个不停呢?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就不难看到,国际油价上涨的背后,有着很深的“美国因素”。
俄罗斯《劳动报》刊文认为,高油价是美国用来遏制中国的枷锁。这与当年利用油价击垮前苏联经济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当年利用低油价来压制为石油出口国的苏联,而今天,则用高油价来遏制为石油进口国的中国。
中国的石油进口虽然在过去的11年里增长了一倍,但一直处在全球石油产业链的边缘。在全球的石油产业链中,欧佩克国家控制了原油生产,获取了油价上涨的第一层利润;发达国家的垄断性石油公司则控制了石油提炼、石油化工等关联产品市场,获取了油价上涨的第二层利润;发达国家的基金和金融资本,对石油期货等金融产品进行投资和投机,牟取石油价格上涨的第三层利润。而中国由于没有价格主导权,也同样缺乏市场影响力,只能作为最终消费者被动承受油价上涨给本国经济带来的损害。
我们注意到,近一年多来,伴随着国际油价的“屡创新高”,世界“最大的油老虎”美国的态度却“显得相当超然”。美国财长斯诺公开表示,“美国政府没有考虑释出战略石油储备,以遏止持续上升的油价的需要”,似乎根本就不在意这令人咋舌的高油价。原因则在于,高油价并不违背美国利益,相反它还是制约别国特别是中国的工具。具体来说,美国欲借高油价来推高中国经济的运转成本,从而遏制中国的发展。
在美国政策制定者看来,如果不能遏制中国的崛起,那么至少要延缓这种崛起的步伐。
经济上遏制中国崛起有两个手段可用。一是逼迫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从而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二是用高油价来推高中国经济的运转成本,拖延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而石油相对来说更容易控制。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的1/4,进口则占全球石油进口量的1/3。难道它就不怕高油价伤及自身吗?
美国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高油价对美国的影响是有限的。在经历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后,美国不但积累了一套成熟的应对此类风险的经验,还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美国经济早已转向以高技术、服务业为主。美国消费者乃至美国整体经济对高油价承受能力已较以前有很大的增强,美国消费者购买能源的花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1981年的8%以上下降到今天的5%以下,能源在美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从1981年的14%,下降到今天的7%。
7月2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报告宣布,尽管近来世界石油价格飙升,但美国经济的增长依然有力,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不大。
美国学者克莱尔在其新作《资源战争》中说,石油对美国而言不是意味着燃料,而是意味着权力。从美国近年的能源部署来看,本次石油危机,本质上就是美国利用石油期货这一金融手段,放大原油紧缺效应,打压欧盟、遏制中国,这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高油价不会导致经济大减速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减速阶段,节节攀升的油价会否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大大减缓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尤其是,中国经济本就具有高能耗的特点,油价对中国经济的打压就更令人担心。
对油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牛犁评价,中国今年进口石油规模大约是1.3亿吨左右,油价上涨,外汇支出肯定要增加,石油进口将成为今年最大的一个逆差项,估计在400亿美元左右。此外,油价上涨将冲击相关行业利润增长,对消费也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因素都反过来会影响宏观经济的增长。
高油价造成的负面影响虽不容忽视,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李建伟表示,即使在目前的油价高位,中国经济短期内仍有望保持稳定的增长。
李建伟认为,从2005年中国经济已开始进入收缩期,从过去的规律来看,经济下降的过程是比较慢的。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冲击,如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经济严重衰退等,中国经济就不会出现大幅度快速下降。
从国内经济增长动力来说,目前的油价水平不会导致大批企业倒闭。除非油价上涨到绝大多数企业都无法承受,才会对经济产生很大的打击。
另外他认为,油价上升不会过多降低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出口影响有限,因为高油价对全球企业来说成本压力都是一样的。
不过,李建伟和牛犁同时也提醒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中长期走势的潜在影响,比如如果油价过快上涨将有可能导致全球经济衰退,这样就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
针对油价上涨,有人提出油价将有可能取代粮价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并进而形成成本输入型通胀。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牛犁和李建伟均表示,成本输入型通胀将很难形成。
牛犁分析说,国际油价上涨已经持续两三年了,由此导致的成本输入型通胀仍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油价上涨迄今为止没有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破坏性打击,各国的通胀都处于一个温和的状态。我国的情况就更为特殊。首先是石油作为能源原材料,对生产资料价格虽起到一定的推升作用,但只在很小的程度上传导到下游,这主要是因为国内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消费品价格不可能因石油价格上涨而快速大幅上涨。其次是因为我国石油产品消费处于起步阶段,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l)中占的权重很小,尽管油价涨得很猛,但对CPI的拉动作用很有限。
李建伟也认为:成本输入型通胀的担心,在几年前是成立的,但现在整个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情况下,油价上涨主要在生产环节就被消化掉了,很难传导到最终消费环节,油价对CPI的影响很小。
一些专家认为,油价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有,但幅度非常有限,不可能涨过100美元。与此同时,其它原材料(如钢材、煤炭)价格在下降,这样就可以抵消一部分油价上涨的因素。综合来看,如果油价在运行平稳后,不可能出现很大的通胀压力。而在牛犁看来,“今年肯定不会出现恶性的通胀!”
(编辑 屈腾龙)
中国进入高油价时代
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从当天起,汽油、柴油的出厂价,每吨分别上调300元和250元人民币,零售中准价格按出厂价调整幅度等额上调。这是在一个月内,发改委第二次上调油价,也是今年油价的第五次调整。进人8月以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一直在60美元/桶以上的高价位运行。在高油价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成品油短缺现象,人们居然攥着钞票也买不到油了。
“低油价时代在我们可以设想的下一步和近段时期内很难再出现,目前已经进入到一个成品油的高价位时代。”7月26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曹玉书如是说。很快,各媒体几乎发出了同样的“惊呼”:中国进入高油价时代!
但目前还不是一年之中油价最高的时期。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根据以往的经验,经历了夏天度假高峰后,美国的汽油消费将在9月到达高点,同时由于冬季临近,国际市场对取暖油需求的预计也将升温。有人预计,油价要超过100美元一桶。
面对节节上涨的油价,欧盟及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纷纷调低了经济增长预测。那么,高油价是否会套牢具有高能耗特点的中国经济?
无危机高油价套牢中国
事实上,套牢中国经济,也是此次石油涨价的一个秘密“使命”。
历史上,国际石油价格曾有过3次大涨:第一次油价上涨发生在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3年的3美元不到最高涨到超过13美元;第二次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9年的15美元左右最高涨到了1981年2月的每桶39美元;第三次是1990年的海湾危机,石油价格增加了近一倍。
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却认为此次涨价与前几次有所不同,因为前三次的石油大涨,是一种“危机式”涨价,两次石油危机、一次海湾危机。而这一次的涨价,却是一种“无危机涨价”。
目前油价的高位运行,一般被解释为全球石油需求增加所致,这其中,进口量增加较快的中国往往被指责为石油价格上涨的祸首。
但国际能源机构去年10月份的报告显示,全球石油供应大概是每天8400万桶,需求是8240万桶,也就是说,其实原油每天供大于需160万桶。目前,欧佩克原油日产量已达到3040万桶,而且还在继续上升。欧佩克增产原油已经导致过去两年全球原油供应量超过需求量,使得原油库存量持续上升,并已明显高于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而全球2005年的需求却相对2004年有所减少。因此,总体来说,全球供应也并不短缺。
既然从经济角度看本轮油价似无上涨必要,可为什么它却涨个不停呢?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就不难看到,国际油价上涨的背后,有着很深的“美国因素”。
俄罗斯《劳动报》刊文认为,高油价是美国用来遏制中国的枷锁。这与当年利用油价击垮前苏联经济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当年利用低油价来压制为石油出口国的苏联,而今天,则用高油价来遏制为石油进口国的中国。
中国的石油进口虽然在过去的11年里增长了一倍,但一直处在全球石油产业链的边缘。在全球的石油产业链中,欧佩克国家控制了原油生产,获取了油价上涨的第一层利润;发达国家的垄断性石油公司则控制了石油提炼、石油化工等关联产品市场,获取了油价上涨的第二层利润;发达国家的基金和金融资本,对石油期货等金融产品进行投资和投机,牟取石油价格上涨的第三层利润。而中国由于没有价格主导权,也同样缺乏市场影响力,只能作为最终消费者被动承受油价上涨给本国经济带来的损害。
我们注意到,近一年多来,伴随着国际油价的“屡创新高”,世界“最大的油老虎”美国的态度却“显得相当超然”。美国财长斯诺公开表示,“美国政府没有考虑释出战略石油储备,以遏止持续上升的油价的需要”,似乎根本就不在意这令人咋舌的高油价。原因则在于,高油价并不违背美国利益,相反它还是制约别国特别是中国的工具。具体来说,美国欲借高油价来推高中国经济的运转成本,从而遏制中国的发展。
在美国政策制定者看来,如果不能遏制中国的崛起,那么至少要延缓这种崛起的步伐。
经济上遏制中国崛起有两个手段可用。一是逼迫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从而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二是用高油价来推高中国经济的运转成本,拖延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而石油相对来说更容易控制。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的1/4,进口则占全球石油进口量的1/3。难道它就不怕高油价伤及自身吗?
美国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高油价对美国的影响是有限的。在经历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后,美国不但积累了一套成熟的应对此类风险的经验,还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美国经济早已转向以高技术、服务业为主。美国消费者乃至美国整体经济对高油价承受能力已较以前有很大的增强,美国消费者购买能源的花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1981年的8%以上下降到今天的5%以下,能源在美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从1981年的14%,下降到今天的7%。
7月2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报告宣布,尽管近来世界石油价格飙升,但美国经济的增长依然有力,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不大。
美国学者克莱尔在其新作《资源战争》中说,石油对美国而言不是意味着燃料,而是意味着权力。从美国近年的能源部署来看,本次石油危机,本质上就是美国利用石油期货这一金融手段,放大原油紧缺效应,打压欧盟、遏制中国,这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高油价不会导致经济大减速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减速阶段,节节攀升的油价会否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大大减缓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尤其是,中国经济本就具有高能耗的特点,油价对中国经济的打压就更令人担心。
对油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牛犁评价,中国今年进口石油规模大约是1.3亿吨左右,油价上涨,外汇支出肯定要增加,石油进口将成为今年最大的一个逆差项,估计在400亿美元左右。此外,油价上涨将冲击相关行业利润增长,对消费也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因素都反过来会影响宏观经济的增长。
高油价造成的负面影响虽不容忽视,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李建伟表示,即使在目前的油价高位,中国经济短期内仍有望保持稳定的增长。
李建伟认为,从2005年中国经济已开始进入收缩期,从过去的规律来看,经济下降的过程是比较慢的。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冲击,如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经济严重衰退等,中国经济就不会出现大幅度快速下降。
从国内经济增长动力来说,目前的油价水平不会导致大批企业倒闭。除非油价上涨到绝大多数企业都无法承受,才会对经济产生很大的打击。
另外他认为,油价上升不会过多降低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出口影响有限,因为高油价对全球企业来说成本压力都是一样的。
不过,李建伟和牛犁同时也提醒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中长期走势的潜在影响,比如如果油价过快上涨将有可能导致全球经济衰退,这样就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
针对油价上涨,有人提出油价将有可能取代粮价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并进而形成成本输入型通胀。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牛犁和李建伟均表示,成本输入型通胀将很难形成。
牛犁分析说,国际油价上涨已经持续两三年了,由此导致的成本输入型通胀仍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油价上涨迄今为止没有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破坏性打击,各国的通胀都处于一个温和的状态。我国的情况就更为特殊。首先是石油作为能源原材料,对生产资料价格虽起到一定的推升作用,但只在很小的程度上传导到下游,这主要是因为国内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消费品价格不可能因石油价格上涨而快速大幅上涨。其次是因为我国石油产品消费处于起步阶段,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l)中占的权重很小,尽管油价涨得很猛,但对CPI的拉动作用很有限。
李建伟也认为:成本输入型通胀的担心,在几年前是成立的,但现在整个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情况下,油价上涨主要在生产环节就被消化掉了,很难传导到最终消费环节,油价对CPI的影响很小。
一些专家认为,油价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有,但幅度非常有限,不可能涨过100美元。与此同时,其它原材料(如钢材、煤炭)价格在下降,这样就可以抵消一部分油价上涨的因素。综合来看,如果油价在运行平稳后,不可能出现很大的通胀压力。而在牛犁看来,“今年肯定不会出现恶性的通胀!”
(编辑 屈腾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