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沉迷网络,已经成为众多家长头疼的难题。据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达9.89亿,其中学生占21%。互联网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而与此同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也日益凸显。
未成年在网络软件中“打赏”,将父母银行卡“刷爆”。更有未成年向家长索要钱财,购买游戏装备,使用“撒泼打滚”各种招数。幼年的孩子抱着手机、平板看个不停,家长们叫苦连天,却没有好的办法。尤其,近年来各种网课上线,不停地使用低价销售试听课,或者“打卡返现”等方式,让家长吃了甜头以后,就开始“炮轰式”营销。奈何家长防御力再强,也无法抵挡多种方式的网络花招。
据悉,今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开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新篇章。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各主要视频、直播、游戏等网络平台纷纷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优化“青少年模式”内容池。
家住山西太原的王静和正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间有个约定,每天可以在“青少年模式”下看40分钟短视频。然而,这种约定只针对有自律的孩子。记者发现,很多软件的“青少年模式”只是通过简单的加减乘除进行解锁的。约定的时间到了,破解一道数学题进行解锁,这对会简单两位以内计算的孩子来说非常容易。既然设了一道“门槛”,如此设计不就是摆设吗?只要破解了计算题,就可以无休止的看无数个40分钟。此外,很多软件在进入首页后,系统提示是否选择青少年模式,那么只要是识字的孩子,很轻易就可以关掉青少年模式,随意观看视频,不受限制。
“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真的能拯救沉迷网络的孩子吗?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像是一种文化休克。如果不从根源治理,再多的模式只是一种摆设,这种“精心”设计下的“青少年模式”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根本无法彻底的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
这种种现象的背后,是各大厂商游戏防沉迷系统缺乏统一管理,各自为政的现状。目前,很多软件“青少年模式”只是一些算法設计,并不能真正阻止孩子沉迷网络。然而,作为一个长久以来的社会性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解决?记者认为,除了需要各相关方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外,还应该拿出真正的“青少年模式”去阻止未成年沉迷网络。
未成年在网络软件中“打赏”,将父母银行卡“刷爆”。更有未成年向家长索要钱财,购买游戏装备,使用“撒泼打滚”各种招数。幼年的孩子抱着手机、平板看个不停,家长们叫苦连天,却没有好的办法。尤其,近年来各种网课上线,不停地使用低价销售试听课,或者“打卡返现”等方式,让家长吃了甜头以后,就开始“炮轰式”营销。奈何家长防御力再强,也无法抵挡多种方式的网络花招。
据悉,今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开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新篇章。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各主要视频、直播、游戏等网络平台纷纷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优化“青少年模式”内容池。
家住山西太原的王静和正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间有个约定,每天可以在“青少年模式”下看40分钟短视频。然而,这种约定只针对有自律的孩子。记者发现,很多软件的“青少年模式”只是通过简单的加减乘除进行解锁的。约定的时间到了,破解一道数学题进行解锁,这对会简单两位以内计算的孩子来说非常容易。既然设了一道“门槛”,如此设计不就是摆设吗?只要破解了计算题,就可以无休止的看无数个40分钟。此外,很多软件在进入首页后,系统提示是否选择青少年模式,那么只要是识字的孩子,很轻易就可以关掉青少年模式,随意观看视频,不受限制。
“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真的能拯救沉迷网络的孩子吗?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像是一种文化休克。如果不从根源治理,再多的模式只是一种摆设,这种“精心”设计下的“青少年模式”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根本无法彻底的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
这种种现象的背后,是各大厂商游戏防沉迷系统缺乏统一管理,各自为政的现状。目前,很多软件“青少年模式”只是一些算法設计,并不能真正阻止孩子沉迷网络。然而,作为一个长久以来的社会性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解决?记者认为,除了需要各相关方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外,还应该拿出真正的“青少年模式”去阻止未成年沉迷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