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幼儿园区域活动以其个性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补充了集体教育,有效落实了幼儿教育《纲要》。但在区域活动的实践中又倍感艰难,以至于活动流于形式,体现不出应有的价值。那么,如何创设与主题活动内容相应的区域?如何合理利用区域空间?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呢?为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有效利用 区域空间 幼儿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它重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及选择广泛的内容。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因此,幼儿学得特别轻松、自然、没有压力,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个性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纲要》中也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因此,幼儿园的区域环境创设,要充分利用室内外的地面、墙面和空间,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知识或信息刺激的机会和条件,以提高幼儿的无意识学习能力。
一、区域空间设计:因地制宜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因此,因地制宜地创设一个能吸引幼儿、引导幼儿、支持幼儿活动的区域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环境又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在区域活动中能对幼儿的知识、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针对我们幼儿园的活动室相对比较小,幼儿人数多的情况,尤其是在传统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活动室的四周被划分成许多区域,不同区域之间常会用矮柜等隔离物进行分割,而活动室的中间除了集体活动则经常被闲置,这样活动的区域就显得比较拥挤了。需要教师对区域合理安排、巧妙设计,以改变以往幼儿园像小学教室似的整齐摆放桌椅的形式,用玩具柜把教室分隔成若干个小区,形成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并在每个区用文字或图示标注活动区名称。
通过仔细观察活动室可利用的资源,如地面、墙壁、窗户、电源、通道、走廊、桌椅等,分析这些资源可为哪些区域使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如在建构区域内,幼儿要在这里操作的材料内容多,涉及的面积广,教师尽量将这一区域安排在靠班级近的户外场地,让幼儿在宽敞的场地上,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大世界。在表演区利用栅栏做成屏风隔断出一块相对较宽敞的场地作为幼儿表演的舞台,每次游戏时拉出屏风和固定在前面的柜子围成梯形的舞台。再加上和幼儿一起在屏风上做一些漂亮的装饰,制作一些表演的道具,如话筒、表演头饰和服装装饰,这样大大地增加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和表演的情境性。其次,利用公用空间:走廊、过道,开设棋类区、种植园、涂鸦区、益智区、休闲吧、茶吧等等以弥补室内空间小的不足。过道墙面上的电表箱经过巧妙的加工变成了甜品店放点单用的架子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又可节省空间,同时还美化了环境。
地面也是个很好利用的区域活动空间,合理利用地面,在活动室中间一块较大的场地上设置一些拼图或地面棋类游戏。结合现有的条件在地面上贴上了格子以及小脚印,让幼儿在课间休息时可以跳一跳,这不仅增加了幼儿的兴趣,也使这一内容成为了幼儿健康运动的一部分。
合理利用空间,也使我们的老师走出以往注重创设平面环境的狭窄思路,创设一种立体的环境,这种全新的环境给幼儿带来许多话题,幼儿在这种看得见、摸的着的环境中,自由探索,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感想。我们打破了班级及年段的界限,根据本园的建筑特点——长走廊,想方设法“变废为宝”,创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庄风情”全园性区域。如用KT板做成古朴的小街小巷的屋顶;废蛋糕盒叠放起来,装饰成台门柱子;泡沫板涂上颜色、割成古色古香的窗格子;木制积木拼搭成形象逼真的小桥流水……这里的环境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他们看看、问问、摸摸,在充满风味的小街里充分感知、尽情模仿、大胆交往,这些都成了他们自身探索的需求,常常流连忘返。各班则充分利用阳台、走廊、过道、午睡室以及教室的四角,科学合理地设置“小区街景”“手工作坊”、“义卖”等区域,小朋友们可在教师的视线内活动,指导方便、互不干扰。
二、区域空间标记:清晰明确 根据区域活动的目标,我们和幼儿一起为每一个区域配上图示标记,暗示幼儿理解区域活动的内容,帮助年龄小的幼儿理解“在此区域我可以做些什么”和中、大班的幼儿共同讨论区域活动的内容、人数等规则。如:小班开展“糖果舞会”主题活动时,老师在美术区贴上画着装满糖的罐子图示标记,暗示幼儿用搓纸团、搓橡皮泥、粘贴等方法制作糖果装满罐子;针对美术区域活动多、空间小的情况,幼儿常常需要利用区域外的桌子活动。老师们就设计了可移动、可变换的立体图示来暗示幼儿活动的内容。如:装饰“瓶宝宝”活动,老师利用了一块立体的标志牌,设计了有规律的粘贴图示标记,暗示幼儿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装饰方法,幼儿在哪里活动就可以将图示标记牌拿到那里。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加上幼儿同伴间的互相学习,教师又将图示标记不断换成更难的排列方式,暗示幼儿不断学习、创新。小班幼儿开展"汽车"主题活动中,幼儿在区域里也玩起了“开公共汽车”活动,为了使幼儿开汽车时避免互相碰撞,老师在地上画上图示标记--箭头、车辆停靠站,暗示幼儿活动的进出路线、规则;我园老师还根据每个年龄班孩子的不同特点、实际情况,和幼儿共同讨论,运用实物图示、点子图示、数字图示来暗示各个活动区域的参与人数。如:小班用小脚丫、小鞋子等图示表示;中、大班用点子、数字等图示表示。另外,教师对区域中标记的作用进行再认识,采用文字、图画、照片等形式,来清晰记录幼儿的表现,如:在建构区里,我们的教师画下、拍下幼儿建构的积木、雪花片的作品,以“某某建筑师的作品”进行展示,利用同伴资源,发挥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的作用,进一步暗示幼儿,丰富和深化区域活动的内容。三、区域空间布局:吸引幼儿 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环境是动态的、富有变化的,它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及发展目标。教师要用心地观察幼儿的活动,捕捉幼儿的兴趣需要,并及时增设和更换区域。如“好吃再来”就是根据幼儿对角色区域的喜爱所增设的;“撕撕乐”是根据幼儿喜欢撕纸的感觉所设置的。 在“我和秋天有个约会”主题活动中,结合主题设计布局。在灯管上挂几根绳索,将幼儿用废物手绘和制作的秋天的果实作品吊挂起来,成了“美术区”的“小模特”。当幼儿对秋天的树叶特别感兴趣时,就让幼儿到户外去选漂亮的落叶,对美术区进行装饰。美术区的墙壁上还以安装轨道的形式,利用鱼线,将幼儿的作品利用垂吊,悬挂在空中,吸引幼儿,营造了一种和秋天约会的欢快气氛。同时,当幼儿看到写有自己名字的“XX眼睛里的秋天”,感到特别开心,自信心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四、区域空间内容:对话幼儿
比埃尔把景观规划视为“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哲学途径……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区域空间的内容,同样应该引发幼儿的思考,引发幼儿与空间的对话,让空间对幼儿的思考发挥最大程度的启发作用。如:在“玩具区”张贴“玩具借我玩一下好吗?”、“给你”、“谢谢”、“一起玩真开心”等图文并茂的墙饰,提醒幼儿愉快地与同伴分享;在“书吧区”张贴阅读图书的图片,提醒幼儿遵守安静看书的规则等等。在“角色区”设置能与幼儿对话的标记,如:装材料的托盘和橱柜贴上相应的标记,暗示幼儿取放材料“对号入座”;在进出区域的通道口放几个进区牌,地上张贴几个小脚印,区域中设置适量的座位,暗示幼儿进区的人数等等。空间内容安排利于与幼儿对话,能使幼儿独立自主地活动,减少教师的干预行为。
五、区域空间设置,专注活动 区域活动的设置要以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为依据,寻找最接近幼儿现有水平的活动,设置要有一定难度但又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递进式活动内容。也就是我们平时在活动设置中常提到的要让幼儿跷起脚来摘果子。既把握幼儿现有水平,又提出下一步发展高度,这样才能实现区域活动的实际意义。区域空间设置时避免区域间相互干扰,要相对稳定,才有助于幼儿专注活动。动静区、学习区要和游戏区相对分开。如:“书吧”和“休闲驿站”等区域安排在相邻的地方可以相互共享游戏材料,使环境发挥最大作用。同时,角色区、建构区铺上地毯,减少噪音。各区域可用橱柜设置成“包厢式”、“家庭式”,在“手工坊”、“生活区”,让橱柜挡住幼儿的外界视线,幼儿在活动中看不到其它区域,免受影响。每个区域控制人数,幼儿既可以相互交流,又不会因人数太多而争吵,同时可以根据喜好适时增减。
通过合理利用现有的空间,我们发现活动空间变大了,活动内容变多了。在活动室中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活动材料,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尝试,通过自发的学习或游戏来获取知识经验,使自己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同时,“关注、追随孩子的兴趣点,不断挖掘出孩子喜欢玩、帮助幼儿获得有益于生活、学习经验的多种区域活动,让幼儿真正从中获得良好发展,真正玩起来“。
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 有效利用 区域空间 幼儿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它重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及选择广泛的内容。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因此,幼儿学得特别轻松、自然、没有压力,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个性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纲要》中也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因此,幼儿园的区域环境创设,要充分利用室内外的地面、墙面和空间,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知识或信息刺激的机会和条件,以提高幼儿的无意识学习能力。
一、区域空间设计:因地制宜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因此,因地制宜地创设一个能吸引幼儿、引导幼儿、支持幼儿活动的区域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环境又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在区域活动中能对幼儿的知识、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针对我们幼儿园的活动室相对比较小,幼儿人数多的情况,尤其是在传统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活动室的四周被划分成许多区域,不同区域之间常会用矮柜等隔离物进行分割,而活动室的中间除了集体活动则经常被闲置,这样活动的区域就显得比较拥挤了。需要教师对区域合理安排、巧妙设计,以改变以往幼儿园像小学教室似的整齐摆放桌椅的形式,用玩具柜把教室分隔成若干个小区,形成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并在每个区用文字或图示标注活动区名称。
通过仔细观察活动室可利用的资源,如地面、墙壁、窗户、电源、通道、走廊、桌椅等,分析这些资源可为哪些区域使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如在建构区域内,幼儿要在这里操作的材料内容多,涉及的面积广,教师尽量将这一区域安排在靠班级近的户外场地,让幼儿在宽敞的场地上,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大世界。在表演区利用栅栏做成屏风隔断出一块相对较宽敞的场地作为幼儿表演的舞台,每次游戏时拉出屏风和固定在前面的柜子围成梯形的舞台。再加上和幼儿一起在屏风上做一些漂亮的装饰,制作一些表演的道具,如话筒、表演头饰和服装装饰,这样大大地增加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和表演的情境性。其次,利用公用空间:走廊、过道,开设棋类区、种植园、涂鸦区、益智区、休闲吧、茶吧等等以弥补室内空间小的不足。过道墙面上的电表箱经过巧妙的加工变成了甜品店放点单用的架子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又可节省空间,同时还美化了环境。
地面也是个很好利用的区域活动空间,合理利用地面,在活动室中间一块较大的场地上设置一些拼图或地面棋类游戏。结合现有的条件在地面上贴上了格子以及小脚印,让幼儿在课间休息时可以跳一跳,这不仅增加了幼儿的兴趣,也使这一内容成为了幼儿健康运动的一部分。
合理利用空间,也使我们的老师走出以往注重创设平面环境的狭窄思路,创设一种立体的环境,这种全新的环境给幼儿带来许多话题,幼儿在这种看得见、摸的着的环境中,自由探索,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感想。我们打破了班级及年段的界限,根据本园的建筑特点——长走廊,想方设法“变废为宝”,创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庄风情”全园性区域。如用KT板做成古朴的小街小巷的屋顶;废蛋糕盒叠放起来,装饰成台门柱子;泡沫板涂上颜色、割成古色古香的窗格子;木制积木拼搭成形象逼真的小桥流水……这里的环境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他们看看、问问、摸摸,在充满风味的小街里充分感知、尽情模仿、大胆交往,这些都成了他们自身探索的需求,常常流连忘返。各班则充分利用阳台、走廊、过道、午睡室以及教室的四角,科学合理地设置“小区街景”“手工作坊”、“义卖”等区域,小朋友们可在教师的视线内活动,指导方便、互不干扰。
二、区域空间标记:清晰明确 根据区域活动的目标,我们和幼儿一起为每一个区域配上图示标记,暗示幼儿理解区域活动的内容,帮助年龄小的幼儿理解“在此区域我可以做些什么”和中、大班的幼儿共同讨论区域活动的内容、人数等规则。如:小班开展“糖果舞会”主题活动时,老师在美术区贴上画着装满糖的罐子图示标记,暗示幼儿用搓纸团、搓橡皮泥、粘贴等方法制作糖果装满罐子;针对美术区域活动多、空间小的情况,幼儿常常需要利用区域外的桌子活动。老师们就设计了可移动、可变换的立体图示来暗示幼儿活动的内容。如:装饰“瓶宝宝”活动,老师利用了一块立体的标志牌,设计了有规律的粘贴图示标记,暗示幼儿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装饰方法,幼儿在哪里活动就可以将图示标记牌拿到那里。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加上幼儿同伴间的互相学习,教师又将图示标记不断换成更难的排列方式,暗示幼儿不断学习、创新。小班幼儿开展"汽车"主题活动中,幼儿在区域里也玩起了“开公共汽车”活动,为了使幼儿开汽车时避免互相碰撞,老师在地上画上图示标记--箭头、车辆停靠站,暗示幼儿活动的进出路线、规则;我园老师还根据每个年龄班孩子的不同特点、实际情况,和幼儿共同讨论,运用实物图示、点子图示、数字图示来暗示各个活动区域的参与人数。如:小班用小脚丫、小鞋子等图示表示;中、大班用点子、数字等图示表示。另外,教师对区域中标记的作用进行再认识,采用文字、图画、照片等形式,来清晰记录幼儿的表现,如:在建构区里,我们的教师画下、拍下幼儿建构的积木、雪花片的作品,以“某某建筑师的作品”进行展示,利用同伴资源,发挥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的作用,进一步暗示幼儿,丰富和深化区域活动的内容。三、区域空间布局:吸引幼儿 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环境是动态的、富有变化的,它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及发展目标。教师要用心地观察幼儿的活动,捕捉幼儿的兴趣需要,并及时增设和更换区域。如“好吃再来”就是根据幼儿对角色区域的喜爱所增设的;“撕撕乐”是根据幼儿喜欢撕纸的感觉所设置的。 在“我和秋天有个约会”主题活动中,结合主题设计布局。在灯管上挂几根绳索,将幼儿用废物手绘和制作的秋天的果实作品吊挂起来,成了“美术区”的“小模特”。当幼儿对秋天的树叶特别感兴趣时,就让幼儿到户外去选漂亮的落叶,对美术区进行装饰。美术区的墙壁上还以安装轨道的形式,利用鱼线,将幼儿的作品利用垂吊,悬挂在空中,吸引幼儿,营造了一种和秋天约会的欢快气氛。同时,当幼儿看到写有自己名字的“XX眼睛里的秋天”,感到特别开心,自信心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四、区域空间内容:对话幼儿
比埃尔把景观规划视为“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哲学途径……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区域空间的内容,同样应该引发幼儿的思考,引发幼儿与空间的对话,让空间对幼儿的思考发挥最大程度的启发作用。如:在“玩具区”张贴“玩具借我玩一下好吗?”、“给你”、“谢谢”、“一起玩真开心”等图文并茂的墙饰,提醒幼儿愉快地与同伴分享;在“书吧区”张贴阅读图书的图片,提醒幼儿遵守安静看书的规则等等。在“角色区”设置能与幼儿对话的标记,如:装材料的托盘和橱柜贴上相应的标记,暗示幼儿取放材料“对号入座”;在进出区域的通道口放几个进区牌,地上张贴几个小脚印,区域中设置适量的座位,暗示幼儿进区的人数等等。空间内容安排利于与幼儿对话,能使幼儿独立自主地活动,减少教师的干预行为。
五、区域空间设置,专注活动 区域活动的设置要以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为依据,寻找最接近幼儿现有水平的活动,设置要有一定难度但又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递进式活动内容。也就是我们平时在活动设置中常提到的要让幼儿跷起脚来摘果子。既把握幼儿现有水平,又提出下一步发展高度,这样才能实现区域活动的实际意义。区域空间设置时避免区域间相互干扰,要相对稳定,才有助于幼儿专注活动。动静区、学习区要和游戏区相对分开。如:“书吧”和“休闲驿站”等区域安排在相邻的地方可以相互共享游戏材料,使环境发挥最大作用。同时,角色区、建构区铺上地毯,减少噪音。各区域可用橱柜设置成“包厢式”、“家庭式”,在“手工坊”、“生活区”,让橱柜挡住幼儿的外界视线,幼儿在活动中看不到其它区域,免受影响。每个区域控制人数,幼儿既可以相互交流,又不会因人数太多而争吵,同时可以根据喜好适时增减。
通过合理利用现有的空间,我们发现活动空间变大了,活动内容变多了。在活动室中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活动材料,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尝试,通过自发的学习或游戏来获取知识经验,使自己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同时,“关注、追随孩子的兴趣点,不断挖掘出孩子喜欢玩、帮助幼儿获得有益于生活、学习经验的多种区域活动,让幼儿真正从中获得良好发展,真正玩起来“。
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