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泰北金三角有这样一群华人,他们几代人都过着没有国籍的日子……
泰北金三角戒毒村的烈日下,55岁的艾赛隆,用仅剩的一只手和一条腿,认真地在菜园里锄地,每一锄,都像用尽全身的气力般,让脚下的泥土乖乖臣服。
一身黝黑的肤色,看得出曾经健壮的身躯。艾赛隆年轻时是瓦族的英勇战士,早期跟国民党三十九师南征北战,一路从云南、缅甸到泰国,拼死命历经过无数战役,就这样,一手一脚没了,故乡也回不去了。
身体残了,没有国籍、没有钱,艾赛隆整天靠吸毒逃避现实。村民觉得他又残废又吸毒,是个废人,想把他装进麻布袋准备沉到河里淹死。多亏新生命戒毒中心的传教士张雨,以吸毒过来人的心情及时跟村民协商,才捡回他的一条命。
现在,艾赛隆在泰北戒毒村有一大片菜园,每天的重要任务就是照顾好绿油油的蔬菜。但艾赛隆终究只有难民的身份,要不是戒毒村收留,早已不知身在何处。如今,碍于身份限制,他离不开泰北,只能留在戒毒村度过余生。像艾赛隆这样的例子,保守估计,在泰北至少还有1万人。
两代人手上只有难民证
曾经打过仗的张雨,在泰北一手成立新生命戒毒村,是受人敬重的开村元老。然而,他手上惟一的身份证,仔细一看,其实是不折不扣的“难民证”。
不仅第一代难民没有国籍,有些连下一代,也还拿不到正式泰国身份。今年23岁的李司提反,已经是泰北伯特利神学院4年级的学生,却还没申请到泰国籍。
在环境影响下,李司提反从12岁就开始吸毒,一直到16岁被送到新生命戒毒村,才展开重生之路。
卖家乡味维生
在泰北清莱省的联华新村,中文路标随处可见,一排排低矮的房子,家家户户贴着春联。村子里一家小型的杂货店正飘出热腾腾的香气,吸引着过往的村民。
“这是卤猪脚,家乡口味的!”刘太太一边忙着,一边解释。刘太太所谓的“家乡味”,指的是云南口味,他们一家住在泰北将近30年,靠卖小吃维生,一家之主刘汉忠的父亲曾是军人,一路从云南到泰北。打了一辈子仗的刘老先生,留给子孙的只有一纸战士授田证。
“我曾经要申请国籍,但是听说程序繁复,要花好几万泰铢,我们没那么多钱,只好等有钱再说。”刘汉忠看着父亲的战士授田证,思绪飘了很远。
授田证换到的十几万,是小杂货店的资本;剩下的,就得供孩子上学,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办身份证。刘汉忠夫妇在村子里只能一点一滴地攒钱,把所有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
为了泰北孩子的教育
在泰北,没有国籍的人离不开,但拿到国籍的人却也愿意留下来。帕党山区培英中学校长沈庆复就是个例子。
“我想为这里的华人做一点事,所以坚持回来。”20年前,沈庆复曾到台湾念书,毕业后,还是决定回到偏远山区。
泰北的孩子,白天上完泰文学校之后,每天还要花3小时上中文学校;学校离家有一两个小时的路程,每天回到家都已经是晚间10点。但这里的孩子还是开心地学中文,让校长和老师都甘愿教下去。
台湾女子张宁慈,就是顶着留美硕士的高学历,放下台湾印刷公司老板的事业,成为金三角中文老师的。“我很怕虫子,刚来时,晚上一开灯,各式飞虫、蝎子齐聚,吓得我只好在黑暗中改作业。”张宁慈花了大半年,才习惯“与虫为伍”的日子。
张宁慈一个月的薪水是4800泰铢,一年下来,还不及台湾一个月拿的。“但我就是想留在这里。”张宁慈说,孩子的笑容,让她离不开泰北。
台湾媳妇打造戒毒村
8年前,在金三角这个历史毒窟里,出现了一个戒毒村,创办人是传教士张雨和远嫁泰北的台湾媳妇卓映雪。
13年前,卓映雪认识了张雨。“铁汉”外表的张雨,过去有10多年的吸毒史,戒毒32次都不成功,最后在福音戒毒的帮助下,脱离毒海。进入神学院之后,他立志要在金三角盖戒毒村。
“那时论及婚嫁,他问我愿不愿意跟他一起做戒毒工作,如果不愿意,他不想耽误我的幸福。”卓映雪就在张雨开的“条件”下,愿意和他厮守终身。张雨对卓映雪的爱,也成了日后创办戒毒村的最大动力。
回忆起10年前的新婚岁月,卓映雪还留有“恐怖”的印象。她说,当时两人住在茅草屋,地板经常有蛇虫出没。“有一次被蝎子螫了4下。”卓映雪说,她以为自己死定了,没想到紧急送医之后,奇迹般复活。有几度他们还遭到毒枭近距离开枪威胁。“那时不知道哪一天会出事,连遗书都写好了。”卓映雪和张雨抱着必死的决心,才坚持到今天。
现在的新生命戒毒村,不仅收容戒毒的个人,也收容夫妻都需要戒毒的一家人;整个戒毒村,大大小小住了200多人,俨然一个大家庭,自己养猪种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除了戒毒村、中文学校,卓映雪和张雨说,他们还要盖孤儿院,就是咬着牙,也要想尽办法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编辑:李丹霞
电子邮箱:hwxyldx@126.com
泰北金三角戒毒村的烈日下,55岁的艾赛隆,用仅剩的一只手和一条腿,认真地在菜园里锄地,每一锄,都像用尽全身的气力般,让脚下的泥土乖乖臣服。
一身黝黑的肤色,看得出曾经健壮的身躯。艾赛隆年轻时是瓦族的英勇战士,早期跟国民党三十九师南征北战,一路从云南、缅甸到泰国,拼死命历经过无数战役,就这样,一手一脚没了,故乡也回不去了。
身体残了,没有国籍、没有钱,艾赛隆整天靠吸毒逃避现实。村民觉得他又残废又吸毒,是个废人,想把他装进麻布袋准备沉到河里淹死。多亏新生命戒毒中心的传教士张雨,以吸毒过来人的心情及时跟村民协商,才捡回他的一条命。
现在,艾赛隆在泰北戒毒村有一大片菜园,每天的重要任务就是照顾好绿油油的蔬菜。但艾赛隆终究只有难民的身份,要不是戒毒村收留,早已不知身在何处。如今,碍于身份限制,他离不开泰北,只能留在戒毒村度过余生。像艾赛隆这样的例子,保守估计,在泰北至少还有1万人。
两代人手上只有难民证
曾经打过仗的张雨,在泰北一手成立新生命戒毒村,是受人敬重的开村元老。然而,他手上惟一的身份证,仔细一看,其实是不折不扣的“难民证”。
不仅第一代难民没有国籍,有些连下一代,也还拿不到正式泰国身份。今年23岁的李司提反,已经是泰北伯特利神学院4年级的学生,却还没申请到泰国籍。
在环境影响下,李司提反从12岁就开始吸毒,一直到16岁被送到新生命戒毒村,才展开重生之路。
卖家乡味维生
在泰北清莱省的联华新村,中文路标随处可见,一排排低矮的房子,家家户户贴着春联。村子里一家小型的杂货店正飘出热腾腾的香气,吸引着过往的村民。
“这是卤猪脚,家乡口味的!”刘太太一边忙着,一边解释。刘太太所谓的“家乡味”,指的是云南口味,他们一家住在泰北将近30年,靠卖小吃维生,一家之主刘汉忠的父亲曾是军人,一路从云南到泰北。打了一辈子仗的刘老先生,留给子孙的只有一纸战士授田证。
“我曾经要申请国籍,但是听说程序繁复,要花好几万泰铢,我们没那么多钱,只好等有钱再说。”刘汉忠看着父亲的战士授田证,思绪飘了很远。
授田证换到的十几万,是小杂货店的资本;剩下的,就得供孩子上学,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办身份证。刘汉忠夫妇在村子里只能一点一滴地攒钱,把所有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
为了泰北孩子的教育
在泰北,没有国籍的人离不开,但拿到国籍的人却也愿意留下来。帕党山区培英中学校长沈庆复就是个例子。
“我想为这里的华人做一点事,所以坚持回来。”20年前,沈庆复曾到台湾念书,毕业后,还是决定回到偏远山区。
泰北的孩子,白天上完泰文学校之后,每天还要花3小时上中文学校;学校离家有一两个小时的路程,每天回到家都已经是晚间10点。但这里的孩子还是开心地学中文,让校长和老师都甘愿教下去。
台湾女子张宁慈,就是顶着留美硕士的高学历,放下台湾印刷公司老板的事业,成为金三角中文老师的。“我很怕虫子,刚来时,晚上一开灯,各式飞虫、蝎子齐聚,吓得我只好在黑暗中改作业。”张宁慈花了大半年,才习惯“与虫为伍”的日子。
张宁慈一个月的薪水是4800泰铢,一年下来,还不及台湾一个月拿的。“但我就是想留在这里。”张宁慈说,孩子的笑容,让她离不开泰北。
台湾媳妇打造戒毒村
8年前,在金三角这个历史毒窟里,出现了一个戒毒村,创办人是传教士张雨和远嫁泰北的台湾媳妇卓映雪。
13年前,卓映雪认识了张雨。“铁汉”外表的张雨,过去有10多年的吸毒史,戒毒32次都不成功,最后在福音戒毒的帮助下,脱离毒海。进入神学院之后,他立志要在金三角盖戒毒村。
“那时论及婚嫁,他问我愿不愿意跟他一起做戒毒工作,如果不愿意,他不想耽误我的幸福。”卓映雪就在张雨开的“条件”下,愿意和他厮守终身。张雨对卓映雪的爱,也成了日后创办戒毒村的最大动力。
回忆起10年前的新婚岁月,卓映雪还留有“恐怖”的印象。她说,当时两人住在茅草屋,地板经常有蛇虫出没。“有一次被蝎子螫了4下。”卓映雪说,她以为自己死定了,没想到紧急送医之后,奇迹般复活。有几度他们还遭到毒枭近距离开枪威胁。“那时不知道哪一天会出事,连遗书都写好了。”卓映雪和张雨抱着必死的决心,才坚持到今天。
现在的新生命戒毒村,不仅收容戒毒的个人,也收容夫妻都需要戒毒的一家人;整个戒毒村,大大小小住了200多人,俨然一个大家庭,自己养猪种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除了戒毒村、中文学校,卓映雪和张雨说,他们还要盖孤儿院,就是咬着牙,也要想尽办法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编辑:李丹霞
电子邮箱:hwxyld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