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对于农村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听说作文,如见猛兽”的心态,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更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那么如何去引导学生在字、词语、句子训练的基础上形成一篇通顺的作文呢?
关键词:作文;农村小学三年级;引导
一、重表达,重育人
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質。写作是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比较,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所以叶老提出的“作文即做人”的观点不容致疑。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致使小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老师要求学生作文符合“大一统”的标准,于是没有了新材料,新内容,便只好拿老掉牙的材料来胡编瞎造、改头换面。雷锋、赖宁、送伞、拾钱包、扶盲人过马路、借同学橡皮等都是我们写作的救星。现今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依然如故,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谈,失却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的灵魂。尤其对于农村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外界不足,接触的事例更是有限,学生整合作文资源的能力更是不堪,所以就让老师学生头疼。
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建立起作文其实就是自己生活的一重再现的理念,那么作文就应该真是很多,比如三年级里有一篇关于自己最熟悉的人的作文,老师可以发动一次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最熟悉的人,最熟悉的人的特征,还有一些事例,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人的一些对自己记忆深刻的事情,将调查内容组织成一段话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深刻而又情感。
二、重能力,轻模式
在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对于农村小学的作文呢亦是如此,有的比这个还严重,直接背诵开头结尾,中间乱写一通。其实对于三年级来说,养成了写好作文的习惯,一片语句通顺的作文是很简单的,我们教学重的是观察表达真实情感的能力,还是以熟悉的人为例,学生们对他记忆最深的事情的时候很多都是简单的用两句说自己生病父母照顾,简单而无力,这时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用形容词,动词,语言等进行修饰,然自己的作文有质量,感人,动人。
三、书面、口头一起抓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分强调书面作文,对口头训练则置之惘然。这种“重文轻语”的倾向,导致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影响人际交往。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表达似乎更是困难,有些高分作文的学生让他起来表达支支吾吾,一句话要分几段来讲,有的学生更是一言不发。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
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
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体活课、放心班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四、从生活到课堂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点滴,寻找自己的写作材料。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家务活入手,让学生周末在家帮母亲做家务活,比如:洗衣服、扫地、做饭等,要求学生按以下要求做好记录:①准备事项;②操作过程(在操作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困难、心情有什么变化);③实践心得。然后,按照提纲把它写成一篇作文或日记。我曾经有过样的经历,有一次布置周末作文,让学生写《第一次___》的作文,结果他们都呱呱叫,说“老师,我们不懂写。”面对这种情况,当时我灵机一动,不懂写,那就是没有实践经验,于是我叫他们在这个周末帮妈妈做一件家务活(比如:洗衣服、煮饭、拖地板、扫地、洗碗等),做完后要把做的步骤一一记下来。这个时候我发现有许多学生都很兴奋,在讨论着自己要做什么,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娇生惯养的学生皱着眉头告诉我: “老师,我什么都不懂做。”于是我鼓励他们叫妈妈教。周一回校,我跟他们开展了一个体验交流会,让他们在浓厚的氛围中汇报交流各自的生活体验。这时,我发现他们的体验是那么的多样性,有的写做饭、有的写炒菜、有的写拖地板等等。经过交流,学生在无形中收集到更多的写作素材。听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汇报及看了他们的作文之后,他们的真情实感令我很感动。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既积累了写作素材,又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重指导,重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讲评要以激励为主。小学生对获得成功并能带来愉快的事情感兴趣,还在内心起到 激 励 作 用,于是对这 件 事 就 会 更 加 关心,想再试一试,更希望提高自己。因此我们的作文讲评要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激励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体验。比如:优秀作文展、推荐发表、范文宣读、学习园地选登等。这样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厌烦心理。
关键词:作文;农村小学三年级;引导
一、重表达,重育人
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質。写作是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比较,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所以叶老提出的“作文即做人”的观点不容致疑。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致使小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老师要求学生作文符合“大一统”的标准,于是没有了新材料,新内容,便只好拿老掉牙的材料来胡编瞎造、改头换面。雷锋、赖宁、送伞、拾钱包、扶盲人过马路、借同学橡皮等都是我们写作的救星。现今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依然如故,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谈,失却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的灵魂。尤其对于农村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外界不足,接触的事例更是有限,学生整合作文资源的能力更是不堪,所以就让老师学生头疼。
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建立起作文其实就是自己生活的一重再现的理念,那么作文就应该真是很多,比如三年级里有一篇关于自己最熟悉的人的作文,老师可以发动一次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最熟悉的人,最熟悉的人的特征,还有一些事例,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人的一些对自己记忆深刻的事情,将调查内容组织成一段话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深刻而又情感。
二、重能力,轻模式
在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对于农村小学的作文呢亦是如此,有的比这个还严重,直接背诵开头结尾,中间乱写一通。其实对于三年级来说,养成了写好作文的习惯,一片语句通顺的作文是很简单的,我们教学重的是观察表达真实情感的能力,还是以熟悉的人为例,学生们对他记忆最深的事情的时候很多都是简单的用两句说自己生病父母照顾,简单而无力,这时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用形容词,动词,语言等进行修饰,然自己的作文有质量,感人,动人。
三、书面、口头一起抓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分强调书面作文,对口头训练则置之惘然。这种“重文轻语”的倾向,导致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影响人际交往。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表达似乎更是困难,有些高分作文的学生让他起来表达支支吾吾,一句话要分几段来讲,有的学生更是一言不发。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
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
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体活课、放心班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四、从生活到课堂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点滴,寻找自己的写作材料。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家务活入手,让学生周末在家帮母亲做家务活,比如:洗衣服、扫地、做饭等,要求学生按以下要求做好记录:①准备事项;②操作过程(在操作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困难、心情有什么变化);③实践心得。然后,按照提纲把它写成一篇作文或日记。我曾经有过样的经历,有一次布置周末作文,让学生写《第一次___》的作文,结果他们都呱呱叫,说“老师,我们不懂写。”面对这种情况,当时我灵机一动,不懂写,那就是没有实践经验,于是我叫他们在这个周末帮妈妈做一件家务活(比如:洗衣服、煮饭、拖地板、扫地、洗碗等),做完后要把做的步骤一一记下来。这个时候我发现有许多学生都很兴奋,在讨论着自己要做什么,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娇生惯养的学生皱着眉头告诉我: “老师,我什么都不懂做。”于是我鼓励他们叫妈妈教。周一回校,我跟他们开展了一个体验交流会,让他们在浓厚的氛围中汇报交流各自的生活体验。这时,我发现他们的体验是那么的多样性,有的写做饭、有的写炒菜、有的写拖地板等等。经过交流,学生在无形中收集到更多的写作素材。听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汇报及看了他们的作文之后,他们的真情实感令我很感动。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既积累了写作素材,又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重指导,重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讲评要以激励为主。小学生对获得成功并能带来愉快的事情感兴趣,还在内心起到 激 励 作 用,于是对这 件 事 就 会 更 加 关心,想再试一试,更希望提高自己。因此我们的作文讲评要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激励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体验。比如:优秀作文展、推荐发表、范文宣读、学习园地选登等。这样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厌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