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车不倒只管推”,这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杨水才的一句名言,曾被国人广为传诵,成为激励大家忘我工作的座右铭。
屈指算来,英年早逝的杨水才已经故去40周年。从小就学习过杨水才事迹的笔者,专程走访了杨水才同志的家乡——河南省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参观了“杨水才纪念馆”,拜谒了翠柏掩映的杨水才墓。所到之处,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杨水才尽管已去世40年了,但他在父老乡亲心目中,依然具有沉甸甸的分量。
杨水才事迹概述
1924年春,杨水才生于河南省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一个贫穷的农家。1944年,在外打长工的杨水才被抓了壮丁。1949年1月,杨水才随傅作义将军在北平集体起义,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团二营机枪连,从此杨水才随南下部队英勇作战,先后立大功、小功各一次,并获“人民功臣”光荣称号和解放华中华南纪念章一枚。
1950年11月,在连续作战的征程中患了肺结核的杨水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复员回到家乡支援农业建设。由于是退伍军人,又上过两年小学,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他在回村的第二年,便被推选为农会武装委员。1956年1月,杨水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又担任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被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杨水才担任村领导以后,重点抓了三件大事。
根治世代缺水干旱,让乡亲们丰衣足食。这是杨水才上任以后抓的第一件大事。
水道杨村是丘陵地貌,两岗夹一洼,世代缺水,1942年那次大旱,村里仅一个巷里就饿死了40口人。杨水才一上任,就先后带领群众在东西两岗上打了42眼土井,挖了4个蓄水塘。经数年努力,初步缓解了缺水抗旱的问题。1964年的大年初一,由杨水才亲自设计的“挖塘引水工程”拉开了战幕。有病在身的杨水才不但亲自挥镐破土,休息时还用“顺口溜”为乡亲们鼓劲:“愚公门前两座山,带领儿孙把山搬;立下愚公移山志,挖塘治岗破难关。”
由于常年累月的劳累,又没有特效药品及时治疗,杨水才的肺病时常发作。一次,他正推着独轮车往坑塘外运土时,突然口吐鲜血,连人带车倒在了半坡上。大家连忙赶上前去扶起他,劝他回家休息,他却把脸上的泥血一擦,脱口说出了一句轻松俏皮的话来:“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还有一口气,咱就要干革命。”
杨水才带病挖塘的行动和他“小车不倒只管推”的誓言,极大地鼓舞了乡亲们。经过大家合力奋战,一口5亩大、10米深、突破岩石层引来地下水的大塘挖成了。水道杨村的1000多亩岗地由此变成了水浇地,粮食产量当年便提高了一倍。乡亲们把这口大塘深情地称作“幸福塘”。
杨水才抱病狠抓的第二件大事,便是在村里实施绿化造林工程。经估算,全村绿化造林共需4万株树苗,仅购买苗木就要4000多元。为节省开支,杨水才发动群众,自行采集树种,并亲自带上干粮,徒步到数十公里远的长葛县太平店林场拜师学习果树嫁接技术。回村后,冒着炎炎烈日,他手把手地向群众传授学来的嫁接技术,并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为周边村庄培训果木嫁接技术员1300多名。
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65年,由杨水才倡导并组织实施的绿化造林工程大见成效,水道杨村的桐树路、花椒寨、柿树沟、桃花岗、核桃林等处,遍植各具特色的用材林和经济林,葱茏溢翠,与两岗上碧绿的庄稼交相映衬,将世代贫困荒凉的水道杨,装点得生机勃发,分外美丽。
鉴于杨水才的突出成绩,1965年,许昌县、许昌地区(现为许昌市)先后授予他林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杨水才着力紧抓的第三件大事,就是为农业建设培养人才。1962年,杨水才兼任了水道杨村小学校长,并参与改编教材,亲自登台为孩子们讲课,使水道杨村小学办得深受乡亲们称赞。
为了培养当时农村急需的“四大员”,即技术员、会计员、记工员和保管员,杨水才带病奔波,先后说动了周边的桂东、桂西、贺张、于寨、郅庄等7个村,于1963年秋,创办了一所由农民自己集资的中学——桂村农业中学。该校成立后,被推选为校长的杨水才带领全体师生,走“抗大”道路,一面学习,一面劳动,尽管先后搬迁了三次,但还是在荒草沟中建成了一个新校园。与此同时,桂村农中始终坚持为农业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开设相关专业,很快为乡亲们培养出了一批急需的“知识分子”。
由于杨水才出色的工作成绩,从1950年到1966年,他先后14次被各级、各部门评为积极分子、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
1966年12月4日,刚刚在红旗渠的故乡林县参观学习了半个多月的杨水才,一回村就连开了四个会议,研究如何以林县人民为榜样,改变水道杨村的面貌,直到夜里12点多钟,他还在油灯下铺展稿纸,起草《学习毛主席著作,进一步建设水道杨的计划》,终因劳累过度,痼疾发作,口吐鲜血,趴在桌子上一睡不醒……
杨水才精神不过时
杨水才英年早逝。噩耗传出,水道杨村的乡亲们、桂村公社(现为桂村乡)机关的干部们、桂村农中的师生以及邻村的群众数千人纷纷拥向他生前居住的小屋,对这位鞠躬尽瘁的好干部表示沉痛悼念。水道杨村的岳石头老汉老泪纵横地紧紧抱着杨水才的遗体,用力地摇晃着,泣不成声地呼唤:“水才,水才,你醒醒呀!咱水道杨离不开你呀!”老汉的声声呼唤,代表着乡亲们的心声,连片的哭声令天地动容。
家属在整理杨水才的遗物时,他的老母亲竟意外地发现了部队颁发给他的“人民功臣”证书和解放华中华南纪念章。这些代表着崇高荣誉的物品,杨水才从未在亲人及乡亲们面前展示过。在此之前,大家自然不知道,退伍后在新的岗位上抱病操劳、做出突出成绩的杨水才,早已是一位为革命立过大功的功臣。由此,前来与杨水才作最后道别的人们,对这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共产党员更为钦敬。
1969年夏,许昌县、许昌地区、河南省三级党委先后做出了学习杨水才的决定。1969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以通栏标题的形式,隆重推出了题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记共产党员杨水才同志的光辉事迹》的长篇通讯。7月31日,《人民日报》又在头版发表评论员文章《为人民鞠躬尽瘁》,高度评价了杨水才精神。
杨水才的事迹一经重点宣传,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杨水才生前的那句“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名言,更是引起了亿万热血澎湃的干部、群众的共鸣。这句话后来又被人配上了一句“一直推到共产主义”,便愈发显得锦上添花,豪情万丈。
据统计,杨水才纪念馆(原名杨水才光辉事迹展览馆)从1969年底开馆到20世纪70年代末闭馆,国内外先后有20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
忆起杨水才,现已年过八旬的原桂村公社党委书记张建勋满怀深情地说:“我与水才同志共事多年,那年全村党员选他当支书,他就是不干,非要干副支书不可。他为人谦虚,很会做群众工作,办法多,脑子灵,讲起话来群众爱听,杨水才同志的精神,啥时候也不会过时。”
据了解,杨水才当年主动“让官”,也有身体方面的原因,他身患肺结核、胃溃疡、胆结石三种严重疾病,很担心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带领大家干好工作,但更重要的一条,还是因为他的“为人谦虚”。
原《许昌日报》记者,后曾任杨水才纪念馆馆长的荣建勋回忆:“水才同志生前有五次接受过我的采访。每次采访他后我都睡不好觉,他的事迹太感人了。比如,他因积劳成疾而身患多种疾病,最难治的是肺结核,他连终身大事也怕连累别人,硬是拒绝为他提婚事。”
杨水才去世时40出头,生前一直未婚。以前在他的事迹介绍中,曾说村上有个“恶霸”在他退伍后给他提亲,想以这种“糖衣炮弹”拉拢他。但杨水才识破了这个“阶级敌人”的“美人计”,当即正言厉色地拒绝了“恶霸”的提亲。
关于这个话题,现年86岁,曾在土改前任水道杨村文教委员的杨中选老人做了详细的延伸。杨中选告诉笔者,当年,杨水才不中某些人的“美人计”确有其事。但他终身未婚,关键是因为他的“道德品质好”。老人自问自答:“杨水才那么好一个人,坏人想利用他来给他提亲,他不答应。那有没有贫下中农给他提亲呢?可多哩!水才人长得英俊,又有才干,即使有病,当时也有好多姑娘愿意嫁给他。我就给他提过亲,可是,水才就是不找对象,他怕跟人家姑娘共不了白头,拖累了人家啊!”
水道杨村的杨振山老人也熟悉、敬佩杨水才。听杨中选老人这么一说,也接过了话茬儿:“为啥杨水才走了这么多年,他在俺村的口碑还恁好哩?就是这人硬铮,人品好得很。”
在水道杨村采访,随处可见绿树掩映着的精美小楼和宽敞洁净的农家院落。单看村貌,便可推断出村民生活的富裕殷实。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达5000多元。村民杨建欣告诉笔者:“水道杨村发展得不赖,主要还是杨水才打的基础好。俺村现在全是旱涝保收的水浇地,吃粮自然不愁;当初,建三级提灌站时俺村培养了一批农机手,到后来带出了一批拖拉机、汽车司机,现在村里好多家都成了运输专业户,挣钱自然不愁;杨水才创办的农中到现在还在办着,虽说校名已换成了许昌职业中专,但仍然在为咱们培养着实用人才,智力资源自然也不愁。水道杨村有这么几不愁,就是现在说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咋能落到后头?”
丰碑竖在人民心中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有诗曰:“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杨水才无疑属于后一种人。
杨水才活在人民心中的明证,从杨水才纪念馆的毁而重建可见一斑。
1982年麦收前的一天晚上,已经闭馆的杨水才光辉事迹展览馆因电线短路引发大火,虽经乡亲们全力扑救,整个展览馆的房顶及部分展品还是被毁。水道杨村及周边的乡亲们在痛心之余,每逢节庆假日,依然要带上祭品,或到展览馆的旧址,或到杨水才的墓地,以当地世代相传的礼仪,缅怀祭奠他们心中的英雄。
1994年11月,桂村乡人大主席团组织乡人大代表视察、检查政府工作时,看到遭火灾以后的杨水才光辉事迹展览馆已面目全非,纷纷向政府提议,尽快对展览馆予以修复。
在修复展览馆的问题上,人大代表们当然也听到了个别不同的声音。有些年轻人认为杨水才是自找苦吃的“老实人”,觉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修复杨水才展览馆没什么作用,还不如把修复资金用来办两个企业。
面对一些人的糊涂认识,桂村乡人大代表、水道杨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岳西平明确地表示:“有和没有展览馆不一样。展览馆是我们学习、弘扬杨水才精神的地方。这么多年来,我们村各项工作能够走在全乡的前面,成为许昌县的文明村、小康村,离不开弘扬杨水才精神。杨水才不仅是六七十年代干部、党员的优秀代表,也是当今广大基层干部的榜样。”
岳西平的发言,赢得了广泛的赞同。在当年的乡人大代表会议上,与会的60多名代表全票通过了修复杨水才光辉事迹展览馆的建议。不久,桂村乡即成立了由一名副乡长挂帅的杨水才事迹展览馆重建小组。后因人员变动,展览馆重建工作未能正常开展。
时至1998年,在许昌县人大第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修复杨水才光辉事迹展览馆的议案被郑重提交上来。代表们通过认真审议,一致认为:修复杨水才事迹展览馆,对于开展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推动两个文明建设,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杨水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也不能丢。修复议案被一致通过。
得知杨水才光辉事迹展览馆将修复重建的消息后,许昌县社会各界给予修复工程大力支持,不长时间,即捐款80多万元。修复工程开工之时,水道杨村的乡亲、四邻八村的代表、许昌职业中专(原桂村农中)的师生及众多被杨水才事迹感动过感动着的人,纷纷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老大娘,尽管帮不上什么忙,也总爱站在附近看着工程的进展,拿一位老人的话说,“比自家盖房子还操心”。
2001年6月底,重建后更名为“杨水才纪念馆”的新馆揭幕。原中顾委秘书长李力安及省、市、县、乡及群众代表一万余人,参加了隆重的揭幕仪式。而今,树立着杨水才高大汉白玉雕像的纪念馆已被确定为河南省党员及大中小学生的教育基地。杨水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名言又被越来越多的人再次吟诵。
说到“小车不倒只管推”这句名言,笔者十分愿意向大家推荐胡乔木缘此写就的《小车》一诗:
小车不倒只管推,老汉推车出如归;
上坡下坡慢慢走,百里平川看鸟飞。
小车不倒只管推,路远不过一身灰;
豺狼虎豹都领教,千人开路万人随。
小车不倒只管推,军号能吹只管吹;
号声吹得人心亮,吹得行车有指挥。
小车不倒只管推,车倒扶起往前追;
扶不起来也没啥,滚滚长江浪浪催。
胡乔木的这首诗发表在1983年7月21日的《解放军报》上。他在此诗的附言中写道:“小车不倒只管推,原是河南省许昌桂村公社水道杨大队的党支部副书记兼桂村农业中学校长杨水才同志爱讲的一句名言。杨水才同志1949年参军,1956年入党,1966年12月因肺结核病去世,是位著名的劳动模范和革命积极分子。好久没见再提起他了,不知跟1966年的动乱有什么关系没有。无论如何,他的这句话很值得流传,连沈从文先生也写过‘独轮车虽小,不倒永向前’的诗句。我因看了这个句子,记起原话,念念不忘,就想拿笔作题目写一首民歌体诗,诗是没有写好,可为了宣传这句话,还是把它发表了。”
胡乔木这首诗连同这一大段言辞恳切的附言,就镌刻在杨水才墓前左边的一块青石上。
就在笔者结束采访,恋恋不舍地将离开水道杨村之际,送笔者登车的杨水才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老刘顺口告诉我一个消息,与水道杨村相距不远的许昌县兴源铺村农民赵兰卿等人,已来过杨水才纪念馆数次,现正准备拍摄影片《杨水才》。
这帮朴实而新潮的庄稼汉要拍杨水才的事迹,由此可见,“活在人民心中”的杨水才,是多么富有精神魅力。
( 责编 雷 蕾 )
屈指算来,英年早逝的杨水才已经故去40周年。从小就学习过杨水才事迹的笔者,专程走访了杨水才同志的家乡——河南省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参观了“杨水才纪念馆”,拜谒了翠柏掩映的杨水才墓。所到之处,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杨水才尽管已去世40年了,但他在父老乡亲心目中,依然具有沉甸甸的分量。
杨水才事迹概述
1924年春,杨水才生于河南省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一个贫穷的农家。1944年,在外打长工的杨水才被抓了壮丁。1949年1月,杨水才随傅作义将军在北平集体起义,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团二营机枪连,从此杨水才随南下部队英勇作战,先后立大功、小功各一次,并获“人民功臣”光荣称号和解放华中华南纪念章一枚。
1950年11月,在连续作战的征程中患了肺结核的杨水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复员回到家乡支援农业建设。由于是退伍军人,又上过两年小学,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他在回村的第二年,便被推选为农会武装委员。1956年1月,杨水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又担任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被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杨水才担任村领导以后,重点抓了三件大事。
根治世代缺水干旱,让乡亲们丰衣足食。这是杨水才上任以后抓的第一件大事。
水道杨村是丘陵地貌,两岗夹一洼,世代缺水,1942年那次大旱,村里仅一个巷里就饿死了40口人。杨水才一上任,就先后带领群众在东西两岗上打了42眼土井,挖了4个蓄水塘。经数年努力,初步缓解了缺水抗旱的问题。1964年的大年初一,由杨水才亲自设计的“挖塘引水工程”拉开了战幕。有病在身的杨水才不但亲自挥镐破土,休息时还用“顺口溜”为乡亲们鼓劲:“愚公门前两座山,带领儿孙把山搬;立下愚公移山志,挖塘治岗破难关。”
由于常年累月的劳累,又没有特效药品及时治疗,杨水才的肺病时常发作。一次,他正推着独轮车往坑塘外运土时,突然口吐鲜血,连人带车倒在了半坡上。大家连忙赶上前去扶起他,劝他回家休息,他却把脸上的泥血一擦,脱口说出了一句轻松俏皮的话来:“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还有一口气,咱就要干革命。”
杨水才带病挖塘的行动和他“小车不倒只管推”的誓言,极大地鼓舞了乡亲们。经过大家合力奋战,一口5亩大、10米深、突破岩石层引来地下水的大塘挖成了。水道杨村的1000多亩岗地由此变成了水浇地,粮食产量当年便提高了一倍。乡亲们把这口大塘深情地称作“幸福塘”。
杨水才抱病狠抓的第二件大事,便是在村里实施绿化造林工程。经估算,全村绿化造林共需4万株树苗,仅购买苗木就要4000多元。为节省开支,杨水才发动群众,自行采集树种,并亲自带上干粮,徒步到数十公里远的长葛县太平店林场拜师学习果树嫁接技术。回村后,冒着炎炎烈日,他手把手地向群众传授学来的嫁接技术,并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为周边村庄培训果木嫁接技术员1300多名。
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65年,由杨水才倡导并组织实施的绿化造林工程大见成效,水道杨村的桐树路、花椒寨、柿树沟、桃花岗、核桃林等处,遍植各具特色的用材林和经济林,葱茏溢翠,与两岗上碧绿的庄稼交相映衬,将世代贫困荒凉的水道杨,装点得生机勃发,分外美丽。
鉴于杨水才的突出成绩,1965年,许昌县、许昌地区(现为许昌市)先后授予他林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杨水才着力紧抓的第三件大事,就是为农业建设培养人才。1962年,杨水才兼任了水道杨村小学校长,并参与改编教材,亲自登台为孩子们讲课,使水道杨村小学办得深受乡亲们称赞。
为了培养当时农村急需的“四大员”,即技术员、会计员、记工员和保管员,杨水才带病奔波,先后说动了周边的桂东、桂西、贺张、于寨、郅庄等7个村,于1963年秋,创办了一所由农民自己集资的中学——桂村农业中学。该校成立后,被推选为校长的杨水才带领全体师生,走“抗大”道路,一面学习,一面劳动,尽管先后搬迁了三次,但还是在荒草沟中建成了一个新校园。与此同时,桂村农中始终坚持为农业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开设相关专业,很快为乡亲们培养出了一批急需的“知识分子”。
由于杨水才出色的工作成绩,从1950年到1966年,他先后14次被各级、各部门评为积极分子、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
1966年12月4日,刚刚在红旗渠的故乡林县参观学习了半个多月的杨水才,一回村就连开了四个会议,研究如何以林县人民为榜样,改变水道杨村的面貌,直到夜里12点多钟,他还在油灯下铺展稿纸,起草《学习毛主席著作,进一步建设水道杨的计划》,终因劳累过度,痼疾发作,口吐鲜血,趴在桌子上一睡不醒……
杨水才精神不过时
杨水才英年早逝。噩耗传出,水道杨村的乡亲们、桂村公社(现为桂村乡)机关的干部们、桂村农中的师生以及邻村的群众数千人纷纷拥向他生前居住的小屋,对这位鞠躬尽瘁的好干部表示沉痛悼念。水道杨村的岳石头老汉老泪纵横地紧紧抱着杨水才的遗体,用力地摇晃着,泣不成声地呼唤:“水才,水才,你醒醒呀!咱水道杨离不开你呀!”老汉的声声呼唤,代表着乡亲们的心声,连片的哭声令天地动容。
家属在整理杨水才的遗物时,他的老母亲竟意外地发现了部队颁发给他的“人民功臣”证书和解放华中华南纪念章。这些代表着崇高荣誉的物品,杨水才从未在亲人及乡亲们面前展示过。在此之前,大家自然不知道,退伍后在新的岗位上抱病操劳、做出突出成绩的杨水才,早已是一位为革命立过大功的功臣。由此,前来与杨水才作最后道别的人们,对这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共产党员更为钦敬。
1969年夏,许昌县、许昌地区、河南省三级党委先后做出了学习杨水才的决定。1969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以通栏标题的形式,隆重推出了题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记共产党员杨水才同志的光辉事迹》的长篇通讯。7月31日,《人民日报》又在头版发表评论员文章《为人民鞠躬尽瘁》,高度评价了杨水才精神。
杨水才的事迹一经重点宣传,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杨水才生前的那句“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名言,更是引起了亿万热血澎湃的干部、群众的共鸣。这句话后来又被人配上了一句“一直推到共产主义”,便愈发显得锦上添花,豪情万丈。
据统计,杨水才纪念馆(原名杨水才光辉事迹展览馆)从1969年底开馆到20世纪70年代末闭馆,国内外先后有20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
忆起杨水才,现已年过八旬的原桂村公社党委书记张建勋满怀深情地说:“我与水才同志共事多年,那年全村党员选他当支书,他就是不干,非要干副支书不可。他为人谦虚,很会做群众工作,办法多,脑子灵,讲起话来群众爱听,杨水才同志的精神,啥时候也不会过时。”
据了解,杨水才当年主动“让官”,也有身体方面的原因,他身患肺结核、胃溃疡、胆结石三种严重疾病,很担心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带领大家干好工作,但更重要的一条,还是因为他的“为人谦虚”。
原《许昌日报》记者,后曾任杨水才纪念馆馆长的荣建勋回忆:“水才同志生前有五次接受过我的采访。每次采访他后我都睡不好觉,他的事迹太感人了。比如,他因积劳成疾而身患多种疾病,最难治的是肺结核,他连终身大事也怕连累别人,硬是拒绝为他提婚事。”
杨水才去世时40出头,生前一直未婚。以前在他的事迹介绍中,曾说村上有个“恶霸”在他退伍后给他提亲,想以这种“糖衣炮弹”拉拢他。但杨水才识破了这个“阶级敌人”的“美人计”,当即正言厉色地拒绝了“恶霸”的提亲。
关于这个话题,现年86岁,曾在土改前任水道杨村文教委员的杨中选老人做了详细的延伸。杨中选告诉笔者,当年,杨水才不中某些人的“美人计”确有其事。但他终身未婚,关键是因为他的“道德品质好”。老人自问自答:“杨水才那么好一个人,坏人想利用他来给他提亲,他不答应。那有没有贫下中农给他提亲呢?可多哩!水才人长得英俊,又有才干,即使有病,当时也有好多姑娘愿意嫁给他。我就给他提过亲,可是,水才就是不找对象,他怕跟人家姑娘共不了白头,拖累了人家啊!”
水道杨村的杨振山老人也熟悉、敬佩杨水才。听杨中选老人这么一说,也接过了话茬儿:“为啥杨水才走了这么多年,他在俺村的口碑还恁好哩?就是这人硬铮,人品好得很。”
在水道杨村采访,随处可见绿树掩映着的精美小楼和宽敞洁净的农家院落。单看村貌,便可推断出村民生活的富裕殷实。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达5000多元。村民杨建欣告诉笔者:“水道杨村发展得不赖,主要还是杨水才打的基础好。俺村现在全是旱涝保收的水浇地,吃粮自然不愁;当初,建三级提灌站时俺村培养了一批农机手,到后来带出了一批拖拉机、汽车司机,现在村里好多家都成了运输专业户,挣钱自然不愁;杨水才创办的农中到现在还在办着,虽说校名已换成了许昌职业中专,但仍然在为咱们培养着实用人才,智力资源自然也不愁。水道杨村有这么几不愁,就是现在说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咋能落到后头?”
丰碑竖在人民心中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有诗曰:“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杨水才无疑属于后一种人。
杨水才活在人民心中的明证,从杨水才纪念馆的毁而重建可见一斑。
1982年麦收前的一天晚上,已经闭馆的杨水才光辉事迹展览馆因电线短路引发大火,虽经乡亲们全力扑救,整个展览馆的房顶及部分展品还是被毁。水道杨村及周边的乡亲们在痛心之余,每逢节庆假日,依然要带上祭品,或到展览馆的旧址,或到杨水才的墓地,以当地世代相传的礼仪,缅怀祭奠他们心中的英雄。
1994年11月,桂村乡人大主席团组织乡人大代表视察、检查政府工作时,看到遭火灾以后的杨水才光辉事迹展览馆已面目全非,纷纷向政府提议,尽快对展览馆予以修复。
在修复展览馆的问题上,人大代表们当然也听到了个别不同的声音。有些年轻人认为杨水才是自找苦吃的“老实人”,觉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修复杨水才展览馆没什么作用,还不如把修复资金用来办两个企业。
面对一些人的糊涂认识,桂村乡人大代表、水道杨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岳西平明确地表示:“有和没有展览馆不一样。展览馆是我们学习、弘扬杨水才精神的地方。这么多年来,我们村各项工作能够走在全乡的前面,成为许昌县的文明村、小康村,离不开弘扬杨水才精神。杨水才不仅是六七十年代干部、党员的优秀代表,也是当今广大基层干部的榜样。”
岳西平的发言,赢得了广泛的赞同。在当年的乡人大代表会议上,与会的60多名代表全票通过了修复杨水才光辉事迹展览馆的建议。不久,桂村乡即成立了由一名副乡长挂帅的杨水才事迹展览馆重建小组。后因人员变动,展览馆重建工作未能正常开展。
时至1998年,在许昌县人大第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修复杨水才光辉事迹展览馆的议案被郑重提交上来。代表们通过认真审议,一致认为:修复杨水才事迹展览馆,对于开展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推动两个文明建设,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杨水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也不能丢。修复议案被一致通过。
得知杨水才光辉事迹展览馆将修复重建的消息后,许昌县社会各界给予修复工程大力支持,不长时间,即捐款80多万元。修复工程开工之时,水道杨村的乡亲、四邻八村的代表、许昌职业中专(原桂村农中)的师生及众多被杨水才事迹感动过感动着的人,纷纷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老大娘,尽管帮不上什么忙,也总爱站在附近看着工程的进展,拿一位老人的话说,“比自家盖房子还操心”。
2001年6月底,重建后更名为“杨水才纪念馆”的新馆揭幕。原中顾委秘书长李力安及省、市、县、乡及群众代表一万余人,参加了隆重的揭幕仪式。而今,树立着杨水才高大汉白玉雕像的纪念馆已被确定为河南省党员及大中小学生的教育基地。杨水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名言又被越来越多的人再次吟诵。
说到“小车不倒只管推”这句名言,笔者十分愿意向大家推荐胡乔木缘此写就的《小车》一诗:
小车不倒只管推,老汉推车出如归;
上坡下坡慢慢走,百里平川看鸟飞。
小车不倒只管推,路远不过一身灰;
豺狼虎豹都领教,千人开路万人随。
小车不倒只管推,军号能吹只管吹;
号声吹得人心亮,吹得行车有指挥。
小车不倒只管推,车倒扶起往前追;
扶不起来也没啥,滚滚长江浪浪催。
胡乔木的这首诗发表在1983年7月21日的《解放军报》上。他在此诗的附言中写道:“小车不倒只管推,原是河南省许昌桂村公社水道杨大队的党支部副书记兼桂村农业中学校长杨水才同志爱讲的一句名言。杨水才同志1949年参军,1956年入党,1966年12月因肺结核病去世,是位著名的劳动模范和革命积极分子。好久没见再提起他了,不知跟1966年的动乱有什么关系没有。无论如何,他的这句话很值得流传,连沈从文先生也写过‘独轮车虽小,不倒永向前’的诗句。我因看了这个句子,记起原话,念念不忘,就想拿笔作题目写一首民歌体诗,诗是没有写好,可为了宣传这句话,还是把它发表了。”
胡乔木这首诗连同这一大段言辞恳切的附言,就镌刻在杨水才墓前左边的一块青石上。
就在笔者结束采访,恋恋不舍地将离开水道杨村之际,送笔者登车的杨水才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老刘顺口告诉我一个消息,与水道杨村相距不远的许昌县兴源铺村农民赵兰卿等人,已来过杨水才纪念馆数次,现正准备拍摄影片《杨水才》。
这帮朴实而新潮的庄稼汉要拍杨水才的事迹,由此可见,“活在人民心中”的杨水才,是多么富有精神魅力。
( 责编 雷 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