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提倡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探究学习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和过程评价是学习的关键。它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地理 探究性 借鉴
探究性学习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它的核心是学生的研究活动贯穿于学习过程始终的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它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习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是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角色转变。地理研究性学习极大的强化了全体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教师要转变角色。研究性学习虽然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但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并且教师的这种指导作用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始终。例如:要适当诱发学生的研究动机和探究兴趣,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研究课题。教师的这种指挥作用,要适度,不能束缚住学生的手脚,否则就无法体现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不过,作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要及时了解整个研究性课题的进展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点拨和帮助,以防止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跑题现象。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1、创设探究性学习情景。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应该成为地理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因此,立足课堂搞好地理探究性学习是我们的重要教改目标之一。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注意设计一系列相关的趣味性浓厚、环环相扣、值得探究的地理问题,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探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讨论,引导学生逐步从疑问中得出正确的探究目标。
2、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在指导学生进行地理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注意到把握以下“五多”,即多设计能诱发学生探究积极性的问题、多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多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机会、多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多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想象空间和机遇。弘扬个性,落实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3、开展开放性教学活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倡导“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4、用比较法进行地理探究性学习。比较法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了解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并理清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趋向。如复习等值线专题时,可以把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盐度线及等降水量线等等来比较,得出共同的读图技巧和规律,这种围绕某一专题,把分别独立的几个比较对象并列起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法的巧用,有助于了解地理事物的现象与联系,理清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趋向,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
5、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实施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或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性。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
三、探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应是学生熟悉。进行研究的课题应是学生熟悉的,并能有意识的与学生学过的地理知识相整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和可探索性,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问题要难易适度、具有层次感,适合不同学生;问题应具有示范性,使学生可以借之举一反三;要着眼于学生自主研究水平的提高。
2、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目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对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只是全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它并不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能否定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方式,甚至也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3、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掌握学习的钥匙,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永不落伍。
四、地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果分析
1、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者的指导下,采取任务驱动式或问题探究式学习,学生学会自己利用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并能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案。
2、提高了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学会和增强利用网络这种手段进行学习,小组成员间、跨组间、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的协作学习。协作学习的模式可以多样化,利用协作学习可以增强学习者之间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融洽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3、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
总之,探究式学习使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创新思维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这也是高中地理新课改一贯倡导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地理 探究性 借鉴
探究性学习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它的核心是学生的研究活动贯穿于学习过程始终的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它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习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是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角色转变。地理研究性学习极大的强化了全体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教师要转变角色。研究性学习虽然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但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并且教师的这种指导作用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始终。例如:要适当诱发学生的研究动机和探究兴趣,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研究课题。教师的这种指挥作用,要适度,不能束缚住学生的手脚,否则就无法体现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不过,作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要及时了解整个研究性课题的进展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点拨和帮助,以防止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跑题现象。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1、创设探究性学习情景。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应该成为地理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因此,立足课堂搞好地理探究性学习是我们的重要教改目标之一。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注意设计一系列相关的趣味性浓厚、环环相扣、值得探究的地理问题,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探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讨论,引导学生逐步从疑问中得出正确的探究目标。
2、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在指导学生进行地理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注意到把握以下“五多”,即多设计能诱发学生探究积极性的问题、多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多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机会、多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多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想象空间和机遇。弘扬个性,落实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3、开展开放性教学活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倡导“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4、用比较法进行地理探究性学习。比较法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了解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并理清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趋向。如复习等值线专题时,可以把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盐度线及等降水量线等等来比较,得出共同的读图技巧和规律,这种围绕某一专题,把分别独立的几个比较对象并列起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法的巧用,有助于了解地理事物的现象与联系,理清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趋向,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
5、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实施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或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性。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
三、探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应是学生熟悉。进行研究的课题应是学生熟悉的,并能有意识的与学生学过的地理知识相整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和可探索性,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问题要难易适度、具有层次感,适合不同学生;问题应具有示范性,使学生可以借之举一反三;要着眼于学生自主研究水平的提高。
2、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目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对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只是全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它并不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能否定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方式,甚至也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3、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掌握学习的钥匙,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永不落伍。
四、地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果分析
1、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者的指导下,采取任务驱动式或问题探究式学习,学生学会自己利用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并能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案。
2、提高了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学会和增强利用网络这种手段进行学习,小组成员间、跨组间、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的协作学习。协作学习的模式可以多样化,利用协作学习可以增强学习者之间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融洽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3、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
总之,探究式学习使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创新思维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这也是高中地理新课改一贯倡导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