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科特长,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来源 :杂文月刊(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t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以及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更要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大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改进课堂教学,试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是尽量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新教材中已有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也有许多教师联系本地、本校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了不少生动有趣、切合学习内容的课例,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
   二是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观察、探究、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学习肯定是好的方式。但是,讨论交流的滥用,甚至没有小组交流就不是课改的极端认识也随之产生了。例如,函数的概念本来就是一个抽象而不易理解的难点,有的教师在给出几个实例后,让学生用大量时间分组讨论,去“发现”这一概念,各组交流时要么不得要领,要么生搬书中叙述。
   三是减少纯数学的运算论证,让学生在轻松中增强兴趣。
   对此问题,新教材已作了较大调整,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数字的计算也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有些教师对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足够的、反复的独立练习才能形成认识不足,出现了课堂上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完成基本运算,作业中的推理证明在相互“借鉴”中完成的现象,使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极不到位,造成学生对计算器和讨论的过分依赖和不能独立的完成作业的后果。
   四是改进评价方式,用开放的的态度让学生在肯定与表扬声中激发兴趣。
   坚持正面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这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但是,教学中评价简单化的现象却不容忽视。一方面,“你真棒!”“你真行!”之类的语言充斥课堂,它不仅不大适合初中生年龄特征,而且也是一种指代不明的评价。另一方面错误观点不能及时矫正。答案的确定性是数学的一大特点,而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对于学生明显的错误也用“你说的很有道理,不过”来评价,显然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误导。
   我认为,上述改革,都是在提高学生的外部兴趣上进行的。要让学生形成持续、稳定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发挥数学的学科特点,挖掘学生的内部动因。
   一是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感情,让学生在和谐交往中享受快乐。
   爱其师则信其道。数学教学绝不仅仅是数学素养的培养,它更是一种师生心灵的撞碰、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的前提下,以真诚的爱心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各方面负责、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教师还应把他们当成孩子去交往,允许他们犯错误,宽容他们反复地犯错误,相信并帮助他们在不断地犯错与纠错中逐渐成长、走向成熟;教师更应把他们当着朋友去交往,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拘时空、不拘形式地与学生打成一片,力求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一旦浓浓的师生情建立起来,学生真正钦佩、喜爱数学老师了,由于“爱屋及乌”而导致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在教育实践中屡见不鲜的事实。
   二是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象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依理运算中、“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无处不在。只要有了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三是磨练意志力,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追寻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数学绝不是“娱乐性”学科,单凭兴趣而学是学不好数学的。有人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教育。”“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并让其充分认识数学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明白,没有成年累月地含辛茹苦和百折不挠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
   成就感是一个人保持对于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因材施教原则,分类要求、区别对待,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每前进一步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积累成功中得到强化;其次,教师要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此外,要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自信心,中、高考数学命题必须降低难度。
   我们认为只有正视中学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以扬弃的态度进行中学数学改革,真正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双基训练与能力培养同行,增强数学素养与发展创新精神同步,课堂小环境与政策大环境协调,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富有成效,数学才有望成为中学生最喜爱的学科。
其他文献
SO2是导致酸雨的大气环境第一大污染物。烟气中SO2的处理一直是环境工程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生物脱硫作为一种新型FGD技术,是将环境污染治理与资源回收相结合的处理工艺。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我们人类所取得的任何进步与发展都是源于兴趣的驱动的,即兴趣激发着我们探索的欲望。兴趣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学习的催化剂,更像他们的良师益友。因此,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对于提高学习者的数学成绩是非常好的举措。那么,怎样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  一、用“揭趣”法引入所学  从教育教学发展的实践来看
<正> 酱油酿造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微生物和由微生物引起的一系列的生化变化,把原料中的成份转化为复杂的发酵产物,使酱油成为具有特殊风味的调味品。这些微生物除了我们纯(?)
利用共培养系统,设计了一系列室内实验,研究了龙须菜对三种赤潮藻: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近地层大气的臭氧(O3)浓度日益升高,对农作物及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被认为是当代最严重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者密切关注的环境
图像立体匹配是立体视觉的核心技术,在三维重建、视觉测量及目标识别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根据立体匹配技术特点,图像立体匹配可分为三大类:局部立体匹配、全局立
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科学园地"栏目科学知识普及的相关情况,并对该栏目的宣传宗旨、科普策略及刊载的化学科普文章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从中获取一些于当下而
在对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拔管时,气管导管的刺激可引起血压剧升,严重时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甚至于死亡。麻醉师樘临床工作中一直在寻求某种方式以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喉麻管及
毛泽东对新诗的双重态度立足于政治功用;毛泽东对诗歌形象思维的强调;毛泽东重情的诗学观;毛泽东对豪旷诗风的偏爱;毛泽东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偏爱。
<正> 一首方剂在临床应用上效果的好坏,固然一方面主要取决于辨证立法的有无失当,以及组方、配伍之法度是否严谨而定,但其另方面则与汤方的煎法和服法是否妥善亦有莫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