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APP广告惨遭封杀
在这则通知中,Facebook的矛头直指中国区工具类APP—其中清理类和电池类APP是重点关照对象。对于违规的原因,Facebook表示“主要是广告欺骗用户”,包括“告诉用户手机内存满了”等,企图以此来诱导下载。就在事发5天之后,此事又有了新的进展,部分APP的广告已经有所恢复。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这份恢复名单中,几乎每家公司都单独和Facebook有过沟通。
这是Facebook第一次将违规广告的矛头指向中国APP厂商。为何Facebook要向中国APP“开炮”?对此,笔者认为,这次之所以针对中国APP,原因主要是一些“出海”APP广告主不顾用户体验,只为营收冲量,所以导致了本次Facebook的封杀。
中国APP以广告来诱导消费者的事情在国内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在国内市场这个大熔炉下,这样的“怪相”却被人忽略了。而在国外市场,这一招可行不通了。之前,猎豹、UC等公司旗下的APP都出现过一些恶意推广和虚假广告的现象,因此Facebook此次的整治行动很有必要。而从目前来看,如果想解除禁令还需这些厂商主动与Facebook进行沟通。
APP虚假广告的幕后黑手在哪儿?
对于Facebook信中提到的清理类和电池类广告,在中国APP市场中早已多如牛毛。不仅是广告,就连手机预装APP在中国也成为人尽皆知的诟病。
2015年中旬,企鹅智酷发布《手机预装软件调查报告》,其中就明确指出手机预装APP的三大隐患:占据大量手机内存、自动联网消耗流量,预置木马病毒引起个人隐私泄露。
移动广告按性质分三类:一类是banner广告,就是把广告横幅镶嵌在应用程序界面中。一类是“积分墙广告”,常见于游戏APP,用户通过点击接收广告获取积分等奖励。而争议最大的则是第三类—通知栏广告,一般在手机界面中自行弹出向用户推送广告,这也被视为最烦人的广告。
据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2016年1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仅Android市场就有接近30万款APP,目前国内预置APP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30亿元人民币。众多商家对手机预置APP业务如此热衷,是因为其背后存在着利益链。一些违规APP除获取自身需要的权限外,还会不停的收集用户的隐私信息。如通讯录和短信等内容。
据了解,现在有一大半的APP开发者都涉及滥用权限的问题,但滥用权限并非开发者直接造成,而是滥用第三方广告插件所造成的结果。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就曾表示,“为赚取广告费,一些APP开发商会与移动广告平台签合同,在APP中内置广告代码。有广告商利用APP安装时获得的权限,盗取用户信息。”
Facebook此举,于内于外,好处多多
我们再回过来看这件事,就在向该广告代理公司发送暂停中国区工具类应用邮件之前,Facebook公布了2016年四季度財报,财报显示其来自亚太区的广告收入为13.37亿美元,占Facebook该季度广告收入总比的15.49%。因此,此次暂停中国区工具类应用广告投放的决定,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Facebook未来的营收。
那么,Facebook这样做又是为何?笔者认为,暂停广告投放的决定,或许与Facebook想要提高用户体验有关。尽管在过去的一个季度里,Facebook拥有了17.4亿移动端月活跃用户,但包括马克·扎克伯格在内的Facebook高管,都曾不无担心地表示,过多的广告内容或许会造成用户流失。
Facebook的“壮士断腕”,无疑影响了中国APP“出海”的步伐。有海外代理商人员表示,诸如猎豹、UC等厂商的海外战略成功后,国内跟随者众多,经常出现不顾用户体验,甚至通过恶意推广来获取用户的行为,Facebook的整治行动或将改善这一局面。
Google Play、App Store、Facebook等应用商店和社交网络,是海外互联网最重要的优质流量来源之一。这些官方商店的推荐,更倾向于应用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而它们的动向无疑表达出了清晰的态度:对于互联网广告内容的监管将在未来趋于严格。
在Facebook“临时禁令”之前,中国的明星APP无法通过App Store或Google Play审核,或者被下架的新闻就屡见不鲜,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为了快速获取用户,采用了诱导用户安装甚至恐吓用户”等Google明令禁止的恶意推广方式。
在海外运营推广产品,本质上和国内区别不大。归根结底,除了做好产品赢得口碑,最直接的方式依然还是通过渠道分发获得流量。创业者在初期要快速获得用户,想要走捷径的心情可理解,但不能不择手段。要知道,海外的违规成本较国内更高,处罚更严。
在这则通知中,Facebook的矛头直指中国区工具类APP—其中清理类和电池类APP是重点关照对象。对于违规的原因,Facebook表示“主要是广告欺骗用户”,包括“告诉用户手机内存满了”等,企图以此来诱导下载。就在事发5天之后,此事又有了新的进展,部分APP的广告已经有所恢复。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这份恢复名单中,几乎每家公司都单独和Facebook有过沟通。
这是Facebook第一次将违规广告的矛头指向中国APP厂商。为何Facebook要向中国APP“开炮”?对此,笔者认为,这次之所以针对中国APP,原因主要是一些“出海”APP广告主不顾用户体验,只为营收冲量,所以导致了本次Facebook的封杀。
中国APP以广告来诱导消费者的事情在国内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在国内市场这个大熔炉下,这样的“怪相”却被人忽略了。而在国外市场,这一招可行不通了。之前,猎豹、UC等公司旗下的APP都出现过一些恶意推广和虚假广告的现象,因此Facebook此次的整治行动很有必要。而从目前来看,如果想解除禁令还需这些厂商主动与Facebook进行沟通。
APP虚假广告的幕后黑手在哪儿?
对于Facebook信中提到的清理类和电池类广告,在中国APP市场中早已多如牛毛。不仅是广告,就连手机预装APP在中国也成为人尽皆知的诟病。
2015年中旬,企鹅智酷发布《手机预装软件调查报告》,其中就明确指出手机预装APP的三大隐患:占据大量手机内存、自动联网消耗流量,预置木马病毒引起个人隐私泄露。
移动广告按性质分三类:一类是banner广告,就是把广告横幅镶嵌在应用程序界面中。一类是“积分墙广告”,常见于游戏APP,用户通过点击接收广告获取积分等奖励。而争议最大的则是第三类—通知栏广告,一般在手机界面中自行弹出向用户推送广告,这也被视为最烦人的广告。
据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2016年1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仅Android市场就有接近30万款APP,目前国内预置APP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30亿元人民币。众多商家对手机预置APP业务如此热衷,是因为其背后存在着利益链。一些违规APP除获取自身需要的权限外,还会不停的收集用户的隐私信息。如通讯录和短信等内容。
据了解,现在有一大半的APP开发者都涉及滥用权限的问题,但滥用权限并非开发者直接造成,而是滥用第三方广告插件所造成的结果。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就曾表示,“为赚取广告费,一些APP开发商会与移动广告平台签合同,在APP中内置广告代码。有广告商利用APP安装时获得的权限,盗取用户信息。”
Facebook此举,于内于外,好处多多
我们再回过来看这件事,就在向该广告代理公司发送暂停中国区工具类应用邮件之前,Facebook公布了2016年四季度財报,财报显示其来自亚太区的广告收入为13.37亿美元,占Facebook该季度广告收入总比的15.49%。因此,此次暂停中国区工具类应用广告投放的决定,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Facebook未来的营收。
那么,Facebook这样做又是为何?笔者认为,暂停广告投放的决定,或许与Facebook想要提高用户体验有关。尽管在过去的一个季度里,Facebook拥有了17.4亿移动端月活跃用户,但包括马克·扎克伯格在内的Facebook高管,都曾不无担心地表示,过多的广告内容或许会造成用户流失。
Facebook的“壮士断腕”,无疑影响了中国APP“出海”的步伐。有海外代理商人员表示,诸如猎豹、UC等厂商的海外战略成功后,国内跟随者众多,经常出现不顾用户体验,甚至通过恶意推广来获取用户的行为,Facebook的整治行动或将改善这一局面。
Google Play、App Store、Facebook等应用商店和社交网络,是海外互联网最重要的优质流量来源之一。这些官方商店的推荐,更倾向于应用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而它们的动向无疑表达出了清晰的态度:对于互联网广告内容的监管将在未来趋于严格。
在Facebook“临时禁令”之前,中国的明星APP无法通过App Store或Google Play审核,或者被下架的新闻就屡见不鲜,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为了快速获取用户,采用了诱导用户安装甚至恐吓用户”等Google明令禁止的恶意推广方式。
在海外运营推广产品,本质上和国内区别不大。归根结底,除了做好产品赢得口碑,最直接的方式依然还是通过渠道分发获得流量。创业者在初期要快速获得用户,想要走捷径的心情可理解,但不能不择手段。要知道,海外的违规成本较国内更高,处罚更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