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公路作为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加快农村公路发展,对保证整体公路网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乃至全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尽管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上水平还不高,因此,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规划和发展仍是需要大力研究的问题。文章论述了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及战略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分析;措施
1、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公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公路的规模不断扩大,通达深度逐步提高,布局日趋合理,技术状况逐年改善,总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到十一五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382万公里 ,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75 万公里,占我国公路总里程的72%。中央投资极大地带动了地方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五年间全社会共计完成投资950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万公里,其中新增农村公路52.7万公里,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45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中等级公路约占农村公路里程的75%; 三级以上公路约占农村公路里程的18.9%; 乡(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9.8%和97.2%,初步形成了基本通达乡镇、建制村的农村公路网络。此外,还有未纳入统计的村与村之间简易公路约154万公里, 这部分公路技术和路面状况相对较差,等外公路约占55%,未铺装路面里程约占68% 。应该看到,我国农村公路总体上仍处于以通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路网密度不高,技术等级低、路况差,通畅问题远未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均衡,東、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差异日益加大。具体表现在:
1.1农村公路路网密度偏低,整体规模仍显不足。
就我国目前农村公路发展而言,除东部的一些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海南等省市农村公路密度尚可外,其它省(区、市)的农村公路整体规模仍显不足,农村公路网密度偏低,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农民越来越高的出行要求。
1.2通达深度不够,建设任务依旧艰巨。
十一五末,全国仍然有128个乡(镇)、45662个建制村不通公路(其中包括不具备通公路条件的乡镇、建制村),不通公路乡(镇)、建制村的比重分别为0.3%和6.2%。目前不通公路的乡(镇)大多在中西部地区的偏远山区,工程艰巨、造价高,需要各级政府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东部地区在完成“通达工程”和“通常工程”任务的同时,还面临着路网密度和技术等级进一步提高的压力。
1.3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偏低、路况较差,通畅问题还未解决。
1.3.1 等级结构。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主要以四级以下公路为主,等外公路占相当大的比重。到十一五末,我国县乡农村公路中,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约16万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5.7%; 三级公路38 万公里,占19%; 四级公路77万公里,占44.4%; 等外路里程约22.4万多公里,占19.8%,四级和等外公路占农村公路总量近77%。
1.3.2路面状况。农村公路的路面状况也不容乐观,全国未铺装路面公路里程基本上集中在农村公路上,十一五末达到86.6 万公里,约占全国未铺装路面公路总量的89%,占农村公路里程的61%; 简易铺装路面26.6万公里,占农村公路里程19%; 两者合计113.2万公里,占农村公路里程80%。
1.3.3乡、村通油状况。到十一五末,全国仍有大量乡(镇)、建制村未通沥青路或水泥路,全国乡(镇)、建制村通油(水泥)路比重仅为81%、55%,还有7562 个乡(镇)、21.3万建制村未实现路面硬化,晴通雨阻现象在农村公路中时有发生。
2、制定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必要性
尽管我国农村公路的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但总体上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要求,当前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是交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2.1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
目前,城乡差距的扩大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出行条件差致使城乡间人员、物资交流不通畅,农民行路难、生活质量不高,这不仅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关乎党在农民心中的威望,关乎农村稳定的大局。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城乡联系,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2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又是启动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较突出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小城镇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通过投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当地建筑材料修筑农村公路,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农村市场的消费潜能,为建立城乡有机关联的市场体系、构筑大流通方式、扩大全国市场规模创造条件,进而拉动内需,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2.3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交通现代化目标的客观需要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在于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而农村公路是农村实现小康的基础。从交通体系看,构成我国公路交通的基础是农村公路,占公路总里程75%的农村公路仍然是交通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道路质量差,晴天扬尘,雨天泥泞,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干线和农村公路互为依托,农村公路对干线公路网起着重要的支撑和集散作用,需协调均衡发展,以发挥公路网的整体效益。
3、农村公路发展战略规划
根据《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21 世纪前20 年农村公路建设总体目标是: 全面完成“通达”、“通畅”工程,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基本形成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总体目标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到2010年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 二是到2020年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分阶段分地区具体发展目标和任务如下:
3.1 “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东部地区: 继续安排乡通村公路建设,全面实现“油路到村”。中部地区: 继续实施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全面实现“油路到乡”基本实现“油路到村”。西部地区: 重点建设通乡公路,基本实现“油路到乡”、“公路到村”。为确保以上目标得以实现,“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实施了千亿元建设工程,即中央投资1000 亿元,改建沥青(水泥)路50余万公里; 实施通达工程,投资400亿元,确保了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实现通公路目标。农村公路建设规模约81 万公里,其中: 东部地区约20 万公里、中部地区约50万公里、西部地区约11 万公里(未含村通公路里程)。
农村公路是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坚持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原则,着力改善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交通运输设施条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交通运输基础,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组织实施以西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全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网络结构,增强整体服务能力。到“十二五”末,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90万公里。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大农村公路桥梁新改建、渡改桥、安保工程等专项工程的实施力度,强化质量管理。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着力推进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公共财政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管养规范化、常态化。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稳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班车,90%的建制村通班车。
3.2 2011-2020年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目标和任务。
到2020 年,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390万公里,新增农村公路170万公里。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的密度和服务水平,形成以县道为局域骨干、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4、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政策措施
为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实施,各级政府必须把发展农村公路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条件,作为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切实抓紧、抓好。
4.1明确各级政府职责、权限和义务,分工协调,共同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省( 区、市) 人民政府对农村公路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国家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和有关政策要求,制定本省( 区、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开展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筹措、落实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地制定技术标准;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管理;调动各地、市人民政府的积极性,加快建设步伐。
4.2确保国家和省(区、市)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较为稳定的投资来源,逐步形成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等多渠道的农村公路投资新机制
4.2.1国家每年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在200亿元以上。
4.2.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财政投入。
4.2.3 继续利用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资金,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力度;继续争取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持农村公路建设。
4.2.4 積极探索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投入的有效渠道:统筹考虑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建设资金,推行“以路养路”政策,将建设干线公路缴纳的重点公路工程营业税及收费公路营业税等用于农村公路发展;利用冠名权、绿化权、路边资源开发权等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公路;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等。
4.3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能力
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应急演练。推进国家、省、市公路交通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建设,加快建成信息互通、协同高效的公路网管理和应急平台体系,加强高速公路和重要干线公路运行监控设施建设,建设国家级危险品事故应急物资及装备储备库和省级公路应急保障基地,建立国家、省、市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构建覆盖全国干线公路和重点水域的气象监测网络和预报预警服务体系。
5、 结语
总之,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要继续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确保建设有序、协调地开展,需要有更长远的考虑,有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因此,制定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牙祖荣.公路建设养护经济化的必要性探讨[J].广东科技,2009 年14 期.
[2] 杨帆.农村道路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12 期.
[3] 过秀成,胡斌,陈凤军.农村公路网规划布局设计方法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2,(2)
[4] 王永胜.我国公路建设品质提升的理念探索[J].魅力中国,2010 年16 期.
[5] 周伟,张树升.县乡公路网的布局优化方法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1996,(4)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分析;措施
1、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公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公路的规模不断扩大,通达深度逐步提高,布局日趋合理,技术状况逐年改善,总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到十一五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382万公里 ,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75 万公里,占我国公路总里程的72%。中央投资极大地带动了地方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五年间全社会共计完成投资950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万公里,其中新增农村公路52.7万公里,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45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中等级公路约占农村公路里程的75%; 三级以上公路约占农村公路里程的18.9%; 乡(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9.8%和97.2%,初步形成了基本通达乡镇、建制村的农村公路网络。此外,还有未纳入统计的村与村之间简易公路约154万公里, 这部分公路技术和路面状况相对较差,等外公路约占55%,未铺装路面里程约占68% 。应该看到,我国农村公路总体上仍处于以通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路网密度不高,技术等级低、路况差,通畅问题远未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均衡,東、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差异日益加大。具体表现在:
1.1农村公路路网密度偏低,整体规模仍显不足。
就我国目前农村公路发展而言,除东部的一些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海南等省市农村公路密度尚可外,其它省(区、市)的农村公路整体规模仍显不足,农村公路网密度偏低,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农民越来越高的出行要求。
1.2通达深度不够,建设任务依旧艰巨。
十一五末,全国仍然有128个乡(镇)、45662个建制村不通公路(其中包括不具备通公路条件的乡镇、建制村),不通公路乡(镇)、建制村的比重分别为0.3%和6.2%。目前不通公路的乡(镇)大多在中西部地区的偏远山区,工程艰巨、造价高,需要各级政府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东部地区在完成“通达工程”和“通常工程”任务的同时,还面临着路网密度和技术等级进一步提高的压力。
1.3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偏低、路况较差,通畅问题还未解决。
1.3.1 等级结构。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主要以四级以下公路为主,等外公路占相当大的比重。到十一五末,我国县乡农村公路中,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约16万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5.7%; 三级公路38 万公里,占19%; 四级公路77万公里,占44.4%; 等外路里程约22.4万多公里,占19.8%,四级和等外公路占农村公路总量近77%。
1.3.2路面状况。农村公路的路面状况也不容乐观,全国未铺装路面公路里程基本上集中在农村公路上,十一五末达到86.6 万公里,约占全国未铺装路面公路总量的89%,占农村公路里程的61%; 简易铺装路面26.6万公里,占农村公路里程19%; 两者合计113.2万公里,占农村公路里程80%。
1.3.3乡、村通油状况。到十一五末,全国仍有大量乡(镇)、建制村未通沥青路或水泥路,全国乡(镇)、建制村通油(水泥)路比重仅为81%、55%,还有7562 个乡(镇)、21.3万建制村未实现路面硬化,晴通雨阻现象在农村公路中时有发生。
2、制定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必要性
尽管我国农村公路的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但总体上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要求,当前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是交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2.1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
目前,城乡差距的扩大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出行条件差致使城乡间人员、物资交流不通畅,农民行路难、生活质量不高,这不仅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关乎党在农民心中的威望,关乎农村稳定的大局。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城乡联系,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2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又是启动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较突出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小城镇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通过投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当地建筑材料修筑农村公路,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农村市场的消费潜能,为建立城乡有机关联的市场体系、构筑大流通方式、扩大全国市场规模创造条件,进而拉动内需,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2.3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交通现代化目标的客观需要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在于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而农村公路是农村实现小康的基础。从交通体系看,构成我国公路交通的基础是农村公路,占公路总里程75%的农村公路仍然是交通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道路质量差,晴天扬尘,雨天泥泞,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干线和农村公路互为依托,农村公路对干线公路网起着重要的支撑和集散作用,需协调均衡发展,以发挥公路网的整体效益。
3、农村公路发展战略规划
根据《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21 世纪前20 年农村公路建设总体目标是: 全面完成“通达”、“通畅”工程,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基本形成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总体目标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到2010年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 二是到2020年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分阶段分地区具体发展目标和任务如下:
3.1 “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东部地区: 继续安排乡通村公路建设,全面实现“油路到村”。中部地区: 继续实施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全面实现“油路到乡”基本实现“油路到村”。西部地区: 重点建设通乡公路,基本实现“油路到乡”、“公路到村”。为确保以上目标得以实现,“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实施了千亿元建设工程,即中央投资1000 亿元,改建沥青(水泥)路50余万公里; 实施通达工程,投资400亿元,确保了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实现通公路目标。农村公路建设规模约81 万公里,其中: 东部地区约20 万公里、中部地区约50万公里、西部地区约11 万公里(未含村通公路里程)。
农村公路是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坚持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原则,着力改善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交通运输设施条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交通运输基础,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组织实施以西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全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网络结构,增强整体服务能力。到“十二五”末,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90万公里。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大农村公路桥梁新改建、渡改桥、安保工程等专项工程的实施力度,强化质量管理。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着力推进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公共财政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管养规范化、常态化。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稳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班车,90%的建制村通班车。
3.2 2011-2020年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目标和任务。
到2020 年,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390万公里,新增农村公路170万公里。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的密度和服务水平,形成以县道为局域骨干、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4、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政策措施
为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实施,各级政府必须把发展农村公路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条件,作为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切实抓紧、抓好。
4.1明确各级政府职责、权限和义务,分工协调,共同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省( 区、市) 人民政府对农村公路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国家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和有关政策要求,制定本省( 区、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开展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筹措、落实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地制定技术标准;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管理;调动各地、市人民政府的积极性,加快建设步伐。
4.2确保国家和省(区、市)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较为稳定的投资来源,逐步形成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等多渠道的农村公路投资新机制
4.2.1国家每年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在200亿元以上。
4.2.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财政投入。
4.2.3 继续利用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资金,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力度;继续争取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持农村公路建设。
4.2.4 積极探索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投入的有效渠道:统筹考虑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建设资金,推行“以路养路”政策,将建设干线公路缴纳的重点公路工程营业税及收费公路营业税等用于农村公路发展;利用冠名权、绿化权、路边资源开发权等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公路;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等。
4.3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能力
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应急演练。推进国家、省、市公路交通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建设,加快建成信息互通、协同高效的公路网管理和应急平台体系,加强高速公路和重要干线公路运行监控设施建设,建设国家级危险品事故应急物资及装备储备库和省级公路应急保障基地,建立国家、省、市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构建覆盖全国干线公路和重点水域的气象监测网络和预报预警服务体系。
5、 结语
总之,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要继续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确保建设有序、协调地开展,需要有更长远的考虑,有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因此,制定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牙祖荣.公路建设养护经济化的必要性探讨[J].广东科技,2009 年14 期.
[2] 杨帆.农村道路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12 期.
[3] 过秀成,胡斌,陈凤军.农村公路网规划布局设计方法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2,(2)
[4] 王永胜.我国公路建设品质提升的理念探索[J].魅力中国,2010 年16 期.
[5] 周伟,张树升.县乡公路网的布局优化方法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