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的角色分析,利用基础财务理论支持,对其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因进行财务透视,发现动因集中在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和管理者利益最大化方面:通过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增加业务收入、避免投资不足、进行风险管理等提高商业银行价值;也有的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达到管理者利益最大化。同时,本文对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了经济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使用动因;财务透视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在国际银行业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衍生金融工具促进了经济和金融发展,制造了无数市场传奇。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的几乎每场金融风险事件都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据统计,每笔超过10亿美金的金融巨亏都是由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引起的,特别是目前以美国次级贷款衍生金融工具引起的金融海啸,正震撼着全球的金融体系,虚拟经济饱受煎熬,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显现。一时间,“都是衍生金融工具惹的祸”讨声四起。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内部各主体的微观运行机制虽然受着宏观金融环境的影响,但同时也更多地聚集风险影响着宏观环境。所以,人们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关注已不仅仅是其工具上的创新,更多的是对其风险的控制。
全球的商业银行几乎成为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也在衍生金融工具方面逐渐推出相关产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国内金融开放和经营环境变革也加紧了步伐,商业银行正积极地拓展衍生金融工具业务。而市场风险引起的所有金融损失的31%是由于商业银行使用衍生金融工具不当所致(Kambhu,2005)。为什么商业银行会热衷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而有代表性的金融损失却几乎归咎于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错误使用呢?
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动因是其风险管理的源头,对使用动因的研究也有利于了解衍生金融工具财务信息的提供质量本原。故本文从财务视角出发,对商业银行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机进行分析并综述,以期为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时间短,但发展急速的我国商业银行有所助益。
二、商业银行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的角色
商业银行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既可充当衍生金融工具的经纪商、交易商,也可以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最终使用者,商业银行在不同的角色中所承担的风险也不同。
(一)经纪商的角色与风险
商业银行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中若承担经纪商的角色,其主要功能即找出交易的最终使用者或是交易对手,并做成交易。经纪商在发掘出可能的交易对手后,即为交易双方商讨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交割日、到期日、金额、信用条件等,促使交易合同的达成。经纪商的作用是帮助和协调交易双方达成合同,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由于经纪商本身并没有参与任何交易,其本身没有持有头寸,所以经纪商不涉及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
(二)交易商的角色与风险
交易商是市场的造市者,它不但居于中介地位,同时也参与交易当中,成为交易双方的交易对手。在实务中,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商因为本身多为大型的银行或证券公司等国际性金融衍生机构,有能力发掘交易的最终使用者并达成交易及承担风险,因此通常交易商即经纪商。交易商虽然不是以持有头寸为目的,但分别与最终使用者签订合约,成为最终使用者双方的交易对手,因此会产生信用风险。有时交易商无法立即为客户找到交易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商可能暂时充当客户的交易对手,直到找到最终使用者为止,在此期间内的市场风险也随即产生。
(三)最终使用者的角色与风险
最终使用者是衍生金融工具真正的使用者,也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极为重要,他们既可以是交易商,又可以是最终使用者。商业银行若是最终使用者时,他们进行金融衍生交易的原因与其他最终使用者如公司企业等相同,无非是基于降低融资的成本、分散资金的来源、增加投资的收益率等财务处理或资金调度的原因,或是作为避险或风险管理的工具,抑或是用来调整资产负债的组合等。商业银行若是金融衍生交易的中介者(交易商)时,则其操作的目的在于获取手续费收入,同时藉此提供高度专业的服务以增加竞争能力,得到其他金融业务。
(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的角色
我国商业银行从事为规避自有资产、负债的风险或为获利进行衍生产品交易时,被视为衍生产品的最终用户,称为自营业务;而向客户(包括金融机构)提供衍生产品交易服务时,被视为衍生产品的交易商,其中能够对其他交易商和客户提供衍生产品报价和交易服务的被视为衍生产品的造市商,此类业务称为代客业务,代客交易是见盘平盘。
目前,我国可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业务的商业银行,通常是其总行国际部(或资金部)及海外分行可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经营自营及代客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并自行对外交易。其中,自营业务一般是根据外汇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进行,以套期保值为目的;而境内分支行只限办理代客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并向总行平盘。
三、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使用动因的财务透视与文献综述
运用现代财务和会计理论研究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动因并解释会计选择在其中的作用,是已有财务视角研究文献的主流。根据市场有效假说和MM无关理论,认为不存在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机,会计选择也是无关的。一旦市场是不完美的,放松MM理论条件,揭示各类风险就变得昂贵,暗示着银行的管理层有动机去减少这些风险,管理层有可能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和会计政策选择来最大化他们自己的期望效用和(或j商业银行价值;市场的不完美理论也解释了激励管理层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达到与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利益一致的动机;展望理论则解释了套期保值、套利和投机行为。从财务角度出发,对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使用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追求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动机上;另一个则是在追求管理者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一)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驱动研究
根据经典的MM理论可认为,在完美市场下,商业银行的财务决策是不会影响到其经营能力和对自身的投资激励,是否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都不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价值,因为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自制账户套期保值(指可以构造具有相同风险因素和期望收益率的投资组合来复制公司的套期保值策略)得到相同的收益(Grinblatt
[关键词]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使用动因;财务透视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在国际银行业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衍生金融工具促进了经济和金融发展,制造了无数市场传奇。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的几乎每场金融风险事件都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据统计,每笔超过10亿美金的金融巨亏都是由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引起的,特别是目前以美国次级贷款衍生金融工具引起的金融海啸,正震撼着全球的金融体系,虚拟经济饱受煎熬,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显现。一时间,“都是衍生金融工具惹的祸”讨声四起。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内部各主体的微观运行机制虽然受着宏观金融环境的影响,但同时也更多地聚集风险影响着宏观环境。所以,人们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关注已不仅仅是其工具上的创新,更多的是对其风险的控制。
全球的商业银行几乎成为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也在衍生金融工具方面逐渐推出相关产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国内金融开放和经营环境变革也加紧了步伐,商业银行正积极地拓展衍生金融工具业务。而市场风险引起的所有金融损失的31%是由于商业银行使用衍生金融工具不当所致(Kambhu,2005)。为什么商业银行会热衷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而有代表性的金融损失却几乎归咎于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错误使用呢?
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动因是其风险管理的源头,对使用动因的研究也有利于了解衍生金融工具财务信息的提供质量本原。故本文从财务视角出发,对商业银行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机进行分析并综述,以期为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时间短,但发展急速的我国商业银行有所助益。
二、商业银行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的角色
商业银行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既可充当衍生金融工具的经纪商、交易商,也可以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最终使用者,商业银行在不同的角色中所承担的风险也不同。
(一)经纪商的角色与风险
商业银行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中若承担经纪商的角色,其主要功能即找出交易的最终使用者或是交易对手,并做成交易。经纪商在发掘出可能的交易对手后,即为交易双方商讨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交割日、到期日、金额、信用条件等,促使交易合同的达成。经纪商的作用是帮助和协调交易双方达成合同,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由于经纪商本身并没有参与任何交易,其本身没有持有头寸,所以经纪商不涉及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
(二)交易商的角色与风险
交易商是市场的造市者,它不但居于中介地位,同时也参与交易当中,成为交易双方的交易对手。在实务中,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商因为本身多为大型的银行或证券公司等国际性金融衍生机构,有能力发掘交易的最终使用者并达成交易及承担风险,因此通常交易商即经纪商。交易商虽然不是以持有头寸为目的,但分别与最终使用者签订合约,成为最终使用者双方的交易对手,因此会产生信用风险。有时交易商无法立即为客户找到交易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商可能暂时充当客户的交易对手,直到找到最终使用者为止,在此期间内的市场风险也随即产生。
(三)最终使用者的角色与风险
最终使用者是衍生金融工具真正的使用者,也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极为重要,他们既可以是交易商,又可以是最终使用者。商业银行若是最终使用者时,他们进行金融衍生交易的原因与其他最终使用者如公司企业等相同,无非是基于降低融资的成本、分散资金的来源、增加投资的收益率等财务处理或资金调度的原因,或是作为避险或风险管理的工具,抑或是用来调整资产负债的组合等。商业银行若是金融衍生交易的中介者(交易商)时,则其操作的目的在于获取手续费收入,同时藉此提供高度专业的服务以增加竞争能力,得到其他金融业务。
(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的角色
我国商业银行从事为规避自有资产、负债的风险或为获利进行衍生产品交易时,被视为衍生产品的最终用户,称为自营业务;而向客户(包括金融机构)提供衍生产品交易服务时,被视为衍生产品的交易商,其中能够对其他交易商和客户提供衍生产品报价和交易服务的被视为衍生产品的造市商,此类业务称为代客业务,代客交易是见盘平盘。
目前,我国可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业务的商业银行,通常是其总行国际部(或资金部)及海外分行可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经营自营及代客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并自行对外交易。其中,自营业务一般是根据外汇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进行,以套期保值为目的;而境内分支行只限办理代客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并向总行平盘。
三、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使用动因的财务透视与文献综述
运用现代财务和会计理论研究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动因并解释会计选择在其中的作用,是已有财务视角研究文献的主流。根据市场有效假说和MM无关理论,认为不存在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机,会计选择也是无关的。一旦市场是不完美的,放松MM理论条件,揭示各类风险就变得昂贵,暗示着银行的管理层有动机去减少这些风险,管理层有可能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和会计政策选择来最大化他们自己的期望效用和(或j商业银行价值;市场的不完美理论也解释了激励管理层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达到与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利益一致的动机;展望理论则解释了套期保值、套利和投机行为。从财务角度出发,对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使用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追求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动机上;另一个则是在追求管理者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一)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驱动研究
根据经典的MM理论可认为,在完美市场下,商业银行的财务决策是不会影响到其经营能力和对自身的投资激励,是否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都不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价值,因为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自制账户套期保值(指可以构造具有相同风险因素和期望收益率的投资组合来复制公司的套期保值策略)得到相同的收益(Grinbla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