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建筑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0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是包括新与旧、历史与现实等在内的多种元素拼贴的产物。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建筑的拼贴无疑对城市的影响的是巨大的。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在欧洲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建筑拼贴的可持续方法。
  关键词:建筑;拼贴;城市更新;形式符号;色彩符号;肌理符号
  城市犹如一个巨大的博物馆,新与旧共存,历史与现实共生。城市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在进行新的城市建设的同时又同时破坏和摧毁着旧的城市的过程。城市建设总是在旧的城市上不断地创造着新的城市。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的建设作为一个持续的过程,离不开建筑的持续建造。建筑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元素,在持续的建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旧的更迭,而旧建筑在城市建设中作为与新建筑对立着的矛盾体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在城市更新的缓慢过程中,旧建筑不可能一夜变新,也不可能全部推倒了重建,这意味着新旧建筑不可避免的会被组合,形成一种新与旧的“拼贴”肌理。建筑单体的更新相对容易,但是要保证区域乃至整个城市风貌的协调,意味着在拼帖不同建筑时要使其相互协调,如此才能保持城市风貌的连续性,进而保持城市文脉的延续性。
  一、何谓拼贴建筑
  (一)关于拼贴(collage)
  拼贴(collage)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现代艺术中,毕加索和勃拉克用这种手法扩大并丰富了手段,从而开始绘画的新实验,运用包括传统的、试验的、还包括手头的一切材料作为多元造型手段。因此,“拼贴”作为一种与古典的、纯净的、终极的艺术观念相逆反的要素,其强调多元化的理念,成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精髓。
  (二)关于拼贴城市
  “拼贴城市”是柯林?罗、弗瑞德?科特在1984年《拼贴城市》一书中针对现代主义基本理性与乌托邦式的一种破解方法。现代城市强调的是一种关于未来世界科学式的整体幻想,强调秩序、结构,但事实上,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博物馆,是不同历史时期“修补”的结果,正是这种拼贴操作方式构成了传统城市的基础。因此,柯林?罗和弗瑞德?科特通过对现代主义理想城市的批判,试图将城市概念从单一的乌托邦重新导向一种关于城市形态的多元视角。
  (三)关于拼贴建筑
  “拼贴”作为一种绘画理念,强调的是多元化的表现手法;而对于城市更新来说,则是强调在城市高速发展下现代主义建筑充斥的今天,新与旧的拼贴共融。“拼贴城市”归根结底还是拼贴建筑。在现代主义建筑理性的意识形态下,在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相比较中国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象,以“拼贴建筑”的方式,欧洲的城市循序渐进的进行着城市更新,从而把割裂的文脉重新连接起来,而不是一味的推倒重建,这正是现今中国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再一次审视的建设态度。
  二、如何拼贴建筑
  在城市规划产生以前,城市并不是统一控制建造,而是在漫长的时间里自然发展的。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城市更新犹如修补一件已经打了很多补丁的旧衣服,“新补丁”和“旧补丁”拼贴在一起时,并不是随意的组合,而是要注意相互之间的协调、统一,从而保持城市空间视觉上的连续性。连续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强调的是相互之间过渡的协调性。借鉴类型学的方法,首先对建筑的各种要素尤其是建筑立面的各个要素进行归纳分类,并对其进行简化、抽象、提取,以获得类型特征,形成特定的符号,包括形式、色彩、材料等,进而将符号特征应用于建筑的新建或改建,使其与环境相协调,保证视觉上的连续性,从而使城市空间更具有可识别性。这些符号的应用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形式符号的拼帖
  任何形式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粗糙还是精美,都有其原型。在更新城市空间时,从固有文脉中提炼出建筑的形式原型,加以应用,使新的改造部分同原有的城市空间在形式上有所呼应。这种拼帖并不是形式的简单拼凑,也不是简单的对固有建筑形式的照搬照抄,需要准确地梳理原有环境空间的文脉,才能塑造建筑沿在视觉上的连续性。以意大利威尼斯Grand Canal两边的建筑立面为例,沿河的立面建筑高度、建筑面宽比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却能归纳出共同的形式特征,例如:一层大多有柱廊;顶层以下多开有拱形窗户;顶层窗户则多以矩形为主;屋顶多为坡屋顶;建筑外立面材料相近等。这些形式元素在威尼斯其他街道空间中也随处可见,使威尼斯能够区别于阿姆斯特丹、周庄等同样以水巷闻名的街道空间,而被人们所识别(图1)。
  (二)色彩符号的拼帖
  相比较形式符号,同样作为视觉重要要素的色彩符号不但能有效地塑造视觉上的连续性,同时还能带给人更为直观的视觉吸引力。当强调运用色彩作为符号进行建筑的拼贴组合时,色彩的拼帖或是能够给形式不同、风格各异的新旧建筑带来视觉上的统一感;或是能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赋予形式单调、细节匮乏的建筑群一种矛盾的和谐。
  1.同类色拼帖
  同类色是指同一色相在明度或纯度上的不同。当同类色拼帖组合在一起时,能够起到统一、含蓄、稳重、雅致等和谐的视觉效果。应用同类色的组合特点将不同的建筑拼帖在一起时,能够弱化新旧建筑在形式、质感、体量等方面的差异,加强视觉上的调和感,从而强化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就连佛罗伦萨维琪奥桥两边很多貌似“违章搭建”的建筑都因同类色的拼帖组合,而使得位于佛罗伦萨的这座著名的老桥协调统一(图2)。
  2.对比色拼帖
  对比色是指在24色相环上相距120度到180 度之间的两种颜色,称为对比色。作为对比色,如黄绿与红紫色对比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由于视觉冲击力强,也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因此往往用多种对比色达到调和的状态。多对比色在城市更新中的拼贴应用,并不会因为色彩的变化而造成视觉的断代,反而能赋予城市以强烈的识别性,并激发城市的活力。意大利很多的地方都会将建筑刷上鲜艳的颜色,例如威尼斯彩虹岛,强烈的色彩不仅塑造了色彩的拼贴感,增加了建筑本身的辨识度,从而方便外出捕鱼的渔民回来的时候容易分辨自己的家,也提高了整个岛的辨识度,使其区别于包括玻璃岛在内的周边岛屿(图3)。   (三)材料符号的拼帖
  任何材料都会表现出特殊的肌理,赋予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玻璃的透明感、石头的坚硬感、金属的冷峻感等等。建筑日益现代化的今天,玻璃、钢筋、混凝土充斥,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特色日益消亡、文脉缺失,因此,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除了形式、色彩的拼贴协调,还应注意建筑和周边环境肌理的协调。
  1.同类材料的调和拼贴
  不管建筑的形态是传统还是现代,同类材料的使用能够使建筑更好地融入到周边环境,保持环境的协调。位于英国利兹的Victoria Gate项目,建筑外立面的灵感来自于利兹的当地建筑,该设计使用的白色陶土和红砖在延续利兹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被赋予了新的形态,白色陶土应用于建筑基座、东门以及乔治街的店面,红色粘土砖应用于Harewood大街,两种砖都是在工厂预制好后现场安装。该项目作为一个新建项目,不仅改善了城市的商业购物环境,同时很好地解决了新建建筑和固有环境的协调问题,保持了文脉的延续(图4)。
  2.不同材料的对比拼贴
  同类材料的使用能够使建筑更好地融入到周边环境,但是不同材料的对比拼贴有时也能达到矛盾而又调和的效果,以Prada基金会的米兰会址为例,址落户于旧工业园区,基地前身是建于二十世纪早期的琴酒酒厂设施(包括仓库、实验室和酿酒筒仓),OMA的设计是在现址一系列的空间形态之中增添了大型展馆、塔楼和影院三个新构筑物,新建建筑保留了固有的形式符号的同时,因其耀眼的金色质感而成为沉闷旧工业区的视觉中心,并且与周边环境形成了一种既矛盾又和谐的协调感(图5)。
  三、结语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指出:“城市是一个多种元素拼贴堆叠的产物,城市的整体正是以局部拼凑的方式形成的。” 但是,拼贴不是一味的复制或照搬照抄建筑固有的面貌,而是要提取历史文脉中的基因符号,使不同的建筑拼贴在一起时延续城市文脉,保持环境的延续性。城市的保护更新最终目的是要延续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保持其生活风貌的稳定,防止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城市风貌的基因突变。
  参考文献:
  [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戴代新,戴开宇.历史文化景观的再现[M].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3]柯林·罗、弗瑞德?科特.拼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顾勤芳,硕士,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农村住宅产业化设计成为建筑业界值得探究的焦点。从农村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出发,对鄂东南地区农村住宅产业化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以2015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作品“光·宅”为例,从构件标准化、空间部品化、户型多样化和功能灵活化等方面提出了鄂东南地区农村住宅产业化的设计策略,为今后该地区农村住宅产业化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鄂东南地区;农村住宅产业化;
期刊
摘 要: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国家大力提倡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传统文化等的先后实施,使得一大批极具域性、特点突出、有着深厚积淀的民俗民族文化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文化的产生有着较强的地域性,但文化的发展却脱离了时空的限制,出现交融和发展,也因此逐渐影响着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
期刊
摘 要:在介绍国内工业建筑现状以及背景的基础上,简要分析旧工业建筑改造的价值以及模式,并以重庆过去的印刷五厂改造为N18Loft小院为例,分析改造与再利用方式的优势与特征,并从室内空间更新的角度入手,结合实例对改造过程中个性、多元等空间特质作简要分析,提出旧工业建筑的新陈代谢模式。  关键词:工业建筑改造;N18Loft小院;重庆印刷五厂;Loft文化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期刊
随着社会的物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工作环境的需求亦有较大的改观,从传统的只注重办公需求开始逐渐转向关注人文办公的需求,对办公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性化的城市办公空间景观设计是城市总体景观规划设计的一部分,近些年流行的“绿色办公”、“生态办公”的实质,就是创造优美舒适的空间环境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办公活动需求。因此在应对城市当中的办公空间这一设计问题上,我们需要通过探索与实践致力于通过整合科学
期刊
摘 要:通过对长信宫灯的案例分析,由长信宫灯制作表现谈一下专业材料学的学习、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功能方面的学习等对设计艺术教育专业的启示。  关键词:长信宫灯;材料学;设计功能;设计心理学;职业道德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王朝之一,那一时期王朝的发展呈现了国家繁荣富强的景象,这一时期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家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因此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汉文化不容忽视,工艺品在这一时期取
期刊
摘 要:城市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并不是新生事物,但最近几年来,中国城市化出现新的特点。从当下“建筑城市化”的定义和目标,梳理出在这一背景下的建筑空间设计策略,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总结。  关键词:建筑城市化;城市建筑;空间;联系  一、背景  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政治学》中说道:“人们为了生活来到这个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居留于这个城市。”可以说这段话准确地形容了城市化的实质内容和具体过程。无论是
期刊
摘 要:河南省位于我国中原腹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原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如何避免千村一面的尴尬境地、如何将传统乡土景观进行提炼,将其符号化应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议题。从乡土景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用的优势入手分析,详细探讨了河南乡土景观的构成和河南乡土景观符号,并就河南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景观的营造进行了思考,旨在推动河南建设美丽乡村乡土景观理
期刊
摘 要:纵观《红楼梦》中与宁荣二府交往密切的一众僧道,不难看出他们耽于情色、利欲熏心、攀附权贵的世俗化倾向。作者用犀利尖锐的笔调绘出这样一幅僧尼道士群像,体现了对佛道的世俗化的批判,表达了对社会的幻灭感以及在这种困惑中的挣扎。  关键词:红楼梦;明清时期;宗教世俗化  明清时期佛教和道教的世俗化程度大大加强,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反映颇多。《红楼梦》一书中充满了佛道的色彩,传统研究大多讨论《红楼梦》
期刊
摘 要: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逐渐成为一个“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是“单向度的人”。 特别是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智能手机出现以及较为快速的移动网络出现以后,手机的功能变得愈来愈强大,也成为了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工具,甚至成为了比亲人更亲密的朋友,占据着生命中大部分的生活时间。尽管人们无形之中在这个被叫做手机的工具奴役和异化着,也还乐此不彼,正在慢慢地变成一种“单向度的人”,这让
期刊
一、微美学的新时代  “网络架构了我们社会的新型社会形态学,网络逻辑的传播根本上改变了生产过程、体验、权利和文化的运作与结果。”[1]  ——曼纽尔·凯斯泰尔斯  全球化时代是以信息、资本、市场为基本前提,高速的全球化巨变不断完成着变异和繁殖,形成全新的生产系统。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微时代改变了文化生产与传播的基本形态,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并引发了“微时代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