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慈善之所以冠之以“现代”二字,并不只是表达一个时间概念,更是要彰显现代慈善在理念意识、运作模式、机制安排上都超出了传统慈善的范围。课题组提出要抓住机遇,拓展空间,努力打造“现代大慈善”的战略构想。“现代大慈善”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规则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政府推动、法律规范、公众参与、专业运作的高效透明运行机制,树立社会公信,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慈善事业。这体现出现代慈善机构更应该有“大”的胸怀,“大”的视野,“大”的目标。
(摘自《现代慈善事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历史需要,体现人的理想和一般评价标准,表现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并作为稳定的思维定式、倾向、态度影响着广义的文化演变过程。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一般来说,价值观是一系列价值原则组成的,价值原则凝聚了人们对善恶、美丑最基本的看法。正是关联的价值原则构成了文化的价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儒、道、墨、法、佛诸多价值观交替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其中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道家的“无道无亲,常与善心”等人道原则成为占据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历经五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思想渊源和精神动力。
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基之上的慈善文化,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把慈善的教化功能、自律要求与公民精神密切结合起来,推己及人,泽被社会,从而形成了现代慈善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利他主义。弘扬利他主义价值观是对“浙江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其根本目的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人文关怀的浓郁氛围,减少社会冲突,调和社会矛盾,使社会保持和谐共生的状态。
(摘自《慈善文化价值观与NGO的使命》)
“慈善市场化”首先要树立“经营慈善”理念。“经营慈善”就要从“行业”的视角来策划和构建慈善事业,把慈善事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科学规划和运筹,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慈善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慈善事业提供更为直接的资源,实现持续发展。
“慈善市场化”要在慈善实践中强化“公益营销”理念。当今时代,随着非营利事业的发展,慈善公益组织之间围绕资源开发的机会成本上升,竞争趋势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的慈善机构正努力把自己放在一个营销者或推广者的地位上,研究劝募市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特点,按照营销观念采取策略性行动来争取更多公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实现“公益”与“营销”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要坚持慈善基金市场化运作理念。慈善基金的共同特点是基金本金不动用,基金投资所得用于机构运作成本和定向援助。因此,对慈善基金而言,保值增值事关组织的生存发展大计,从社会保障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那一天开始,就应该把慈善基金的投资增值问题纳入视野,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慈善基金的投资运作,既为金融市场增加流动性,又为慈善事业的资金来源探索新途径。
(摘自《浙江慈善市场化运作创新路径》)
慈善工作创新从哪里着手呢?首先,要找准切入点,这个“点”要考虑几个因素:一是政策背景,也就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十二五”期间的“三大任务”是扩大就业、保护环境、缩小贫富差距。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根据慈善工作的特点找准自己的定位。二是需求,主要考虑劝募市场的需求。这种需求不应该被动地去适应,而要主动去作为,要开发和调动需求。三是自身能力,这主要是指开发资源的能力,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没有能力一切都无从谈起。其次,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是指一个机构要研究对策、分析市场、制订战略、落实措施。小处是指要开发项目、注重策划、把握细节、做好服务。特别是“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没有细节就没有对策。对于细节,每个人每个机构会有不同的想法,但总的还是要围绕“劝募市场”做文章,从筹款和救助入手,这是“创新”的根本。第三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一篇大文章,涉及的方方面面庞大繁杂,但其立足点还是一个“人”字,以人为本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它与慈善的理念和价值观是一致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在社区。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建立在“志愿和奉献”基础上的,它为基层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是慈善生活化的必由之路。慈善是更高层次上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摘自《创新要找准切入点》)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支持和发展慈善事业”,2013年2 月国务院转发发改委等三部委文件《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第20 条“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已经把慈善事业作为调节收入分配、扶助困难群众的重大举措,而社会管理创新又为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只有审时度势,开拓创新,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我们要用服务大民政、建设大慈善的指导思想统领全局,创新思维,夯实基础,强化服务,提高效能,全面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用“六个更”概括即:思想更解放、组织更包容、机制更灵活、运作更透明、服务更专业、管理更规范。
(摘自《用“六个更”推动慈善事业创新发展》)
大力培育以需求为导向的劝募市场。一是继续发展不同形式的冠名基金。二是推动慈善超市和物资捐赠的规范化建设。宁波介绍的“衣循环”,利用市场化运作来实现物资捐赠的规范化管理,很有推广价值。三是探索遗产、房产、股权、知识产权捐赠的新形式。对此,我们要早点研究,早点提出对策。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的想法不同,如何引导“人去留名,雁过留声”,这跟我们的公益营销很有关系,注意营销,注意策划。捐赠的房子拍卖建立基金,遗产冠名基金,永远为你留着。人家没想到的,我们已经想到了,人家没做的,我们已经做了,这就是营销。四是参与购买政府公共服务。这个需要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 (摘自《我们的事业向太阳》)
透明慈善也称阳光慈善,它是指任何与慈善相关的信息,只要不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或国家机密的,都能够对公众开放,为公众所知晓的慈善形态。它主要表现为善款募集、运作、管理、使用信息透明,慈善项目实施情况和效果信息透明,慈善组织行政经费和人员薪酬信息透明,慈善组织基本情况信息透明等。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在长期发展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力量,它来源于法律规定、道德优势和社会分工,表现为一个慈善组织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包括社会相信慈善组织能将资源按照其宗旨使用,而不会滥用;社会相信慈善组织能够很好地利用资源提供公益服务。
(摘自《建设透明慈善指导意见》)
慈善组织要更加重视基层慈善工作,活跃基层,夯实基础,为“人人可慈善”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民间慈善资源,倡导“公民慈善”,完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机制,满足公民对于慈善捐助的生活化需求。要大力发展村(社区)和企业慈善帮扶基金,建立基层捐助激励机制,扶助“草根”慈善,丰富服务手段,大力推进“慈善村(社区)”建设。要加强基层慈善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基层慈善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摘自《慈善工作指导意见》)
慈善事业对社会管理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是一种不受强制的自觉管理,其次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最后它是一种志愿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就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社会管理。因为它的最高境界是公民对自己的自觉管理,在提升自我素质的同时,也能在人与人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这些年来,全省慈善机构累计筹款112亿,帮助了562万人次,这是外在直观的数据结果,但慈善真正的内涵是对公民素质的提升,这种影响是长远而极具社会价值的。
(摘自《慈善是更高层次的社会管理》)
我们从事慈善事业的人,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工作,才能把事情做好做大呢?老子说,上善若水。水虽然柔弱,但滴水穿石。只要坚持不懈,我们的事业一定能成功。同时,我们做慈善也是一份快乐,是一份享受,在慈善生活化的进程中,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得到快乐,这种快乐其实融入了你工作的这个过程。如果从事慈善公益事业是被动的,是碍于面子或者是为了某种荣誉而做,你就会永远感觉到压力。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真正体会到的是人生的价值。
(摘自《谈谈对慈善生活化的几点认识》)
(摘自《现代慈善事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历史需要,体现人的理想和一般评价标准,表现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并作为稳定的思维定式、倾向、态度影响着广义的文化演变过程。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一般来说,价值观是一系列价值原则组成的,价值原则凝聚了人们对善恶、美丑最基本的看法。正是关联的价值原则构成了文化的价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儒、道、墨、法、佛诸多价值观交替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其中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道家的“无道无亲,常与善心”等人道原则成为占据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历经五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思想渊源和精神动力。
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基之上的慈善文化,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把慈善的教化功能、自律要求与公民精神密切结合起来,推己及人,泽被社会,从而形成了现代慈善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利他主义。弘扬利他主义价值观是对“浙江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其根本目的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人文关怀的浓郁氛围,减少社会冲突,调和社会矛盾,使社会保持和谐共生的状态。
(摘自《慈善文化价值观与NGO的使命》)
“慈善市场化”首先要树立“经营慈善”理念。“经营慈善”就要从“行业”的视角来策划和构建慈善事业,把慈善事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科学规划和运筹,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慈善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慈善事业提供更为直接的资源,实现持续发展。
“慈善市场化”要在慈善实践中强化“公益营销”理念。当今时代,随着非营利事业的发展,慈善公益组织之间围绕资源开发的机会成本上升,竞争趋势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的慈善机构正努力把自己放在一个营销者或推广者的地位上,研究劝募市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特点,按照营销观念采取策略性行动来争取更多公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实现“公益”与“营销”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要坚持慈善基金市场化运作理念。慈善基金的共同特点是基金本金不动用,基金投资所得用于机构运作成本和定向援助。因此,对慈善基金而言,保值增值事关组织的生存发展大计,从社会保障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那一天开始,就应该把慈善基金的投资增值问题纳入视野,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慈善基金的投资运作,既为金融市场增加流动性,又为慈善事业的资金来源探索新途径。
(摘自《浙江慈善市场化运作创新路径》)
慈善工作创新从哪里着手呢?首先,要找准切入点,这个“点”要考虑几个因素:一是政策背景,也就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十二五”期间的“三大任务”是扩大就业、保护环境、缩小贫富差距。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根据慈善工作的特点找准自己的定位。二是需求,主要考虑劝募市场的需求。这种需求不应该被动地去适应,而要主动去作为,要开发和调动需求。三是自身能力,这主要是指开发资源的能力,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没有能力一切都无从谈起。其次,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是指一个机构要研究对策、分析市场、制订战略、落实措施。小处是指要开发项目、注重策划、把握细节、做好服务。特别是“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没有细节就没有对策。对于细节,每个人每个机构会有不同的想法,但总的还是要围绕“劝募市场”做文章,从筹款和救助入手,这是“创新”的根本。第三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一篇大文章,涉及的方方面面庞大繁杂,但其立足点还是一个“人”字,以人为本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它与慈善的理念和价值观是一致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在社区。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建立在“志愿和奉献”基础上的,它为基层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是慈善生活化的必由之路。慈善是更高层次上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摘自《创新要找准切入点》)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支持和发展慈善事业”,2013年2 月国务院转发发改委等三部委文件《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第20 条“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已经把慈善事业作为调节收入分配、扶助困难群众的重大举措,而社会管理创新又为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只有审时度势,开拓创新,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我们要用服务大民政、建设大慈善的指导思想统领全局,创新思维,夯实基础,强化服务,提高效能,全面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用“六个更”概括即:思想更解放、组织更包容、机制更灵活、运作更透明、服务更专业、管理更规范。
(摘自《用“六个更”推动慈善事业创新发展》)
大力培育以需求为导向的劝募市场。一是继续发展不同形式的冠名基金。二是推动慈善超市和物资捐赠的规范化建设。宁波介绍的“衣循环”,利用市场化运作来实现物资捐赠的规范化管理,很有推广价值。三是探索遗产、房产、股权、知识产权捐赠的新形式。对此,我们要早点研究,早点提出对策。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的想法不同,如何引导“人去留名,雁过留声”,这跟我们的公益营销很有关系,注意营销,注意策划。捐赠的房子拍卖建立基金,遗产冠名基金,永远为你留着。人家没想到的,我们已经想到了,人家没做的,我们已经做了,这就是营销。四是参与购买政府公共服务。这个需要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 (摘自《我们的事业向太阳》)
透明慈善也称阳光慈善,它是指任何与慈善相关的信息,只要不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或国家机密的,都能够对公众开放,为公众所知晓的慈善形态。它主要表现为善款募集、运作、管理、使用信息透明,慈善项目实施情况和效果信息透明,慈善组织行政经费和人员薪酬信息透明,慈善组织基本情况信息透明等。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在长期发展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力量,它来源于法律规定、道德优势和社会分工,表现为一个慈善组织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包括社会相信慈善组织能将资源按照其宗旨使用,而不会滥用;社会相信慈善组织能够很好地利用资源提供公益服务。
(摘自《建设透明慈善指导意见》)
慈善组织要更加重视基层慈善工作,活跃基层,夯实基础,为“人人可慈善”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民间慈善资源,倡导“公民慈善”,完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机制,满足公民对于慈善捐助的生活化需求。要大力发展村(社区)和企业慈善帮扶基金,建立基层捐助激励机制,扶助“草根”慈善,丰富服务手段,大力推进“慈善村(社区)”建设。要加强基层慈善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基层慈善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摘自《慈善工作指导意见》)
慈善事业对社会管理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是一种不受强制的自觉管理,其次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最后它是一种志愿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就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社会管理。因为它的最高境界是公民对自己的自觉管理,在提升自我素质的同时,也能在人与人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这些年来,全省慈善机构累计筹款112亿,帮助了562万人次,这是外在直观的数据结果,但慈善真正的内涵是对公民素质的提升,这种影响是长远而极具社会价值的。
(摘自《慈善是更高层次的社会管理》)
我们从事慈善事业的人,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工作,才能把事情做好做大呢?老子说,上善若水。水虽然柔弱,但滴水穿石。只要坚持不懈,我们的事业一定能成功。同时,我们做慈善也是一份快乐,是一份享受,在慈善生活化的进程中,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得到快乐,这种快乐其实融入了你工作的这个过程。如果从事慈善公益事业是被动的,是碍于面子或者是为了某种荣誉而做,你就会永远感觉到压力。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真正体会到的是人生的价值。
(摘自《谈谈对慈善生活化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