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扇子历来是古人的第一消暑神器,手握一把扇子便可以安然度夏。扇子非常易得。随处可见。在中国古代又称“:京友”,有“摇风”或“快哉风”之称。当然,扇子也是很有讲究的:普通人家用竹子编扇,富裕人家就用绢帛做成的轻便扇子。还有一种更高端的,是把布条当扇叶挂到半空中,顺下来一根绳,一扯绳子,扇叶就左右摇摆,风很轻柔,适合睡觉的时候让仆人来帮忙扇风。
夏夜如何降温,古人在睡觉的装备上也下足了工夫。“玉枕纱橱,半夜:京初透。”李清照的这句词中的“玉枕”指的其实是瓷枕。瓷枕比较高。而且是中空的。便于散热。瓷枕表面有釉,滑滑的,摸起来冰冰凉凉的。还有一种“竹夫人”,也叫竹夹膝,是用竹子编的中空的长条形寝具,抱着睡觉也会比较凉快。凉席更是消暑必备,古人会在床上铺藤草、亚麻或者竹质的凉席。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是的,真的只是一口井。水井不光能解决饮水、洗衣等问题,也是古人消暑纳:京的好地方。不信你试试,在炎热的夏季,往井边一站,就会感觉到阵阵凉气自下而上袭来,很是舒爽。这是因为水井在地表之下,不易受到地上温度的影响,水的温度通常能保持在4℃左右。人们还可以把瓜果蔬菜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下放到井里镇一下。炎炎夏日吃一口冰:京的西瓜,此等享受怎可用语言形容?大家看,古代的降温方式多么绿色环保。
春秋末期,在诸侯的宴席上就出现了冰镇米酒。唐代时,市面上就开始公开出售冰制饮料了。杜甫就有诗云:“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宋代时,冷饮店出现了。杨万里在诗里写道:“帝城六月日亭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到了元代,冷饮制作坊开始盛行,精明的商人在加工冷饮时掺入蜜糖和珍珠粉,马可·波罗称之为“冰奶”。这种冰奶大概就是冰激凌的雏形了。
到了酷暑难耐的夏天,皇帝们就会离开京城,搬到避暑胜地去居住。随行的自然还有皇帝们的妃嫔、皇子公主们,大臣们也要一起跟着去办公呢!避暑的行宫一般修建在树林茂密,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地方。汉武帝刘彻每年农历五月就会前往甘泉宫,甘泉宫成为仅次于长安未央宫的重要宫殿。唐代的皇帝们也有很多避暑的地方,如九成宫、玉华宫。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修建了承德避暑山庄。那里成为皇家避暑胜地。皇帝在那里一呆就差不多半年。
如果公务缠身不能离开都城,皇帝们也有办法纳凉,只不过这些方法比较复杂,只有皇家能消费得起。唐代曾经出现过一种专供纳:京的“凉屋”,它利用水循环的原理,把屋子里的热气带走,再把凉气带到屋子里。还有一种更高端的设备,利用抽水车把水送到屋顶上,水就会顺着屋檐缓缓流下,形成人工水帘,给宫殿降温。传说,这还是唐玄宗的发明呢。
早在遥远的周代,人们就开始在冰窖储藏冰块以备夏天使用。那时设有“凌人”一职,这些人专管冰块的采集和储藏,把冰块存放在“冰室”或“冰井”里。到了清代,储存冰块更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京城共有冰窖侣座。由工部都水司掌管。一到冬天,都水司就忙开了。先清理好护城河,然后蓄入干净的水,等水结成冰后,选取明净坚厚的冰面,切割成50厘米见方的冰块,运进冰窖。到了来年夏天,这些冰块主要用于皇宫里消暑降温、储存食物还有冷藏国家大典祭品。现在,在北京北海公园东门外的雪池胡同里,还能找到清代“雪池冰窖”的遗迹。
要说这冰桶,是最最令人佩服的,这是要怎样的智慧才能造出来呀!因为这冰桶不仅能储存食物,还能散发冷气,是空调和冰箱的合体!当然了,古人的冰桶是不用电的,它是用红木、花梨、柏木等质地较为细腻的木材做成的。它呈斗状,口大底小,下部有四足,足下还有托,是用来防潮的。木桶腰部有铜环,便于搬运。而且,冰桶里边用的是隔热性非常好的铅或锡。桶底的一角留有小孔。用来排放融化的冰水。最牛的是,冰桶的顶盖上有透气孔,可以排放冷气!
夏夜如何降温,古人在睡觉的装备上也下足了工夫。“玉枕纱橱,半夜:京初透。”李清照的这句词中的“玉枕”指的其实是瓷枕。瓷枕比较高。而且是中空的。便于散热。瓷枕表面有釉,滑滑的,摸起来冰冰凉凉的。还有一种“竹夫人”,也叫竹夹膝,是用竹子编的中空的长条形寝具,抱着睡觉也会比较凉快。凉席更是消暑必备,古人会在床上铺藤草、亚麻或者竹质的凉席。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是的,真的只是一口井。水井不光能解决饮水、洗衣等问题,也是古人消暑纳:京的好地方。不信你试试,在炎热的夏季,往井边一站,就会感觉到阵阵凉气自下而上袭来,很是舒爽。这是因为水井在地表之下,不易受到地上温度的影响,水的温度通常能保持在4℃左右。人们还可以把瓜果蔬菜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下放到井里镇一下。炎炎夏日吃一口冰:京的西瓜,此等享受怎可用语言形容?大家看,古代的降温方式多么绿色环保。
春秋末期,在诸侯的宴席上就出现了冰镇米酒。唐代时,市面上就开始公开出售冰制饮料了。杜甫就有诗云:“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宋代时,冷饮店出现了。杨万里在诗里写道:“帝城六月日亭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到了元代,冷饮制作坊开始盛行,精明的商人在加工冷饮时掺入蜜糖和珍珠粉,马可·波罗称之为“冰奶”。这种冰奶大概就是冰激凌的雏形了。
到了酷暑难耐的夏天,皇帝们就会离开京城,搬到避暑胜地去居住。随行的自然还有皇帝们的妃嫔、皇子公主们,大臣们也要一起跟着去办公呢!避暑的行宫一般修建在树林茂密,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地方。汉武帝刘彻每年农历五月就会前往甘泉宫,甘泉宫成为仅次于长安未央宫的重要宫殿。唐代的皇帝们也有很多避暑的地方,如九成宫、玉华宫。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修建了承德避暑山庄。那里成为皇家避暑胜地。皇帝在那里一呆就差不多半年。
如果公务缠身不能离开都城,皇帝们也有办法纳凉,只不过这些方法比较复杂,只有皇家能消费得起。唐代曾经出现过一种专供纳:京的“凉屋”,它利用水循环的原理,把屋子里的热气带走,再把凉气带到屋子里。还有一种更高端的设备,利用抽水车把水送到屋顶上,水就会顺着屋檐缓缓流下,形成人工水帘,给宫殿降温。传说,这还是唐玄宗的发明呢。
早在遥远的周代,人们就开始在冰窖储藏冰块以备夏天使用。那时设有“凌人”一职,这些人专管冰块的采集和储藏,把冰块存放在“冰室”或“冰井”里。到了清代,储存冰块更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京城共有冰窖侣座。由工部都水司掌管。一到冬天,都水司就忙开了。先清理好护城河,然后蓄入干净的水,等水结成冰后,选取明净坚厚的冰面,切割成50厘米见方的冰块,运进冰窖。到了来年夏天,这些冰块主要用于皇宫里消暑降温、储存食物还有冷藏国家大典祭品。现在,在北京北海公园东门外的雪池胡同里,还能找到清代“雪池冰窖”的遗迹。
要说这冰桶,是最最令人佩服的,这是要怎样的智慧才能造出来呀!因为这冰桶不仅能储存食物,还能散发冷气,是空调和冰箱的合体!当然了,古人的冰桶是不用电的,它是用红木、花梨、柏木等质地较为细腻的木材做成的。它呈斗状,口大底小,下部有四足,足下还有托,是用来防潮的。木桶腰部有铜环,便于搬运。而且,冰桶里边用的是隔热性非常好的铅或锡。桶底的一角留有小孔。用来排放融化的冰水。最牛的是,冰桶的顶盖上有透气孔,可以排放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