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把驻地新闻转化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需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全局意识,也考验着驻站记者的沟通协调能力。一名优秀的驻站记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扬长避短,避免出现“灯下黑”、业务水平下降、失去相对独立性等问题。
【关键词】记者站驻地新闻新闻宣传
3年前,笔者被报社派到当地一家开发区当驻站记者,协助开发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由于人少事多,要做好驻站工作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驻站记者,关键是结合记者站的实际,注意扬长避短。在记者站的优势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贴近企业,贴近基层,贴近普通老百姓;劣势是远离报社总部,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往往站得不高,视野不够开阔,工作容易模式化。如何把驻地新闻转化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需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全局意识,也考验着驻站记者的沟通协调能力。
一、离基层更近了,但要避免“灯下黑”现象
从理论、空间上来说,驻站记者离地方更近了,离企业更近了,离基层更近了。与报社一般记者相比,驻站记者更熟悉驻地情况,更容易接触到采访对象,更容易写出得心应手的新闻作品,但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盲区,主要是长期驻地,记者新闻敏感容易下降,导致对许多好的新闻熟视无睹,或受地方的局限或记者自身的局限,极易形成“灯下黑”现象。
这里有条新闻。随着园区招商项目的日益增加,土地指标日趋稀缺,发展空间不断紧缩,用地紧张成为一些园区发展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难题。但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仍有部分企业存在占地不开工、开工不投产、投产不达效的现象,形成一边是工业用地日趋紧张、一边是土地资源长期闲置浪费严重的局面。为了盘活存量资源,有效利用闲置及低效土地,池州开发区启动“腾笼换鸟”计划盘活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对“征而未用、用而未足、建而未产”三种情况,采取依法回收土地、加快建设进展、优选新项目等不同解决方案,现已确定对15宗项目用地进行依法有偿回收。同时采取灵活供地方式,大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为科技含量高的中小型企业落户提供便利条件。
“腾笼换鸟”计划和标准化厂房的建设,相当于为开发区今后几年的发展争取了上千亩的土地指标,在不增加土地占有量的情况下,把每寸土地的效益发挥到了极致。
面对这样的“新闻”,驻站记者知道最早,仅把它当作一项工作“简讯”轻易地“漏”过去了。而报社的一名记者了解到这条线索后,立即对开发区的做法进行了深入采访,并很快以《池州开发区:让每一寸土地都生“金”》为题进行了报道,推动了“腾笼换鸟”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类似“灯下黑”现象还有很多。驻站记者一定要深入基层写基层,发挥驻站的优势,避免“灯下黑”劣势,在“走转改”中寻找“活鱼”,让来自基层的报道更加出彩。
二、离报社总部远了,但不能降低业务标准
有一个现象很耐人寻味,记者驻站后,工作化、程序化报道多了,新闻性、可读性强的稿件少了,新闻敏感性和写作水平有“下降”的趋势。
简单分析一下原因,从客观来说,远离报社总部,报社对驻地新闻的要求相对宽松,同时受驻地机关工作语言和通讯员水平的影响,不利于驻站记者新闻写作水平的提高。从驻站记者自身角度来说,放松了新闻业务学习,降低了新闻业务标准,仅满足于一般的应付性工作和日常报道。
要提高驻站新闻宣传工作的水平,首先是要加强报社采编部门对记者站工作的业务指导。特别是编辑部作为一个新闻媒体的中枢,在掌控把握宣传报道意图方面具有记者站不可比拟的优势,应帮助驻站记者开阔工作思路,改进报道作风,创新报道方式,从而增强新闻稿件的针对性和感染力。驻站记者要经常加强与报社采编部门的沟通与交流,要时时提醒自己,要跳出地方看地方,时时跟进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趋势,深入挖掘驻地特色优势,深入关注经济社会的难点,破解难题,采写出对全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
其次,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新闻敏感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驻站记者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方针政策学习,不断了解、摸清变化中的情况,提高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练好基本功,争当多面手。由于受人数限制,驻地记者可能一人同时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既搞文字,又要懂摄影;既要去一线采访,又要承担约稿、编辑、校对、协调等一系列工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驻站记者。
三、服务地方意识浓了,但要保持相对独立性
党报驻站记者承担着全面采写和报道所驻地区各类新闻的任务,作为长期派驻在地方的记者需要正确地处理好与地方的各种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与地方党政部门的关系。
作为驻站记者,首先要强化服务地方工作的意识。在工作中,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服务意识,及时把地方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传播出去,扩大影响力。要主动和当地党政部门搞好关系,比如说通知开会、参加活动等,作为驻站记者,如果当时没有其他重要事情,都应该尽可能地去参加。当然,地方上的一些常规会议及活动并不是都要见报的,但是从各种会议上可以获得一些信息,获取一些近期当地党政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重要决策和措施,驻站记者可以根据获取的信息加以思考和采访和策划,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信息资源,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报社,写出令当地党委政府满意的稿件。
同时,又要保持记者的相对独立性。由于驻站记者人事关系隶属党报管辖,地方党政部门没有直接管辖驻站记者的权力。作为一名党报的驻站记者,和当地党政部门之间不是上下级关系,不能一味地听从他们的指示,而失去了相对的独立性。不融入自己的思考,不发挥党报记者的优势,那慢慢的就会使自己的新闻敏感度下降。
总之,驻站记者如何和当地党政部门打交道是一门学问,值得去研究和思考。驻站记者既不能完全听从当地的指示和安排,失去自己的主见和党报驻站记者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不能高高在上,对当地的安排一味拒绝。很多时候,当地希望宣传的东西和报道的模式并不适合党报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切勿直接回绝,而是遵循新闻报道规律,巧妙地和他们商讨,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报道方案,这样既符合了党报的报道要求,又给了当地党政部门一个满意的结果。关系处理好了,环境“宽松”了,记者工作起来才“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作者单位:池州日报社)
责编:周蕾
【关键词】记者站驻地新闻新闻宣传
3年前,笔者被报社派到当地一家开发区当驻站记者,协助开发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由于人少事多,要做好驻站工作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驻站记者,关键是结合记者站的实际,注意扬长避短。在记者站的优势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贴近企业,贴近基层,贴近普通老百姓;劣势是远离报社总部,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往往站得不高,视野不够开阔,工作容易模式化。如何把驻地新闻转化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需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全局意识,也考验着驻站记者的沟通协调能力。
一、离基层更近了,但要避免“灯下黑”现象
从理论、空间上来说,驻站记者离地方更近了,离企业更近了,离基层更近了。与报社一般记者相比,驻站记者更熟悉驻地情况,更容易接触到采访对象,更容易写出得心应手的新闻作品,但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盲区,主要是长期驻地,记者新闻敏感容易下降,导致对许多好的新闻熟视无睹,或受地方的局限或记者自身的局限,极易形成“灯下黑”现象。
这里有条新闻。随着园区招商项目的日益增加,土地指标日趋稀缺,发展空间不断紧缩,用地紧张成为一些园区发展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难题。但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仍有部分企业存在占地不开工、开工不投产、投产不达效的现象,形成一边是工业用地日趋紧张、一边是土地资源长期闲置浪费严重的局面。为了盘活存量资源,有效利用闲置及低效土地,池州开发区启动“腾笼换鸟”计划盘活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对“征而未用、用而未足、建而未产”三种情况,采取依法回收土地、加快建设进展、优选新项目等不同解决方案,现已确定对15宗项目用地进行依法有偿回收。同时采取灵活供地方式,大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为科技含量高的中小型企业落户提供便利条件。
“腾笼换鸟”计划和标准化厂房的建设,相当于为开发区今后几年的发展争取了上千亩的土地指标,在不增加土地占有量的情况下,把每寸土地的效益发挥到了极致。
面对这样的“新闻”,驻站记者知道最早,仅把它当作一项工作“简讯”轻易地“漏”过去了。而报社的一名记者了解到这条线索后,立即对开发区的做法进行了深入采访,并很快以《池州开发区:让每一寸土地都生“金”》为题进行了报道,推动了“腾笼换鸟”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类似“灯下黑”现象还有很多。驻站记者一定要深入基层写基层,发挥驻站的优势,避免“灯下黑”劣势,在“走转改”中寻找“活鱼”,让来自基层的报道更加出彩。
二、离报社总部远了,但不能降低业务标准
有一个现象很耐人寻味,记者驻站后,工作化、程序化报道多了,新闻性、可读性强的稿件少了,新闻敏感性和写作水平有“下降”的趋势。
简单分析一下原因,从客观来说,远离报社总部,报社对驻地新闻的要求相对宽松,同时受驻地机关工作语言和通讯员水平的影响,不利于驻站记者新闻写作水平的提高。从驻站记者自身角度来说,放松了新闻业务学习,降低了新闻业务标准,仅满足于一般的应付性工作和日常报道。
要提高驻站新闻宣传工作的水平,首先是要加强报社采编部门对记者站工作的业务指导。特别是编辑部作为一个新闻媒体的中枢,在掌控把握宣传报道意图方面具有记者站不可比拟的优势,应帮助驻站记者开阔工作思路,改进报道作风,创新报道方式,从而增强新闻稿件的针对性和感染力。驻站记者要经常加强与报社采编部门的沟通与交流,要时时提醒自己,要跳出地方看地方,时时跟进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趋势,深入挖掘驻地特色优势,深入关注经济社会的难点,破解难题,采写出对全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
其次,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新闻敏感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驻站记者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方针政策学习,不断了解、摸清变化中的情况,提高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练好基本功,争当多面手。由于受人数限制,驻地记者可能一人同时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既搞文字,又要懂摄影;既要去一线采访,又要承担约稿、编辑、校对、协调等一系列工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驻站记者。
三、服务地方意识浓了,但要保持相对独立性
党报驻站记者承担着全面采写和报道所驻地区各类新闻的任务,作为长期派驻在地方的记者需要正确地处理好与地方的各种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与地方党政部门的关系。
作为驻站记者,首先要强化服务地方工作的意识。在工作中,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服务意识,及时把地方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传播出去,扩大影响力。要主动和当地党政部门搞好关系,比如说通知开会、参加活动等,作为驻站记者,如果当时没有其他重要事情,都应该尽可能地去参加。当然,地方上的一些常规会议及活动并不是都要见报的,但是从各种会议上可以获得一些信息,获取一些近期当地党政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重要决策和措施,驻站记者可以根据获取的信息加以思考和采访和策划,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信息资源,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报社,写出令当地党委政府满意的稿件。
同时,又要保持记者的相对独立性。由于驻站记者人事关系隶属党报管辖,地方党政部门没有直接管辖驻站记者的权力。作为一名党报的驻站记者,和当地党政部门之间不是上下级关系,不能一味地听从他们的指示,而失去了相对的独立性。不融入自己的思考,不发挥党报记者的优势,那慢慢的就会使自己的新闻敏感度下降。
总之,驻站记者如何和当地党政部门打交道是一门学问,值得去研究和思考。驻站记者既不能完全听从当地的指示和安排,失去自己的主见和党报驻站记者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不能高高在上,对当地的安排一味拒绝。很多时候,当地希望宣传的东西和报道的模式并不适合党报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切勿直接回绝,而是遵循新闻报道规律,巧妙地和他们商讨,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报道方案,这样既符合了党报的报道要求,又给了当地党政部门一个满意的结果。关系处理好了,环境“宽松”了,记者工作起来才“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作者单位:池州日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