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字、音、气、节,是唱、念艺术中的四项技术要素。这些技术手段都要用来为表达感情、刻画人物服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来。声音优美悦耳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做到在唱、念时以声传情,则应该是主要标准。使观众通过听唱,领会传达的内容。这种唱才是有情之曲、有情之声。有曲有声而无情,只能悦听众之耳,而不能动听众之心。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才能深深地感动观众或听众。因此,吐字、发声、运气,唱腔技巧等,既要规范、科学,又要讲技法,还要与其他艺术门类“行之相通,均可借鉴”的融会,从而做到有好的嗓音,才能唱出动人、动听的声音。
关键词:蔡英莲 “形象发声方法”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0-0178-02
戏剧有“唱、念、打,四功五法”等组成。“唱”摆在第一,因此,吐字、发声、运气,唱腔技巧等,极为讲究,既要规范、科学,又要讲技法,还要与其他艺术门类“行之相通,均可借鉴”的融会,从而做到有好的嗓音,才能唱出动人、动听的声音。作为地方戏演员,要想学好、唱(演)好,必须具备过硬的唱功;要想唱得好,嗓子的天赋条件固然重要,后期的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嗓子天赋条件不好的,经过科学的发声、运气与行(唱)腔的锻炼,可以练成好嗓子;嗓子天赋条件好的,如果不善于科学发声锻炼,好嗓子也会唱坏。
历代前辈艺术家对于戏剧的如何进行声、腔等锻炼,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但是由于受到文化水平以及各原因的限制没有能上升为理论。任职于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国家级传承人的蔡英莲女士,当演员时是位执著的治艺者;当教授时又是一位执著的治学者。她曾先后学习“梅派”“程派”,最后投入张君秋先生门下。多年来跟随张先生演出授课,从张先生教学的得力辅弼,进而成为“张派”艺术教育家。在讲学时,她研究梅、程等许多名家演唱中的发声、吐字、运气、行腔等,了解到各自不同的方法。结合她过去所学到的前辈在声腔锻炼方面的经验,分析研究,从而进行总结,上升为理论。这样就把前人只能做得到,却不能说明白,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方法,变成理论教学的宝贵资料。
2012年10月1日至10日,应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王评章院长的邀请,蔡英莲教授专程到福州,为福建省戏曲骨干演员(闽剧、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和南音)开设“艺术嗓音人门与科学演唱训练”培训班。笔者于4-6日,在福建省闽剧艺术中心五楼排练厅有幸聆听了蔡英莲教授讲课。
蔡英莲教授在指导我们(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吐字、用气方法方面,有独到的技巧和精辟的理论。如她对“艺术嗓音的性质”简化为:“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感悟艺术、思维艺术、苦练的艺术”。将“艺术嗓音的规格”划分为:“甜、亮、脆、水、圆,高、中、低三个音城自如到上下贯通”等等。蔡教授这些耳目一新的论述,令人大开眼界,深入人心,而且犹为好记、好学。
笔者作为地方戏剧种演员,早期在艺校闽剧班学戏时还没设专业的视唱练耳课,唱腔时老师总是一把主胡一拉,唱一句,学生跟一句。根本不懂什么艺术嗓音规格以及运气等方法。通过这次听蔡教授的讲课,使笔者多年以来所遇到的声、(行)腔问题,忽然间毛塞顿开。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是如饥似渴的做笔记。联想笔者的行当为丑旦,经常在舞台上扮演彩婆子(闽剧行话),在声与腔上,总是强调字咬的明,但行腔总是不圆润,用的嗓音都是自己的原嗓,根本不知道什么艺术嗓音、规格及腔、鼻、口三腔共鸣等述语,也不知找脑门音与头顶上共鸣音及如何打开胸腔等方法,更不知嗓音发声点都用于前头腔原理,固演唱时声源不厚、不亮,且黯淡。在唱腔、台词发音上也没有高、中、低三个音城。
通过“蔡氏形象发声方法”训练后,笔者懂得了气息的把握,诸如将气息行成条线而存至丹田,从上呼出下丹田控制,丹田均匀给气,吸的越深,气息越长,歌唱才能主动的道理;知道了开唱时,首先情绪要先调动起来,用鼻腔吸入气,气入肺,闭上嘴,鼻根深处往里吸,肺扩大后气充盈,把气最后入到丹田储存住,压住气再唱;明白了什么叫腔共鸣:鼻腔、头腔、口腔、胸腔等“四腔”在一条线上共鸣合一,才能声音达远,好听,悦耳等理论。而且我还照着蔡教授教的演唱中的形象感觉(方法)进行练习:首先,头顶天,气人地,立颈、压肩、开肋、腰涨、吸肚、提臀,顶住丹田(屏气),吸上腭,口腔送气呼出,咬住字、穿鼻、放声,并要有立体感。通过以上练习后,能掌握了老师所教的“用心灵当支撑,打开了胸骨,舒展了面目。在以眼神、鼻梁为点,上吸下叹,压肩拨肋,口腔上膛提起,喉管打通,口齿舌尖咬字,唱腔在上胸膛旋转等以保持气息稳定”要领。为此,并在后来的表演(唱)中还有了明显的变化,如唱腔有了韵味,懂了走旋转音,演唱中有了高低音,且有粗有细,有薄有厚。在艺术表演、情绪等方面的喜、怒、哀、乐、惊、恐等,以及对人物、内心、个性表演有了长足进展,改正了以往一些不善于用气,发声的毛病,纠正了偏向,改变了中气不足、音域打不开,甚至每唱嘶哑的偏向,逐步向唱、念顺畅、音色优美及“蔡氏形象发声法”所教授的艺术嗓音标准“甜、亮、脆、水、圆”迈进。
唱在戏曲表演四功中居于首位,它是角色已经说出来的或者还没有说出来的(内心独自)诗的语言配上音乐旋律,由演员演唱出来,來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在传统戏曲中,特别是地方戏剧目中,有不少是以唱为主的唱功戏,地方戏曲的名角们都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发展创造,各具特色,她们之所以成名成派,主要表现在善于以唱腔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
对于唱的要求,总的说应该是声情并茂,动听、动情。具体地说就是:字要正,腔要圆,板要稳,情要切。“字正腔圆”是对演唱最基本的要求。“拴字如拴兔,每字圆如珠”。唱是唱情的,以情带声。不论你的自然音色有多么美,音调多么悦耳,如果不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没有生命力。戏曲学唱之前,首先要分析唱段词意,是什么人唱的,在什么情况下唱的,每段每句唱的意思是什么,然后把它朗诵一遍,辨其高低、快慢,将心比心地体会神情,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今后,笔者将谨记蔡教授所授的方法,把蔡教授所教授的精髓——“以情带声,以情贯神,以神引唱”作为指导方向,苦学勤练,力争在表演、唱、念等方面更上一层楼,为观众献上最好、最美的舞台表演形象和动人、动听的声音、唱段。
参考文献:
[1]王炳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阐述[J].黄河之声,2018,(24):32.
[2]任占涛.论中国动画的“唱”和“念”——以戏曲唱腔和念白的移植为例[J].中国电视,2017,(01):90-94.
[3]于林青.关于“韵味”[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03):17-25.
[4]李静.现代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的比较研究[J].大舞台,2014,(07):133-134.
[5]李应红.浅谈戏曲演员如何塑造人物[J].当代戏剧,2014,(04):56-57.
[6]朱夏君.20世纪昆曲唱腔研究三论[J].戏剧艺术,2014,(03):27-34.
[7]李可燕.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的关系[J].艺海,2014,(04):40-42.
[8]石生朝.論戏曲唱腔的基本结构特征[J].艺海,2008,(01):60-67.
[9]韩勋国.“字”“声”“腔”的审美特征与传“情”——“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新释[J].中国音乐,2005,(03):135-138+148.
[10]冯效刚.声情并茂——中国传统唱论美学思想初探[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04):19-25.
[11]李庆森.戏曲唱腔的发展规律及表现特点[J].音乐研究,1982,(03):71-81.
[12]吴威.论声乐表演中的“以情带声”和“以形辅声”[J].艺术评鉴,2018,(16):41-43.
[13]王增辉.论声乐艺术中“以情带声”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5,(08):64.
[14]王金晶.声情并茂 以情带声——浅谈如何处理好声乐表演中的“声”与“情”[J].艺术科技,2013,(04):182-184.
[15]陈建安.以情带声以声表情——浅谈声乐演唱中情感的把握[J].音乐时空,2013,(03):82-83.
关键词:蔡英莲 “形象发声方法”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0-0178-02
戏剧有“唱、念、打,四功五法”等组成。“唱”摆在第一,因此,吐字、发声、运气,唱腔技巧等,极为讲究,既要规范、科学,又要讲技法,还要与其他艺术门类“行之相通,均可借鉴”的融会,从而做到有好的嗓音,才能唱出动人、动听的声音。作为地方戏演员,要想学好、唱(演)好,必须具备过硬的唱功;要想唱得好,嗓子的天赋条件固然重要,后期的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嗓子天赋条件不好的,经过科学的发声、运气与行(唱)腔的锻炼,可以练成好嗓子;嗓子天赋条件好的,如果不善于科学发声锻炼,好嗓子也会唱坏。
历代前辈艺术家对于戏剧的如何进行声、腔等锻炼,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但是由于受到文化水平以及各原因的限制没有能上升为理论。任职于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国家级传承人的蔡英莲女士,当演员时是位执著的治艺者;当教授时又是一位执著的治学者。她曾先后学习“梅派”“程派”,最后投入张君秋先生门下。多年来跟随张先生演出授课,从张先生教学的得力辅弼,进而成为“张派”艺术教育家。在讲学时,她研究梅、程等许多名家演唱中的发声、吐字、运气、行腔等,了解到各自不同的方法。结合她过去所学到的前辈在声腔锻炼方面的经验,分析研究,从而进行总结,上升为理论。这样就把前人只能做得到,却不能说明白,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方法,变成理论教学的宝贵资料。
2012年10月1日至10日,应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王评章院长的邀请,蔡英莲教授专程到福州,为福建省戏曲骨干演员(闽剧、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和南音)开设“艺术嗓音人门与科学演唱训练”培训班。笔者于4-6日,在福建省闽剧艺术中心五楼排练厅有幸聆听了蔡英莲教授讲课。
蔡英莲教授在指导我们(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吐字、用气方法方面,有独到的技巧和精辟的理论。如她对“艺术嗓音的性质”简化为:“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感悟艺术、思维艺术、苦练的艺术”。将“艺术嗓音的规格”划分为:“甜、亮、脆、水、圆,高、中、低三个音城自如到上下贯通”等等。蔡教授这些耳目一新的论述,令人大开眼界,深入人心,而且犹为好记、好学。
笔者作为地方戏剧种演员,早期在艺校闽剧班学戏时还没设专业的视唱练耳课,唱腔时老师总是一把主胡一拉,唱一句,学生跟一句。根本不懂什么艺术嗓音规格以及运气等方法。通过这次听蔡教授的讲课,使笔者多年以来所遇到的声、(行)腔问题,忽然间毛塞顿开。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是如饥似渴的做笔记。联想笔者的行当为丑旦,经常在舞台上扮演彩婆子(闽剧行话),在声与腔上,总是强调字咬的明,但行腔总是不圆润,用的嗓音都是自己的原嗓,根本不知道什么艺术嗓音、规格及腔、鼻、口三腔共鸣等述语,也不知找脑门音与头顶上共鸣音及如何打开胸腔等方法,更不知嗓音发声点都用于前头腔原理,固演唱时声源不厚、不亮,且黯淡。在唱腔、台词发音上也没有高、中、低三个音城。
通过“蔡氏形象发声方法”训练后,笔者懂得了气息的把握,诸如将气息行成条线而存至丹田,从上呼出下丹田控制,丹田均匀给气,吸的越深,气息越长,歌唱才能主动的道理;知道了开唱时,首先情绪要先调动起来,用鼻腔吸入气,气入肺,闭上嘴,鼻根深处往里吸,肺扩大后气充盈,把气最后入到丹田储存住,压住气再唱;明白了什么叫腔共鸣:鼻腔、头腔、口腔、胸腔等“四腔”在一条线上共鸣合一,才能声音达远,好听,悦耳等理论。而且我还照着蔡教授教的演唱中的形象感觉(方法)进行练习:首先,头顶天,气人地,立颈、压肩、开肋、腰涨、吸肚、提臀,顶住丹田(屏气),吸上腭,口腔送气呼出,咬住字、穿鼻、放声,并要有立体感。通过以上练习后,能掌握了老师所教的“用心灵当支撑,打开了胸骨,舒展了面目。在以眼神、鼻梁为点,上吸下叹,压肩拨肋,口腔上膛提起,喉管打通,口齿舌尖咬字,唱腔在上胸膛旋转等以保持气息稳定”要领。为此,并在后来的表演(唱)中还有了明显的变化,如唱腔有了韵味,懂了走旋转音,演唱中有了高低音,且有粗有细,有薄有厚。在艺术表演、情绪等方面的喜、怒、哀、乐、惊、恐等,以及对人物、内心、个性表演有了长足进展,改正了以往一些不善于用气,发声的毛病,纠正了偏向,改变了中气不足、音域打不开,甚至每唱嘶哑的偏向,逐步向唱、念顺畅、音色优美及“蔡氏形象发声法”所教授的艺术嗓音标准“甜、亮、脆、水、圆”迈进。
唱在戏曲表演四功中居于首位,它是角色已经说出来的或者还没有说出来的(内心独自)诗的语言配上音乐旋律,由演员演唱出来,來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在传统戏曲中,特别是地方戏剧目中,有不少是以唱为主的唱功戏,地方戏曲的名角们都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发展创造,各具特色,她们之所以成名成派,主要表现在善于以唱腔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
对于唱的要求,总的说应该是声情并茂,动听、动情。具体地说就是:字要正,腔要圆,板要稳,情要切。“字正腔圆”是对演唱最基本的要求。“拴字如拴兔,每字圆如珠”。唱是唱情的,以情带声。不论你的自然音色有多么美,音调多么悦耳,如果不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没有生命力。戏曲学唱之前,首先要分析唱段词意,是什么人唱的,在什么情况下唱的,每段每句唱的意思是什么,然后把它朗诵一遍,辨其高低、快慢,将心比心地体会神情,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今后,笔者将谨记蔡教授所授的方法,把蔡教授所教授的精髓——“以情带声,以情贯神,以神引唱”作为指导方向,苦学勤练,力争在表演、唱、念等方面更上一层楼,为观众献上最好、最美的舞台表演形象和动人、动听的声音、唱段。
参考文献:
[1]王炳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阐述[J].黄河之声,2018,(24):32.
[2]任占涛.论中国动画的“唱”和“念”——以戏曲唱腔和念白的移植为例[J].中国电视,2017,(01):90-94.
[3]于林青.关于“韵味”[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03):17-25.
[4]李静.现代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的比较研究[J].大舞台,2014,(07):133-134.
[5]李应红.浅谈戏曲演员如何塑造人物[J].当代戏剧,2014,(04):56-57.
[6]朱夏君.20世纪昆曲唱腔研究三论[J].戏剧艺术,2014,(03):27-34.
[7]李可燕.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的关系[J].艺海,2014,(04):40-42.
[8]石生朝.論戏曲唱腔的基本结构特征[J].艺海,2008,(01):60-67.
[9]韩勋国.“字”“声”“腔”的审美特征与传“情”——“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新释[J].中国音乐,2005,(03):135-138+148.
[10]冯效刚.声情并茂——中国传统唱论美学思想初探[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04):19-25.
[11]李庆森.戏曲唱腔的发展规律及表现特点[J].音乐研究,1982,(03):71-81.
[12]吴威.论声乐表演中的“以情带声”和“以形辅声”[J].艺术评鉴,2018,(16):41-43.
[13]王增辉.论声乐艺术中“以情带声”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5,(08):64.
[14]王金晶.声情并茂 以情带声——浅谈如何处理好声乐表演中的“声”与“情”[J].艺术科技,2013,(04):182-184.
[15]陈建安.以情带声以声表情——浅谈声乐演唱中情感的把握[J].音乐时空,2013,(0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