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甘谷毛家坪遗址的发现与科学的考古发掘,对解决秦人早期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该遗址最新成果使得《史记》和清华简等材料与考古遗存的对应有了其他可能,而确定认识,如遗址规模和“子车氏”墓葬的发现,为冀县县治的确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毛家坪遗址;秦人东来说;冀县
[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9)01-0016-02
一、毛家坪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村,东距县城25公里。遗址分布在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与河道之间有陇海线铁路和316国道穿过。该遗址是裴文中先生于1947年在西北野外考察活动中首次公布的。①1956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派任步云、郭德勇和孙学正对天水、甘谷两县进行考古普查工作,确定毛家坪遗址文化层厚达2米,并判断毛家坪遗址年代的上限当在商末周初。②直至1982年,毛家坪遗址由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与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合作发掘,发现毛家坪遗址主要有三种文化遗存:以彩陶为特征的石岭下类型遗存、以绳纹灰陶为代表的“A组遗存”、以夹砂红褐陶为特征的“B组遗存”。{3}赵化成先生对居址和墓葬进行了分期和断代,认为这批遗存是可进入西周纪年的秦人遗存,最早可到西周早期。
上世纪90年代,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疯狂盗掘,数量众多的青铜重器见于海内外各大收藏机构或私人藏家之手,秦人早期历史又一次被学界重视起来,随即开展了一系列秦早期遗址调查活动。2012 年,再次探索早期秦文化的起点——毛家坪遗址。现今该遗址面貌已基本清楚,面积达60万平方米,分沟东和沟西两部分,居址区大多被村庄所压,勘探出墓葬上千座。④
二、秦人西迁与朱圉
秦人东来还是西方土著历来争讼不断,近年来似乎“东来说”占据主流。最近清华简的面世,更是秦人 “东来说”的绝佳例证。清华简《系年》第三章所记将商奄之民西迁至“邾”这个地方,即秦人最早的居住地。李学勤先生考证认为“邾”就是《尚书·禹贡》雍州的“朱圉”,《汉书·地理志》天水郡冀县的“朱圉”,在冀县南梧中聚,可确定在今甘谷县西南。⑤而现今甘谷境内,年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秦文化遗址当属毛家坪遗址。毛家坪遗址发掘之初,发掘者推测可早到西周早期。更有学者将居址的年代上限提前至“殷墟四期到商周之际”⑥,这与出土文献似乎做好了最佳互证。而根据新的发掘情况,发掘者认为毛家坪不管是居址年代还是墓葬年代都不过西周中期。⑦这与《系年》所载西周早期将商奄之民(即秦之先人)迁至此处时间不符。
《史记·秦本纪》所说秦祖中潏在“在西戎,保西垂”。之后秦人有较准确连贯的世系可记,中潏以前的世系神话与史实杂糅。从文献的角度看,中潏为商末人物,秦人祖先至少在商末之初便活动于陇东南地区,必定留有文化遗存。而我们目前所发掘的秦人遗址最早可到西周中期前后,如果李崖遗址为秦人遗存,也不到西周早期。所以,梁云先生就提出,秦人西周中期穆王时从山西迁至陇山以西。⑧那么考古实践和历史文献的诸多不合,孰是孰非呢?若分析历史文献,《史记》所载史实百年来多已被重大的考古发现所证实准确度极高。且司马迁著《史记·秦本纪》乃依据秦国史官所撰之《秦纪》,有本依之,实为可信。清华简《系年》为战国楚人所载历史事件,未经后人传抄转录,相比历代相传文献可信度更高。因此,只能期待新的考古发现弥补和证实最早的秦人在哪里。
三、毛家坪遗址与古冀县
毛家坪遗址不光关涉秦人西迁的落脚点等问题,还与中国历史最早设县制度息息相关。遗址在发掘之初,便从考古学文化特征上分出“A组遗存”和“B组遗存”。毫无疑问,“A组遗存”为周秦文化,即代表了秦人文化。史载,春秋战国之时,甘肃东部除秦人外,还有西戎的若干部族活动于这一地区。《史记·匈奴列传》:“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毛家坪B組遗存的分布范围与以上列举的诸戎族活动地域大体一致,年代也相符,因而有可能是这些戎人的遗存,所以该遗址既有秦人又有戎人遗存。
作为最早设县的诸侯国之一,有必要结合秦国当时状况进行进一步认识。“县”本字为“悬”,《说文》解释:“县,系也。”《周礼》:“县系于遂。邑部曰: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则系于国。秦汉县系于郡。”《释名》曰:“县,县也。县系于郡也。”所以说,先秦时期,县这个地方政权直系于中央。到了秦汉时期,县隶属于郡,才有了之后的中央政权直管地方政权的郡县制度。秦武公时期,秦都已经迁往平阳。此时秦国疆土西部设有邽、冀二县,在疆域东部设有杜、郑二县。很明显地处边疆的县治有保卫边境的突出作用。杨宽先生也曾指出:“最初县都设在边地,带有防卫边境的作用。县所不一同于卿大夫的封邑的,就是县内有一套集中的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特别是有征赋的制度(包括征发军实和军役),一方面便利了国君的集中统治,一方面又加强了国防。”⑨
那么毛家坪遗址和作为秦国最西部的县治又有何关系呢?《汉书·地理志》天水郡冀县下:“《禹贡》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莽曰冀治。”颜师古注曰:“《续汉郡国志》云有缇群山、落门聚。”王先谦《汉书补注》曰:“《续志》后汉因,落门作雒门。”赵化成先生考证,朱圉山、落门聚均可考。朱圉山在今毛家坪以东10公里。落门聚,今称洛门镇,西距毛家坪10公里。毛家坪恰好在这两地之间。⑩
2014年,毛家坪遗址发现高等级墓葬,编号2059。出土标识身份的五鼎、四簋、两壶等铜容器,兵器有三戈两短剑,还有10匹马三辆车的附葬车马坑。其中一把戈刻有铭文“秦公作子车用” “不廷”等字,其余漫漶不易识读。{11}从《史记》《左传》《诗经》等史料可知,子车氏为穆公时期重要的大臣,穆公死后,子车氏“三良”——奄息、仲行、鍼虎为之殉葬,国人哀之而作《黄鸟》。三良为秦之大夫,而毛家坪M2059五鼎四簋也为大夫级别,从出土器物年代可知该墓为春秋中期,所以毛家坪“子车大夫”为子车三良同辈或后辈,并作为秦公直属的边疆大吏镇守此处。那么毛家坪遗址作为冀县县治所在是非常妥当的。
四、 结语
毛家坪遗址包含的文化遗存年代久远、内涵丰富,是研究古代秦人不可多得的材料。经两个世纪以来的发现与发掘,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积极讨论、辛勤研究,基本搞清楚了遗址所代表的的文化面貌和历史信息。对历来已是公案的早期秦人族源说的解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证据,秦人东来,吸收西部土著文化,从而不断强大,这是先进文化优势体现,也是秦人艰苦创业的精神阐释。最早县治的设立,为之后秦国的强大和统一事业做好了开拓性的尝试,更是对之后2000年的封建制度影响深远。
[注 释]
①裴文中:《甘肃史前考古报告》,《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08~255页。
②张学正:《渭河上游天水、甘谷两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5期。
③赵化成、宋涛:《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3期。
④梁云:《秦文化重要遗址甘谷毛家坪》,《大众考古》,2013年第5期。
⑤李学勤:《 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 《光明日报》,2011年9月8日。
⑥滕铭予:《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探讨》,《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⑦梁云:《论早期秦文化的两类遗存》,《西部考古》,2013年第7辑。
⑧梁云:《嬴秦西迁三说平议》,《中国史研究》,2017第3期。
⑨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⑩赵化成:《甘肃东部秦和姜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俞伟超:《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版。
{11}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梁云、侯红伟执笔):《早期秦文化研究的又一突破:2014年甘肃毛家坪遗址发掘丰富了周代秦文化内涵》,《中国文物报》,2014年11月14日。
[关键词]毛家坪遗址;秦人东来说;冀县
[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9)01-0016-02
一、毛家坪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村,东距县城25公里。遗址分布在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与河道之间有陇海线铁路和316国道穿过。该遗址是裴文中先生于1947年在西北野外考察活动中首次公布的。①1956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派任步云、郭德勇和孙学正对天水、甘谷两县进行考古普查工作,确定毛家坪遗址文化层厚达2米,并判断毛家坪遗址年代的上限当在商末周初。②直至1982年,毛家坪遗址由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与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合作发掘,发现毛家坪遗址主要有三种文化遗存:以彩陶为特征的石岭下类型遗存、以绳纹灰陶为代表的“A组遗存”、以夹砂红褐陶为特征的“B组遗存”。{3}赵化成先生对居址和墓葬进行了分期和断代,认为这批遗存是可进入西周纪年的秦人遗存,最早可到西周早期。
上世纪90年代,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疯狂盗掘,数量众多的青铜重器见于海内外各大收藏机构或私人藏家之手,秦人早期历史又一次被学界重视起来,随即开展了一系列秦早期遗址调查活动。2012 年,再次探索早期秦文化的起点——毛家坪遗址。现今该遗址面貌已基本清楚,面积达60万平方米,分沟东和沟西两部分,居址区大多被村庄所压,勘探出墓葬上千座。④
二、秦人西迁与朱圉
秦人东来还是西方土著历来争讼不断,近年来似乎“东来说”占据主流。最近清华简的面世,更是秦人 “东来说”的绝佳例证。清华简《系年》第三章所记将商奄之民西迁至“邾”这个地方,即秦人最早的居住地。李学勤先生考证认为“邾”就是《尚书·禹贡》雍州的“朱圉”,《汉书·地理志》天水郡冀县的“朱圉”,在冀县南梧中聚,可确定在今甘谷县西南。⑤而现今甘谷境内,年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秦文化遗址当属毛家坪遗址。毛家坪遗址发掘之初,发掘者推测可早到西周早期。更有学者将居址的年代上限提前至“殷墟四期到商周之际”⑥,这与出土文献似乎做好了最佳互证。而根据新的发掘情况,发掘者认为毛家坪不管是居址年代还是墓葬年代都不过西周中期。⑦这与《系年》所载西周早期将商奄之民(即秦之先人)迁至此处时间不符。
《史记·秦本纪》所说秦祖中潏在“在西戎,保西垂”。之后秦人有较准确连贯的世系可记,中潏以前的世系神话与史实杂糅。从文献的角度看,中潏为商末人物,秦人祖先至少在商末之初便活动于陇东南地区,必定留有文化遗存。而我们目前所发掘的秦人遗址最早可到西周中期前后,如果李崖遗址为秦人遗存,也不到西周早期。所以,梁云先生就提出,秦人西周中期穆王时从山西迁至陇山以西。⑧那么考古实践和历史文献的诸多不合,孰是孰非呢?若分析历史文献,《史记》所载史实百年来多已被重大的考古发现所证实准确度极高。且司马迁著《史记·秦本纪》乃依据秦国史官所撰之《秦纪》,有本依之,实为可信。清华简《系年》为战国楚人所载历史事件,未经后人传抄转录,相比历代相传文献可信度更高。因此,只能期待新的考古发现弥补和证实最早的秦人在哪里。
三、毛家坪遗址与古冀县
毛家坪遗址不光关涉秦人西迁的落脚点等问题,还与中国历史最早设县制度息息相关。遗址在发掘之初,便从考古学文化特征上分出“A组遗存”和“B组遗存”。毫无疑问,“A组遗存”为周秦文化,即代表了秦人文化。史载,春秋战国之时,甘肃东部除秦人外,还有西戎的若干部族活动于这一地区。《史记·匈奴列传》:“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毛家坪B組遗存的分布范围与以上列举的诸戎族活动地域大体一致,年代也相符,因而有可能是这些戎人的遗存,所以该遗址既有秦人又有戎人遗存。
作为最早设县的诸侯国之一,有必要结合秦国当时状况进行进一步认识。“县”本字为“悬”,《说文》解释:“县,系也。”《周礼》:“县系于遂。邑部曰: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则系于国。秦汉县系于郡。”《释名》曰:“县,县也。县系于郡也。”所以说,先秦时期,县这个地方政权直系于中央。到了秦汉时期,县隶属于郡,才有了之后的中央政权直管地方政权的郡县制度。秦武公时期,秦都已经迁往平阳。此时秦国疆土西部设有邽、冀二县,在疆域东部设有杜、郑二县。很明显地处边疆的县治有保卫边境的突出作用。杨宽先生也曾指出:“最初县都设在边地,带有防卫边境的作用。县所不一同于卿大夫的封邑的,就是县内有一套集中的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特别是有征赋的制度(包括征发军实和军役),一方面便利了国君的集中统治,一方面又加强了国防。”⑨
那么毛家坪遗址和作为秦国最西部的县治又有何关系呢?《汉书·地理志》天水郡冀县下:“《禹贡》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莽曰冀治。”颜师古注曰:“《续汉郡国志》云有缇群山、落门聚。”王先谦《汉书补注》曰:“《续志》后汉因,落门作雒门。”赵化成先生考证,朱圉山、落门聚均可考。朱圉山在今毛家坪以东10公里。落门聚,今称洛门镇,西距毛家坪10公里。毛家坪恰好在这两地之间。⑩
2014年,毛家坪遗址发现高等级墓葬,编号2059。出土标识身份的五鼎、四簋、两壶等铜容器,兵器有三戈两短剑,还有10匹马三辆车的附葬车马坑。其中一把戈刻有铭文“秦公作子车用” “不廷”等字,其余漫漶不易识读。{11}从《史记》《左传》《诗经》等史料可知,子车氏为穆公时期重要的大臣,穆公死后,子车氏“三良”——奄息、仲行、鍼虎为之殉葬,国人哀之而作《黄鸟》。三良为秦之大夫,而毛家坪M2059五鼎四簋也为大夫级别,从出土器物年代可知该墓为春秋中期,所以毛家坪“子车大夫”为子车三良同辈或后辈,并作为秦公直属的边疆大吏镇守此处。那么毛家坪遗址作为冀县县治所在是非常妥当的。
四、 结语
毛家坪遗址包含的文化遗存年代久远、内涵丰富,是研究古代秦人不可多得的材料。经两个世纪以来的发现与发掘,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积极讨论、辛勤研究,基本搞清楚了遗址所代表的的文化面貌和历史信息。对历来已是公案的早期秦人族源说的解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证据,秦人东来,吸收西部土著文化,从而不断强大,这是先进文化优势体现,也是秦人艰苦创业的精神阐释。最早县治的设立,为之后秦国的强大和统一事业做好了开拓性的尝试,更是对之后2000年的封建制度影响深远。
[注 释]
①裴文中:《甘肃史前考古报告》,《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08~255页。
②张学正:《渭河上游天水、甘谷两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5期。
③赵化成、宋涛:《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3期。
④梁云:《秦文化重要遗址甘谷毛家坪》,《大众考古》,2013年第5期。
⑤李学勤:《 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 《光明日报》,2011年9月8日。
⑥滕铭予:《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探讨》,《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⑦梁云:《论早期秦文化的两类遗存》,《西部考古》,2013年第7辑。
⑧梁云:《嬴秦西迁三说平议》,《中国史研究》,2017第3期。
⑨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⑩赵化成:《甘肃东部秦和姜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俞伟超:《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版。
{11}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梁云、侯红伟执笔):《早期秦文化研究的又一突破:2014年甘肃毛家坪遗址发掘丰富了周代秦文化内涵》,《中国文物报》,2014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