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负面影响
1 网络虚拟空间对中学生人际交往和行为的消极影响。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机交往”,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有很大不同。它掩盖了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中许多丰富的内容,比如眼神、微笑、手势、语调等非语言符号。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等情绪。而且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普遍存在,使他们的交往安全感下降,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影响正常人际交往。此外,虚拟的网络游戏能使部分中学生沉溺其中,轻者影响学业,重者把虚拟的网络游戏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发生违法犯罪的活动,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 网络不良信息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意识的消极影响。在网络中,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垄断了大多数信息资源,形成了以少数发达国家的语言、思想和文化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它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服务于西方少数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这势必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文化阵地形成干扰和冲击,不利于中学生树立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其次,一些下流庸俗的信息也在网上畅行无阻,这对是非判断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思想的影响是很大的,它不仅毒害了学生的心灵,而且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
3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道德心理过程的不利影响。中学生在网络中快速浏览的大量信息,往往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大多处于似是而非的状态,这种未经消化的信息残留在潜意识中会干扰他们的深层思考,长期下去就会使他们的认知肤浅,对信息的认知感受性降低,认知的能力逐渐钝化,尤其是在道德认知上容易迷失方向,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网络上的“人机交流”,缺乏人与人的情感互动氛围,难以实现人的情感体验和情绪控制,会引起上网学生的情感匣乏和冷淡,进而产生情绪的焦虑,不利于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此外,学生对在网络里获得的感受和体验会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无法摆脱。这种对网络的依赖实际上是一种强迫症,是学生们自身所具有的强迫性心理潜质,被网络这一事物激发后引起的意志性障碍,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导致精神意志的丧失。
二、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的对策与建议
1 积极推动本地学校接入互联网,鼓励支持、规范引导学生在学校上网: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推动学校接入互联网,发展远程教育。学校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学校上网,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教师指导监督下,正确使用互联网,帮助学生正确选择网站,浏览健康实用的信息,培养他们良好的上网习惯和上网行为。学校可以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与自己学校特色想结合的网站或网页,进行思想政治的宣传与教育,还可以在网上组织活动,展开讨论,这样既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网上行为,又可以有针对性、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引导。
2 加强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学校应大力普及网络知识,提高中学生对网络的科学认知。要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本身虽然没有“德行”,但是使用它的人却有德行,网络作用随着使用主体的德行不同而发生正向或反向的变化。当前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倡导网络道德自律,教育学生在网上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上伦理,杜绝中学生不文明网上行为,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
3 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更新教育内容。
教师要转变观念,实现思想工作由单一封闭型向双向开放型、由号召动员型向真理感召型、由单纯“灌输”向艺术“渗透式”转变。实践证明,思想政治课与信息化相结合是一种比较适宜、成本低的教育方法和渠道。我们应积极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力求把严肃的宣传主题编成生动形象的计算机程式。吸引学生主动使用,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的目的。其次,学校还可通过网络让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活动,培养自我教育意识,尤其要重视学生自学、自护、自辨、自制、自省等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
4 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正确识别网络信息中的“垃圾”,合理利用电脑游戏。一是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评判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虚拟性,合理的玩电脑游戏,健康上网聊天交友。要让学生多在现实环境中增加互相交流,增强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是积极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要防患于未然,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对已患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流。在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还要对中学生加强网络道德心理调适,进行意志锻炼。同时,要教育学生克服对网络过度迷恋和依赖的不良心理倾向,特别是不要通过网络虚拟生存来逃避现实的社会生存,而是以网络生存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现实生存,要以自己的意志力量控制自己,形成遵守网络道德的坚强意志。
1 网络虚拟空间对中学生人际交往和行为的消极影响。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机交往”,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有很大不同。它掩盖了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中许多丰富的内容,比如眼神、微笑、手势、语调等非语言符号。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等情绪。而且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普遍存在,使他们的交往安全感下降,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影响正常人际交往。此外,虚拟的网络游戏能使部分中学生沉溺其中,轻者影响学业,重者把虚拟的网络游戏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发生违法犯罪的活动,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 网络不良信息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意识的消极影响。在网络中,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垄断了大多数信息资源,形成了以少数发达国家的语言、思想和文化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它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服务于西方少数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这势必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文化阵地形成干扰和冲击,不利于中学生树立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其次,一些下流庸俗的信息也在网上畅行无阻,这对是非判断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思想的影响是很大的,它不仅毒害了学生的心灵,而且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
3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道德心理过程的不利影响。中学生在网络中快速浏览的大量信息,往往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大多处于似是而非的状态,这种未经消化的信息残留在潜意识中会干扰他们的深层思考,长期下去就会使他们的认知肤浅,对信息的认知感受性降低,认知的能力逐渐钝化,尤其是在道德认知上容易迷失方向,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网络上的“人机交流”,缺乏人与人的情感互动氛围,难以实现人的情感体验和情绪控制,会引起上网学生的情感匣乏和冷淡,进而产生情绪的焦虑,不利于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此外,学生对在网络里获得的感受和体验会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无法摆脱。这种对网络的依赖实际上是一种强迫症,是学生们自身所具有的强迫性心理潜质,被网络这一事物激发后引起的意志性障碍,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导致精神意志的丧失。
二、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的对策与建议
1 积极推动本地学校接入互联网,鼓励支持、规范引导学生在学校上网: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推动学校接入互联网,发展远程教育。学校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学校上网,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教师指导监督下,正确使用互联网,帮助学生正确选择网站,浏览健康实用的信息,培养他们良好的上网习惯和上网行为。学校可以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与自己学校特色想结合的网站或网页,进行思想政治的宣传与教育,还可以在网上组织活动,展开讨论,这样既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网上行为,又可以有针对性、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引导。
2 加强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学校应大力普及网络知识,提高中学生对网络的科学认知。要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本身虽然没有“德行”,但是使用它的人却有德行,网络作用随着使用主体的德行不同而发生正向或反向的变化。当前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倡导网络道德自律,教育学生在网上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上伦理,杜绝中学生不文明网上行为,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
3 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更新教育内容。
教师要转变观念,实现思想工作由单一封闭型向双向开放型、由号召动员型向真理感召型、由单纯“灌输”向艺术“渗透式”转变。实践证明,思想政治课与信息化相结合是一种比较适宜、成本低的教育方法和渠道。我们应积极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力求把严肃的宣传主题编成生动形象的计算机程式。吸引学生主动使用,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的目的。其次,学校还可通过网络让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活动,培养自我教育意识,尤其要重视学生自学、自护、自辨、自制、自省等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
4 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正确识别网络信息中的“垃圾”,合理利用电脑游戏。一是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评判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虚拟性,合理的玩电脑游戏,健康上网聊天交友。要让学生多在现实环境中增加互相交流,增强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是积极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要防患于未然,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对已患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流。在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还要对中学生加强网络道德心理调适,进行意志锻炼。同时,要教育学生克服对网络过度迷恋和依赖的不良心理倾向,特别是不要通过网络虚拟生存来逃避现实的社会生存,而是以网络生存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现实生存,要以自己的意志力量控制自己,形成遵守网络道德的坚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