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个共情的课堂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ke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情”是指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分享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性情绪和情感,也是人际交往的情感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领域学习应包括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大方面,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能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情绪,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幼儿的共情能力必须通过有效的教育才能获得。因此,教师应注重真实的课堂体验,从幼儿的心理需要出发,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一、共情的课堂特质
  共情的课堂,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定的形式,使幼儿能够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绪,并在以后遇到相似情绪时能主动理解和分享,是一种有温度感的教学现场。共情的课堂应当具有以下四方面特质:第一,基于幼儿已有经验。教师能准确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并加以充分调动,引导幼儿在情绪情感体验中尝试理解他人的需要,从而唤起自身对角色或场景的情感共鸣。第二,符合幼儿认知特点。要想使幼儿产生共情,教学内容必须是幼儿熟悉的、能理解的,超出幼儿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无法引起幼儿的共情。第三,具有真实体验感。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只有在真实的、与生活相关的情境中才能感同身受,任何抽象的、脱离实际的说教都无法引发他们产生共情。因此,教师需要创设一种真实的课堂情境。第四,能延伸至生活中。共情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更需要关注幼儿在共情基础上适宜的社会行为巩固。因此,教师需要将课堂延伸至生活中,不断巩固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
  二、构建共情课堂的策略
  本文以大班社会活动“第一次自己睡觉”为例,浅谈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构建共情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分享温情调查,认同幼儿情绪
  幼儿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既要学习处理自我与情绪情感的关系,也要处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教师在活动前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来了解幼儿,并在活动开始时分享孩子们的内心体验,为其积极共情打下基础。
  活动实录:
  讲完绘本故事《第一次自己睡觉》后,教师出示了一张全班幼儿独立入睡调查表,问:“已经开始一个人睡觉的孩子,请你们说说第一次独自睡觉的感觉?”幼1:“有点儿害怕。”幼2:“黑乎乎地不敢闭眼睛,后来睡着了就不知道了。”教师说:“第一次独自睡觉总会有点紧张,慢慢地就勇敢了。”
  识别:
  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幼儿特别期望能得到他们眼中有权威的成人的认可和赞许,这就是社会教育中的“好孩子定向”。进入大班下学期后,孩子们常常会使用言语、行为等证明自己“长大了”,以此不断建立自信和自尊。独立入睡是大班幼儿既想挑战又感到害怕的一件事,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增强其自信心的良好契机,也是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关键经验之一。
  策略:
  第一,调查先行,做好铺垫。调查是为了了解孩子真实的生活现状和对独自入睡的真实感受。因此,在调查之前,教师的态度是影响调查真实性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抱着接纳一切可能的态度。第二,认同幼儿的不同感受。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将该话题作为“孩子独立”的任务去完成,很少关注并认同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与孩子进行了谈话与分享,认真倾听了幼儿的想法,并对他们所遇到的困难给予认同,从而引发他们将自己的情绪与老师、同伴进行分享,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第三,承认幼儿的现有状态。教师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差异性,允许他们有不同层次的表现,当幼儿感受到教师心中的“好孩子”也可以是不完美的时候,自然就放下了心理戒備和压力。这样的接纳让幼儿不再按照成人的道德标准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更不会在行动上表现出趋同性。看似一个简单的调查,一次随意的谈话,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形式,更是教师的教育观念。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真实感受
  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共情的基础,教师要创设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发他们表达自身真实的情绪情感。
  活动实录:
  教师出示独立入睡调查表并询问:“还没有独立睡觉的孩子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幼1:“怕黑,恐怖。”幼2:“怕做噩梦。”幼3:“爸爸妈妈不让我一个人睡。”教师说:“其实,故事中的樱子也遇到了和你们一样的困难,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应对的。”
  识别:
  班杜拉认为,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模仿学习是幼儿习得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幼儿来说,亲眼看见实际行为的发生更能起到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同伴,甚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幼儿观察和模仿的对象。
  策略:
  首先,选择符合认知的内容。妈妈的爱是幼儿所熟知的,也是他们有切身体验的。所以,能够引发孩子产生共鸣的内容只能是幼儿熟悉的、能够理解的,也就是充分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的。其次,教材处理,突显核心经验。为了避免教学变成语言活动,教师需要把握社会领域的核心经验,必要时对绘本、故事等进行适当处理。最后,创设情境,增加体验。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主人公与幼儿年龄相仿,其心理需求和生活经验等也与幼儿类似,为幼儿提供了移情的基础。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续编故事等方式,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增加幼儿的情感体验。
  (三)抓住关键切点,引发情感共鸣
  无论是指向自我还是指向他人的社会教育,都包含了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辨识与察觉、对情绪的理解和调节、情绪的适宜性表达和控制等。这些都充分要求,将幼儿作为发展的主体,充分认识和接纳幼儿现有的情绪情感,不要一味强调社会认知和行为的趋同性。
  活动实录: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樱子妈妈加入玩偶排队的页面,问道:“你们看到了什么?”幼1:“妈妈来鼓励樱子一个人睡觉。”教师追问:“那为什么妈妈要站在动物队列中呢?”幼2:“妈妈也要跟樱子睡觉。”此时,教师播放轻柔温暖的背景音乐,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   识别:
  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幼儿已经出现了共情的信号。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适宜的情境,帮助幼儿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绪,逐渐获得共情能力,这也是教师深入幼儿内心、体验并理解幼儿的情感思维、把自己的共情传递给幼儿、影响幼儿的过程。
  策略:
  首先,关键细节处理,体悟情感。教师采用故事情境的方式,引导幼儿阅读绘本中的关键情节,引发他们对毛绒玩具和妈妈温暖怀抱的回忆,从而架构起温情的桥梁,也为后面的共情做好铺垫。其次,引发内心触动,产生共情。在幼儿的生活经验中,妈妈的怀抱是最温暖的。所以,绘本故事中加入了妈妈的陪伴这一情節,这也是本次活动的关键,能让孩子内心释然,产生共情。最后,教师真情投入,催化高潮。本次活动的执教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执教过程中,对幼儿倾注了对自家孩子般的情感,再借助音乐的烘托和语言的适度调整,升华了活动的高潮。
  (四)接纳一切可能,激发内在动力
  由于每个幼儿对生活的体悟不同,他们的情绪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需要接纳每个孩子的不同,允许他们不立刻达成行为改变,但要注意激发他们的内隐动力,鼓励其在生活中逐渐巩固延伸,慢慢达到目标,这也是社会教育的最终目标。
  活动实录:
  在活动的最后环节,教师说:“哪些孩子准备好了,想尝试独立睡觉,可以来调整自己的选择。”多数幼儿上台将自己的学号从“未独自睡觉”一栏调整到了“准备”一栏,但仍有3位幼儿未调整。教师鼓励道:“我们要表扬这3位孩子,他们可能还没准备好,不过没关系,我们要听从自己的内心,等准备好了再进行!”
  识别:
  良好的师幼关系不仅会满足幼儿爱和安全等多种心理需要,还可以帮助他们较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幼儿会因为教师的认可和接纳而更加自信,这也给他们带来了行为上的动力。
  策略:
  首先,允许幼儿暂时“不达标”。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都希望用一个显性的结果来评价某一活动的成效,这种成效多是整齐划一的行为标准,但准确性还有待商榷。在本次活动中,即使活动已经结束了,教师依然允许部分孩子做不到,愿意等待他们慢慢成长,给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其次,鼓励幼儿听从内心。教师通过温情的眼神、鼓励的言语和赞许的动作,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感受,思考自身行为的可能性,学会自我认知和定位,而不是简单地服从成人的权威。最后,支持经验向生活迁移。幼儿社会认知的习得必须经过反复练习,因此,为幼儿创设可迁移运用的生活情景是教师开展社会性教育的重要任务。
  总之,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安全心理环境的构建,找到符合孩子当下的“共情点”,引发他们的真实表达和自我认同,接纳和支持他们在生活中慢慢尝试,让幼儿感受到有温度的陪伴,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其他文献
如果说幼儿美术创作过程是充满激情的个性展现,那么活动后的分享就是洋溢智慧的经验升华。然而,在实际美术教学活动中,这一环节往往被执教者所忽视,或蜻蜓点水般地泛泛而谈,然后不了了之。本文将从美术教学中分享环节的现状出发,分析分享环节的意义,提出相关优化策略,彰显分享价值,让美术教学活动更具生命力!  一、美术教学中分享环节的现状  分享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瑞士著名心理
期刊
天津  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天津市学前教育条例》执法检查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近期召开了《天津市学前教育条例》执法检查动员会。此次执法检查将采取政府部门自查、委托区人大常委会检查、执法检查组检查和集中座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检查学前教育经费保障、幼儿园布局规划建设、安全管理等政府法定职责落实情况。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俊芳在讲话中指出,办好学前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应对“全
期刊
广东  《广东省发展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2017—2020年)》联合印发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发展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下簡称《计划》),提出未来三年广东省学前教育的一系列发展目标和行动措施。《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6%以上,其中珠三角地区各县(市、区)达98%以上,其余地区各县(市、
期刊
南昌  《南昌市学前教育专项奖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印发  近日,南昌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南昌市学前教育专项奖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提出,对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南昌市将按照市级民办幼儿园评定类别和接受区域内就读生源数,分别予以每生每年200元至400元不等的补助。支持普惠性民辦幼儿园将奖补资金用于支付园舍租金,补充玩具教具、图书资料、保教设施设备,校舍维修改造,等等。  南
期刊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辦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这份文件引发了幼教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也掀起了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潮,一些幼儿园已经作出了尝试:有的带领幼儿体验传统文化特色,如将皮影、木偶
期刊
四川  《四川省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印发  近日,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和省人社厅联合印发了《四川省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提出,到2020年,我省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園率达到85%以上,民族自治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全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
期刊
辽宁  《辽宁省学前教育条例》正式施行  《辽宁省学前教育条例》(以下簡称《条例》)于9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填补了辽宁省学前教育阶段法规空白,将有效保障学龄前儿童和教师的合法权益,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条例》强调,学前教育应当积极建设和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城镇住宅小区同步配套建设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设置一所公办中心幼
期刊
着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各地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增长迅速。然而由于经验不足,教师团队不稳定,新办园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现象日益显著。  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晋江二幼)认真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多措并举,尝试运用生态化管理模式,优化管理职能,健全教师队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管理质量。教师们坚持以课题为指引,开展教科研工作,大胆探索体验式教学策略与方法,较好地建构了“绿色自然
期刊
袁爱玲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学前教育课程等。  内容简介:世界上的杰出人才都有哪些优秀品质?袁爱玲教授给出了11种优秀品质,并结合实例进行了阐释。  范仲淹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爱因斯坦说:“解释大自然的奥秘,为人类服务。”这些杰出人物都拥有“博爱无私、心地善良、情操高尚”等特点。只有伟大的情怀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  袁爱玲教授又结合身边发生的事情,仔细
期刊
宗春山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生命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在青少年成长规划、保护、学习能力提升等方面有深度研究。  内容简介:保护儿童的前提是对“儿童”有着正确的认识,首先要有正确的“儿童观”。宗春山主任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揭示出传统文化中存在大量忽视儿童權益,甚至牺牲儿童权益的落后观念,导致社会上侵犯儿童权益的现象层出不穷。  宗春山主任认为,中国儿童保护不仅要在法律方面加大力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