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把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高校创新教育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应试教育下形成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教师的创新素质缺失;教学的基本环节缺乏制度的保障。根据上述问题,高校创新教育的根本出路为:强化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建立制度保障下的创新教学的基本环节,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创新教育出路
创新既是人类个体发展的最高体现,又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国家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如何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融入创新教育,研究实施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高校正面临着由强调知识灌输的传统型教育模式向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型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高校已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但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还未进入规范化阶段,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观念、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投资、创新教育教学基本环节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影响了高校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高校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
应试教育下,分数为本,教师和家长形成了挑错教育的思想观念,仿佛把孩子的错误“挑”没了,孩子就完美了。由于教师、家长热衷于挑错,很少允许学生精神发散。灵感的火花,大胆的想象力,都被扼杀了。大学生也为此形成了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和信息饱和等心理状态,成为严重束缚他们创新意识的主要障碍。
1.思维定势。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大量的习题练习,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以前的经验越有效,思维定势也越强烈。这种习惯性精神对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它常常使人表现出精神的惰性、呆板性,这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则往往会成一种障碍,从而限制人的创造性思考。
2.从众心理。应试教育下,追求统一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加重了学生的从众心理。
3.信息饱和。信息饱和的最突出表现是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考什么学什么,即便是考试科目也只是围绕“考试说明”转,一切为了争取高分。
4.大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从目前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因此尚需要进一步激发其自主创新教育的意识。
(二)教师的创新素质缺失
大量文献和国内的有关调查结果均显示: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师资力量匮乏。每个教师都是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及创新人格不健全。缺乏具有产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非常有限,毕业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在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方面的作用。
(三)保障教学的基本环节的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缺乏
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等。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基本环节的实际情况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起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新意;教学方法落后现象严重,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的钝化,思想活跃度的窒息,致使学生缺少质疑的品质,导致思维阻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被削弱。没有相匹配的制度来保障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创新教育。
(四)教科研设备不足且利用率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科研实验设备不足,尤其是比较高层次的科研实验设备更是缺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学校现有的设备利用率非常低,学校的实验室没有对学生开放,而且没有把为学生开设的实验放在重要位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创造技法训练。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出路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是指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高指导原则。新的教育观念包括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人才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才的根本标志;质量观:当前要大力倡导和宣传“创新性”质量观,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思想观念基础;教学观:教学工作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大批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通过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专业前沿,养成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缩短创新周期,更要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够体验创新情感,养成创新人格,成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熟练应用创新思维和技能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建立保障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
1.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需要,调减部分远离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增加反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教师可以把多种观点和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留给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以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高校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建立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教育体系
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具体地说应该做到: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这就要求教育者注重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良好人格。
总之,高校创新教育的根本出路为:强化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建立制度保障下的创新教育的教学基本环节,加强学生的自我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美〕A·J·斯塔科著.刘晓陵译.创造能力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53-54.
[2]何建东.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众科学,2007,(13).
关键词:创新创新教育出路
创新既是人类个体发展的最高体现,又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国家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如何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融入创新教育,研究实施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高校正面临着由强调知识灌输的传统型教育模式向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型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高校已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但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还未进入规范化阶段,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观念、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投资、创新教育教学基本环节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影响了高校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高校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
应试教育下,分数为本,教师和家长形成了挑错教育的思想观念,仿佛把孩子的错误“挑”没了,孩子就完美了。由于教师、家长热衷于挑错,很少允许学生精神发散。灵感的火花,大胆的想象力,都被扼杀了。大学生也为此形成了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和信息饱和等心理状态,成为严重束缚他们创新意识的主要障碍。
1.思维定势。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大量的习题练习,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以前的经验越有效,思维定势也越强烈。这种习惯性精神对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它常常使人表现出精神的惰性、呆板性,这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则往往会成一种障碍,从而限制人的创造性思考。
2.从众心理。应试教育下,追求统一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加重了学生的从众心理。
3.信息饱和。信息饱和的最突出表现是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考什么学什么,即便是考试科目也只是围绕“考试说明”转,一切为了争取高分。
4.大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从目前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因此尚需要进一步激发其自主创新教育的意识。
(二)教师的创新素质缺失
大量文献和国内的有关调查结果均显示: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师资力量匮乏。每个教师都是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及创新人格不健全。缺乏具有产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非常有限,毕业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在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方面的作用。
(三)保障教学的基本环节的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缺乏
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等。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基本环节的实际情况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起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新意;教学方法落后现象严重,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的钝化,思想活跃度的窒息,致使学生缺少质疑的品质,导致思维阻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被削弱。没有相匹配的制度来保障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创新教育。
(四)教科研设备不足且利用率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科研实验设备不足,尤其是比较高层次的科研实验设备更是缺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学校现有的设备利用率非常低,学校的实验室没有对学生开放,而且没有把为学生开设的实验放在重要位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创造技法训练。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出路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是指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高指导原则。新的教育观念包括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人才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才的根本标志;质量观:当前要大力倡导和宣传“创新性”质量观,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思想观念基础;教学观:教学工作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大批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通过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专业前沿,养成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缩短创新周期,更要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够体验创新情感,养成创新人格,成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熟练应用创新思维和技能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建立保障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
1.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需要,调减部分远离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增加反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教师可以把多种观点和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留给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以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高校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建立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教育体系
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具体地说应该做到: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这就要求教育者注重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良好人格。
总之,高校创新教育的根本出路为:强化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建立制度保障下的创新教育的教学基本环节,加强学生的自我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美〕A·J·斯塔科著.刘晓陵译.创造能力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53-54.
[2]何建东.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众科学,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