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是当今国内外学术界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全球化”是一个可以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种角度加以辨识、探讨和认知的概念。本文主要是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当今世界一项非常重大的事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可以说,奥林匹克运动的迅速发展是伴随着世界全球化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笔者现就奥林匹克全球化研究中存在着某些认识上误区作以论述。
将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等同于奥运会全球化:国内的一些学者研究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时,没能够很好的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概念认识有些模糊,对它的内涵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将奥林匹克运动等同于奥运会。如,2002年3月由中国人民大学拟定的《北京“人文奥运”战略实施计划》建议稿中说:“‘奥运’可理解为‘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与体育运动)、‘奥运文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不仅将“奥林匹克运动”与“奥运会”混为一谈,而且将“奥林匹克运动”与“体育运动”混为一谈,还将“奥林匹克运动”与“奥林匹克匹克文化”两个概念相混淆。
其实,这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差别很大的概念。《奥林匹克宪章》在其基本原则中这样定义:“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处处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为达到这一目的,奥林匹克运动独自和其他组织合作,在其职能范围内从事促进和平的运动”。奥运会则“是个人或团体竞赛项目中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不是国家之间的比赛”。参赛运动员由国家奥委会选派、国际奥委会同意,并在有关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技术指导下进行比赛。奥运会包括“奥林匹克周期运动会”(即夏季奥运会)及“奥林匹克冬季运动会”(即冬奥会)。奥林匹克运动不等于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博大精深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有的学者用这样的公式来表达奥林匹克运动的涵义:奥林匹克运动=体育+文化+教育。显然,奥林匹克运动的外延比奥运会要大的多,而奥运会只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部分,奥运会不等手奥林匹克运动,绝对不能把举办奥运会和开展体育活动与奥林匹克运动等同起来。而有些学者就忽略甚至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别。他们通过历届奥运会上统计的多少国家或地区、多少运动员参加了奥运会,有多少观众收看了奥运会等方式来说明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说明奥林匹克运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开展。当然,奥运会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影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程度,但是将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等同与奥运会的全球化的观点是片面的。
对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盲目乐观:奥运会是竞技体育走向全球化的一个缩影。1986年首届雅典奥运会,只有13个国家295名运动员参加了9个大项的43个小项的比赛,到了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共有202个国家的11099名运动员参加了28个大项的301个小项的比赛。比赛项目的逐渐增多及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奥运会也使得奥运会的影响不断扩大。在大众体育方面,虽然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早在1913年就提出“一切体育为大众”。但是,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社会才开始关注大众体育。1964年国际运动与体育理事会发表《体育运动宣言》,提出“每个人都有从事体育运动的权利”。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并宣布《体育运动国际宪章》,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大众体育”。国际奥委会1985年成立“大众体育委员会”,并从1986年开始举行两年一届的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一些国家也颁布了自己的体育法寨,纷纷推出本国的大众体育发展计划,如美国的《2000年健康计划》、日本的《迈向21世纪体育振兴策略》、澳大利亚的《国家体育余暇计划的实施》以及中国的《全民健身计划》等等,各国的大众体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不能就此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全球化或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即将到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奥运会本身存在的弊端:从竞技体育来看,奥运会也处于一个变革的、不稳定的时期,奥运会本身存在的弊端以及遇到的众多问题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是奥运会规模越来越大的问题。现在的奥运会的规模已远远超出了国际奥委会认定的控制底线。快速扩张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已成为严重制约奥运会甚至奥林匹克发展壮大的一大障碍。这些不但给国际奥委会的组织管理带来困难和压力,更给主办城市以巨大压力,那些贫穷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是不敢轻易申办也是很难申办到奥运会的,奥运会的举办更多的还是局限于发达国家。其次,奥运会上的违禁药物泛滥。奥林匹克的“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不但指人们在竞技场上面对对手时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又指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同时还鼓励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发展。然而,在“国家主义”和“金牌主义”的思想观念支配下,过分强调金牌的竞争愈演愈烈并演化到至极的追求,把人由享受和发展体育的中心沦落为创造奇迹的工具。当人们发现仅仅依靠刻苦训练不一定能换来成绩突破时,科技的帮助就成了自然的选择。高科技协助人类超越极限、超越自我,但也衍生了体坛恶魔一兴奋剂,短短数十年间兴奋剂的种类就发展到一百多种。这些都使得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中兴奋剂与反兴奋剂的斗争日益复杂、激烈。
奥林匹克运动在20世纪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和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发展不能仅仅体现在奥运会的规模(参加的国家、人数、投入的巨大等)的不断扩大,而且,还体现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的不断丰富方面,体现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体育走向奥运会这一趋势;体现在奥林匹克运动组织制度的不断完善等方面;体现在各国政府更加重视奥运会。
将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等同于奥运会全球化:国内的一些学者研究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时,没能够很好的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概念认识有些模糊,对它的内涵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将奥林匹克运动等同于奥运会。如,2002年3月由中国人民大学拟定的《北京“人文奥运”战略实施计划》建议稿中说:“‘奥运’可理解为‘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与体育运动)、‘奥运文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不仅将“奥林匹克运动”与“奥运会”混为一谈,而且将“奥林匹克运动”与“体育运动”混为一谈,还将“奥林匹克运动”与“奥林匹克匹克文化”两个概念相混淆。
其实,这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差别很大的概念。《奥林匹克宪章》在其基本原则中这样定义:“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处处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为达到这一目的,奥林匹克运动独自和其他组织合作,在其职能范围内从事促进和平的运动”。奥运会则“是个人或团体竞赛项目中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不是国家之间的比赛”。参赛运动员由国家奥委会选派、国际奥委会同意,并在有关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技术指导下进行比赛。奥运会包括“奥林匹克周期运动会”(即夏季奥运会)及“奥林匹克冬季运动会”(即冬奥会)。奥林匹克运动不等于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博大精深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有的学者用这样的公式来表达奥林匹克运动的涵义:奥林匹克运动=体育+文化+教育。显然,奥林匹克运动的外延比奥运会要大的多,而奥运会只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部分,奥运会不等手奥林匹克运动,绝对不能把举办奥运会和开展体育活动与奥林匹克运动等同起来。而有些学者就忽略甚至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别。他们通过历届奥运会上统计的多少国家或地区、多少运动员参加了奥运会,有多少观众收看了奥运会等方式来说明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说明奥林匹克运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开展。当然,奥运会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影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程度,但是将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等同与奥运会的全球化的观点是片面的。
对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盲目乐观:奥运会是竞技体育走向全球化的一个缩影。1986年首届雅典奥运会,只有13个国家295名运动员参加了9个大项的43个小项的比赛,到了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共有202个国家的11099名运动员参加了28个大项的301个小项的比赛。比赛项目的逐渐增多及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奥运会也使得奥运会的影响不断扩大。在大众体育方面,虽然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早在1913年就提出“一切体育为大众”。但是,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社会才开始关注大众体育。1964年国际运动与体育理事会发表《体育运动宣言》,提出“每个人都有从事体育运动的权利”。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并宣布《体育运动国际宪章》,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大众体育”。国际奥委会1985年成立“大众体育委员会”,并从1986年开始举行两年一届的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一些国家也颁布了自己的体育法寨,纷纷推出本国的大众体育发展计划,如美国的《2000年健康计划》、日本的《迈向21世纪体育振兴策略》、澳大利亚的《国家体育余暇计划的实施》以及中国的《全民健身计划》等等,各国的大众体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不能就此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全球化或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即将到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奥运会本身存在的弊端:从竞技体育来看,奥运会也处于一个变革的、不稳定的时期,奥运会本身存在的弊端以及遇到的众多问题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是奥运会规模越来越大的问题。现在的奥运会的规模已远远超出了国际奥委会认定的控制底线。快速扩张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已成为严重制约奥运会甚至奥林匹克发展壮大的一大障碍。这些不但给国际奥委会的组织管理带来困难和压力,更给主办城市以巨大压力,那些贫穷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是不敢轻易申办也是很难申办到奥运会的,奥运会的举办更多的还是局限于发达国家。其次,奥运会上的违禁药物泛滥。奥林匹克的“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不但指人们在竞技场上面对对手时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又指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同时还鼓励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发展。然而,在“国家主义”和“金牌主义”的思想观念支配下,过分强调金牌的竞争愈演愈烈并演化到至极的追求,把人由享受和发展体育的中心沦落为创造奇迹的工具。当人们发现仅仅依靠刻苦训练不一定能换来成绩突破时,科技的帮助就成了自然的选择。高科技协助人类超越极限、超越自我,但也衍生了体坛恶魔一兴奋剂,短短数十年间兴奋剂的种类就发展到一百多种。这些都使得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中兴奋剂与反兴奋剂的斗争日益复杂、激烈。
奥林匹克运动在20世纪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和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发展不能仅仅体现在奥运会的规模(参加的国家、人数、投入的巨大等)的不断扩大,而且,还体现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的不断丰富方面,体现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体育走向奥运会这一趋势;体现在奥林匹克运动组织制度的不断完善等方面;体现在各国政府更加重视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