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121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回顾我院121例无张力疝修补术,探讨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点、应用价值,以提高疝修补术的效果。方法: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聚丙烯网片及网塞固定于腹股沟的缺损区域替代传统的张力缝合,临床应用121例。结果:所有病例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无一感染,术后3~7天出院。90例(75%)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1.5年,无1例复发。结论:本手术创伤小、较传统手术操作简单,术后疼痛不适感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符合解剖生理,有取代传统疝修补术趋势,值得推广。
  
   我院从2002~2005年,共做腹股沟疝手术142例,其中121例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21例。男117例年龄18~6岁,平均47岁,其中斜疝72例(右侧41例,左侧31例),直疝23例,嵌顿性腹股沟疝11例,切口疝3例,复发疝12例。
  手术要点:连续硬膜外麻醉91例,局麻30例,切口、疝囊显露及精索游离与传统手术相同。高位游离疝囊至暴露腹膜外脂肪后将其还纳腹腔,疝囊较大者,切开横断闭锁近端疝囊使其成为小疝囊,封闭后再还纳腹腔,嵌顿性疝则需切开疝囊(确保无内容物坏死),将疝内容物还纳腹腔后封闭疝囊。然后于疝环处置入锥型填充网塞,将网塞的叶瓣与腹横筋膜缝合数针,再将网片平坦置于精索后方,网片的开口围绕精索后缝合在一起,网片不必与腹股沟管后壁缝合。切口疝不用锥型网塞填充,置入网片后须与周围组织缝合固定以确保不能移动。最后按层次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结 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约为45分钟(25~65分钟)。切口长度3~6cm,平均4cm。出血10~50ml,平均20ml。全部病人均在术后6~24小时下床活动,平均术后3~7天出院。切口无出血、无感染,均为Ⅰ期愈合。术后疼痛较轻,仅9例病人需用安痛定镇痛。3例术后发生术侧阴囊积液。术后并发尿潴留6例,置尿管引流1~2天后恢复。90例(75%)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1.5年,无1例复发。
  
  讨 论
  
  传统的疝修补术是以组织间的重叠缝合来修补加强薄弱或缺损的腹壁,强行缝合的结果使组织撕裂或缺血机化,形成瘢痕组织,复发率高,无张力疝修补术操作简单,仅需疝囊充分高位分离,不求高位结扎,将填充物塞入内环,四周固定在腹横筋膜上即可,无张力疝修补术操作简单,仅需疝囊充分高位分离,不求高位结扎,将填充物塞入内环,四周确实固定在腹横筋膜上即可。针对年老体弱者及对疝手术实施不利因素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前列腺增生等,选用此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避免术中意外,更利于术后的恢复。
  本手术优点:①较传统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组织损伤小、减少了手术过多的缝合和固定,无张力,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下床早,较传统手术可提早2个月恢复工作。②网塞填充内环,分散了腹压对缺损区的冲击,堵住了疝突出的通道,符合解剖生理,是传统疝修补术不能解决的。补片和网塞能刺激周围组织发生快速成纤维细胞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加强了修补部位的组织强度,降低了复发率。③以聚丙烯为原材料制成的 bard mesh和perfix plug与组织有很好的组织相容性,补片内空隙均大于10μm,中性白细胞可自由出入,且又不适于隐藏直径1μm大小的细菌,具有较好的抗感染能力 。④较传统手术并发症少,据Rutkow[4]报道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尿潴留、切口感染、出血、缺血性睾丸炎、血管栓塞等。本组病例仅3例术后发生术侧阴囊积液,未作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术后并发尿潴留6例,置尿管引流1~2天后恢复。
  本手术局限性:无张力疝修补术有其一定局限性的,它仅适用于内口<4~5cm的腹股沟疝,否则伞状填充网片虽可张开,但不能覆盖内口边缘腹横筋膜外1~2cm,修补就不大可靠;另外,补片价格较昂贵,也影响了该术式在国内的普遍开展。
  手术原理:将预成形网塞填充在腹壁的缺损处,如内环、直疝三角。在其上方再放置一网片,以加强网塞的作用并防止周围其他疝的发生。
  手术适应证:腹股沟斜疝、直疝、复发疝、股疝等。
  手术注意事项:①疝环应根据大小栽剪选择合格的网塞网片以达最佳效果。②较大的直疝、斜疝切口处应打绷带。固定1个月以利组织修复。③网塞网片周围应缝合固定,防止固定不牢打皱,失去固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双.腹股沟疝外科学.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2 彭开勤.腹股沟疝修补术式的合理选择.临床外科杂志,1998,6(4):188
其他文献
米芾是一位驰骋宋代尚意书坛的主将,与苏、黄相比,他更具纯艺术家的气质。他论书不讲道德人品,也不涉及圣道学问,而是就书法论书法。执著的理念,真率的个性,使其书论明快、激昂,富有强烈的批判色彩与鲜明的时代精神。  总览米氏论书,中心的追求当是“真趣”。  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海岳名言》)  沈传师变格,自有超世真趣。(同上)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故必须真迹观之,乃
期刊
资料与方法    112例中男65例,女47例,年龄41~72岁,急诊手术26例,其中休克者19例,肝功能有改变者34例。手术方式:胆切除44例,胆总管探查27例,胆总管T型管引流术32例,胆总管括约肌成型术1例,胆肠吻合引流术8例。手术时间平均3.1小时,术中平均输血400ml,有4例输血超过2000ml。  麻醉前用药:常规术前30分钟肌注鲁米那0.1g,阿托品0.5 g。  麻醉选择:①病情
期刊
摘 要 目的:提高对良性滑膜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例良性滑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局限型12例,弥漫型3例,两型良性滑膜瘤发病部位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差别明显;结论:掌握其组织学特征较易诊断,但应注意与软组织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巨细胞肉芽肿、滑膜肉瘤等相鉴别。  关键词 良性滑膜瘤 局限型 弥漫型    良性滑膜瘤是一种起源于滑膜细胞或趋向滑膜细胞分化的间叶细胞,发生在关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基底脉尖综合征(RBA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近2年收治的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头颅MRI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以神经眼动障碍,视觉障碍和意识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人多数预后好,治疗应针对卒中病因尽早溶栓、抗凝、扩溶治疗。  关键词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
期刊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内科常见急症,如不及时诊治极易危及患者生命。现就我们救治的32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32例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48~62岁,平均36.6岁。32例中无糖尿病史者2例,在有糖尿病史的30例中,病史最短62天,最长13年。胰岛素依赖型19例,非胰岛素依赖型13例。  临床表现:食欲突然下降13例,恶心呕吐21例,有明显脱水19例,心律加快19例,肌肉酸
期刊
关键词 结核 药物疗法 微卡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标准:①复治患者接受过WHO推荐的标准复治方案2SHRZE/1HRZE/5HRE(含全程隔日用)痰涂片抗酸杆菌仍阳性者。②无尘肺、糖尿病、精神病、妊娠等并发症,且心、肝、肾功能正常者。③年龄19~66岁。  病例来源病史:符合选择标准31例,因故中途退组4例,资料完整者27例。其中男23例,女4例。年龄19~30岁4例,31~45岁16
期刊
我院从2005年1月开始采用毫米波治疗仪,已成功治疗急慢性炎症共10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00例患者中,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18~75岁。病程3天~5年。    治疗方法:将毫米波辐射头直接接触皮肤或稍许离开炎症部位,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治疗次数10~15次不等。  疗效评定:①痊愈:自觉症状及主要体征消失。②显效:自觉症状及主要体征基本消失。③好转:自觉症
期刊
摘 要 目的:体外实验研究探讨大豆异黄酮对人肺腺癌的抑制作用。方法:MTT比色法、H-E染色及透射电镜法。结果:大豆异黄酮对A549细胞有抑制作用;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大豆异黄酮可以使细胞肿胀,胞膜及核膜变薄、模糊不清,导致细胞变性、坏死。结论:大豆异黄酮能够抑制A549细胞的生长繁殖;其抑制作用可能通过细胞毒性作用来抑制A549细胞生长繁殖。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人肺腺癌 A549细胞
期刊
资料与方法    病人来源与分组:2002年1月~2004年6月,我们对吉林市城区育龄妇女进行妇科病检查,共检查出宫颈糜烂患者847例,经阴道镜检查,临床上根据糜烂面积大小分为三度,Ⅰ度为糜烂面积不超过宫颈面积的1/3;Ⅱ度为糜烂面积超过宫颈面积的1/3,但不大于2/3;Ⅲ度为糜烂面积超过宫颈面积的2/3。选择其中适宜冷冻、激光、电熨治疗的患者182例,按居住地区分为甲、乙两组,随机决定其中一组为
期刊
我自2003年元月~2004年9月,以此术式治疗II期以上混合痔50例,疗效确切。  共60例患者,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28~50岁,采用剥扎术改良式,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31~49岁,均为II期以上混合痔,无其他系统阳性病史,首次手术,术后同等条件下换药。  治疗方法:混合剥扎术从略,剥扎术改良式如下: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1%利多卡因)局麻或腰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