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嘉柯 著名文学家、评论家。已出版《沈嘉柯精选集三卷本》《最美古诗词:人生是一场雅集》等50多本散文集、长篇小说和杂文随笔集。作品畅销百万册。蝉联2015年、2016年中国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奖。众多文章被选为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材料。
那一年,德皮勒完成全部学业,从州立大学毕业了,做了一名教文学的老师。
拿捏着自己从最新的教育学理论中学来的方法,德皮勒在自己的学生身上试验着。“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德皮勒大声对所有人说。
孩子们纷纷举手,跟着德皮勒拍。他们的面孔,立刻变得鲜活生动。德皮勒激情高涨,视线如手提摄像机镜头一样摇晃着,从一个学生跳跃到另一个学生,最后,定格在一个男孩脸上——他是那样的面无表情!
你叫什么名字?
男孩抿紧嘴唇,一声不吭①。一个学生轻轻说:“老师,他叫詹姆斯。”德皮勒的情绪彻底败坏,慢腾腾布置了作文题目:幸福。
下课之后詹姆斯被德皮勒老师叫到办公室。他亲切地说:“为什么不和大家合拍呢?下次不可以,知道吗?”
男孩在口袋里抄着手,沉默地点头。一直到他晃回教室,右手始终放在口袋里没拿出来过。
德皮勒老师心想:嘿,我遇到了一个脾气倔强的孩子。
詹姆斯惹事了,他和另外一个男孩子打架了。德皮勒老师赶过去的时候,争执似乎已经结束。詹姆斯仍把手抄在口袋里,站着不动,满脸通红。
“你又怎么了,詹姆斯?”
詹姆斯毫不理睬,转身跑掉了。
“詹姆斯的右手以前触过电,被切断啦!”一个女生说。德皮勒老师的心猛然一缩②。
第二天,德皮勒老师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平静地走上讲台,把前一天的作文本子发下去。直到最后五分钟,他说,我们重复一下昨天的游戏好不好?但是我们稍微修改一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
德皮勒老师带头跺起脚来,非常用力,看上去很滑稽,因為他跺起脚来,像是罗圈腿。
一分钟后,教室里响起剧烈如暴风雨般的跺脚声。詹姆斯那天跺脚的声音最大,并且眼睛里含着泪。
德皮勒在他的作文上打了一个99分,后面附上一段话:“为什么没有给你满分?是因为你为了身体的不幸福,而拒绝让自己的心感到幸福。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注意到你的老师其实是一个截去左脚的人,那背后,也有不幸的故事。但是,他没有拒绝让心去感受不幸之外的幸福。”
是的,德皮勒老师是幸福的,他曾经治愈了自己心里的伤痕,现在,又治愈了一个小小的心灵。
试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大意。
2.文中说詹姆斯“抿紧嘴唇,一声不吭” ①。结合全文说一说詹姆斯“一声不吭”的原因是什么?
3.当一个女生说“詹姆斯的右手以前触过电,被切断啦”的时候,“德皮勒老师的心猛然一缩” ②,根据文意说一说德皮勒老师当时的心理活动。
4.揣摩德皮勒老师附在作文上的那段话,说说他想告诉詹姆斯怎样的人生哲理。
5.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感人,余韵悠长。说说作者调动了哪些表现手段,发现得越多越好。
答案
1.治愈过自己心里的伤痕的德皮勒老师治愈了一个孩子小小的心灵。(意近即可)
2.詹姆斯的右手因触电而被切断,所以他对不能参与老师组织的拍手活动而伤心、自卑,并对老师抱有埋怨心理。(意思对即可)
3.要点:
(1)明白詹姆斯那样做的原因。
(2)为自己的做法感到自责。
(3)想办法治愈詹姆斯的心灵伤痕。(答对其中两个方面即可)
4.告诉他:不要因为身体的不幸福,而拒绝让自己的心感到幸福,要快乐地生活。(意近即可)
5.不设统一答案。可以从悬念的设置、生动的细节描写、伏笔照应的笔法、情节的波澜等方面回答,能答对一处即可。
这篇文章在全国各省中小学语文试卷中多次被使用。其实它最早是我给一本杂志写的微型小说,发表之后被《读者》杂志转载了,之后开始在网上流传。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位叫德皮勒的老师,刚毕业就教了文学。在课堂上,他实验了新的教育方法。他让同学们如果觉得自己幸福,就拍拍手。于是孩子们就跟着他一起拍手。
但是有一个学生一直面无表情,没有任何反应。
这就是写作技巧之一,我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悬念:当其他同学都积极表现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表现非常特别。
詹姆斯就被德皮勒老师注意到了:“你为什么不和大家合拍?下次不可以这样。”
男孩沉默着点头,右手始终没有从口袋里拿出来。
到这里的时候,情节就比较吊人胃口了。
德皮勒老师心想自己遇到了一个脾气倔强的孩子。
詹姆斯又惹事了,他和另一个男生打架了……
按照正常的逻辑,德皮勒老师当然非常生气——这个学生不参与活动,还跟其他同学打架。他为什么不把手伸出来配合老师的工作呢?
一个女生说出了真相。
詹姆斯的右手以前触过电,被切断了。
这就是解开悬念。
德皮勒老师当然特别惊讶,内心猛然一缩。
我在这里揭开一个悬念后,马上要抛出另一个悬念,故事才能够继续下去。我是这样写的:
第二天,德皮勒老师说,我们重复一下昨天的题目好不好?但是我们稍微修改一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
我抛出了第二个悬念:为什么要改成跺跺脚呢?
我们来看故事:
德皮勒老师带头跺起脚来……像是罗圈腿。
我做了一个小小的暗示。故事继续:
詹姆斯那天跺脚的声音最大,眼里含着泪。 所以,第二个悬念也解开了,人物感情也出来了:老师对学生细微的体贴,让这个学生感动。
可是还没有结束。我又这样写道:
德皮勒老师在他的作文上打了一个99分,后面还附上一段话:为什么没有给你满分,是因为你为了身体的不幸福,而拒绝了让自己的心感到幸福。
这是我抛出的第三个悬念。接着我就把高潮部分拿出来了——
德皮勒老师说:“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注意到你的老师其实是一个截去左脚的人。”
原来老师也是一位残疾人,他的残疾在脚上,所以,他选择了拍手的方式。当他遇到手有残疾的詹姆斯之后,他用自己的行为做出了示范。这个示范就是:
德皮勒老师也有不幸的故事。但是,他没有拒绝让心去感受幸福。他仍然认真、快乐地生活。
他勇敢地用这个动作为学生做一个爱和幸福的示范。学生和老师的情感产生了直达心灵的沟通。故事的高潮就在这里。
这篇文章打动了很多读者。除了感动以外,还有一些读者会问:这个故事是不是完全虚构的?
我觉得文学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可以让我们从生活中汲取素材,然后虚构一些细节,从而塑造一篇作品。
我上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一位同学,他的整个右手都没了。他告诉我他小时候喜欢到处玩,跑到变压站附近时右手不小心触电,于是受伤截肢。
我们当时很为他惋惜,因为他是个聪明活泼的男生。我常常会观察他,发现他用嘴咬袖子,用一只袖子压住自己的本子,左手拿着圆规画图、做题目。
这个细节一直在我的心里面放着。你想想看这样一个男生,失去了右手,还是在努力学习,用一只手画图做题。他这种行为本身,就很勇敢,很有力量。他是这个故事的原型。可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原型。我们还要做一些加工。
我把这个故事拆解开,把他真实的故事(失去一只手)给了詹姆斯。但是把他不因为残疾放弃生活的这种勇敢、幸福的心,给了德皮勒老师。德皮勒老师带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但虚构的是事情,情感内核是真实的。这就是《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的完整创作过程。这篇文章打动人的关键,就在于真实的情感。
我常说如果你写的文章打动不了别人,那一定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去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幸。我身为作家,会直面这些悲伤和不幸,这是我创作的源泉。
如果有一位老师读到这篇文章,我希望他会在他的教学中更加注意观察学生,换位思考,体贴学生的感受,而不是让学生难堪。
如果是学生读到这篇文章,他应该体会到的是:哪怕自己的人生遭遇不幸,也不能因此放弃追求幸福。
這就是我对自己这篇文章完整的解读。
那一年,德皮勒完成全部学业,从州立大学毕业了,做了一名教文学的老师。
拿捏着自己从最新的教育学理论中学来的方法,德皮勒在自己的学生身上试验着。“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德皮勒大声对所有人说。
孩子们纷纷举手,跟着德皮勒拍。他们的面孔,立刻变得鲜活生动。德皮勒激情高涨,视线如手提摄像机镜头一样摇晃着,从一个学生跳跃到另一个学生,最后,定格在一个男孩脸上——他是那样的面无表情!
你叫什么名字?
男孩抿紧嘴唇,一声不吭①。一个学生轻轻说:“老师,他叫詹姆斯。”德皮勒的情绪彻底败坏,慢腾腾布置了作文题目:幸福。
下课之后詹姆斯被德皮勒老师叫到办公室。他亲切地说:“为什么不和大家合拍呢?下次不可以,知道吗?”
男孩在口袋里抄着手,沉默地点头。一直到他晃回教室,右手始终放在口袋里没拿出来过。
德皮勒老师心想:嘿,我遇到了一个脾气倔强的孩子。
詹姆斯惹事了,他和另外一个男孩子打架了。德皮勒老师赶过去的时候,争执似乎已经结束。詹姆斯仍把手抄在口袋里,站着不动,满脸通红。
“你又怎么了,詹姆斯?”
詹姆斯毫不理睬,转身跑掉了。
“詹姆斯的右手以前触过电,被切断啦!”一个女生说。德皮勒老师的心猛然一缩②。
第二天,德皮勒老师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平静地走上讲台,把前一天的作文本子发下去。直到最后五分钟,他说,我们重复一下昨天的游戏好不好?但是我们稍微修改一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
德皮勒老师带头跺起脚来,非常用力,看上去很滑稽,因為他跺起脚来,像是罗圈腿。
一分钟后,教室里响起剧烈如暴风雨般的跺脚声。詹姆斯那天跺脚的声音最大,并且眼睛里含着泪。
德皮勒在他的作文上打了一个99分,后面附上一段话:“为什么没有给你满分?是因为你为了身体的不幸福,而拒绝让自己的心感到幸福。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注意到你的老师其实是一个截去左脚的人,那背后,也有不幸的故事。但是,他没有拒绝让心去感受不幸之外的幸福。”
是的,德皮勒老师是幸福的,他曾经治愈了自己心里的伤痕,现在,又治愈了一个小小的心灵。
试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大意。
2.文中说詹姆斯“抿紧嘴唇,一声不吭” ①。结合全文说一说詹姆斯“一声不吭”的原因是什么?
3.当一个女生说“詹姆斯的右手以前触过电,被切断啦”的时候,“德皮勒老师的心猛然一缩” ②,根据文意说一说德皮勒老师当时的心理活动。
4.揣摩德皮勒老师附在作文上的那段话,说说他想告诉詹姆斯怎样的人生哲理。
5.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感人,余韵悠长。说说作者调动了哪些表现手段,发现得越多越好。
答案
1.治愈过自己心里的伤痕的德皮勒老师治愈了一个孩子小小的心灵。(意近即可)
2.詹姆斯的右手因触电而被切断,所以他对不能参与老师组织的拍手活动而伤心、自卑,并对老师抱有埋怨心理。(意思对即可)
3.要点:
(1)明白詹姆斯那样做的原因。
(2)为自己的做法感到自责。
(3)想办法治愈詹姆斯的心灵伤痕。(答对其中两个方面即可)
4.告诉他:不要因为身体的不幸福,而拒绝让自己的心感到幸福,要快乐地生活。(意近即可)
5.不设统一答案。可以从悬念的设置、生动的细节描写、伏笔照应的笔法、情节的波澜等方面回答,能答对一处即可。
这篇文章在全国各省中小学语文试卷中多次被使用。其实它最早是我给一本杂志写的微型小说,发表之后被《读者》杂志转载了,之后开始在网上流传。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位叫德皮勒的老师,刚毕业就教了文学。在课堂上,他实验了新的教育方法。他让同学们如果觉得自己幸福,就拍拍手。于是孩子们就跟着他一起拍手。
但是有一个学生一直面无表情,没有任何反应。
这就是写作技巧之一,我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悬念:当其他同学都积极表现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表现非常特别。
詹姆斯就被德皮勒老师注意到了:“你为什么不和大家合拍?下次不可以这样。”
男孩沉默着点头,右手始终没有从口袋里拿出来。
到这里的时候,情节就比较吊人胃口了。
德皮勒老师心想自己遇到了一个脾气倔强的孩子。
詹姆斯又惹事了,他和另一个男生打架了……
按照正常的逻辑,德皮勒老师当然非常生气——这个学生不参与活动,还跟其他同学打架。他为什么不把手伸出来配合老师的工作呢?
一个女生说出了真相。
詹姆斯的右手以前触过电,被切断了。
这就是解开悬念。
德皮勒老师当然特别惊讶,内心猛然一缩。
我在这里揭开一个悬念后,马上要抛出另一个悬念,故事才能够继续下去。我是这样写的:
第二天,德皮勒老师说,我们重复一下昨天的题目好不好?但是我们稍微修改一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
我抛出了第二个悬念:为什么要改成跺跺脚呢?
我们来看故事:
德皮勒老师带头跺起脚来……像是罗圈腿。
我做了一个小小的暗示。故事继续:
詹姆斯那天跺脚的声音最大,眼里含着泪。 所以,第二个悬念也解开了,人物感情也出来了:老师对学生细微的体贴,让这个学生感动。
可是还没有结束。我又这样写道:
德皮勒老师在他的作文上打了一个99分,后面还附上一段话:为什么没有给你满分,是因为你为了身体的不幸福,而拒绝了让自己的心感到幸福。
这是我抛出的第三个悬念。接着我就把高潮部分拿出来了——
德皮勒老师说:“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注意到你的老师其实是一个截去左脚的人。”
原来老师也是一位残疾人,他的残疾在脚上,所以,他选择了拍手的方式。当他遇到手有残疾的詹姆斯之后,他用自己的行为做出了示范。这个示范就是:
德皮勒老师也有不幸的故事。但是,他没有拒绝让心去感受幸福。他仍然认真、快乐地生活。
他勇敢地用这个动作为学生做一个爱和幸福的示范。学生和老师的情感产生了直达心灵的沟通。故事的高潮就在这里。
这篇文章打动了很多读者。除了感动以外,还有一些读者会问:这个故事是不是完全虚构的?
我觉得文学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可以让我们从生活中汲取素材,然后虚构一些细节,从而塑造一篇作品。
我上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一位同学,他的整个右手都没了。他告诉我他小时候喜欢到处玩,跑到变压站附近时右手不小心触电,于是受伤截肢。
我们当时很为他惋惜,因为他是个聪明活泼的男生。我常常会观察他,发现他用嘴咬袖子,用一只袖子压住自己的本子,左手拿着圆规画图、做题目。
这个细节一直在我的心里面放着。你想想看这样一个男生,失去了右手,还是在努力学习,用一只手画图做题。他这种行为本身,就很勇敢,很有力量。他是这个故事的原型。可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原型。我们还要做一些加工。
我把这个故事拆解开,把他真实的故事(失去一只手)给了詹姆斯。但是把他不因为残疾放弃生活的这种勇敢、幸福的心,给了德皮勒老师。德皮勒老师带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但虚构的是事情,情感内核是真实的。这就是《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的完整创作过程。这篇文章打动人的关键,就在于真实的情感。
我常说如果你写的文章打动不了别人,那一定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去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幸。我身为作家,会直面这些悲伤和不幸,这是我创作的源泉。
如果有一位老师读到这篇文章,我希望他会在他的教学中更加注意观察学生,换位思考,体贴学生的感受,而不是让学生难堪。
如果是学生读到这篇文章,他应该体会到的是:哪怕自己的人生遭遇不幸,也不能因此放弃追求幸福。
這就是我对自己这篇文章完整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