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地提高,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其所蕴涵的乐于奉献的精神逐渐被社会所认可,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高校青年志愿者们是推动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中流砥柱。但是,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在具体的操作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志愿服务本身质量和其长远未来的问题,面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寻找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质量;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56-02
一、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民众对志愿服务的理念和高校青年志愿者身份认识不清,通过对比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社会整体志愿服务氛围和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同上还远远不足。各个方面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角色定位模糊,宣传力度不足,致使许多社会民众对志愿服务、志愿活动、志愿者等具体理论概念存在认识缺失。
其次,志愿服务的资金保障不到位。经济是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而资金短缺则影响着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正常开展。另外,高校青年志愿筹集资金和管理资金的能力不足,由于缺乏对筹集资金等相关能力的专业培训,致使它们难以有效利用政府与合法民间组织的基金会。志愿活动仅仅依靠志愿者的热情和微薄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大学生志愿者缺乏相应的培训,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们所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形式相对单一,他们对于实用的服务技能的掌握并不熟练,不能完全达到被服务者所需要的实际需求。整理看来,对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培训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服务的需要。因此,经常会出现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衔接断裂的现象——这些都影响了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应对之策
首先,完善志愿者的招募机制。高校要建立起完善的青年志愿者招募机制,健全青年志愿者的选拔体系,完善对志愿者的培训计划,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组织和参与人员。要明确招募流程,建立多元的招募与信息公布渠道,兼顾团体和个人,逐步建立高效便捷的培养机制。在招募前进行志愿者工作分析,制定招募计划,初步规划招募的选拔方法、时间及经费预算等其他要求。确定招募方式,严格选拔,确保质量,力图组建成高质量优秀的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
其次,建立健全志愿者的保障和激励机制。要高度重视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因地制宜地给予高校青年志愿者必要的精神鼓励、物质补偿等长期关怀,不断激发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热情。以青年志愿者为主体,结合大学生成才与就业采取的激励机制,增加志愿者的信誉评级,设立志愿者绿色通道等一系列凸显青年志愿者优势的政策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以确保志愿者工作正常进行。完善和落实经费保障机制有利于志愿者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志愿者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视,提高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要不断创新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观念上和体制上都要进行创新和突破,增强各方面能力,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以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需要进行观念上的创新,认识到从事志愿服务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在志愿服务时必须尊重被服务对象,与被服务对象共同享受战胜困难的快乐,进而自觉自愿非强制地去参加各类青年志愿活动;要加强体制创新,在章程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形成民主决策机制,将志愿服务的决策交给志愿者;要在高校青年志愿团体内明确不同的角色分工,引导青年们通过学习逐渐熟悉志愿服务工作;要注重培养能力,提高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现代服务素质。
同时,高校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也要积极争取社会整体多方力量的支持,形成社会化的志愿服务支撑体系,不断寻求建立有效的政策保障和法律援助。积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了解自身的合法权利,维护自身在正当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各种合法权益。
三、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
对青年志愿者自身而言,志愿服务工作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首先,其对青年的自我教育与成长有所助益。志愿服务工作为青年接受教育带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它不仅促使青年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因素,而且使青年通过自主选择主动接受志愿服文化熏陶。志愿服务的自愿性、选择性和参与性促使青年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其次,其对青年积极健康观念意识的培养有所助益。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逐渐学会理解、体谅与奉献,逐步感受到以己助人的快乐、感悟到公共关怀的魅力。同时,参与跨越不同区域的志愿服务,有利于增进青年对不同地区文化背景下的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的了解,进而能够扩充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并丰富个人的人生阅历,培育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对社会进步而言,伴随着我国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和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和途径之一。这种志愿服务工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满足了高校青年实现自身价值与奉献社会的双重追求,而且也体现了青年群体对社会现实的热切关注,并积极努力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赤诚心态,从而使志愿者与社会之间形成双向良性互动增长。青年志愿者们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为改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进步而做出着自己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高校青年志愿者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服务工作,帮助到了需要帮助的人,让更多的弱势群体感受到温暖与社会的关爱,弘扬新风气、带动新风尚、传递正能量,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精神文明的建设。
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青年志愿活动也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服务的领域也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高校青年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队伍当中的中流砥柱,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志愿服务不仅让接受志愿服务的受众群体得到帮助和温暖,也是志愿者自身自我学习和成长的学校,志愿服务经历以及在此过程中锻炼出的各项能力,乃至影响青年志愿者的未来一生的成长发展道路。因此,我们要秉持以人为本、热心奉献的宗旨,在爱心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将志愿服务与自身的个人发展相结合,在更大程度上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从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蔡宜旦.试论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引导和激励[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
[2]徐日丹.法律不完善,志愿者很受伤[N].检察日报,2008-10-28.
[3]马彦周,曾艺.高校志愿者工作管理创新思考[J].理论月刊,2009,(12).
[4]孟芳兵.高校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机制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项目名称:黑龙江大学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ZX03)
作者简介:
1.高清宇(199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韩丰(1996-),男,江苏扬州人,本科,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3.潘麒羽(1995-),男,黑龙江鸡西人,本科,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从事外国哲学研究。
4.刘宗懋(199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5.张京京(1994-),女,黑龙江大庆人,本科,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从事伦理学研究。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质量;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56-02
一、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民众对志愿服务的理念和高校青年志愿者身份认识不清,通过对比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社会整体志愿服务氛围和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同上还远远不足。各个方面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角色定位模糊,宣传力度不足,致使许多社会民众对志愿服务、志愿活动、志愿者等具体理论概念存在认识缺失。
其次,志愿服务的资金保障不到位。经济是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而资金短缺则影响着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正常开展。另外,高校青年志愿筹集资金和管理资金的能力不足,由于缺乏对筹集资金等相关能力的专业培训,致使它们难以有效利用政府与合法民间组织的基金会。志愿活动仅仅依靠志愿者的热情和微薄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大学生志愿者缺乏相应的培训,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们所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形式相对单一,他们对于实用的服务技能的掌握并不熟练,不能完全达到被服务者所需要的实际需求。整理看来,对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培训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服务的需要。因此,经常会出现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衔接断裂的现象——这些都影响了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应对之策
首先,完善志愿者的招募机制。高校要建立起完善的青年志愿者招募机制,健全青年志愿者的选拔体系,完善对志愿者的培训计划,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组织和参与人员。要明确招募流程,建立多元的招募与信息公布渠道,兼顾团体和个人,逐步建立高效便捷的培养机制。在招募前进行志愿者工作分析,制定招募计划,初步规划招募的选拔方法、时间及经费预算等其他要求。确定招募方式,严格选拔,确保质量,力图组建成高质量优秀的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
其次,建立健全志愿者的保障和激励机制。要高度重视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因地制宜地给予高校青年志愿者必要的精神鼓励、物质补偿等长期关怀,不断激发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热情。以青年志愿者为主体,结合大学生成才与就业采取的激励机制,增加志愿者的信誉评级,设立志愿者绿色通道等一系列凸显青年志愿者优势的政策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以确保志愿者工作正常进行。完善和落实经费保障机制有利于志愿者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志愿者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视,提高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要不断创新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观念上和体制上都要进行创新和突破,增强各方面能力,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以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需要进行观念上的创新,认识到从事志愿服务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在志愿服务时必须尊重被服务对象,与被服务对象共同享受战胜困难的快乐,进而自觉自愿非强制地去参加各类青年志愿活动;要加强体制创新,在章程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形成民主决策机制,将志愿服务的决策交给志愿者;要在高校青年志愿团体内明确不同的角色分工,引导青年们通过学习逐渐熟悉志愿服务工作;要注重培养能力,提高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现代服务素质。
同时,高校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也要积极争取社会整体多方力量的支持,形成社会化的志愿服务支撑体系,不断寻求建立有效的政策保障和法律援助。积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了解自身的合法权利,维护自身在正当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各种合法权益。
三、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
对青年志愿者自身而言,志愿服务工作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首先,其对青年的自我教育与成长有所助益。志愿服务工作为青年接受教育带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它不仅促使青年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因素,而且使青年通过自主选择主动接受志愿服文化熏陶。志愿服务的自愿性、选择性和参与性促使青年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其次,其对青年积极健康观念意识的培养有所助益。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逐渐学会理解、体谅与奉献,逐步感受到以己助人的快乐、感悟到公共关怀的魅力。同时,参与跨越不同区域的志愿服务,有利于增进青年对不同地区文化背景下的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的了解,进而能够扩充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并丰富个人的人生阅历,培育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对社会进步而言,伴随着我国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和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和途径之一。这种志愿服务工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满足了高校青年实现自身价值与奉献社会的双重追求,而且也体现了青年群体对社会现实的热切关注,并积极努力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赤诚心态,从而使志愿者与社会之间形成双向良性互动增长。青年志愿者们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为改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进步而做出着自己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高校青年志愿者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服务工作,帮助到了需要帮助的人,让更多的弱势群体感受到温暖与社会的关爱,弘扬新风气、带动新风尚、传递正能量,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精神文明的建设。
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青年志愿活动也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服务的领域也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高校青年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队伍当中的中流砥柱,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志愿服务不仅让接受志愿服务的受众群体得到帮助和温暖,也是志愿者自身自我学习和成长的学校,志愿服务经历以及在此过程中锻炼出的各项能力,乃至影响青年志愿者的未来一生的成长发展道路。因此,我们要秉持以人为本、热心奉献的宗旨,在爱心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将志愿服务与自身的个人发展相结合,在更大程度上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从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蔡宜旦.试论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引导和激励[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
[2]徐日丹.法律不完善,志愿者很受伤[N].检察日报,2008-10-28.
[3]马彦周,曾艺.高校志愿者工作管理创新思考[J].理论月刊,2009,(12).
[4]孟芳兵.高校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机制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项目名称:黑龙江大学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ZX03)
作者简介:
1.高清宇(199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韩丰(1996-),男,江苏扬州人,本科,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3.潘麒羽(1995-),男,黑龙江鸡西人,本科,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从事外国哲学研究。
4.刘宗懋(199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5.张京京(1994-),女,黑龙江大庆人,本科,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从事伦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