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银行记事之福利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ge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银行烧饭的是老余奶,五十多岁。虽然她比实际年龄要显老些,但十分精神,步子快,嗓门儿大,厨艺也很好,最拿手的是红烧肉。
  老余奶可不是一般的奶奶,不一般是因为老余爹。我们这里,管爷爷辈的人叫爹。老余爹可没人敢叫他老余爹。老余爹是个有身份的人,他是县里一个局的副局长。
  余局长对老余奶说:“老太婆,有吃有喝,你給人家做什么炊事员啊!不丢人啊?”
  老余奶说:“反正你经常不在家吃饭,我也省了自家的饭菜钱,还可以挣点儿。咱这几年在镇上盖了几间房,有点儿亏空,还一些是一些。再说,孩子都工作了,我在家也没事,闲得慌。”
  余局长拗不过老余奶。他知道自己的老太婆很要强,说:“随你吧。”
  老余奶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房东。
  银行租的房子,就是老余奶家的房子。当时,谈租房的时候,老余奶就问:“你们缺不缺个烧饭的?”
  主任以为她要推荐哪个亲戚来做饭,说:“不缺,到饭店搭个伙就得。”
  老余奶说:“那花销多大呀,饭店的油也不放心啊!再说,里面有食堂,啥都不缺,为啥要在饭店吃呢?如果不嫌弃,我给你们做饭,多少给点儿就行。”
  主任觉得这老太太挺干净利落的,也就答应了。
  就这样,老余奶,这个局长夫人,就兼了银行的炊事员。
  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如果搁现在,估计不太可能。丢不起这脸啊!
  老余奶的厨艺确实不错。每天都变着花样儿烧菜。她就是镇上人,对镇上的一切都很熟悉,大人小孩、买卖店铺、人情掌故都了如指掌。她知道谁家的东西正宗、便宜,谁家的东西虚假,还死贵死贵的。
  “你们放心,让你们花最少的钱,吃最好的饭菜。”老余奶信心十足。
  可主任不太放心。主任想,买菜的学问可大了,哪有不雁过拔毛、顺手揩油的?他自己去买了两回菜,一比较,自己买的比老余奶买的要贵,这才作罢。
  老余奶对主任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你个大主任心眼儿也太小了,小得跟针眼儿似的。哪次买菜,人家不是按最公道的价给我?有些不熟悉的摊位,我都是歪屁股跟人家讲价。


  老余奶有两个孩子。大的儿子结婚了,有了孩子。他读书的时候,正是老余家困难时期。余局长还不是余局长,只是乡镇里的一个小干事,一门心思做好工作,对儿子读书的事没太过问。等警觉起来的时候,已经晚了,儿子的成绩已经没法往上赶了。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儿子出去当兵,几年后回来,没有正经工作,在镇上开了杂货店。
  没两年,余干事熬成了余局长,有能力帮着儿子找个工作,但余局长却不高兴干这事了。他冷着脸说:“谁让你不好好学习的!自己的事情自己闯,别指望父母,我这局长也是一步步干上来的,我父母帮过我半点儿忙吗?”
  儿子虽然对老子有意见,认为他有偏心,但也没办法,只好专心开自己的店。
  女儿在余局长的精心培养下,终于考上了大学。那年头,上个大学不容易。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镇政府做秘书。女儿很有才华,能力强,情商又高,不仅能写一手好文章,而且安排各项事务都井井有条,上下关系都很通畅融洽。镇政府的人都夸她前途不可限量。虽然余局长没帮什么忙,但很多人还是看他面子的。
  这就是无形的力量,不用人说半句话。
  后来,女儿一路拼搏,现在已经做了县领导,经常在电视报刊上亮相。这是后话。
  那时,女儿还是镇政府秘书,有时老余奶忙的时候,她会过来帮忙做饭。女儿的厨艺也是响当当的。
  要过年了,小镇一派喜气洋洋,街上人来人往,都在忙着置办年货。
  单位里也忙活起来,忙着发福利。
  银行也发福利,车子从城里运过来成桶的豆油、成箱的苹果、成袋的白糖、成块的猪屁股,等等。每人一份。
  大家高高兴兴地领取自己的一份,放好。
  老余奶也乐呵呵地看着,说:“今年发了不少啊?”
  大家应承着:“不少不少。”
  “这猪屁股不错,厚实,切一块下来,绞成肉糊,炸肉丸,肯定香。”
  “是啊,是啊。”
  都分完了。老余奶看着空荡荡的地儿,眼睛也有点儿发空。
  她问主任:“怎么没有我的啊?”
  主任被她问糊涂了:“老余奶,您说什么?”
  “怎么没有我一份啊?”
  主任笑了:“老余奶,只有正式工才有福利,您不是正式工,怎么有福利?”
  老余奶声音高了:“我不也给你们烧了一年的饭了吗?没有我烧饭,你们正式工吃啥?吃不好,怎么干好工作?怎么吃水忘了挖井人?你们都有福利,我就没有福利?!”
  主任挠挠头,他完全没想到老余奶会提出这个问题。他说:“这是上面分下来的,我还真没法儿做主。”
  “我不管,你向上级反映。”
  主任只好打电话给上级办公室的杨主任。为了让老余奶无话可说,主任特意开个免提。
  主任问:“咱们这儿福利多少份?”
  那边答:“八份!”
  主任问:“有老余奶的不?”
  那头哈哈地笑了:“你头脑坏了呀!她就一烧饭的,怎么可能有福利?”
  主任冲老余奶笑了笑,心说,我说的没错吧。
  主任说:“可是人家说自己也该有一份呢!”
  那头儿说:“她是烧饭的还是要饭的呀?平常买菜揩的油还嫌少吗?”
  老余奶一声大吼:“日你奶奶的,什么叫‘一个要饭’的?我揩你奶奶的什么油了?!”
  主任吓得赶紧把电话挂了。
  老余奶这回可火了,她跑到外面,站在银行门口骂:
  “太你妈不讲理了,说我是一个要饭的!”
  “日他奶奶的,说我揩油!”
  主任赶紧把老余奶拉到屋里:“奶奶,有话好好说,这福利上面不给,我这份给你。”
  老余奶说:“不行,我一定要上面解释清楚,我是不是要饭的,我揩没揩油。”
  事情的结果是,上面补了老余奶一份福利,杨主任还给老余奶赔礼道歉。
  老余奶对杨主任说:“我不是在乎这福利,在乎的是一份尊重、一份平等。”
  老余奶让女儿把福利领回家,余局长很生气,说老太婆丢了他的脸。
  女儿说:“妈妈做得没错,妈妈说得也对,人要的就是尊重和平等。”
  余局长听了,叹口气:“老太婆,过了年,无论如何,你也别去烧饭了。”
  女儿后来出息了,做过几个单位的一把手领导。在工作中,对待员工方面,她尽量做到尊重和平等,哪怕对一个勤杂工。
  [责任编辑 晨 飞]
其他文献
关于读书,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就是不必听什么指导,你只要凭自己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因为,作为一个读者,独立性是最重要的品质;因为,对于书,谁又能制定出什么规律来呢?滑铁卢战役是在哪一天打起来的——这种事当然会有肯定的回答,但是要说《哈姆雷特》是不是比《李尔王》更好,那就谁也说不准了。——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拿主意。如果把那些衣冠楚楚的权威学者请进图
期刊
侯乡长赶到受灾较重的杨家桥村,刚一下车,年轻支书小伍就迎上来汇报灾情。侯乡长一摆手说:“杨老头儿呢?他在哪儿?让他来说!”小伍赶忙给村主任杨再德打电话,这时才想起杨家桥已经停电三天了,他的手机也关机了。侯乡长有些急,打开自己的手机,拨打了三次,还是和在路上拨打时一样无人接听。侯乡长一拍桌子说:“好你个杨老头儿,洪水刚退,就敢喝二两睡了!走,跟我上他的门去找!”说着抓起桌上的一顶旧草帽戴在头上就冲到
期刊
從枫岭寨经七里滩,过黄泥冈,一铺半路(注:潮汕话,一铺即五公里),就到了老圩场。  汀江中游闽粤交界处,老圩场按八卦方位设计,白墙黑瓦,参差错落。  镇文化站的邱老说:“那年头,客商多啊!每日要杀猪百头,外地人开的旅馆,就有六七十家。红灯笼一闪一闪的,从山脚挂到了河边。嘿,嘿嘿。”  冬日上午,阳光懒散。我和邱老、文清走在冰凉、光滑的石板路上。两边骑楼,泥灰多有剥落,露出青砖。木雕门窗,间或残缺不
期刊
水静嫂家这几天请了一个小木匠。下午刚做好一个衣柜,还要再做一对椅子。  傍黑时,水静嫂在山里一个公社派出所当警察的男人回来了。山里离家百十里,男人平时整月整月不回一次家。  是夏天,吃了晚饭,水静嫂和男人领着几个孩子上了堂屋房顶上凉快,小木匠早早钻进那半间西屋躺下了,呼嗒呼嗒扇着扇子,还是满身满脸的汗。  水静嫂上到房顶后,又站到房边喊小木匠也上去凉快。小木匠本来起身离了床,到了门口又对着房上喊了
期刊
他的女友约他在湖边见面。  风低低地贴着湖面,向岸上飞来,风的羽翼触碰到湖边的杨柳,于是杨柳柔韧的枝条便随风摇摆。湖水凝着万点夕阳的金光,轻轻地晃荡着,发出微响。天快要黑了。  他在湖边等女友来,心情非常忐忑。他爱她,这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感情炽烈,想得很远:等将来毕业了,要跟她结婚,生两个娃,两人地久天长白头偕老……她娇美艳丽,像初绽的鲜花,是系里最漂亮的女生之一。她答应做他女朋友的那天,他高兴得
期刊
最终,他在她和她闺蜜之间选择了她。  他先认识她闺蜜,并不认识她。认识她的那个午后,庄子大道上岛咖啡屋的201室,正好沐浴在春天灿烂的阳光里。  他和她闺蜜从元旦开始,直到这个仲春的时光,已经第四次光临这个咖啡屋了。  他从屋里打开门时,她闺蜜笑吟吟地闪开一个身,她笑吟吟地出现在他面前。没等他把心中的疑问表露出来,她闺蜜迫不及待地介绍,她闺蜜。他知道,她叫丽,一个本地知名银行的职员。在前三次约会时
期刊
江冰,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著名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出版《当代文学的三次浪潮》《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等著作。2017年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  作家喻永军,乡村风情画高手。今头回见识三篇:第一篇《狗奔跑的声音》,狗疾速从对面跑来,神奇的声音由远而近——我读开头一段就被抓住。旋即他写捕获大鱼一尾。
期刊
洮河从青藏高原一路奔跑,翻山越岭,唱着歌谣,拉着草地与河谷里的溪流之手,来到车巴沟。漂泊者的故事就是从车巴沟开始的。  漂泊者一直没有离开青藏高原,也没有漂出这条河流。漂泊者想,假如离开青藏高原,漂出这条河流,或许他的故事就没有现在这么有趣了。漂泊者选择这里,是因为他熟悉这里。这里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还有禁忌与嗜好,都让他无比喜欢,不忍离开。倘若离开,去了陌生的街头,独自遥望草原的时候,他所有的
期刊
在胡杨林里红柳的花显得非常妖艳。刚开春它就攒足了劲儿,悄无声息地开放。一开就是一大堆,把肃静的胡杨林一下子就点燃了,东一堆西一簇像火一样燃烧着。牧羊人买买提对红柳的花色并不感兴趣,他觉得红柳火辣辣的样子,很像村里那个喜欢大红大绿的女人热比古丽,她总是把自己打扮得很妖艳,招惹那些心怀不轨的男人的眼睛和心。  说真的,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去年冬天回到村里,闲下来时很无聊,他蹲在朝阳的墙根儿下晒太阳。
期刊
做饭、裁衣,理论上是女子们天经地义的事儿。可是,真正的厨师、服装大师,多是男性。  李古和就是这样的人,大老爷们儿,一手好针线。  李古和会做衣服,至少是个好裁缝。至少,在袁店河上下,名气响当当的。不论性别,不论年龄,无论胖瘦或者高矮,他搭眼一瞅,心里就有了尺寸和颜色,包括扣子是做布纽,还是用琉璃,或者瑪瑙,就在心里晃着。要是穿家换了一片布,换了扣子的颜色,咋看咋不舒服,还得按他原来的式样、颜色。
期刊