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丝绸之路亘远远长,西至印度王国,东到中国现在的西安,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已经成为了亚洲交通的十字路口,是世界上最古老,历史上最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
丝绸之路,总给人一种富有异国情调的印象:骆驼商队、狂风肆虐的沙漠,还有那些玉石、绮罗、佛经、往事……加上古时战争频发、盗贼肆虐,丝路的黄沙中弥漫着金戈铁马的铁血味道!
横扫欧亚的汉武神威,襟怀欧亚的中华气度……丝绸之路因此而成为人类史上举世无双的文明之路。
关键词:汉武帝;匈奴;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07(2010)06-058-03
收稿日期:2010-10-16
在中国,秦朝灭亡以后,汉朝建立了统一的政权,那时,整个中国并没有从秦末的混乱中脱离出来。在帝国的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一直是汉朝无法回避的威胁。在两国和平时期。匈奴人和汉朝的农民交换各自所需的货物;一旦战争开始,匈奴人就会强行掠夺汉朝土地上的粮食和其他的物品。汉王朝试图用他们最强有力的两种武器——战车和农耕文化来击垮匈奴人。但在广阔的草原上,战车不是匈奴骑兵的对手。而且匈奴人习惯的是马背上的生活,需要其他的生活物资,他们不屑于自己制造,首先想到的就是到汉朝的领土上去抢夺。汉初甚至发生了汉高祖刘邦在山西白登山被围事件。自那以来,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赠送许多物品,并下嫁王女。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这位在中国历史上以“武”著称的皇帝对与匈奴和亲的政策是十分厌恶的。他的姐姐南宫公主当年就是无可奈何地流着泪水拜别亲人,踏上和亲之路的。那时的刘彻太小,无力改变姐姐的命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姐姐的车驾越走越远。
当汉武帝即位后,汉王朝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达到了鼎盛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国家空前强大,汉王朝还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骑兵,足以和匈奴人一决雌雄。国富兵强,年轻的汉武帝已经逐渐摆脱了汉王朝前几位皇帝时的被动局面。但匈奴问题一日不解决,大汉王朝就一日不得安宁。于是汉武帝开始积极筹划反击匈奴的战略方案。他根据匈奴上层集团的多次政策变动相应地做出了反应,逐步地从汉初的和亲政策转向了大规模的自卫反击和军事惩罚相结合的战争策略。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武器与军人的素质是胜负的关键。与秦代相比,汉代军事力量最重要的提高是在战略战术方面。汉武帝的百万大军配备了近战使用的钢铁长剑和盾牌,还有用于远攻的强弩。在不断的征伐中,汉武帝的军队积累了作战经验,提升了作战技巧,还从上到下贯彻了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卫青等军队统帅勇猛无畏,熟识战争中的所有环节,并且对部下公正、慷慨。而汉武帝也在全国建立了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使全国所有的物资生产迅速充填了国库,然后其中的大部分马上送往前线。
由于汉武帝的军队骁勇善战,而且精于修筑工事和道路。汉武帝派遣军队以国土为中心,向各个方向挺进一南向越南和缅甸,东向朝鲜,北向蒙古。在被汉朝军队征服的土地上,很快就有地方官员、移民和工匠来此定居,开始中华民族惯用的策略一用文化来同化异族。汉王朝在整个东方的影响逐渐扩大。
尽管如此,在连年的征战中,即使是取得大胜的战斗中,汉军的损失也非常大。面对同样声势浩大且机动性更强的匈奴大军,汉朝的军队很难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在西北边境上,战争血腥且残酷,汉武帝认识到,尽管他的国家国力日益强盛,但还是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消灭整个匈奴民族,他和他的国家需要同盟。
汉武帝谋划的军事策略其一是计划击败匈奴,保持北部边疆的安定;其二是与西域通商。要实施这个策略就必须与大月氏结成联盟。
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在北方广袤的蒙古草原上,各部落连年混战,匈奴击败了许多游牧部落,侵占了他们的家园。大月氏也未能幸免,逃到汉朝领土的大月氏人惊魂未定,他们恐惧地告诉汉朝的居民,自己的部落被匈奴人击败,人民遭到了屠杀,他们的部落首领被匈奴人砍下了头颅,还用头骨制成了酒壶,剩下的人们四处逃散,周围其他的部落都不敢与匈奴为敌,所以他们无法争取到任何同盟;即使远在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也无意收留他们,所以大月氏人只能向更远的西方迁徙。
汉武帝发现了这个机会,他准备了一封结盟的书信,准备派人送往月氏部落渴望与月氏结盟共抗匈奴。他召集王公大臣,希望找到能当此大任者。
这时,当时还只是御林军将领的张骞主动请缨。在史书中,连张骞具体的出生年月都未有表述。但多年以后,史官们在史籍中这样描绘张骞:“张骞,成固人也。为人强大有谋,能涉远。”
张骞正是武帝寻找的人选。要把结盟的书信送往大月氏,意味着3000多公里的漫漫长途,沿途有重山阻隔,没有向导知道路该怎样走。更危险的是,要到中亚,就要穿越匈奴人控制的领地,那里有敌人的围追堵截。而且在当时,根本没有人知道大月氏部落到底迁到了哪里。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100名随从出发了,同行的还有一个跟了张骞多年的蛮族奴隶,名叫甘父。灾接近匈奴领土时,张骞一行直接向匈奴的防线进发,希望能用最短的时间穿过匈奴的土地。但他们显然低估了敌人防线的密度,没多久就被匈奴人抓住。
在匈奴人的土地上,张骞度过了10年软禁的时光,无法离开匈奴的土地,他甚至娶了一位匈奴妻子,还有了几个孩子。匈奴人终于放松了警惕,他们允许张骞全家迁往西方。张骞找准机会,和几个随从一起逃脱了。
他们一路上经过了几个中亚国家。听到了张骞的描述,这些国家的国王们被东方的地大物博所吸引,更为东方的丝绸、瓷器等手工艺品所倾倒。他们都表示很乐意与汉朝通商,但提起结成同盟与匈奴作战,他们都没有信心。
最终,张骞一行终于找到了大月氏部落。大月氏部落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大夏国定居,已经适应了在新的土地上生活,对回到东方与曾经的敌人继续战斗没有任何兴趣,失去了向匈奴复仇的意志。张骞在大月氏呆了一年以后,见游说不成便踏上了归途,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1年以后,匈奴发生内乱,张骞乘机逃脱,于公元前126年,也就是出发13年后,张骞终于返回了长安。
二、再次出使西域
与大月氏结成联盟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张骞却带回了有关西域的很多情报——在到达中亚地区以后,张骞一行在寻找大月氏部落时,收集了许多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甚至收集到更远的西方和南方国家的信息,包括印度、大夏、叙利亚和罗马帝国的大致情况。
并且,张骞带着一种特有的敏锐,在进入匈奴人的控制范围之后,就开始留心每一处水源、每一块草地,并详细记录下来。他告诉汉武帝,在大宛国(今费尔干纳盆地),他曾经见过一种良马,这种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惊人,它们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汗血宝马”。据说它们快速奔跑之后,流汗似血色。张骞称赏它们为汉王朝骑兵最好的坐骑。汉武帝本人 非常喜欢马,听说有这样的宝马,自然想得到。而且,汉武帝此时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他认为虽然结盟不成,但通商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张骞出使大月氏的外交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的探险本身却对西汉王朝有重要的意义。汉武帝不仅没有责怪张骞,还把他留在身边作了宫廷顾问。不久,张骞加入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官职为校尉。因为在收集情报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张骞主要负责刺探情报和沿途的给养。在北方,卫青率领军队与匈奴人展开激烈的厮杀,正是张骞先前收集的水源和牧草分布资料帮助了汉朝军队,他们赢得了一系列胜利,张骞也因此被封为博望侯。
但张骞的军旅生涯并不一帆风顺。在随后的战斗中,作为主要的谋士和指挥官,张骞跟随李广进攻匈奴的主力部队。由于指挥失策,李广的部队被匈奴围困,张骞错误的判断让大军未能及时脱险,汉军损失惨重。按汉军法纪,这样的过错刑当砍头,但张骞幸运地被免于一死,只是被剥夺了爵位。
张骞失去了爵位,但他仍在朝中任职。张骞几次晋见武帝,说明继续与西方各国加强交往的重要性。张骞本人笃信同西方的交往关乎汉王朝的命运。他上谏武帝,说可以说服从前匈奴的附属国乌孙,一起联攻匈奴,只要武帝许诺事后让他们回到被匈奴人夺走的家园故土。张骞和其他谋士认为可以用和亲政策取得乌孙首领的配合。然后再用大量的财物诱使他们回归东方。一旦乌孙人与汉朝联合,不异于“断匈奴右臂”。在消灭匈奴人之后,汉朝军队甚至可以继续向西挺进,让西方的大夏等国家臣服。
汉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元狩四年(前119)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一次的使命是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以断匈奴右臂”。这一次,他顺利地到达了乌孙的赤城谷,却正好乌孙发生内乱,又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但他却利用这次机会,与西域和中亚各国建立起了官方互通使节的关系。这次张骞带着300骑兵,还带着大量的绸缎、金银、牲畜和许多宝物。到达西域之后,张骞把队伍分为四路,分别带着礼品到不同的部落。他自己带领着一支直奔乌孙部落,但乌孙人的首领并没有马上同意与汉王朝结盟。与此同时,另外三支队伍都取得了进展,已经带着情报、交换的货物和别国的使节商队回到了西汉的土地上。
不同于从前中国君主们的封闭治国观念,汉武帝希望与周边国家增强联系,同时也加强自己的影响。在各部落使节先后前来拜见之后,武帝派出更多的使者和商人前往中亚。他们与当地人进行贸易,只要报上张骞的名字,就会取得当地人的信任。汉王朝的商人在中亚逐渐增多,东方和西方的交流与了解也逐渐深入。
没过多久,随着汉王朝在中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乌孙国王同意与汉王朝和亲。通过这些联姻,中国和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尽管如此,这些国家还是没有与西汉王朝建立同盟共同抵御匈奴的意愿。
三、征服大宛,打通丝绸之路
汉武帝并不急于求成,他决定分别实施两步策略,以此来赢得这些国家的归附。首先。他又发动了一次对匈奴的战争,并取得了大胜,杀伤匈奴士兵9万人。然后,在公元前101年,他又攻占了中亚的大宛国。就是汗血宝马的故乡。但其实。夺取这些名马只是汉武帝的一个借口。汉武帝曾经数次派使者沿当年张骞的足迹来到大宛,不惜用重金交换汗血马,但大宛国王一次次地拒绝了他的请求。最后一次,汉武帝派遣使者韩不害带着一匹用黄金铸造的金马和许多贵重礼物交换汉血马,大宛国王虽然仍不想交出宝马,但又非常想要汉武帝送来的宝物,他杀死了使者,夺取了宝物。
其实,有时候,国家间的战争需要的只不过是一个理由。汉武帝终于找到了出兵的借口,他派出的先遣部队全由国内的刑犯和恶少组成,他们没有携带充足的给养,沿途向别国索要,如果不交出粮食,就被视为大宛的同谋。毫不出人意料,这支部队失败了,但也麻痹了大宛国。汉武帝随后调集近20万大军在敦煌集结。听说大宛国的饮水全取自城外,汉武帝特意派遣几位水利专家随军同行。汉军切断了大宛都城隐蔽的引水系统,很快征服了整个部落。
取得大胜的汉朝军队凯旋而归,沿途中亚各国听说汉军征服了大宛国,无不大受震动。各国王公贵族纷纷派遣子侄跟随汉军回到中原,他们为汉武帝呈上贡品,并留在汉朝作为人质,表示对汉武帝的效忠。至此,张骞的用外交手段和贸易来扩张汉王朝在中亚影响力的策略取得了成效。
这个外交策略最伟大的实施者无疑是汉武帝,但张骞作为提出者和实践者,更值得人们尊重。可惜的是,张骞没有等到他宏愿实现的一天,他从乌孙国返回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直到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对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伏首称臣,张骞的策略确保了汉家江山的稳固。同一年,西方的伟大征服者凯撒大帝征服了高卢人,开始入侵英国。
汉武帝和张骞的成功谋略为中国赢得了贸易、建设和统一的保障。同时,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和西方历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公元前105年,使者沿着张骞的足迹,来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内。并拜见了安息国国王。汉朝使臣在君主的脚下展开了华丽光洁的丝绸。国王非常高兴,以鸵鸟蛋和一个魔术表演团回赠汉武帝。这标志着连接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在之后的岁月中,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张骞的名字都被人们所牢记。
四、骏马呼啸驰万里,两使西域功千秋
张骞的两次出使,虽然都未达到结盟的目的,但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建立了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广泛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发展了中西交通,获得了西域和中亚的社会、经济、地理交通的大量信息,也对汉武帝开发大西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历史事件,史称“张骞凿空”。虽然丝绸之路在汉代以前已有数百千年的发展历史,但张骞作为一个伟大的先行者,在开拓丝绸之路发展中西交流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先进的西汉王朝终于战胜了匈奴,西汉为了更好地控制河西、保证丝路的畅通和抵御匈奴,先后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将边塞、亭燧、长城等防御体系构筑至盐泽(罗布泊)以西,过库尔勒、轮台到库车西北,并组织了数次大规模的移民,使得河西人口达到了40万左右。其次,西汉王朝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统治。
汉代通西域的路,为了避开正西方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沿着沙漠边缘分成南北两道的。两道的起点俱为敦煌,当时在敦煌西南设阳关,西北设玉门关,控扼两道的出入。敦煌处于这样的交通枢纽的地位,随着丝绸之路的通畅,成为了中古时代最耀眼的“国际都会”,丝绸、铁器、玉器、漆器等源源从此运出,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香料、织物、宝石、颜料、玻璃等从此进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几大文明交流的纽带。
丝绸之路之所以这么彰显,是鉴于它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世界发展是共生的,相互借鉴的,任何文明 和国度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明而孤立存在。在中古乃至远古时期,没有电报,没有互联网,也没有大的可以远航的轮船,民族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流,主要靠陆地通过商业或者人之间的来往去沟通,丝绸之路正是这样一条不同文明和不同文化交流沟通的渠道,东方的纸张等科技成果正是这样传播到西方,西方的玻璃提炼和制品的制作也才会在汉代就传输到东方,为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那个时候,有没有第二条交流通道呢?目前显然没有发现,所以,丝绸之路是国际大视野下的文明之路,文化之路。它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五、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太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束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到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汉代开辟)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汉代开辟)
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唐代开辟)
丝绸之路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演变
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欧亚大陆,主要是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内陆亚洲地区。这一地区的地理特征是气候异常干燥,降雨量极其稀少。在丝绸之路的中部地带,有号称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续出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阿赖山、兴都库什山等山脉,冰峰峡谷,行走艰难。这里的另一富有特色的地貌和景观是沙漠和戈壁,如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海东部的卡拉库姆沙漠、伊朗的卡维尔沙漠等,对于行旅来说,更是干渴难行。此外,由盐壳沉积而形成的崎岖起伏、犬牙交错的雅丹地形,也是一个重要的地理障碍。唐代诗人所描写的“映雪峰犹暗,乘冰马屡惊”(杨师道《陇头水》),“黄沙谣际海,白草北连天”(岑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正是这些地理景观的生动写照。而西行取经僧人笔下所描写的“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是亲履其地的感受。
然而,耸立在沙漠边缘的一座座雪山上流下来的河水,灌溉滋润了大漠之中一片片绿洲,填补了流沙世界的“生物真空”,也提供了中西往来路途中的中间站。我们的先民也并没有因为不利的地理条件而陷于孤立,由于交换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外界的探索。
东西方出土的考古资料,揭示了先秦时期东西方交往的存在。如辽宁喀左蒙古族自治县东山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陶质裸体女神像,即西方考古学所谓的“维纳斯女神像”,与中欧、南俄以及西伯利亚地区出土的同形女神像十分相像。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基出土的商代和田玉,俄罗斯阿尔泰山西麓巴泽雷克大墓发现的公元前五至前四世纪的中国铜镜和丝织品,表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北方和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人、大月氏人和斯基泰人等,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主角。
秦、汉王朝统一中国,积聚了中原王朝的实力。到公元前二世纪的汉武帝时,为了打败称雄漠北、搔扰中原农耕居民的游牧王国匈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被匈奴人从河西赶走而定居在阿姆河一带的大月氏人。张骞经过千难万险。虽然没有搬来大月氏的兵,却全面了解了西域的政治和地理情况。随后汉武帝又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一次使团的人数总共有三百人之多,张骞及其随行者的足迹也更为广远,到了大宛(贵尔干那)、康居(以今塔什干为中心的游牧王国)、大月氏、安息(古代波斯帕提亚王国)、身毒(印度)等国。张骞的两次西行,打破了游牧民族对丝路贸易的垄断,使中国和中亚、南亚、西亚诸王国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关系,张骞等人带回的报告,也是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首次真知实见,而且由司马迁和班固分别写入《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从此结束了我国古代对西方神话般的传闻认识。正因为张骞的这一创举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所以人们把张骞通西域一事形象地称之为“凿空”。
张骞西行的直接影响,是促使汉朝打败匈奴。结果,汉朝不仅在河西走廊建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个郡,还进而派兵远征葱岭以西的大宛,获得武帝梦寐以求的天马——汗血马。到了公元前60年,汉朝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控制了塔里木盆地。汉朝的使者,可以得到西域各个绿洲王国的供应,西行变得更加容易,使者相望于道,往来不绝。
丝绸之路传播的物品
现在。我们常见的葡萄、苜蓿、胡麻、黄瓜、胡椒、胡桃等,都是张骞所带回来的物产。此外,经过张骞所开辟的这条通商道路传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汉武帝所喜爱的大宛马自不必说,还有地毯、毛织物、蓝宝石、宝石、金银器、玻璃制品、珍珠、土耳其石,以及罗马、波斯的银币等,此外,公元前后由中亚传来的佛教,以及汉明帝时,由西域来访的僧侣所释译的佛经、建造的寺院等。另外,中国产的丝织品、瓷器、漆器等也传到了西方。
丝绸之路,总给人一种富有异国情调的印象:骆驼商队、狂风肆虐的沙漠,还有那些玉石、绮罗、佛经、往事……加上古时战争频发、盗贼肆虐,丝路的黄沙中弥漫着金戈铁马的铁血味道!
横扫欧亚的汉武神威,襟怀欧亚的中华气度……丝绸之路因此而成为人类史上举世无双的文明之路。
关键词:汉武帝;匈奴;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07(2010)06-058-03
收稿日期:2010-10-16
在中国,秦朝灭亡以后,汉朝建立了统一的政权,那时,整个中国并没有从秦末的混乱中脱离出来。在帝国的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一直是汉朝无法回避的威胁。在两国和平时期。匈奴人和汉朝的农民交换各自所需的货物;一旦战争开始,匈奴人就会强行掠夺汉朝土地上的粮食和其他的物品。汉王朝试图用他们最强有力的两种武器——战车和农耕文化来击垮匈奴人。但在广阔的草原上,战车不是匈奴骑兵的对手。而且匈奴人习惯的是马背上的生活,需要其他的生活物资,他们不屑于自己制造,首先想到的就是到汉朝的领土上去抢夺。汉初甚至发生了汉高祖刘邦在山西白登山被围事件。自那以来,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赠送许多物品,并下嫁王女。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这位在中国历史上以“武”著称的皇帝对与匈奴和亲的政策是十分厌恶的。他的姐姐南宫公主当年就是无可奈何地流着泪水拜别亲人,踏上和亲之路的。那时的刘彻太小,无力改变姐姐的命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姐姐的车驾越走越远。
当汉武帝即位后,汉王朝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达到了鼎盛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国家空前强大,汉王朝还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骑兵,足以和匈奴人一决雌雄。国富兵强,年轻的汉武帝已经逐渐摆脱了汉王朝前几位皇帝时的被动局面。但匈奴问题一日不解决,大汉王朝就一日不得安宁。于是汉武帝开始积极筹划反击匈奴的战略方案。他根据匈奴上层集团的多次政策变动相应地做出了反应,逐步地从汉初的和亲政策转向了大规模的自卫反击和军事惩罚相结合的战争策略。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武器与军人的素质是胜负的关键。与秦代相比,汉代军事力量最重要的提高是在战略战术方面。汉武帝的百万大军配备了近战使用的钢铁长剑和盾牌,还有用于远攻的强弩。在不断的征伐中,汉武帝的军队积累了作战经验,提升了作战技巧,还从上到下贯彻了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卫青等军队统帅勇猛无畏,熟识战争中的所有环节,并且对部下公正、慷慨。而汉武帝也在全国建立了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使全国所有的物资生产迅速充填了国库,然后其中的大部分马上送往前线。
由于汉武帝的军队骁勇善战,而且精于修筑工事和道路。汉武帝派遣军队以国土为中心,向各个方向挺进一南向越南和缅甸,东向朝鲜,北向蒙古。在被汉朝军队征服的土地上,很快就有地方官员、移民和工匠来此定居,开始中华民族惯用的策略一用文化来同化异族。汉王朝在整个东方的影响逐渐扩大。
尽管如此,在连年的征战中,即使是取得大胜的战斗中,汉军的损失也非常大。面对同样声势浩大且机动性更强的匈奴大军,汉朝的军队很难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在西北边境上,战争血腥且残酷,汉武帝认识到,尽管他的国家国力日益强盛,但还是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消灭整个匈奴民族,他和他的国家需要同盟。
汉武帝谋划的军事策略其一是计划击败匈奴,保持北部边疆的安定;其二是与西域通商。要实施这个策略就必须与大月氏结成联盟。
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在北方广袤的蒙古草原上,各部落连年混战,匈奴击败了许多游牧部落,侵占了他们的家园。大月氏也未能幸免,逃到汉朝领土的大月氏人惊魂未定,他们恐惧地告诉汉朝的居民,自己的部落被匈奴人击败,人民遭到了屠杀,他们的部落首领被匈奴人砍下了头颅,还用头骨制成了酒壶,剩下的人们四处逃散,周围其他的部落都不敢与匈奴为敌,所以他们无法争取到任何同盟;即使远在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也无意收留他们,所以大月氏人只能向更远的西方迁徙。
汉武帝发现了这个机会,他准备了一封结盟的书信,准备派人送往月氏部落渴望与月氏结盟共抗匈奴。他召集王公大臣,希望找到能当此大任者。
这时,当时还只是御林军将领的张骞主动请缨。在史书中,连张骞具体的出生年月都未有表述。但多年以后,史官们在史籍中这样描绘张骞:“张骞,成固人也。为人强大有谋,能涉远。”
张骞正是武帝寻找的人选。要把结盟的书信送往大月氏,意味着3000多公里的漫漫长途,沿途有重山阻隔,没有向导知道路该怎样走。更危险的是,要到中亚,就要穿越匈奴人控制的领地,那里有敌人的围追堵截。而且在当时,根本没有人知道大月氏部落到底迁到了哪里。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100名随从出发了,同行的还有一个跟了张骞多年的蛮族奴隶,名叫甘父。灾接近匈奴领土时,张骞一行直接向匈奴的防线进发,希望能用最短的时间穿过匈奴的土地。但他们显然低估了敌人防线的密度,没多久就被匈奴人抓住。
在匈奴人的土地上,张骞度过了10年软禁的时光,无法离开匈奴的土地,他甚至娶了一位匈奴妻子,还有了几个孩子。匈奴人终于放松了警惕,他们允许张骞全家迁往西方。张骞找准机会,和几个随从一起逃脱了。
他们一路上经过了几个中亚国家。听到了张骞的描述,这些国家的国王们被东方的地大物博所吸引,更为东方的丝绸、瓷器等手工艺品所倾倒。他们都表示很乐意与汉朝通商,但提起结成同盟与匈奴作战,他们都没有信心。
最终,张骞一行终于找到了大月氏部落。大月氏部落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大夏国定居,已经适应了在新的土地上生活,对回到东方与曾经的敌人继续战斗没有任何兴趣,失去了向匈奴复仇的意志。张骞在大月氏呆了一年以后,见游说不成便踏上了归途,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1年以后,匈奴发生内乱,张骞乘机逃脱,于公元前126年,也就是出发13年后,张骞终于返回了长安。
二、再次出使西域
与大月氏结成联盟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张骞却带回了有关西域的很多情报——在到达中亚地区以后,张骞一行在寻找大月氏部落时,收集了许多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甚至收集到更远的西方和南方国家的信息,包括印度、大夏、叙利亚和罗马帝国的大致情况。
并且,张骞带着一种特有的敏锐,在进入匈奴人的控制范围之后,就开始留心每一处水源、每一块草地,并详细记录下来。他告诉汉武帝,在大宛国(今费尔干纳盆地),他曾经见过一种良马,这种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惊人,它们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汗血宝马”。据说它们快速奔跑之后,流汗似血色。张骞称赏它们为汉王朝骑兵最好的坐骑。汉武帝本人 非常喜欢马,听说有这样的宝马,自然想得到。而且,汉武帝此时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他认为虽然结盟不成,但通商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张骞出使大月氏的外交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的探险本身却对西汉王朝有重要的意义。汉武帝不仅没有责怪张骞,还把他留在身边作了宫廷顾问。不久,张骞加入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官职为校尉。因为在收集情报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张骞主要负责刺探情报和沿途的给养。在北方,卫青率领军队与匈奴人展开激烈的厮杀,正是张骞先前收集的水源和牧草分布资料帮助了汉朝军队,他们赢得了一系列胜利,张骞也因此被封为博望侯。
但张骞的军旅生涯并不一帆风顺。在随后的战斗中,作为主要的谋士和指挥官,张骞跟随李广进攻匈奴的主力部队。由于指挥失策,李广的部队被匈奴围困,张骞错误的判断让大军未能及时脱险,汉军损失惨重。按汉军法纪,这样的过错刑当砍头,但张骞幸运地被免于一死,只是被剥夺了爵位。
张骞失去了爵位,但他仍在朝中任职。张骞几次晋见武帝,说明继续与西方各国加强交往的重要性。张骞本人笃信同西方的交往关乎汉王朝的命运。他上谏武帝,说可以说服从前匈奴的附属国乌孙,一起联攻匈奴,只要武帝许诺事后让他们回到被匈奴人夺走的家园故土。张骞和其他谋士认为可以用和亲政策取得乌孙首领的配合。然后再用大量的财物诱使他们回归东方。一旦乌孙人与汉朝联合,不异于“断匈奴右臂”。在消灭匈奴人之后,汉朝军队甚至可以继续向西挺进,让西方的大夏等国家臣服。
汉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元狩四年(前119)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一次的使命是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以断匈奴右臂”。这一次,他顺利地到达了乌孙的赤城谷,却正好乌孙发生内乱,又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但他却利用这次机会,与西域和中亚各国建立起了官方互通使节的关系。这次张骞带着300骑兵,还带着大量的绸缎、金银、牲畜和许多宝物。到达西域之后,张骞把队伍分为四路,分别带着礼品到不同的部落。他自己带领着一支直奔乌孙部落,但乌孙人的首领并没有马上同意与汉王朝结盟。与此同时,另外三支队伍都取得了进展,已经带着情报、交换的货物和别国的使节商队回到了西汉的土地上。
不同于从前中国君主们的封闭治国观念,汉武帝希望与周边国家增强联系,同时也加强自己的影响。在各部落使节先后前来拜见之后,武帝派出更多的使者和商人前往中亚。他们与当地人进行贸易,只要报上张骞的名字,就会取得当地人的信任。汉王朝的商人在中亚逐渐增多,东方和西方的交流与了解也逐渐深入。
没过多久,随着汉王朝在中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乌孙国王同意与汉王朝和亲。通过这些联姻,中国和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尽管如此,这些国家还是没有与西汉王朝建立同盟共同抵御匈奴的意愿。
三、征服大宛,打通丝绸之路
汉武帝并不急于求成,他决定分别实施两步策略,以此来赢得这些国家的归附。首先。他又发动了一次对匈奴的战争,并取得了大胜,杀伤匈奴士兵9万人。然后,在公元前101年,他又攻占了中亚的大宛国。就是汗血宝马的故乡。但其实。夺取这些名马只是汉武帝的一个借口。汉武帝曾经数次派使者沿当年张骞的足迹来到大宛,不惜用重金交换汗血马,但大宛国王一次次地拒绝了他的请求。最后一次,汉武帝派遣使者韩不害带着一匹用黄金铸造的金马和许多贵重礼物交换汉血马,大宛国王虽然仍不想交出宝马,但又非常想要汉武帝送来的宝物,他杀死了使者,夺取了宝物。
其实,有时候,国家间的战争需要的只不过是一个理由。汉武帝终于找到了出兵的借口,他派出的先遣部队全由国内的刑犯和恶少组成,他们没有携带充足的给养,沿途向别国索要,如果不交出粮食,就被视为大宛的同谋。毫不出人意料,这支部队失败了,但也麻痹了大宛国。汉武帝随后调集近20万大军在敦煌集结。听说大宛国的饮水全取自城外,汉武帝特意派遣几位水利专家随军同行。汉军切断了大宛都城隐蔽的引水系统,很快征服了整个部落。
取得大胜的汉朝军队凯旋而归,沿途中亚各国听说汉军征服了大宛国,无不大受震动。各国王公贵族纷纷派遣子侄跟随汉军回到中原,他们为汉武帝呈上贡品,并留在汉朝作为人质,表示对汉武帝的效忠。至此,张骞的用外交手段和贸易来扩张汉王朝在中亚影响力的策略取得了成效。
这个外交策略最伟大的实施者无疑是汉武帝,但张骞作为提出者和实践者,更值得人们尊重。可惜的是,张骞没有等到他宏愿实现的一天,他从乌孙国返回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直到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对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伏首称臣,张骞的策略确保了汉家江山的稳固。同一年,西方的伟大征服者凯撒大帝征服了高卢人,开始入侵英国。
汉武帝和张骞的成功谋略为中国赢得了贸易、建设和统一的保障。同时,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和西方历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公元前105年,使者沿着张骞的足迹,来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内。并拜见了安息国国王。汉朝使臣在君主的脚下展开了华丽光洁的丝绸。国王非常高兴,以鸵鸟蛋和一个魔术表演团回赠汉武帝。这标志着连接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在之后的岁月中,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张骞的名字都被人们所牢记。
四、骏马呼啸驰万里,两使西域功千秋
张骞的两次出使,虽然都未达到结盟的目的,但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建立了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广泛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发展了中西交通,获得了西域和中亚的社会、经济、地理交通的大量信息,也对汉武帝开发大西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历史事件,史称“张骞凿空”。虽然丝绸之路在汉代以前已有数百千年的发展历史,但张骞作为一个伟大的先行者,在开拓丝绸之路发展中西交流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先进的西汉王朝终于战胜了匈奴,西汉为了更好地控制河西、保证丝路的畅通和抵御匈奴,先后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将边塞、亭燧、长城等防御体系构筑至盐泽(罗布泊)以西,过库尔勒、轮台到库车西北,并组织了数次大规模的移民,使得河西人口达到了40万左右。其次,西汉王朝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统治。
汉代通西域的路,为了避开正西方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沿着沙漠边缘分成南北两道的。两道的起点俱为敦煌,当时在敦煌西南设阳关,西北设玉门关,控扼两道的出入。敦煌处于这样的交通枢纽的地位,随着丝绸之路的通畅,成为了中古时代最耀眼的“国际都会”,丝绸、铁器、玉器、漆器等源源从此运出,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香料、织物、宝石、颜料、玻璃等从此进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几大文明交流的纽带。
丝绸之路之所以这么彰显,是鉴于它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世界发展是共生的,相互借鉴的,任何文明 和国度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明而孤立存在。在中古乃至远古时期,没有电报,没有互联网,也没有大的可以远航的轮船,民族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流,主要靠陆地通过商业或者人之间的来往去沟通,丝绸之路正是这样一条不同文明和不同文化交流沟通的渠道,东方的纸张等科技成果正是这样传播到西方,西方的玻璃提炼和制品的制作也才会在汉代就传输到东方,为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那个时候,有没有第二条交流通道呢?目前显然没有发现,所以,丝绸之路是国际大视野下的文明之路,文化之路。它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五、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太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束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到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汉代开辟)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汉代开辟)
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唐代开辟)
丝绸之路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演变
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欧亚大陆,主要是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内陆亚洲地区。这一地区的地理特征是气候异常干燥,降雨量极其稀少。在丝绸之路的中部地带,有号称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续出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阿赖山、兴都库什山等山脉,冰峰峡谷,行走艰难。这里的另一富有特色的地貌和景观是沙漠和戈壁,如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海东部的卡拉库姆沙漠、伊朗的卡维尔沙漠等,对于行旅来说,更是干渴难行。此外,由盐壳沉积而形成的崎岖起伏、犬牙交错的雅丹地形,也是一个重要的地理障碍。唐代诗人所描写的“映雪峰犹暗,乘冰马屡惊”(杨师道《陇头水》),“黄沙谣际海,白草北连天”(岑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正是这些地理景观的生动写照。而西行取经僧人笔下所描写的“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是亲履其地的感受。
然而,耸立在沙漠边缘的一座座雪山上流下来的河水,灌溉滋润了大漠之中一片片绿洲,填补了流沙世界的“生物真空”,也提供了中西往来路途中的中间站。我们的先民也并没有因为不利的地理条件而陷于孤立,由于交换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外界的探索。
东西方出土的考古资料,揭示了先秦时期东西方交往的存在。如辽宁喀左蒙古族自治县东山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陶质裸体女神像,即西方考古学所谓的“维纳斯女神像”,与中欧、南俄以及西伯利亚地区出土的同形女神像十分相像。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基出土的商代和田玉,俄罗斯阿尔泰山西麓巴泽雷克大墓发现的公元前五至前四世纪的中国铜镜和丝织品,表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北方和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人、大月氏人和斯基泰人等,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主角。
秦、汉王朝统一中国,积聚了中原王朝的实力。到公元前二世纪的汉武帝时,为了打败称雄漠北、搔扰中原农耕居民的游牧王国匈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被匈奴人从河西赶走而定居在阿姆河一带的大月氏人。张骞经过千难万险。虽然没有搬来大月氏的兵,却全面了解了西域的政治和地理情况。随后汉武帝又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一次使团的人数总共有三百人之多,张骞及其随行者的足迹也更为广远,到了大宛(贵尔干那)、康居(以今塔什干为中心的游牧王国)、大月氏、安息(古代波斯帕提亚王国)、身毒(印度)等国。张骞的两次西行,打破了游牧民族对丝路贸易的垄断,使中国和中亚、南亚、西亚诸王国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关系,张骞等人带回的报告,也是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首次真知实见,而且由司马迁和班固分别写入《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从此结束了我国古代对西方神话般的传闻认识。正因为张骞的这一创举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所以人们把张骞通西域一事形象地称之为“凿空”。
张骞西行的直接影响,是促使汉朝打败匈奴。结果,汉朝不仅在河西走廊建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个郡,还进而派兵远征葱岭以西的大宛,获得武帝梦寐以求的天马——汗血马。到了公元前60年,汉朝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控制了塔里木盆地。汉朝的使者,可以得到西域各个绿洲王国的供应,西行变得更加容易,使者相望于道,往来不绝。
丝绸之路传播的物品
现在。我们常见的葡萄、苜蓿、胡麻、黄瓜、胡椒、胡桃等,都是张骞所带回来的物产。此外,经过张骞所开辟的这条通商道路传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汉武帝所喜爱的大宛马自不必说,还有地毯、毛织物、蓝宝石、宝石、金银器、玻璃制品、珍珠、土耳其石,以及罗马、波斯的银币等,此外,公元前后由中亚传来的佛教,以及汉明帝时,由西域来访的僧侣所释译的佛经、建造的寺院等。另外,中国产的丝织品、瓷器、漆器等也传到了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