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新冷战”有升级之虞?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因乌克兰危机陷入“新冷战”的美国和俄罗斯关系持续恶化。近日,美总统奥巴马在七国集团(G7)峰会上激烈批评普京再造“苏联帝国”,G7加强了对俄制裁。俄方毫不客气地予以反驳。双方近距离军事对抗演习频繁,军机贴近事件时有发生。英国官员甚至暗示,美国有可能撕毁美苏1987年签署的欧洲《中导条约》,重新在欧洲部署核武器和核导弹。“新冷战”吹来“核阴风”,欧洲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再度升温,备受各方关注。

美俄“新冷战”有深刻历史背景


  经过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和2008年金融危机腥风血雨的洗礼,美全球霸权出现些许裂缝,近年来进入战略收缩期,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美国在全球有三大战略板块,即欧洲、中东和亚洲。美国信奉现实主义的“力量均势”理论,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版图的改变,美战略重心这些年逐步东移。
  然而,形势比人强。世界地缘政治动荡的严酷事实却让美国处处“一步三回头”,进退维谷。在普京领导下,俄罗斯重振欧亚联盟,面对北约和欧盟“双东扩”压力,奋起反击,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和平解决未有穷期。西方的制裁非但没有使俄屈服,美俄“新冷战”反而愈演愈烈,口水仗、经济金融制裁加上军事演习,双方都被地缘政治困境紧紧纠缠,难以脱身。
  美俄围绕乌克兰危机的博弈涵盖了欧洲和亚洲两大板块,沿袭了“冷战”期间美苏的地缘战略竞争。当然,战争风险没有从前那么大,但是对欧洲安全的影响同样严重,而且对持续70年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将带来负面影响。
  乌克兰危机引发美俄进入“新冷战”有深刻历史背景。不管俄政体如何演变,因为俄拥有欧亚大国地位和庞大核武库,即便冷战结束,美国对俄罗斯也从来没有彻底放心过。后冷战时期,美欧以扩大民主国家阵营和欧洲一体化为由,不遗余力地推进欧盟与北约双东扩,四处点燃“颜色革命”,竭力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俄罗斯不是个可以随便拨拉的国家,它有正常的安全需求,又有重振昔日大国雄风的“俄罗斯梦”,无论如何都无法容忍美国“直捣龙庭”式的战略挤压。乌克兰于是成了美俄地缘政治博弈的导火索。

美对外战略之“再调整”在所难免


  近年来世界局势风起云涌,无论是国际经济新规则制定,还是地区热点频发,无论是中东政治架构塌陷、恐怖主义泛滥,还是地缘政治动荡、大国矛盾加深,都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密切相关。
  近年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不假,意图既清晰又复杂。所谓清晰,是指美毫不掩饰其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重点;所谓复杂,是因为地缘政治形势非美国所能操控,中东局势动荡和美俄“新冷战”均出乎美意料。
  俄罗斯自称属欧洲文明,同时强调其欧亚大国身份,与中国、印度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和全面合作关系,对外战略“两头鹰”特征明显。普京重振俄宏图和敢于顶撞美的风格,让美国恨得牙痒痒。从中美俄大三角关系看,美俄、美中矛盾近年都有上升趋势,而俄中关系日趋密切使美忐忑不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主要源于两国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紧密合作,同时与美国有一定的关系。美对中俄政策有相似的一面,都是接触与遏制两手并用。美对俄下了三招狠棋:北约东扩、颜色革命、部署东欧反导系统。美对华常就人权、达赖、汇率等问题制造麻烦,也在周边搞颜色革命,最近又直接卷入南海争端,鼓捣在东亚部署反导系统。
  中俄关系密切而非结盟,可以说是政治上互信,经济上互补,文化上互通,外交上互商。而中美、美俄关系都缺乏政治互信,用美国人话来讲,“归根结底是政治体制根本差异造成的。”
  美国霸权的重要支柱是超群军事实力,而一旦中俄实力叠加,美国就会首尾难顾,捉襟见肘。显然,美同时与中俄交恶不符合美战略利益,美对外战略调整之“再调整”在所难免。
  在这一背景下,美俄关系是否会持续紧张,需要冷静观察。它将取决于大国和大国集团地缘政治的互动。从目前地缘政治变化趋势看,美俄“新冷战”还会持续一断时间,但转圜也是迟早的事,不至于走到双方付诸武力、“新冷战”变成“新热战”那一步。毕竟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美俄并没有全球意识形态势力范围之争夺,只是地缘政治的挤压与碰撞。
  美俄根本问题在于两国战略取向不同。这在普京任内更显突出。美国重视欧亚大陆,“9·11”事件后以反恐为由进入中亚,实现重大战略突破。美国演变中亚国家,实乃演变前苏联延续,可形成从中亚和东欧两面夹击俄罗斯。
  乌克兰危机表面看是乌国内政治认同危机、地区发展差异和美俄地缘政治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本上还是美作为海上强国和俄作为陆上强国地缘政治长期博弈的延续。透过危机分析美俄地缘政治博弈的新变化可以发现,美国海权强大,但对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却鞭长莫及,在实力相对衰落时更显得力不从心。俄国力大不如前,但在周边陆地上防守能力并未削弱。

乌克兰危机最终解决需考虑经济因素


  从地缘经济角度分析,后冷战时代,经济全球化将海陆强国更紧密联系起来,传统地缘政治零和博弈正转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贸易、投资、金融、能源通道、自贸区安排等地缘经济要素成为大国合作与竞争重要内容。乌克兰危机暴露的美欧分歧很大程度上与欧俄地缘经济联系紧密相关。乌克兰危机和美俄关系、欧俄关系的相互纠结,正反映了地缘经济的复杂性,要顺利化解或解决乌克兰危机并非那么简单。有几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是美国海洋霸权需依靠北约陆地力量才可能对乌克兰危机进行实质性干预始于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一直十分推崇海权。马汉《海权论》称,海军对整个人类历史有决定性影响。然而,在海陆联系密切的今天,横跨大洋对遥远大陆展开军事行动,困难重重。这也是美国在世界各地驻军和建立军事基地的根本原因,保持军事霸权需海陆并举。
  美国若想对乌克兰危机进行军事干预,撇开美国内政治因素,还须满足三个条件:国内经济支撑、稳固联盟支持、不与大国交战。作为海洋霸权国家,美军事干预依赖强大海空军远程投放能力,进行高密集、高强度空中打击。目前看,这三项条件都不具备。这是美俄“新冷战”不太可能升级为“热战”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是美欧在如何对待俄问题上存在分歧。欧俄经济合作历来密切。如德是俄第三大贸易伙伴,俄1/3以上天然气和原油出口德国。德在处理欧俄关系时与美态度并不一致。美欧洲盟友虽同意继续制裁俄,但大多仍希望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
  三是乌克兰系俄文明发源地、安全缓冲区,克里米亚是俄黑海舰队驻地。俄在乌战略利益大于美利益,军事决心也大于对方。同时俄有美1990年代以民族自决为由强推科索沃从塞尔维亚独立的先例。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称,民族国家基于领土考虑的竞争仍在世界事务中占主导地位。此言不假。
  四是乌克兰危机同时展现美俄地缘经济博弈一面,危机最终解决需考虑经济因素。
  美俄直接军事对抗成本太高不可取。在不确定对俄直接经济制裁有效性情况下,美俄将围绕乌克兰展开地缘经济博弈,如美通过援助、投资、贸易、金融优势帮助乌恢复经济,应对俄经济和能源压力。危机后不久,美即表示向乌提供10亿美元贷款担保以缓解因削减能源补贴对老百姓的影响,同时派出专家帮助乌国家银行稳定金融系统、改革能源部门。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也成为美俄地缘经济博弈手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危机后即表示将援助乌,世界银行也宣布向乌提供30亿美元援助。
  货币和石油已成为全球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重要杠杆。据说,危机后石油价格大跌与美利用美元霸权调控石油价格不无关系。石油收入下降对俄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的冲击不可小觑。
  俄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即便俄对乌进出口比重超过乌对俄进出口,俄在能源和资本领域优势明显。乌50%产业为俄资本,俄掌握乌经济主动权,并可利用能源杠杆通过乌撬动欧洲地缘经济格局。

美俄博弈影响全球地缘战略格局


  “亚太再平衡”是奥巴马政府对外战略调整重要方向。乌克兰危机使全球地缘态势复杂化,加上中东“伊斯兰国组织”(ISIS)异军突起,摧枯拉朽般地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攻城略地,美国需同时顾及三大板块利益。但美不会因此减少对中国的关注,只是军事部署速度略有影响,会更多利用日本等盟友来牵制中国。同样理由,美在乌克兰问题上将更多依赖北约盟友。
  西方与俄相互制裁对全球经济有一定影响。美西方经济制裁对俄经济带来较大压力,原油价格大幅下滑并在低位徘徊,迫使卢布贬值,严重冲击俄经济。为摆脱困境,俄将在全球治理尤其大宗商品定价上推动“去美元化”。这会深刻影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走向。经济制裁是双刃剑,对俄和西方终非长久之计,如果持续下去,不仅会改变大国经济关系,也会引发美欧内部更大分歧。
  欧洲安全问题因乌危机再次提上日程,前景难卜。北约和欧盟双东扩压缩了俄战略空间,符合美利益,但俄在乌问题上强烈反弹使欧洲安全再次成为焦点。在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债务危机阴影不散的今天,欧洲安全将给欧盟带来两难困境。美国希望欧洲盟友加大军费支出,承担更多安全责任,欧洲国家想的是如何重振经济,恢复经济发展,对军事行动尤其是与俄对抗毫无兴趣。西方内部就欧洲安全产生分裂在所难免。从欧洲安全看,乌克兰危机实际是美、俄、欧三方博弈。
  俄罗斯因乌克兰而更加突出东西平衡战略,这会提升欧亚大陆东部和南部板块地缘战略分量,凸显亚洲和新兴市场国家地缘战略价值。
  中国是俄非独联体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俄还积极发展与日韩贸易关系,印度是俄主要武器贸易伙伴。中、俄、印三国外长定期会晤等合作机制,不时显示三国外交上齐发声的力量。中东叙利亚和伊朗历来是美棘手问题,俄可通过军事支持和经济援助加强对叙伊影响,给美制造麻烦。
  西方将俄踢出G8使俄更积极参与G20和金砖机制,为新兴国家合作带来新动力。金砖国家银行为五国合作提供了新平台。俄罗斯受邀担任金砖银行首任理事会主席,将为俄罗斯创造更多机会加强与金砖国家的金融合作,抗衡美国利用货币霸权打击俄经济。
  美俄博弈未有穷期,世界地缘政治的万花筒真是令人目不暇接。
其他文献
插画/向朝晖  不戴眼镜的张爱玲曾经说过:“近视眼的人当众摘下眼镜有点秽亵,仿佛当众脱衣服似的,不成体统。”张爱玲本人高度近视,但她坚持不戴眼镜,因此被钱钟书吐槽。陆灏在《东写西读》提到过:“对张爱玲,钱先生(钱钟书)不以为然,说张爱玲近视,又不戴眼镜,总是眯着眼,又喜欢穿怪里怪气的衣服,还不如苏青朴实些。”如此看来,近视不戴眼镜简直成了一种原罪。  不过人的五官乃大自然天造地设而成,凭空架上一副
近日,中国卫星应用国际化迎来了新的机会。  4月10日,国防科工局印发《2015年国防科工局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启动卫星应用“十三五”规划编制,研究高分卫星应用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建设高分专项成果转化平台,以遥感卫星为突破口,促进卫星资源和卫星数据共享。  在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王忠国看来,此举意味着,由该联盟推动的“架设天基丝绸之路”的工作获得了新的动力。供需两旺 
随着医疗抢救72小时黄金时间的结束,天津塘沽危险化学品储存仓库爆炸事件的火势和有毒化学品扩散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一个个鲜活又年轻的生命消失在火海中,令人心情沉重。然而,在伤员救助方面,更多、更深入并有意义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作为医疗救助体系发达的国家,美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起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成熟经验和规则,对这些规则严格而熟练的执行,有效地将各类灾难给美国社会造成
张艺谋利用夕阳西下时的侧逆光,以五位小伙伴为模特,拍出了他心中的“自由”。吴德功(右二)是这些人中的大哥,非常沉稳,淡然处之。雷佩云(左一)歪着头宁死不屈,滑尔刚(左二)用侧身正视着枪口,视死如归。中间的工友双手一架,抬头望天,大义凛然。而最右侧的小伙年龄最小,“更渴望生存和自由”。  农历蛇年腊月二十九下午,阳光像被遮了一层弄脏了的薄纱布。这样的天气在古都咸阳已司空见惯,倒是呼应其“中国西北纺织
10月14日,英国格拉斯哥,波勒克公园内的晨光。图/CFP 图片编辑/董洁旭  格拉斯哥中央火车站离市中心也就步行10分钟的距离。棋盘式的街道,让我们随意选择一条道都能抵达城中心地标——乔治广场。  广场上有几座黑铜雕刻的帝王名士像。1919年,这里发生过一场“黑色星期五”事件。民众集会要求提高劳工待遇,并有布尔什维克支持者举起红旗,而当时的政府惧怕革命,遂出动军队进驻广场。当然,今日已看不出硝烟
“前几年全民似乎都把房地产看作洪水猛兽,一定要打压,整个社会舆论让人们有所顾虑,不敢再说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这种真话。我认为中国经济不应过早放弃原有的主导产业。”  孟晓苏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厉以宁门下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曾经担任中房集团董事长,并创办了幸福人寿,当前任职中房集团理事长、上海人寿监事会主席、汇力基金董事长。作为一位“科班出身”并深耕企业的经济界“大咖”,他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
罗宾。摄影/董洁旭  来自美国的华裔纪录片导演罗宾从没想到,她的人生会因为寻找一个叫李灵爱的中国女子而改变。她发现了一部被人遗忘的纪录片,也重新发现了一个人的一生。故事中,有乱世,佳人,英雄和硝烟……但事实上,这个故事远没有看上去那么浪漫和传奇,在它的背后,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一次艰苦的旅行,一段被湮灭了的历史,还有两代华裔女子孜孜不倦的寻找。  那部纪录片名为《苦干》,反映了当年中国抗战的真实场景
房地产在去库存的基础上,要继续出台宽松的政策,以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  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下称中财小组)在时隔九个月后重回公众视野。在当天召开的中财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首次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舆论认为,这释放出高层的经济治理思路出现重大调整的信号。  习近平在会上强调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持续增长
来神木县运煤的货车司机被堵在了过境公路上。今年以来,神木县的民间借贷危机愈演愈烈,其中最直接的诱因就是当地煤炭业的不景气。图/CFP  一条四十多字的信息,让中国西部最富裕的县城,险些陷入混乱。  7月12日,一些神木市民收到这样一条手机短信:“神木经济一落千丈,神木人民人人要账,三角债务你拖我拖,现任领导要跑神木不得解放,定于15日上午10时在广场集会。”  3天后,数百人围上了县委县政府大楼,
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换挡和前期刺激政策后遗症消化并行的情况下,未来五年中国对外经济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针对这一话题,《中国新闻周刊》近期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开放更大的意义在于推动国内改革  中国新闻周刊: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全球分工战略让中国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在经济新常态下,未来五年中国对外经济将主要面临什么问题?  隆国强:过去30多年,中国是全球化中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