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消费扩容升级研究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jiawei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在培育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双循环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国内消费扩容升级既能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动力源,又能促进外循环,协调双循环良性发展。国内消费扩容升级的潜力主要来源于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攀升,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经济结构持续改善,消费支出比例有较大增长空间;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农村消费潜力得到释放;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消费金融供给弹性较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消费扩容升级应统筹推进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综合施策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培育壮大消费增长新动能,精准发力吸引海外消费回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内消费;扩容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1)07-0001-09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中美博弈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浪潮迭起,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和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全球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5月,党中央基于国内发展形势、把握国际发展大势,提出了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党和国家提出的新战略,目的是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完整可控的内需体系,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1]。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是一个重大科学判断,也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纵观世界大国和强国的经济发展之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从而提高国家经济的自主性和安全性[2]。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不仅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国际需求也迅速下降,世界经济衰退明显,在此背景下,扩大国内消费、培育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十分必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核心是“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堵点和梗阻[3]。扩大内需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消费是扩大内需的根本所在,也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激发内需、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潜力释放,是有效应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居民消费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基于消费环境、消费市场、消费升级、消费结构、消费动力、消费者行为等多个视角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为丰富消费理论研究、解决消费实践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部分学者又将研究视角转向这一领域。李小玉等(2020)认为大力促进新兴消费发展、着力释放内需潜力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有力举措,并以江西省为例,分析了当前新兴消费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提出對策,以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4]。王琪延、曹倩(2020)对双循环背景下的北京居民休闲消费问题进行研究,通过2011年和2016年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北京居民休闲消费总体良好,但增速放缓,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环境和消费结构等有待改善,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助推双循环背景下的居民消费升级[5]。刘连舸等(2020)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视角分析了双循环背景下我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存在的问题以及消费主体发展的新趋势,并从消费环境、民生保障、消费模式、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了扩大国内消费的政策建议[6]。计金标等(2020)基于税收的角度研究了提振国内消费、促进双循环发展的政策,他们认为税收政策可从供需两端刺激居民消费,但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和政策在刺激消费、促进“双循环”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减税降费、调整税率、放开免税品市场、完善税收优惠措施等[7]。李世美等(2020)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了居民消费升级与经济双循环的理论逻辑关系,结果表明消费升级是扩大内需和构建经济双循环的内生动力,居民消费升级不仅受到收入等需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经济转轨过程中消费制度供给的影响。他们还从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制度改革路径[8]。陈彦斌(2020)认为传统经济循环机制下的积极宏观政策容易导致衰退式泡沫和债务攀升,构建双循环经济可以规避这些问题,而双循环的关键在于要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尤其是着力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9]。李猛(2021)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存在消费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为此,他建议有针对性地采取包括扩大有效投资、以消费促进国内经济内循环的政策建议[10]。
  不难发现,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扩大内需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以“双循环消费”为主题词对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相关的研究文献仅有10余篇,且研究的视角较为单一,区域性较为显著,从整个宏观层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消费扩容升级的系统性研究还比较少见。本文基于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和相关政策意见的基础上,围绕构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同时结合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重点对国内消费扩容升级的机理、潜力和路径开展研究,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不仅能够为促进国内消费扩容升级提供参考,也能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新思路。
  二、国内消费扩容升级促进双循环的机理分析
  国内消费扩容升级是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推动力,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密切相关,二者的逻辑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消费扩容升级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动力源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经济循环的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4个环节,其中生产环节属于供给侧,交换和分配环节属于流通领域,而消费属于需求侧,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又告诉我们,经济循环的过程就是供给和需求不断匹配的过程,因此,消费对经济循环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11]。具体而言,一方面,国内消费扩容能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基础。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随着国内市场的扩容,国内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益将不断提高,并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市场,企业间竞争加剧又会刺激竞争主体增加投资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因此,国内消费的扩容将为提升国内大循环的供给质量和水平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国内消费提质是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不仅能够缓解当前中国面临的供需结构不匹配问题,还可以引致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需求又会通过经济循环过程传导到供给侧,刺激和带动高质量的生产,从而推动供给侧改革,促进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水平,而这又会进一步产生引致需求,实现国内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加速构建国内大循环格局。例如,在疫情期间,由于居家隔离的原因,激发了许多新的线上消费需求,互联网教育、远程医疗、无人配送、电子政务、在线办公等发展火爆,“无接触经济”成为了新宠,这不仅给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市场空间,同时也为我国各个行业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契机。反之,若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将会降低供给质量和效率,国内经济循环放缓,其结果甚至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随着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结构正在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模式逐渐由投资驱动转向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但是,短期内投资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依然会发挥主导作用,以2019年为例,投资占全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2%,仍处于高位水平。随着新基建的加快落地、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未来对投资的需求将会继续增加,投资仍将在推动经济增长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相比较投资而言,扩大消费的意义更为重要,消费不仅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而且对于社会民生也具有重大意义。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居民收入的增长,这是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表现。通过扩大国内消费,提高消费层次和水平,还能引导供给端主动升级,同时带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持续升级,实现国内经济健康和谐大循环。
  (二)国内消费扩容升级为外循环提供新动能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消费大市场,中国居民消费的增长和升级是当前形势下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中产阶级的数量不断壮大,加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消费领域的广泛运用,中国国内正在形成一个充满活力、持续升级的超大型消费市场,对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带动世界经济增长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12]。从消费支出占比的国际比较来看,以2018年为例,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名义GDP的比例为55.1%,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印度和巴西等金砖国家,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居民消费具有较大的发掘潜力,对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十分明显。从对外经济合作的角度来看,国内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是吸引国际投资、促进国际贸易的重要手段,甚至近年来在面对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冲击下,2020年中国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依然保持总体稳定。国内部分一线城市的美国和欧盟商会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外资企业不愿意转移在华投资,其主要原因在于外资持续看好中国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及其释放出来的持续升级潜力。因此,我国超大规模的国内消费市场容量和不断升级的居民消费潜力,对于促进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稳定全球供应链、锁定全球产业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国内消费扩容升级能够协调双循环良性发展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际贸易摩擦升级的影响,逆全球化浪潮迭起,实施国际大循环变得异常困难,出口型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和转型考验,必须开发国内市场,挖掘国内需求,由外转向内,更多地依靠国内市场来实现企业发展,因此,国内经济大循环是双循环的立足点。但是,实施国内大循环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和弱化国际循环,而是要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国际循环。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原理,实施国内经济大循环能够引发“国内市场效应”,即:拥有较大规模国内消费市场的国家,在实施国内大循环过程中,不仅可以维护经济稳定,还可以有效支持国内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协调[13]。这一理论背后的依据是拥有超大规模消費市场的国家能够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生产和研发成本,在国际市场上保持价格优势和竞争力。我国不仅拥有14亿人口的消费群体,而且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国内具有强大的消费潜力,完全符合上述理论的条件。因此,畅通中国国内大循环可以促进国际循环,从而实现双循环良性协调发展。换个角度来看,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居民消费升级所需求的产品可以通过本国生产和国外进口两个渠道提供,通过本国渠道提供能够直接带动国内经济大循环,通过进口渠道提供不仅可以增加对外贸易,还能够借此引进国外新的消费业态和消费理念,这又会进一步激发国内消费升级,带动国内大循环,从而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三、国内消费市场扩容升级的潜力分析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的新型消费模式和消费业态不断涌现,这些都为我国国内消费潜力释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攀升,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
  一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决定购买力和消费潜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国内消费扩容升级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也在持续攀升,200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0.426 6万元,2008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27 1万元,2019年再次突破了3万元大关,达到了3.073 3万元,是2000年的7.2倍(如图1所示)。与此同时,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2019年超过4亿人,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数量还会持续扩大,预计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达到8亿人。而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强大的购买力和强烈的消费意愿,必将为我国国内消费市场扩容提质带来强大的内生动力,对经济增长和双循环的拉动作用也将更加凸显。   根据消费经济理论,消费受收入总量、收入结构和收入分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从收入总量来看,由于总消费和总收入之间是正相关,而根据图1可知,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国内消费的潜力巨大、动力十足。从收入结构来看,长期以来工资性收入在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过60%,是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最重要支撑。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说明城镇居民通過创业、理财等途径获得收入的渠道增多,财富效应扩大,保证了城镇居民消费的可持续增长。
  就农村居民的收入而言,持久性收入占比较大且上升明显,尤其在早些年,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农产品种植和销售,受自然环境和价格变动的影响,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村消费受到较大程度的抑制。近些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迅速增长,并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这表明农民已逐渐摆脱过去被农村土地单一约束的状况,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或创办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由单纯从事农业生产转向从事工业和服务业,从而有利于农村消费的持续增长。从收入分配状况来看,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以2019年为例,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4万元,而农村居民只有1.6万元,二者差距明显,全社会的基尼系数依然高于国际警戒线,且自2015以来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4]。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更加关注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政府的转移支付也更加倾向于农村居民和弱势群体,近些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城镇居民,长期下去,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将会不断缩小,这有助于促进社会总消费量的不断提升。
  (二)经济结构持续改善,消费支出比例增长空间较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持续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11年至2019年我国平均消费率为53.4%,其中2019年我国GDP总量为99.4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为55.1万亿元,最终消费率达55.4%,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7.8%,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2020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上半年居民居家隔离期间消费受挫,但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依然达到了54.3%,可见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根据中国银行研究院的预测,未来5年,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作用还将持续提高,该项研究预计到2025年,消费占我国GDP的比重将达到60%(如表1所示)。
  从国际比较来看,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以2019年为例,全年国内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为38.6万亿元,其中居民消费率仅为38.78%,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甚至比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同期水平还要低,具体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仍有较大的空间。
  (三)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农村消费潜力得到释放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也在持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续提升,消费习惯也随之改变,加上“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绝对贫困人口实现了全面脱贫,广大农村居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迈上了新台阶,农村消费潜力得到了极大释放。从增速来看,近几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明显快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速,两者的差距不断缩小。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低收入群体的
  边际消费倾向要显著高于高收入群体,因此,随着乡村振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消费将有效扩容,从而带动我国居民整体消费的快速增长。此外,乡村振兴过程中伴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新建和完善,尤其是农村道路交通、物流体系和通信设施等的建设将成为重点内容,仅2019 年全国就建成农村地区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超过8 000公里,物流企业也纷纷瞄准农村市场,加快布局物流、仓储新基建等,实现快递业务进镇入村,这些都为激发农村消费市场活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4]。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消费金融供给弹性较强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消费金融支持是释放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中国居民的谨慎性动机较为强烈,习惯于进行较大比例的预防性储蓄,以备将来不时之需或应急使用,从而带来较大程度的消费压抑。因此,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降低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缓解消费压抑,提高现时消费的积极性。而有效的消费信贷支持能够弥补居民短期收入不足的问题,帮助居民实现跨周期消费。
  预防性储蓄和消费压抑现象一直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国内储蓄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维持在40%以上的高位水平,反映了人们对收入不确定性的谨慎性预期。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储蓄率虽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全球25%的平均储蓄率。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消费金融是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扩容升级的有效途径,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总体不断完善,截至2019年底,居民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参保总人口数分别达到了9.67亿、2.05亿、2.55亿。尽管如此,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我国面临养老和退休保障资金的严重压力。不仅如此,农村和城镇的社会保障水平差距依然较大,随着国家对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将会激发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释放[15]。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各类消费金融产品层出不穷,消费金融供给正在不断扩大。从覆盖面来看,当前我国有约40%的成年人能够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而发达国家的覆盖率普遍在80%以上,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消费金融支撑消费潜力释放的弹性较大。
  四、双循环格局下国内消费扩容升级的路径
  当前,扩大内需的主要掣肘在于国内供给质量不高、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结构性失业尚存,以及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预防性储蓄依然处于高位,加上全球疫情蔓延持续冲击国际需求等,因此,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更好地畅通国内大循环,同时积极引领国际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一)统筹推进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供给和需求是市场整体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同时,强有力的消费需求牵引也是实现供给效率的必要条件。因此,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统筹结合起来,促进两者高水平协调对接[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劳动力要素资源优势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不仅抑制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更使得许多本土企业忽视了国内市场。许多企业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貌似占有一席之地,实则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而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冲击,这些弊端逐渐暴露,对此,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科学研判,提出要把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转向供给侧,通过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长期以来的供求“低水平均衡陷阱”[17]。2015年以来,为化解产能过剩、供需错配、供给质量不高等问题,基于“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供给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大量需求也同时被创造和释放出来,居民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上升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如此,我国的需求侧仍然存在结构性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近些年基建、房地产等领域投资需求旺盛,而居民消费需求却相对不足,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需求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更加凸显,国内消费需求的复苏进程较为滞后[18]。因此,在谋划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一宏观经济战略时,我国迫切需要扩大内需,构建国内大市场,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把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统筹结合起来,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动态平衡,最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相比,国内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仍然有待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群体的国内消费。因此,一方面应着力优化国内市场供给,引导企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不断提高国产商品质量和服务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国产品牌建设,注重对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保护、传承、发掘和发展,同时大力开展增品种、优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培育一批中国自主品牌,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此外,还要积极改善进口商品供给,适当调整关税措施,依托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扩大优质商品进口,以满足国内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来看,需要从4个方面加以统筹协调。一是供给侧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这是国内大循环背景下实现消费扩容的最重要途径。国内消费包括多个方面,其中居民消费是最核心的内容,在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水平和就业情况是首要的。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国内外经济增长率都有所下滑,随着国外疫情的持续蔓延,一些国家的经济环境快速恶化,许多传统出口型企业面临经营窘境,提供的就业岗位有所减少,员工的收入水平难以提高甚至有所下降。在疫情短期无法消失的情况下,出于谨慎性考虑,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储蓄,减少消费[19]。因此,扩大消费的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大力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供给侧与投资需求的关系,投资是扩大生产供给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投资需求既属于需求侧,也属于供给侧。国内大循环背景下,加大投资需求不仅能够带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畅通运转,还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造培育新兴产业,进而提高供给的质量,优化供给结构。结合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投资需求应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医疗健康、休闲娱乐、公共安全、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以提高我国国内产业的综合配套能力,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畅通。三是供给侧与政府购买需求的关系,相比较前两者,政府购买需求占比较小,但由于政府的财政支出具有支出方向准、资金筹措快、刺激作用强等显著优势,因此,通过扩大政府购买可以快速直接地带动社会需求。政府购买的主要方向在于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具体应重点围绕公共基础设施、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这样既带动了投资又激发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四是供给侧与国际需求的关系,双循环不是单纯的内循环,而是实施国内大循环的同时,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20]。国际需求是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循环的重要动力,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而言,一方面要在严格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稳定国际供应链和出口规模,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一带一路”倡议、RCEP、中欧投资协定(BIT)等机遇,深入开展区域合作,构建区域价值链,并力争在主要产品、核心产业上主导区域价值链,从而提高我国产品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1]。
  (二)综合施策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如前所述,我国居民消费潜力较大,消费扩容升级是大势所趋,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消费形态、消费方式和消费地区,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瞄准堵点,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有效激发居民的消费动力、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活力,为畅通双循环增添动力。
  第一,优化国内消费环境,加强公共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性,不断扩大和完善居民公共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5G、物联网、大数据、VR等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体育运动、医疗保健、生活购物、教育养老等传统民生类消费基础设施,要合理布局、加快建設,提高对居民的覆盖面,方便居民就近消费。对于新型消费基础设施,要优先覆盖中心城市、核心商圈、产业园区、物流企业集聚区等,以夯实新型消费发展的流通基础。基础设施完善以后,要通过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运营、管理。同时,政府部门要制定高标准监管体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消费领域信用体系,逐步完善营商环境、消费环境评价机制,有效净化消费环境,促进市场主体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第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水平,夯实居民“能消费”“敢消费”的民生基础。大力促进就业、支持创业,强化对中小微企业这一就业最大“容纳器”的财税支持,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通过“保市场主体”带动“保居民就业”[22]。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手段开展培训再教育,降低结构性失业。在保障工资收入的基础上,建立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重点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适当调节收入分配和支出结构,增加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收入占比。持续推进社会保障网络建设,提高社保的覆盖面、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加强对基本医疗、教育和低保的投入力度,以及对生活困难群体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失业保险的覆盖面。
  第三,打通物流、消费堵点,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激发农村消费的关键在于要加快建设商品“下乡进村”流通体系,依托“互联网+”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实现优质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借助邮政、供销社等系统优化布局农村地区商业网点,实施“邮政在村”、推进“电商进村”、升级“快递到村”,不断拓展农村供应渠道。此外,要增强适应农村居民消费的商品供给能力,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
  第四,强化对居民消费的金融支持和税收调节。金融是促进消费重要催化剂,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和相应的移动支付不仅可以有效刺激消费增长,还能够优化居民消费结构,因此,要不断优化线上支付环境,降低市场主体经营成本和消费者支付成本。同时要发挥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大对新型消费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强化对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的金融服务。在税收调节方面,鉴于减税降费不仅能够直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且可以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和经营活力,达到从供需兩侧同时提振居民消费的效果,因此要继续坚持减税降费的大方向。同时在合理的空间内要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税率,普惠性减轻消费者的税收负担,及时推出促进旅游等服务业消费的税收优惠措施,强化税收对收入再分配的调控力度,着力提升具有较高消费倾向的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提高其消费意愿,有效释放其消费需求。
  (三)培育壮大消费增长新动能
  积极顺应新时代居民消费理念、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的发展趋势,充分撬动传统消费和发挥新兴消费在畅通国内大循环方面的作用,不断培育壮大消费增长的新动能,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首先,培育新型消费模式。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新技术在商业和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将迎来发展高潮,同时考虑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实,应顺势而为、因势而变、借势而强,大力发展“网上餐厅”“网上药房”“网上书店”等居民生活类消费的数字化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拓展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兴消费领域,建设“智慧商家”“智慧街区”“智慧景点”“智慧商圈”等,开启“云逛街”“云观赏”“云体验”等新模式[23]。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居家“虚拟养老院”,鼓励传统商贸企业采用物联网、大数据、AR/V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实现数字化转型,以移动电商、远程诊疗、线上教育、社群营销等新型消费模式增强内需活力、激发消费动能,通畅国内经济大循环。
  其次,优化供给结构。从提供有效供给和创新供给路径两个方面入手,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和市场需求趋势,着重发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信息、绿色等消费领域,促使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中医药健康消费方面,以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医的功能发挥为契机,充分挖掘中医治疗和养生功能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加快实现中药经典名方产业化,大力发展以中医为基础的健康服务业,推广中医特色疗法、独特技法,并将其与养老服务、康复护理、养生保健、体育运动、休闲饮食等相融合,促使其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文化旅游消费方面,重点围绕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康养休闲等方面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并借助智慧旅游平台促进线上旅游消费[24]。支持各地的博物院(馆)、艺术展览馆、自然景区、城市公园、特色街区等适当延长营业时限,繁荣和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大力发展增强现实、虚拟现实、5G等新技术,通过技术和商业的融合,推动文创设计、动漫游戏、互动新媒体、数字出版等一批新兴文化产业的消费扩容提质。信息消费方面,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努力营造优良的数字消费环境,积极推广智慧家居、数字家电、智能汽车等新型信息消费产品。绿色消费方面,通过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的方式,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住宅、新能源汽车、可回收材料等绿色环保产品,同时要加强全民生态文明教育,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最后,加快布局新基建。积极开展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等支撑数字消费升级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赋能”国内大循环。适当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部分新基建项目的门槛,鼓励采取BOT、PPP等多种模式开展新基建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普及IPv6网络的覆盖和使用范围,在家电下乡过程中提高对电子产品的补贴比例。支持通信运营商加快建设一批5G消费体验中心,广泛推进城乡居民的5G消费。扩大无人配送、无人仓储、智能自提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建设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的现代流通体系,实现供应方、中间商、消费者、产品和服务、营销推广、物流配送、回收处理等的全流程数字化运营。
  (四)精准发力吸引海外消费回流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但受到国内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限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大量的国内消费者将目标投向境外,据统计,2015年至2019年间,我国消费者平均每年海外消费额达到了2 600亿美元,一时间海外“爆买”现象热度高涨,需求外溢、购买力外流情况明显[25]。受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居民出境游受限,加上疫情的全球蔓延趋势,这为海外消费回流提供了契机。对此,要把握机会、精准施策。一方面,要以改革税制为先导,根据商品属性和需求特点,逐渐降低进口商品税负,通过调整和优化一部分消费税品目的征管流程,尽可能缩小同类商品的境内外价差。适度放开免税品的经营限制,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进入免税品市场,在部分城市建设一批中国特色的免税店,并且允许所有的免税店对满足条件的中国公民开放,国内消费者无需出国出境即可享受进口价格优惠,这样一来势必能够提高国内居民对免税商品的消费热情,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回流,更大程度上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国内消费者的理性消费教育和引导,加强国内居民对本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对国产商品的品质认可,增强对国货的消费信心,大力提倡优质优价的品质生活,树立务实的消费心态,更加关注商品的效用和功能,摒弃炫耀性、象征性的非理性消费[26]。除此以外,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国内高质产品和高端服务的自主供给能力,优先挖掘健康消费、平台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和消费模式,培育“国潮”消费,引导海外消费加速回流。   五、结 语
  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国内条件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战略。扩大内需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基点,消费是最终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居于核心地位。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攀升,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已经到了消费扩容提质的新阶段。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激发、调动国内消费,促进居民消费升级,需要统筹协调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打通消费堵点、难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模式和消费业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供需两方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形成国内供需良性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人民日报,2020-11-25(006).
  [2]江小涓,孟丽君.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管理世界,2021,37(1):1-19.
  [3]王一鸣.百年大变局、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J].管理世界,2020,36(12):1-13.
  [4]李小玉,等.“双循环”背景下居民新兴消费培育策略——以江西为研究案例[J].企业经济,2020(11):132-139.
  [5]王琪延,曹倩.“雙循环”经济背景下北京居民休闲消费问题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32-40.
  [6]刘连舸,陈卫东,刘旭光.国内国际双循环大格局下居民消费研究及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J].国际金融,2020(10):3-32.
  [7]计金标,应涛,刘建梅.提振国内居民消费、促进“双循环”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20(11):5-10.
  [8]李世美,谭宓,狄振鹏.双循环新格局下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20(12):75-87.
  [9]陈彦斌.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提升居民消费与有效投资[J].经济评论,2020(11):9-13.
  [10]李猛.新时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J].当代经济管理,2021(1):16-25.
  [11]胡博成,朱忆天.从《资本论》到新时代: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1-11.
  [12]贾康.加快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J].群言,2020(12):17-20.
  [13]贾康,刘薇.双循环视域下需求侧改革的内涵、堵点及进路[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1-25].http://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10124.001.
  [14]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2020 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0.
  [15]杨汝岱,袁碧姝.新农保与农村居民消费[J].消费经济,2019,35(1):3-12.
  [16]傅春,赵晓霞.双循环发展战略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路径研究——对十九届五中全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解读[J].理论探讨,2021(1):82-87.
  [17]刘尧飞,沈杰.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供给侧改革分析[J].理论月刊,2016(4):5-9.
  [18]余泳泽,赵成林,张少辉.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目标战略性调整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41(11):3-18.
  [19]吴树新.新冠肺炎疫情后经济走势与稳就业的路径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34(10):38-46.
  [20]任保平,豆渊博.“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政策[J].人文杂志,2021(1):1-8.
  [21]刘尧飞,沈杰.双循环格局下的供应链价值链绿色化转型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20(6):47-53.
  [22]张恒龙,姚其林.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J].科学发展,2020(12):92-100.
  [23]崔苏卫,夏网生.新兴消费:提振消费的新利器[J].群众,2020(10):16-17.
  [24]许先普,陈天鑫.旅游消费、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均衡发展[J].消费经济,2019,35(2):25-33.
  [25]刘尧飞,沈杰,张薇.经济学视域下中国游客海外“爆买”现象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2):100-104.
  [26]余红心,赵袁军,陈青祝.消费外流、结构失衡与经济发展[J].消费经济,2019,35(1):34-40.
  Research on the Expansion and Upgrading of Domestic Consumption
  under the Dual Circulation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Liu Yaofei1,Guan Zhijie2
  (1.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Taizhou College,Taizhou 225300,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59,China)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o build a new “dual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Consumption is the lasting power of economic growth, and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cultivating a strong domestic market and smooth dual circulation. The expansion and upgrading of domestic consumption can not only provide the power source for the domestic economic cycle, but also promote external cycle, so as to coordinat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dual circulation. The potential of domestic consumption expansion and upgrading mainly comes from the continuous rise of residents’ income level and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middleincome group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large growth space of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roportion,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release of rural consumption potential,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the strong elasticity of consumer finance supply. Under the new dual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expansion and upgrading of domestic consumption needs to promote the supply side reform and demand side management as a whole,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policies to release the consumption potential of residents, cultivate and expand the new momentum of consumption growth, accurately make efforts to attract the return of overseas consumption, realize the dynamic 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at a higher level,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 dual circulation;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domestic consumption; expansion and upgrading
  (責任编辑:张积慧)
其他文献
近日,内蒙古阿盟阿右旗招标办正式建立了招投标综合评标专家库,将原分散于各个部门的行业性专家进行整合归类。这标志着该旗招投标工作正式步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律化轨道。
为了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2007年第110号公告,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
11月15日下午,市基层邮协秘书长沙龙第19次活动在东方航空乘务培训中心举行。东航邮协秘书长徐英华首先介绍了邮协近年来的工作。与会秘书长对明年集邮节的活动主题进行了讨论
令世界航运界关注的《联合国统一运输法公约》正在制定中。该公约的通过并颁布实施,会对我国航运、贸易和其他相关行业产生哪些重要影响?我国需要采取哪些正确的对策与措施?为此
相对完整的名录对于理解地区鸟类多样性及其分布现状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浙江鸟类名录的最后修订见于1990年出版的《浙江动物志·鸟类》。此后,不断有新的纪录出现,但多数
2005年9月23日,美国与瑞典发行联合设计的同图邮票《嘉宝诞生100周年》,笔者在欣赏之余,重又勾起了对这位在20世纪30年代大红大紫而被誉为“影星中的瑰宝”者的崇敬和关注。票图
WPA-China was established in 1991 as a chapter of World Pheasants Association (WPA)-International with Prof. Guangmei ZHENG now as its president. WPA-China has
期刊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在中国云南的大中山呈同域分布。我们于2004年2月至4月在研究区调查这两种雉类的夜栖特征,并采用多重统计、生境套
总结经皮肝穿胆道引流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后的观察及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做好一般护理,护理重点为加强引流管护理,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积极处理,重视出院指导及随
<正>Three Chinese Crested Terns (Sterna bernsteini) were seen stopping at the Golden Coast of Rizhao (city), south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on 6 September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